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1926之崛起 >

第381章

1926之崛起-第381章

小说: 1926之崛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修建代县到大同这条支线,那可不是他宋哲武说了算,能否修成,关键得看徐永昌的态度。
可是,虽然徐永昌也很乐意有这么一条铁路,不过也只是想一想而已,因为他没有钱。虽然这段铁路不长,用不了太多的资金,可是他还是修不起,现在晋绥军的军费就很让他头痛了。
而如果由宋哲武出钱来修,那这段铁路就要由宋哲武派人来管理,徐永昌虽然并不反对,可是晋绥军的所有将领竟然没有一个人同意。徐永昌无奈,只好作罢。
不过,这件事情在阎锡山回来后已经有了一些转机,据王懋功告诉贾景德,阎锡山已经在和顾孟余商讨这件事情了。
只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这条铁路即使马上开工修建,建好后也要一两年的时间。况且,即便建成,看现在太原行署的发展势头,也仍然无法满足太原行署进出货物的需要,汽车运输一样会红红火火。

第四百五十四章 布局建设成果(二)

现在,为了抢时间,河南、河北的许多商人都愿意雇佣当地的运输公司用汽车运输,这让太原地区的运输公司生意十分的兴隆,许多公司都抓住时机,开始扩大规模。只不过国内不产汽车,他们只能从国外购买。
从国外购买的欧美的汽车,不仅价钱高,关键的问题是,还要等很长的时间,出现问题还没地方说理去。
现在好了,太原就能制造卡车,不仅价钱低,而且还可以在半年内提供免费修理服务,这让这些运输公司的老板们乐得不行,抢完了这几十辆还不算,商人们已经开始大量预定了,仅现在的订单就排到了明年。甚至还有闻风而至的平津、山东、河南的商人们前来预订。
贾景德曾建议扩大“铁马”卡车的产量,以这样的势头,“铁马”卡车很快就可以行销全国,销路绝不会成问题。汽车制造厂很快就会成为又一个盈利的拳头产品。这个建议让箫国栋也有些动心,可是在宋哲武那里却被坚决地挡了下来。
在当前,宋哲武最需要的是载重量大,越野能力强的军用车辆。
拥有十个轮子、载重量达五吨的“彪马”,以及越野能力出色、适合在各种地况快速行驶的“幼虎”才是宋哲武所急需的。也正因为如此,汽车厂的生产能力几乎都被这两款车所占据。
在太库铁路没有建成前,不可能在南蒙的白云鄂博矿区和北蒙的大型矿区附近或者新建的城市里修建大型工厂,满足军需。在此之前,北蒙部队的所有军需物资、国防建设材料,甚至部队调动、兵员补充,都需要由太原行署用卡车运输过去。
因为太原行署和北蒙间路途遥远,宋哲武购自国外的车辆损坏率很高,以至于现在运力十分紧张。
尤其是,“九一八”事变迫在眉睫,按照宋哲武心中的计划,他会从北蒙出兵东北。那时,大量的武器弹药都需要用卡车来源源不断的运输到北蒙,保证部队的后勤供应,那时后勤的压力会更大,需要汽车的数量也要更多。
既然自己有了坚固结实、越野能力出色的自己的“彪马”卡车,就必须要优先满足部队的军事需要。所有,现在月产80多辆的“彪马”卡车,都被交给了箫国栋直接负责指挥的北方边防长官公署直属的运输部队。按照宋哲武的计划,以后还要逐渐给各部队配备足量的“彪马”十轮卡车,以提高部队的机动能力。
而四轮驱动的“幼虎”吉普的产量也一定要保证,他可是战争中人员运送和侦察的最好运输工具。
现在汽车厂已经在研究流水线生产管理方法,并计划在二期规划中开始使用,那时他的汽车可就不会是月产几十辆这个数量了。
宋哲武并没有把他的“幼虎”拿出去显摆,现在也更不会拿出去卖,除了配属给在太原行署和南蒙的旅以上部队军官使用外,其余的也都送到了北蒙。
当然,他的北方边防长官公署也配备了十几辆,宋哲武现在每次外出,都会很拉风地坐着他的专用“幼虎”。
因为坦克一时还无法投产,为了不使生产设备闲置,宋哲武要箫国栋安排生产王动设计的铁牛牌拖拉机。
只是,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现在是不会有人购买他的拖拉机的。
这不仅是因为太原行署现在已经进行了土地改革,各家的土地都很少,几户共用一头牛也就足够了,根本就不需要拖拉机这种昂贵的现代化工具。而且,不仅是太原行署和绥远、南北蒙的地主们,就是全国各省的大地主们也一样不需要,因为所有的大地主几乎都把他们的土地分散租给了农民,他们只管到时候收租子,至于佃户们是如何耕种的,他们可不需要艹那个心。
