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时空之门1619 >

第178章

时空之门1619-第178章

小说: 时空之门1619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大明朝,除了初期的洪武、永乐两朝之外,整个大明朝的总趋势就是文贵武贱的。

到了天启年的时候,整个大明朝的武官地位已经低下到,一个普通的秀才都可以对三品的指挥使不行礼了。一个七品的知县对于正三品的指挥使随意的呵斥,也不过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所以,可想而知,现在大明朝的武官地位有多么的低下。

正二品的文官程绍程大人自己觉得,他能够安排专门的时间见一见河南都司负责领兵的这些武将们,已经给了他们天大的面子了。

不过,因为自己不得不依靠这样一群愚蠢无知的武夫,这让程大巡抚实际上是非常的伤自尊心的。所以,这场见面会,就变成了一场变相的斥责喝骂的会议了。

正常情况下,这些武官们是应该感到非常的委屈和愤怒的。但是,一方面是因为文贵武贱的大环境,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自己确实没什么底气。所以,这些河南武官挨了骂之后就老老实实的回家了。

程绍觉得自己在军事方面不灵光,所以不得不借助武官们的力量。但事实是,这些被程绍当成是支柱的河南武官们,自己的心里也是非常的忐忑不安的。

像河南这样的纯粹的内陆省份,还和湖广这种境内有不少土司的省份不同。河南省的军事力量非常的薄弱,目前支撑河南省的武装力量,仍然是两百年前明初时设置的卫所武装。

河南省可不会像九边地区那样,有将门势力,有家丁,有募兵。河南省不仅没有像九边地区的那种将门、家丁和募兵,因为该省在军事上不怎么重要,以至于河南省连个统领全省武装的总兵官都没有设置。

河南都司衙门名义上是整个河南省武装力量的总部。事实是,河南都司也好,河南省内的各个卫所的各级军官也好,都已经完全的蜕变成了坐地收租的地主了。让他们拉出三四千看着像模像样的佃农正兵容易,可是怎么指挥这些佃农和乱兵作战,从河南都司的指挥使到河南省内卫所里的一个普通百户,心里面全都一样没谱。

河南省上下的所有武官,至少都有几代人没有练过兵、带过兵,指挥过真正的军事行动了。

说句难听的话。这帮河南武官们,连点像样的家丁都没有。他们的家丁全都是帮助他们管理庄田监视农奴的管事。这群人最多就是体力比一般的农奴们好些。说起军事实力来,他们和那些农奴正兵是一样垃圾的。

事实上,接到了巡抚大人整装待发的命令之后,河南武官们真的是非常的忐忑的。他们丝毫没有想着自己可以到外省去劫掠发财的好事儿。他们全部的身心都集中在,怎么才能把手底下的农夫带到一千两百里外的武昌府去。

长途行军,特别是带着大量的没进行过任何相关训练的农夫进行长途行军,这就是摆在河南武官面前的第一大难题。

不提那边河南方面磨磨蹭蹭的准备着行军,也不提武昌府内日益热烈的经济建设和军事训练。单说一说很快就抵达了襄阳府,迅速的搭建起湖广最高权力机构的新任湖广巡抚姚宗文。

姚宗文在阉党和东林党之间的政治斗争中,在御史的岗位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要不是这几年他苦心孤诣的从各地搜罗了大量东林党大佬们,实实在在的行贿受贿、侵吞民田、经商谋利等等上不了台面的事情的证据,那些和阉党的实力本来就不相上下的东林党大佬们,也不会在政治斗争失败后就那么老老实实的下台回家。

所以说,这次魏忠贤把他这个原本的四品御史提拔到从二品巡抚的位置上,就是对他为阉党做出的贡献的一种奖励。

从中央政府里的一个普通纪检干部,一跃成为统领湖广军政的地方大员、封疆大吏。你要说姚宗文不会觉得飘飘然,那是在说胡话了。

姚宗文一到襄阳府,就开始给整个湖广地区的各级官员下马威。他非常挑剔的记录起到场官员的名单。在发现荆州府方面只有知府衙门的文官在张宏的带领下前来迎候,而荆州卫指挥使衙门的武官居然一个也没到场之后,他不禁感到勃然大怒。

