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帝王学的智慧 >

第18章

帝王学的智慧-第18章

小说: 帝王学的智慧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我看来,帝王的兴起,各依其本源,在神农至舜的五帝之后,各有其承继。怎么知道的呢?汉是尧的后裔,尧以火德称王,五行转了一圈,正好建立了汉朝,所以汉朝也是火德。袁绍当权时,耿包说:“赤色的火德已经衰尽,袁是舜的后代,舜是土德,舜在保佑你,所以你应进取。”这是因为他知道帝王的兴起各有其本源,在五帝之后各有承继。秦是颛顼的后裔,颛顼应是水德,所以秦也是水德。按照这一法则推论,即使经历一百代,都可以知道其兴亡衰败了。

要想做成大事,一定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一往无前的勇气。面对困难,首先要沉着冷静,临危不乱,这样才能让你的部下有信心。毫不犹豫,当机立断这才是领导者的大智慧,也是成事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唐高祖李渊有四个儿子:长子李建成、次子秦王李世民、四子齐王李元吉、三子李玄霸。李玄霸武艺高强,可惜英年早逝,一切军务都由李世民负责,齐王李元吉辅助。李渊称帝以后,按照长子为太子的惯例,封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李元吉因为受制于李世民,二人关系不和,就和李建成连成一气,共同对付李世民。

最初的时候,李世民的势力并不是很强大,但是随着各地的起义军不断的被他剿灭,他的左右聚集了一大批文臣武将,其中的佼佼者如: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恭、程知节(即程咬金)等。因为李世民的战功卓著,所以威望很高,天下归心。相比之下,太子李建成久居东宫,没有出外领兵,无法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为此,不妨看看下面的大事年表——

公元616年,李世民与突厥讲和,时年十八岁;

公元617年,李世民攻占长安;

公元618年,李世民平定陇西叛乱;

公元620年,李世民平定刘武周,收降尉迟恭;

公元621年,李世民击败窦建德并将其活捉,而后攻克洛阳,王世充投降;

公元622年,李世民大破窦建德余部,击败刘黑闼叛乱,刘黑闼跑到突厥躲避。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从公元616年到622年的六年中,李世民东征西讨,几乎整个李唐江山都是他一手打下来的,李渊只不过是坐享其成罢了。

公元622年11月,刘黑闼不甘心失败,纠集残部想抢回自己原来的地盘。李建成听了属下魏徵的建议,主动请缨出战,一则可以提高自己的声望;二则可以笼络人才。李建成领兵一到,刘黑闼的部队一触即溃,李建成得胜而归。从此与李世民的斗争趋于白热化。但是碍于李渊还是皇帝,双方不好明争,只能暗斗。在这场兄弟间为了王权的斗争中,李世民充分展示了他果敢和狠辣的一面。

公元624年,李元吉设宴请李渊、太子和李世民,其实是想借机杀掉李世民,没想到太子李建成怕李渊迁怒于他,废了他的太子之位,临时改变了主意,没有动手。这件事没有瞒得过李世民,李世民虽然有心争夺皇位,但是因为李建成位居东宫已久,没有大过,如果先下手,怕难以服众,于是暗中和李建成较上了劲。

李建成没有杀掉李世民,心中耿耿于怀,也在暗中积蓄力量。他先私自招募了二千死士,让他们作侍卫,同时推荐自己的心腹杨文干作庆州的总管,到时候好里应外合,篡夺皇位。这年夏天,李建成趁李渊到外地避暑,自己留守长安的机会伙同杨文干谋反,不料李渊事先得到密报,软禁了李建成,并命令李世民去讨伐杨文干。临行前李渊许诺,如果李世民平定了叛乱就立他为太子。不料,等李世民平叛归来时,李渊却改口说:“太子李建成经查没有参与此事,我已经重重责备了他。他也表示要痛改前非,今后你们兄弟要和睦相处,不要伤了和气。”

李世民回到秦王府,长孙无忌告诉他:太子和齐王买通了皇上的宠妃,早就把李建成给放了。李世民听了,说:“我今天一听到父皇说这件事就明白了。不过我们不能轻举妄动,现在父皇向着他们,我们不能明着来。再说,他们不仁,我不能不义,先看看再说吧。”

公元626年,太子派人送来书信请他过去吃饭。长孙无忌怕是太子摆下的“鸿门宴”,劝李世民不要去。李世民却认为矛盾还没有激化,又有李渊压着,估计太子他们还不敢动手。于是动身来到东宫。李建成和李元吉见李世民来了,十分的热情。酒席宴上,二人频频给李世民敬酒,李世民不好推辞,就多喝了几杯。突然,李世民觉得一阵的头晕目眩,不由得栽倒在地上。李建成和李元吉赶紧让人把李世民抬到车上,送回秦王府。