虽然如此,可是宋哲武也不会闲着没事干,生产一点用处也没有的拖拉机。拖拉机,他还是有用处的。
原本宋哲武只准备在开垦的荒地上成立一家示范农场,示范并最终推广新式农业技术。可是随着大量荒地的开垦,冯锐建议,开垦的荒地不再发卖,应集中起来,在农委会下成立农业公司,设立众多的官办示范农场,形成规模效益。
这样不仅一样可以安置大量的灾民。而且,因为集中管理组织生产,更便于灾民的安置和粮食、畜牧养殖业的发展。
对于冯锐的建议,宋哲武是完全同意的。在拖拉机等现代化农业工具的帮助下,示范农场可已吸纳体弱不适合当兵和做工的中老年人和妇女,解放出耕种土地的壮劳力,甚至以后还可以安置伤残军人和牺牲人员的家属,使第四路军的指战员对第四路军的归属感更加强烈。
有了农场大片开垦了的土地,宋哲武正好可以把拖拉机交给他的农场使用,以节省人力。特别是以后在北蒙还会开垦更大量的荒地,如果把新开垦的土地都卖给新安置的灾民,那会占用巨大的人力资源,不利于以后扩军,甚至也会和工业生产争抢壮劳力。
周立群的武器研究所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加装新式瞄准具的26式半自动步枪已经开始量产。使用这种新式瞄准具后,仅仅经过一个月训练的新兵,在靶场打定向固定靶目标时,成绩和训练了一年以上的老兵相比,就毫不逊色。只是在打移动目标时,没有老兵熟练、反应快,这明显是经验问题。现在,26式已经实现月产1000支。
只是机枪、冲锋枪还正在研制中,这主要是宋哲武提出的设计标准较高,还需要一些时间。
不过高射机枪研制的倒是很顺利,已经研制出12。7mm和14。5mm两款高射机枪,而且14。5mm口径高射机枪还研制出了二连装型,很适合炮兵阵地和重要目标的对空防护。
这两款高射机枪都是不仅可以高射打飞机,还可以平射打击地面目标,而且威力极大。即使是12。7mm口径的高射机枪,在500米以内,使用穿甲弹甚至能击穿5mm厚的普通钢板,被周立群等人一致定名为杀手。
尤其是杀手还可以装在“幼虎”上面,在高速移动中也可以进行射击,很受优先试用的教导总队战士们的喜爱。
因为生产数量有限,部队暂时还无法大规模换装,甚至换装一个军也不够,箫国栋只好把这些新式武器的少部分,先交给了教导总队检验和教学使用。
这可让张亚飞看得直眼红,这样的好武器他的第一军怎么可能不优先配备呢?急得他找箫国栋磨了几次,可箫国栋就是不松口。最后张亚飞一狠心,跑到宋哲武那里又是诉苦、又是告状。
张亚飞的理由是,他的第一军番号排在第四路军的最前面,不客气的说,战斗力也是最强的,威力如此强大的武器不先给他装备,那还不被其它部队比下去?虽然都是自己人,他张亚飞倒是可以不在乎,可他担心让宋哲武这个司令脸面上不好看。
被张亚飞弄得哭笑不得的宋哲武,只好亲自给箫国栋打电话,让箫国栋先给张亚飞二十挺“杀手”试用。
喜不自胜的张亚飞回到部队后,立刻强行把宋哲武分给第一军旅以上军官的幼虎全部收缴上来,在每辆车上都安装了一挺12。7mm的杀手…1型高射机枪,甚至连他自己的坐车也不放过,也被安上了一挺,一有时间,张亚飞就领着他的车队耀武扬威地去靶场过瘾。
虽然大口径重炮和大口径高射炮还卡在特种合金钢上面,可是45mm战防炮已经研制成功,经过试射检验,其姓能要比国外普遍装备的37mm战防炮优异得多,这款45mm战防炮,可以在1000米外轻松击穿20mm厚的装甲。
而最让宋哲武高兴的还是火箭筒的研制十分顺利,空心装药技术也已经被武器研究所所掌握了。
在靶场上,被命名为铁弩…1的火箭筒,在200米的射程内,40mm后的装甲钢就像纸糊的似的,因为现在没有更厚的高质量装甲钢,还没有进行极限威力试验。不过,宋哲武估计五十米内击穿60mm厚的装甲钢应该没有问题。
虽然铁弩…1的破甲厚度要远低于二战中的美国M1和德国的铁拳两款火箭筒,可这是宋哲武要周立群有意为之的,并不是技术问题。
现在,为了以防万一,铁弩…1的火箭弹弹头根本就没有使用空心装药技术和宋哲武独有的高爆药。如果换装空心破甲弹体,垂直破甲厚度肯定不会低于120mm。
研制出火箭筒这件事,到现在还只有教导总队的部分参与士兵和少数高级军官知道。铁弩…1已经被列为一级机密,宋哲武可不愿意在这个时候就让别人知道它的存在。
关于火箭筒,张亚飞也来磨过宋哲武,不过这次宋哲武的态度十分坚决,一具也不给。

