八·二三炮击金门-第1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矮矮胖胖,貌不惊人,一副农家子弟的诚实憨笃样。“简介”告诉我,
他祖籍河南方城,家境贫寒,童年命运凄惨,曾两次被卖掉,当过流浪儿,
乞食为生,10 岁给地主作小长工仍不得温饱;1948 年3 月15 岁时参加解放
军,作战勇敢,当过司号兵,1951 年被选送学飞,1955 年以较好成绩分配
到作战部队。从一个识字不满三百的文盲到把一架现代化飞机弄上天去,到
把飞行时间是其3 倍的张乃军打落天庭,其间克服的困苦坎坷可想而知,其
人超越自我战胜艰险的品格凸显无遗,正是这一点,使得那张极普通的遗照
具有了令人怦然心动油然起敬的穿透性魅力。
荣誉室前广场,立有杜凤瑞全身塑像。部队长封上校说:每年新飞行
员要到这里讲传统,新党团员要到这里宣誓,先进模范人物要到这里颁奖授
勋,老战士退伍要到这里献花。尽管杜凤瑞这个名字社会上已少有人提及了,
但在我们部队依然如雷贯耳,几十年了,他始终是凝聚部队军心士气的一面
旗帜。一个部队,只有珍惜自己的光荣史,才会有灿烂的未来。
凝望塑像良久,感受自五内中升发:杜凤瑞早已从一尊有血有肉的躯
体抽象为一种精神演化为一种象征,熔铸为这个部队乃至整个空军灵魂的一
部分。
※※※※※
“双十”空战后,台湾飞机一般不再接近距大陆岸线20 公里内范围,并
逐步退回到海峡中线台湾一侧。杜凤瑞和他的战友们终于使台湾认识到,以
意志、决心和忠贞建筑而成的“米格墙”,难以逾越。
第十四章 两国三方演义
毛泽东把炮弹打出之后,问:炳南在华沙还要不要见他的美国同行呀
/王炳南临行前夕,收到周恩来一封亲笔信/蒋介石已有吩咐:要多叫美国
记者提问,我有许多话要对美国讲/10 月1 日,北京和台北同时有会/一
整天,毛泽东足不出户,不批公文,不接电话,不见客在书房里踱步、静坐、
吸烟、喝茶/蒋介石拿到文稿,连读数遍,说:这不是彭德怀写的/一家远
在南洋的报纸,居然拿到了北京的保密柜钥匙/毛泽东压住《再》文不发,
而重新改写了一篇不大合乎参谋业务教程的国防部《命令》/老朋友的表现
确实不够好,而美国的表现又有点“太好”了/毛泽东个性,一旦话离了口,
火箭也追不回/如此尊贵的客人在台活动三天,报刊上竟不见一张合影照/
美驻台“大使馆”丢失两份绝密文件,披露出惊世内幕/毛泽东一生笔不离
手撰文无数,但很少对自己的文章发表议论,这次是个例外
1
8 月末的华沙,阳光抚媚,风使人醉。王炳南大使兴致勃勃携若干同事
驱车去郊游。华沙城外,有一片片翠绿的小树林和织毯般平展绒茸的原野,
让人神清气爽,宠辱皆忘。众人正坐在一起谈笑、聚餐,机要秘书送来了外
交部的一份特急电报,说北京有要事相商,请王大使火速返回。
大家纷纷猜测,什么事,如此紧急?王炳南起身,笑道:各位继续尽
兴,我先回去了,告辞告辞。他心里在想,这么紧急,只能与恢复中美大使
级会谈的事情有关,大概党中央、毛主席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吧。
※※※※※
五十年代的中美外交接触始于日内瓦。
1954 年4 月26 日,谋求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支和平问题的国际
会议在瑞士召开。新中国首次与苏、美、英、法平起平坐,以五大国之一的
身份站立在国际舞台的聚光灯下。尽管顽固偏执的美国代表坚持在公报上写
明,中国参加并不合有对其新政府外交承认的意思,但荒唐的小把戏反衬出
