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中东风云人物 >

第1章

中东风云人物-第1章

小说: 中东风云人物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时延春,1965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后进入外交部工作。历任中国驻也门大使馆阿语译员,外交部二等秘书,中国驻埃及大使馆二等秘书、一等秘书,中国驻约旦大使馆一等秘书,外交部亚非司处长,中国驻利比亚大使馆政务参赞,中国驻亚厅总领事馆总领事,中国驻也门共和国大使,中国驻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大使。著有《阿拉伯风情录》、《中东热点地区的秘闻轶事》、《红海浪三千年也门沧桑》、《环球采风诗词选等》著作,现任外交部世界知识出版社总编辑。


接连撞击热点的萨达姆

古老富庶的伊拉克与风度翩翩的萨达姆

接连撞击热点的萨达姆
会见萨达姆
一提起萨达姆,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当今世界上执政时间颇长的一位领导人,也是各种新闻媒体报道最多的风云人物之一。我曾会见过他,研究过他,对这位焦点
人物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和了解。
1990年5月上旬,我随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访问伊拉克,伊拉克方面安排萨达姆总统会见万里委员长,我参加了这场会见活动。我仔细端详了萨达姆的风度和容止。他蓄着阿拉伯传统的小胡子,眉毛浓重,两眼炯炯有神。他身穿军装,腰间挎一把手枪。他思路敏捷,讲话条理分明,认真听取客人的讲话,并亲自做笔记。他与我们热情握手,照相留念,还亲自把我们送到门口。这次会见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访问伊拉克期间,我在空暇时间阅读了一些介绍萨达姆的书籍和文章,在与陪同人员交谈时也涉及萨达姆的一些兴趣爱好。据我所知,萨达姆喜爱历史,爱读政治、历史之类的书籍。他喜欢文学、音乐,特别爱听伊拉克西部贝都因民歌和阿拉伯著名女歌唱家乌姆库尔舒姆的歌曲。他在空闲时间听听音乐,弹弹阿拉伯琴,有时也动手写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有些诗人写了赞扬他的诗并朗诵给他听,在这种场合他显得非常高兴。他重视新闻媒体方面的报道,每天都坚持读报听广播,伊拉克新闻界如发表有关他的报道都要由他亲自审定。
萨达姆看上去身体健康,充满活力,这与他喜欢锻炼身体有关。他擅长骑马、打网球,也喜欢游泳。
萨达姆来自农村,喜欢到农村去视察,了解农村情况。有时,他穿一件阿拉伯长袍,这与伊拉克农民的习惯装束有些雷同,所不同的是,他在穿阿拉伯长袍的同时,嘴里还叼一支古巴雪茄,在反映萨达姆生活的画面里就能找到这样的照片。以前,萨达姆喜欢穿欧式服装,但后来他经常身着戎装,腰间挎一把手枪。
在访问伊拉克期间,我除陪同万里委员长与伊拉克领导人举行会见、会谈及参观外,还挤出时间参观了一些著名景点。两伊战争期间,巴格达基本上没有遭到破坏。不少人告诉我,萨达姆在此战期间是一手抓打仗,一手抓建设,巴格达和其他地方新建了不少建筑物和设施。我沿着底格里斯河滨游览,品尝了香喷喷的名为马斯古夫的烤鱼,浮想联翩,随手写下《巨流侧畔巴格达》一诗,诗文如下:
平川托起巴格达,
濒临巨流两岸跨。
重镇扬威四千载,
天方夜谭传佳话。
青铜雕塑叙典故,
马斯古夫味道佳。
金色尖塔蓝顶寺,
奇花异草美如画。
这是海湾危机和海湾战争前巴格达留给我的印象。的确,这座横跨底格里斯河的历史古城给我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
在访问伊拉克期间,我们还参观了幼发拉底河下游右岸的巴比伦古城遗址。当时,我曾写下《西亚古都巴比伦》一诗。海湾战争后,我对这首诗加以修改,形成以下诗文:
西亚古都巴比伦,