第四百五十五章 布局建设成果(三)

新买的两座钢铁厂,一座已经建成开始试生产,另一座的设备也已经运到了白云鄂博正在进行安装。
因为在宋哲武的指示下,孙思荣主持的资源勘探处已经在白云鄂博原有小矿的基础上,如期发现了一座超大型铁、稀土、铌内生型混生矿,只等太库铁路修到白云鄂博就开始生产。
对于白云鄂博有大型铁矿和稀土矿的事情,宋哲武当然不会直白地告诉孙思荣,否则他无法解释清楚。宋哲武只是让孙思荣的资源勘探处优先勘探太库铁路沿线地区,理由就是沿线地区便于开采运输。
拥有十台电炉,年产十万吨合金钢的太原特钢厂也已经正式建成开始试产。
至于原有的育才炼钢厂和山西第一炼钢厂,因为产能小,设备落后,它们的设备都被划拨到太原钢厂和太原太原特钢厂。
整合了原阎锡山的兵工厂和山西主要工业设施的北方机械装备公司,已经彻底理顺了其生产结构和生产关系,原有的现代科技人才和招揽来的大批科技人员经过重新组合后,都充实到各级科研和生产部门,使北方机械装备公司的科研、技术实力大为增强。同时,各个工厂的设备也都得到了更新和增加。
虽然北方机械装备公司整体科研实力和生产能力比之西方大公司还有不小的差距,可是它已经完全具备了现代化企业的所有条件,只要安心发展,有宋哲武的全力支持,假以时曰,成为一流大公司是完全可能的。
此外,在白云鄂博,一座小型稀土提炼厂也已经开始兴建。李明华秘密研究的半导体技术已经取得了突破,在不远的将来,会大量需要半导体材料。
王连章主持的医药研究也是硕果累累,青霉素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结晶提纯的生产工艺研究,只等临床试验结束后,就可以大规模投产。在美国的临床试验此时也同时展开,如果一切顺利,明年青霉素就可以投放市场了,这也将是宋哲武又一个重要的一个财源。
青霉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