来的恰是山姆大叔的无奈,他已不可能剥夺中国龙开口说话的权利,也不可
能阻挡新中国巨人昂首登临世界讲坛的步伐。
日内瓦,强权与正义角力,真理同邪恶抗争,一片唇枪舌剑,时时电
闪雷鸣,中国人的慷慨陈词与美国人的悖谬狡辩同台表演,周恩来的睿智豁
达同杜勒斯的傲慢偏狭对比鲜明。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集中表现为中美之间
的白热化对抗,这种形同水火的斗争甚至反映在一些小事上面,如:两国代
表团决不会从同一道门进出会场,从不在会议休息厅聚在一起喝咖啡、吃点
心,内部都有不主动与对方握手的禁令,以至当某记者询问美国副团长史密
斯:“您和杜勒斯先生同周恩来有没有什么接触?”史密斯用美国式的幽默
答道:“如果有接触的话,唯一的接触就是我们在卫生间共用过一条手巾(这
种手巾卷在滚筒上,要用时往下一扯,后来者也照办)。”然而,难以置信的
是,坚冰下面仍有活水流淌,美国人冷酷的外表后面还隐藏着别样的想法,
这确是一般人始料不及的。
多年来,美国有一桩心事要和中国进行交涉:美国的一批在朝鲜战场
上被俘的军人和在中国犯了罪的平民尚关押在中国。对落难同胞素具同情心
的美国公众心理对政府形成了舆论高压,认为这些在押人员的命运受到了美
国政府僵硬的对华政策的摆布,他们将成为这种“像花岗岩一样毫无弹性”
的政策的牺牲品。面对干夫所指,艾森豪威尔甚至委屈地强噙老泪嗓音哽咽:
我多么希望我的孩子们能早日回到祖国来呀!他的内心,正在受到矛盾之火
的烧烤煎熬:既想向中国讨人,又不愿同中国接触;既想同中国作交易,又
担心造成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既成事实。
中国也有一批专家、学者、留学生被无理羁扣在“最讲人权”的国度
里,周恩来说:像钱学森这样的世界顶尖人才,那是几万两黄金也抵不上的
宝贵财富呀。中国又何尝不想使自己的儿女骨肉早获自由,让自己的“财富”
物归原主呢?
日内瓦的一次冷餐晚宴上,觥杯举碰间,英国驻北京代办汉弗莱·杜
维廉神秘兮兮地向中国代表团工作人员传递了一个口信:杜勒斯确实相当激
烈地反对你们,但他实际上又很有兴趣探索同你们缓和紧张关系及使在押人
员获释的可能途径,如果你们同意,我本人愿意接受美国方面的委托,充当
美国的代言人与你们进行商谈。
获此消息,机敏犀锐的周恩来连夜召集中国代表团研讨对策。周恩来
的决心果断而明确:中美作为两个世界大国总不能老死不相往来,迟早要进
行接触的。我们不应该拒绝和美国接触,接触对我们有利。我们可以抓住美
国急于希望在华的被押人员获释这件事,打开与美接触的渠道。但应告诉美
国人,要么面谈,要么免谈,好在中美双方都有代表团在日内瓦开会,有关
两国的任何问题均可以由两个代表团进行直接沟通,完全没有必要请英国代
办作中间人来迂回进行。
翌日,中国代表团发言人接发球抢攻,采取主动,向新闻界发表关于
美国无理扣押中国侨民的谈话,而后表示,中国愿就被押人员问题与美国举
行直接谈判。
中方的要求应乎逻辑,合于情理。三日之内,美方没有答复,显然在
审慎研判周恩来的条件之中有否预设的陷阱。三日之后,实用主义的美国人
传来消息,同意两国代表举行直接会谈。
如此,日内瓦,历时51 天的马拉松扯皮、争吵,终因了美国代表团缺
乏诚意,朝鲜问题没能修成半点正果。也因了中国代表的灵活周旋,印支问
题透露出一丝朦胧的曙色。但谁也不曾料到,日内瓦的副产品,竟是意外地
在中美之间的巨大鸿沟之上架设了一座双方官员接触晤谈的桥梁。