他一方面当着整个湖广官场的面,大声的斥责荆州知府对武官管教无能,一方面对王书辉的代表顾君恩冷嘲热讽。

顾君恩在复兴会也呆了四五年了。一个人在一种环境中呆的时间长了,不可避免的就要被那个环境所影响。发现新任湖广巡抚姚宗文是个不知好歹的轻浮狂躁之徒后,顾君恩居然在众目睽睽之下拂袖而去了。

姚宗文原本想着,自己这个阉党在地方上孤立无援,把持地方的正印官们又大都对阉党的态度不太友好。所以,他就想借着这个机会给湖广地方的官员们一个下马威,树立一下自己的威信。

让他没想到的是,其他府县的文武官员们表现的都老老实实,唯独这个荆州府的一个小小的卫所指挥使,居然如此的狂妄。那个王书辉不仅不亲自前来迎候自己这个湖广巡抚不说,王书辉派来的那个秀才代表,居然敢当着整个湖广官场的面不给自己面子。

一时间,顾君恩的表现把姚宗文气了个倒仰。

湖广官场方面也觉得非常的惊讶。在湖广地区的官员们看来,枝江王府能够恢复王爵固然有皇帝宠信的缘故。可是他们也知道,要是没有南北两京的太监们努力的活动,朱术圳的那个枝江王爵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拿到手的。

一直以来,湖广官场都以为枝江王府是个投靠了阉党的藩王。但是,今天看来好像又不是那样了。

第202章连锁反应3

正常情况下,大明朝的湖广行省只算卫级的军事单位的话就有三十一个。三十一个卫所,就应该有军兵31x5600=173600人左右。如果把各千户所和土司宣抚司也算上的话,大明朝的湖广行省应该至少有在籍士兵超过二十万人。

当然了,问题在于,目前大明朝的各个方面,都和“正常”这两个字沾不上一点儿关系。

实际上,从正统年间,大明朝的卫所制度就开始崩坏了。到了天启年间,湖广行省理论上该有的二十万军队,实际上能够从中找出三四千个合格的士兵就算不错不错了。

这里这个三四千个合格士兵,指的是具备基本的身体素质的士兵。就是有这样三四千个士兵,他们肯定也是只会种地不会打仗的那种家伙。

姚宗文当上了湖广巡抚,一到了湖广当地,就吃了荆州卫指挥使王书辉一个下马威。他的一个师爷在事后清楚的向他介绍了一下枝江王府和郡主仪宾王书辉的背景。

一听说枝江王府和王书辉早在万历年间的时候就已经结好了帝王和各位司礼监的内廷大佬们。枝江王府的一个管家就能和魏忠贤聊天说笑的背景,着实把姚宗文惊了一头一脸的冷汗。

不过呢,姚宗文作为一个文人,他的自尊心是很强的。你别看他好像一心的跟随着魏忠贤。但是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出于政治利益的选择,而不是说姚宗文真的就觉得魏忠贤这个阉人有什么了不起的。

在姚宗文心里,他对于魏忠贤都有些不以为然。那么,你让这个正处于志得意满状况中的新任湖广巡抚,怎么能够咽的下顾君恩那样在湖广众官员面前给他的气呢。

所以,姚宗文一行刚刚在襄阳府安定了下来,他就立即开始履行自己湖广巡抚的职责。他要对湖广全省的各地卫所,“点兵核饷”。

在这个方面,别人还真的不能说姚宗文是在无事生非,有意要为难王书辉。毕竟,现在的湖广在名义上正闹着兵变呢,而作为湖广巡抚的姚宗文要整理湖广军务,那是要多有道理就多有道理。