圣庙祭祀守护神。
空中花园称奇迹,
塔楼浮雕荡无存。
石墩桥梁柏油路,
计周历法传后人。
昔日辉煌今安在?
幼发拉底河探询。
古老而富庶的伊拉克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伊拉克和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一直是新闻媒体和世界舆论的热门话题。
伊拉克是海湾地区的一个大国,全国面积为441839万平方公里,人口为2200多万。伊拉克位于闻名遐迩的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自西北向东南流贯伊拉克全境,两河在库尔纳汇合为夏台阿拉伯河,注入海湾。一望无际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构成伊拉克大部分国土。在历史上,伊拉克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农业国。后来,伊拉克的农业发展不尽人意,只有椰枣生产一直享有盛誉。全国有椰枣树3300余万株,年产椰枣平均在40万吨以上。伊拉克拥有极其丰富的石油资源。1998年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多达1125亿桶,石油储量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气储量约达3?1万亿立方米。在两伊战争前,伊拉克石油日产量最高时达450万桶,相当可观。目前,平均日产石油约260万桶。
两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伊拉克便成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早在公元前4700年,两河流域就出现了城邦国家。从公元前2000年起,在这块土地上先后建立过苏马连王国、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和后巴比伦王国。公元前550年,它为波斯帝国所灭。公元7世纪,随着伊斯兰教的创立与传播,伊拉克接受了伊斯兰教,并入阿拉伯帝国。公元125 8年,蒙古人入侵伊拉克,阿拉伯帝国逐渐衰落。16世纪,它成为奥斯曼帝国一部分。后来,英国势力渗透到伊拉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斯曼帝国彻底崩溃,它统治下的各地区纷纷举行起义,帝国主义列强借机划分势力范围。1914年,英国军队占领巴士拉。1916年6月,汉志酋长谢里夫侯赛因发动阿拉伯大革命,得到英国的支持。谢里夫侯赛因派其三子费萨尔率兵从麦加北上,于1918年到达叙利亚,成立了“大马士革政府”,并于1920年3月自立为国王,但遭到法国军队的反对。
当法国在叙利亚扩张势力的时候,英国继续在伊拉克扩大地盘。1919年1月,英军占领巴格达。1920年4月,伊拉克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区”。伊拉克人民为反对英国占领军的统治展开了英勇斗争。英国为维持其在伊拉克的统治,采取了软硬两手。一方面,英军对伊拉克人民的反抗斗争进行残酷镇压。另一方面,英国采取以夷制夷的办法扶植傀儡。1920年7月,费萨尔被法国军队废黜,从叙利亚逃往伊拉克,被英国占领军扶植为伊拉克国王。与此同时,英国在1921年8月安排了一次巴格达公民投票,宣布伊拉克独立,成立伊拉克王国,费萨尔为伊拉克王国国王,但英国并未取消对伊拉克的委任统治。伊拉克人民继续斗争,迫使英国于1932年放弃对伊拉克的委任统治,同意伊拉克加入国联,伊拉克取得完全独立。1958年7月,以阿卜杜拉?卡赛姆将军为首的“自由军官集团”发动军事政变,推翻费萨尔王朝,成立伊拉克共和国。1963年2月,复兴社会党人发动政变,推翻卡赛姆政权,从此,复兴党成为执政党,长期执政。
就在这片古老而富庶的大地上,出现了当今历史上一位世界级风云人物,他就是赫赫有名的萨达姆。在他的统治下,伊拉克连续20多年一直作为世界热点地区备受世人关注。