历史学家说:论及会议两大主角中国与美国的得分孰多孰少,很难定
评,但有一点则可以肯定:不管中美如何憎厌对方,若要解决双方的利害分
歧,避免矛盾激化为冲突,中国当然要揪住美国讲理,美国也不能不与中国
对话。日内瓦,总算为双方体面地坐在同一张谈判桌旁打嘴仗开了一个头,
并使两个冤家利益均等地获得了一个不期而遇的收获。
“桥梁”既设,就连杜勒斯这样的反华强硬派人物也不愿意再关死大门
了,这毕竟是同他们故意不予承认又不能不与之打交道的一个大国保持直通
联系的唯一方式。中国也愿意留着一条门缝,以便于更好地观察美国,与之
斗争,并在没有正式外交途径的情况下开启一条表达意见的管道。不同的目
的包容着共同的需要,日内瓦会议甫结束,双方议定:此地风光无限,咱沏
壶茶接着聊啊。鉴于代表团会谈的方式不便延袭,启用一个新名义就是了:
中美大使级会谈。
中美大使级会谈无疑是国际外交史上最沉闷最冗长最不富成果的谈判
之一,在长达15 年的岁月里,双方谈了136 次,除了在释放被关押人员遣
返侨民和留学生方面达成协议外,其它方面则一事无成。如若调阅堆积如山
的会谈记录卷宗便会发现,每一次会谈大体上都是上一次会谈的翻版,双方
先各自表述一下自己的基本立场,然后批评指责对方一番,然后在绝不会同
意对方观点、条件的前提之下讨论一下共同关心的议题,然后宣布回去再研
究研究,然后拜拜、散会。会谈鲜有的戏剧性情节是美方时时会人为地制造
一些危机出来,使人于千篇一律的困倦乏味之中猛然惊觉,更加深刻地体味
到脆弱的中美关系是怎样的不堪折腾。
1957 年12 月12 日,双方举行第73 次会谈。结束时,美国驻波兰大使
约翰逊彬彬有礼地宣布,他将撤出会谈,因为他即将调任美国驻泰国大使,
他已指定他的副手埃德·马丁参赞来接替他的工作。
看得出来,这是杜勒斯玩的一个新花样,他把参加谈判的大使换成参
赞,既使会谈降了格,又使中美处于不对等状态。有理由深思一下,此举是
不是杜勒斯企图从华沙抽身,彻底中止会谈的借口?
中国驻波兰大使王炳南当即表示:中美进行的是大使级会谈,而马丁
先生是一个参赞,不是大使,因此,美方单方面更换会谈人选是中方所不能
同意接受的。王炳南同样彬彬有礼地向约翰逊直言:大使先生,你这样做是
很不严肃的。
约翰逊表情尴尬地摊开双手,耸一耸肩,表示他是奉命行事,无能为
力。
中美大使级会谈不得不就此画上一个休止符。
1958 年6 月30 日,失去等待耐性的中国外交部发表强硬声明,要求美
国政府自即日起15 天内派出大使级代表,否则,中国政府就不能不认为美
国已经决心破裂中美大使级会谈。
7 月14 日,即中国所提限期的最后一天,美国官员终于露面声言;美
国将在15 天限期届满后的若干天后才能指派新的大使级代表。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随即表示:美国要点面子,可以理解,只要美国对
恢复会谈有诚意,推迟几天也无不可。
这一边外交领域还在扯皮争面子,那一边,台湾海峡的炮声已经隆隆
响起。
毛泽东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他的炮弹打出去之后,方从容不迫询问周恩
来,询问他的同事们:说说看,炳南在华沙还要不要见他的美国同行呀?
※※※※※
王炳南简单收拾了一下,匆匆赶到莫斯科,换机,朝发夕至,飞返北
京。
先不回家,驱车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