姚宗文也不敢真的就直接针对王书辉,他在这方面还是比较讲究分寸的。他是从襄阳卫开始查的。

姚宗文虽然久在京师,干了小半辈子的御史言官,做的都是条条上的工作。但是呢,和程绍那种只知道放嘴炮的家伙还不同,他还是比较实事求是的。

姚宗文知道,自己当了封疆大吏,就需要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所以,他通过魏忠贤的关系,从京卫里招纳了几个“优秀”武官当自己在军事方面的助手。

在和这些武官幕僚的接触中,姚宗文已经知道了如今大明朝军队的落魄状况了。对于地方卫所,他已经完全不抱任何的希望的。他之所以要打着整理军务的名义查验卫所状况,就是剑指荆州卫的。

当然了,姚宗文也没那么单纯的就是为了打击王书辉。他的这个举动也有着搂草打兔子的目的。作为一个旧巡抚被杀,省会被占省份的新巡抚,姚宗文自然是要吸取教训的。他是希望能够借着这次“点兵核饷”的机会,从湖广各卫所里招纳些忠诚能战的士兵,组成自己的直辖武装。

毕竟,上一任的那个死鬼湖广巡抚,吃亏就吃亏在了在整个武昌府的军卫里,没有他自己的嫡系力量。姚宗文是个很善于吸收经验教训的人。这么明显的前车之鉴摆在那里,他再不吸取教训,那真的是找死了。

姚宗文派出去到各个卫所执行任务的,主要有一文一武两套班子。文官以及相应的幕僚,主要的工作就是到各个卫所吃拿卡要,挑毛病找问题。他们的目的一方面是要帮助巡抚大人敛财,一方面是为巡抚大人立威。

武官和相应幕僚的主要任务,则是到各个卫所中招笼人才,挑选精兵的。

不提文官方面,只说一说武官方面的带队官员。这个武官的出身可是不得了,他是戚家军出身。

当然了,从嘉靖年间到现在快七十年了。一般当年的戚家军都已经老死了。这位戚家军出身的京卫武官,是个第二代的戚家军。他的父亲是戚继光的亲兵之一。他就是接了他老爹的班,借了他老爹的光,才能在很小的年纪上就袭了京卫指挥佥事的官职。

在京卫那个庞大的体系中,像他这种戚家军的出身属于异类。毕竟,京卫里的武官们,不是京师公侯们的门人,就是有朝廷大佬做靠山,或者是受宫内中官们的庇护。像戚家军这种纯粹的靠军功得官的,在京卫无数的世袭武官里,真的有种“万般绿中一点红”的感觉。受排挤和冷落,基本是一种必然现象。

戚元彪原本姓什么已经不可考了。反正他的老子是义务矿工出身,跟着戚继光从江南打到漠北,积累的不少功业。作为一个比较新鲜粉嫩的官二代,戚元彪非常的看不上京卫武官们只知道吃喝嫖赌的做派。他从小就开始练武不辍,对于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他是能倒背如流的。

在整体萎靡的京卫武官中,他属于那种非常突出的人物。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他才被新兴势力阉党中人姚宗文看中,挑选作为他的武官幕僚首领。据说,新任湖广总兵官的位置虽然轮不上他,但是姚宗文已经把湖广都司都指挥使的职务,给他预备好了。

你别看戚元彪脑袋上顶着个戚家军的光环。实际上,他在戚家军中是一天也没呆过的。他的雁翎刀耍的是挺漂亮。但是今年三十一岁的戚元彪连一个人都没杀过。

你也别看戚元彪行止坐卧好像都有规矩。实际上,戚元彪的所有军事知识,也都来自于他背的滚瓜烂熟的那本《纪效新书》。在实践领域里,戚元彪连一个小旗的士兵都没带过。

要不怎么说姚宗文这种纯粹的外行会看好戚元彪这样的“银样镴枪头”呢。

你想想也是。一个身材高大孔武有力,站如松坐如钟,满口引经据典的完全退化成了个书呆子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