旷日持久的两伊战争

历尽艰险登上总统宝座
1937年4月28日,萨达姆出生在巴格达北部萨拉赫省提克里特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全名为萨达姆?侯赛因,是个遗腹子,9岁时又成为孤儿,靠舅父抚养成人。他的祖父和叔父曾先后参加过反抗奥斯曼帝国和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这对年幼的萨达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萨达姆在中学阶段就开始关心时局和政治,参加学生运动,进行反对费萨尔国王的斗争。
1957年,萨达姆加入阿拉伯复兴社会党。1959年,萨达姆在巴格达大学学习法律专业。那时,他阅读了大量领袖人物的传记,培育了强烈的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他积极参加政治社会活动,成为学生运动中的核心人物。1959年10月,他受复兴党的指示,与其他9名青年去刺杀当时担任总理的军人独裁头目卡赛姆。他们的这次行刺活动遭到失败,萨达姆因腿部中弹而被捕入狱。在牢房中,他忍着疼痛用剃须刀剜出腿上的子弹。伤愈不久,他奇迹般地成功越狱,逃回故乡。他不甘寂寞,便又离开家乡,孤身一人四处奔走,遇到重重困难。迫于形势,他决定离开伊拉克,骑着一头毛驴穿越茫茫沙漠,历尽千难万险,逃到了叙利亚。他在叙利亚逗留了一段时间,感到难有成就,决意去埃及投奔纳赛尔总统。他被告知,纳赛尔总统对他的壮举表示赏识。
1960年2月,萨达姆进入埃及开罗大学攻读法律专业。他在开罗大学学习阶段继续从事政治活动。1962年底,他任复兴党开罗支部领导成员。1963年2月8日,复兴党在伊拉克发动政变,推翻了卡赛姆政权。政变成功后,萨达姆随即回国,担任复兴党地区领导机构副书记,并负责中央农民局工作。1963年11月,非党派军人阿里夫掌权,出任总统,排斥复兴党人,复兴党被迫转入地下。萨达姆积极参与反对阿里夫统治的活动。1964年10月,他在叙利亚边界地区秘密运送武器入境时被发现,再次被捕入狱。萨达姆在狱中过了两年的铁窗生活,再次成功越狱逃走,继续进行推翻阿里夫政权的活动。
1968年7月17日,以艾哈迈德哈桑贝克尔为首的复兴党青年军官集团发动军事政变成功,推翻了阿里夫政权。复兴党再度上台执政,由贝克尔出任总统。萨达姆受到贝克尔的重用,平步青云。1968年11月,萨达姆担任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副主席、复兴党伊拉克地区领导机构副书记。1970年他在复兴党第十次大会上当选为民族领导机构成员。1976年1月,萨达姆被授予上将军衔。1977年7月,他出任复兴党民族领导机构副总书记。1979年7月,贝克尔总统称病辞职,萨达姆接任总统。与此同时,他还兼任复兴党地区领导机构总书记、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武装部队总司令之职,1994年5月兼任内阁总理,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
旷日持久的两伊战争
萨达姆执政的第二年,两伊战争爆发,这场战争持续了八年之久,成为当时的世界热点。
伊拉克和伊朗均为海湾地区大国,又是近邻,但长期以来,两国存在严重分歧和尖锐矛盾,多次发生冲突和战争。
两伊分歧首先体现在边界问题上。两国对边界线的划分历来就有争执,尤其对阿拉伯界河的划分分歧更深。这条界河长约100公里,河界原以该河伊朗一侧浅水段为界,河流主权属伊拉克,但双方都享有自由航行权。1937年,双方同意霍拉姆沙赫尔和阿巴丹两段共11公里以该河深水线为界。1975年,两伊达成《阿尔及尔协议》,伊拉克同意以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线作为两国的新边界,放弃根据1847年和1937年两国的边界条约其对阿拉伯河的主权;伊朗则同意将巴格达东北伊朗境内约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划给伊拉克。但后来两国仍因边界划分问题产生纠纷。
两伊分歧其次体现在宗教教派问题上。两国都是伊斯兰国家,伊朗90%以上的居民是什叶派;伊拉克境内虽有什叶派,但却是由逊尼派掌权的国家。两国存在尖锐的教派分歧。
两伊分歧还体现在地区称雄之争。两国都认为自己在海湾地区势力最强,最有影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