李世民回到秦王府,昏迷了三天才醒过来。李渊知道此事后对李世民说:“既然建成不能容你,病好之后带着你的人到洛阳去吧。”李世民知道这是让他和李建成划黄河为界分治,连忙拜谢。可等李世民康复,准备带领部下到洛阳去的时候,李渊又改变主意不让李世民去洛阳了。李世民知道这又是李建成他们搞的鬼,心想:你不仁,就别怪我不义,到时候可就怪不了我了。命令自己在各地的心腹,暗中招兵买马,培植羽翼。

李建成和李元吉听说李世民没有死,后悔当时没有往酒里多下点毒药。他们知道李世民经过这件事以后,肯定会有所防范,再下手就难了。于是改变策略,不惜重金,想收买拉拢李世民手下的人。结果房玄龄、杜如晦把礼物原封不动送了回来,尉迟恭更是连礼物带书信都交给了李世民。

李建成见送去的礼物被退了回来,知道分化瓦解不成,就向李元吉问计。李元吉说:“大哥不必着急,我去见父皇,鼓动父皇不信任世民。世民征战四方,手下大将众多,父皇心中必有疑虑。我趁机让父皇下旨降罪世民身边的人,这样就可以削弱他的势力,让他人心涣散,到时候我们再下手除掉他。”李建成点头称善。李元吉来见李渊,李渊果然上当,传旨把尉迟恭打入天牢,准备斩首。

李世民听说尉迟恭被打入天牢,知道李建成他们已经动手了。自己赶紧去见李渊求情,李渊见李世民苦苦哀求,只好答应免去尉迟恭的官职,把他放了出来。李世民回到府中,召集众人前来,不见房玄龄和杜如晦,一问才知道,李渊已经免了二人的官职,二人居家不出。大将程知节说:“皇上已经降旨,调知节为康州刺史,即日出京。知节誓死保卫秦王,不愿出京,还请殿下早下决心。”李世民环顾左右,说道:“诸位忠心跟随我,我感激不尽。只是现在还不到火候,诸位不要轻举妄动,若有动静我会通知大家的。”自己暗地里派心腹人到各地,让领兵在外的亲信们做好准备。

李建成和李元吉见李世民没有什么反应,准备动手杀他,只是尉迟恭等大将还在京城,一时不敢动手。正巧这时突厥军队大举入侵,李建成提议让李元吉前去征讨,李元吉借机要求李渊允许他调动秦王府中能征惯战的兵马,并封尉迟恭为先锋。李渊同意了李元吉的请求。派人到秦王府调兵。

李世民接到圣旨,知道到了该做决断的时候了。杀太子,夺皇位可是非同小可,必须同心协力才行。为了摸清手下人的态度,李世民不动声色,只等这些人说话。长孙无忌说:“殿下还是早做决断吧,不然后悔就来不及了!”尉迟恭也说:“殿下,现在大祸就在眼前,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啊!”这时,又有密探来报:太子和齐王密谋在昆明池埋伏武士,只等李世民为齐王送行时,除掉李世民,然后逼迫李渊退位,太子登基,齐王为皇太弟。长孙无忌赶紧说:“如此形势,殿下必须先发制人,否则不可挽回。”尉迟恭和大将张公瑾也都随声附和。李世民见手下人都是一条心,说道:“好,既然诸位如此拥护于我,我也不会辜负诸位的。不过还要先禀告皇上,免得我们师出无名。”然后吩咐手下人去把房玄龄和杜如晦找来,自己进宫见李渊。李渊听了他的话,说道:“明天朕再审问此事,你先回去吧。”李渊的宠妃知道了这件事,赶紧密报李建成和李元吉。李元吉担心有危险,李建成却认为李渊是向着他的,自己手里又有兵马,不用担心。决定当晚就去见李渊,探听虚实。

李世民回到府中,手下人说,房玄龄和杜如晦说,他们已经是草民了,不敢违抗皇上的圣旨,来见秦王。李世民马上解下宝剑,让尉迟恭去请二人,并叮嘱如果他们不来,就拿他们的人头回来复命。尉迟恭领命而去,房、杜二人见李世民已经下定决心,赶紧乔装改扮,来到秦王府。李世民料到李建成和李元吉当夜就会进宫见李渊,马上调兵遣将,埋伏在玄武门,只等二人到来。

果不出所料,当晚李建成和李元吉来到皇宫。眼看走近,李建成预感到不妙,拨马就跑。李世民那里肯放过,随后紧迫。李建成也不说话,取出弓箭,连射了李世民三箭,都没有射中。李世民反手一箭,正中李建成心口,结果了他的性命。李元吉想跑,被尉迟恭一箭射死。二人手下的兵将本来还负隅顽抗,看见二人已死,也都放下武器投降。李世民杀了太子和齐王以后,一不做,二不休,索性逼李渊退位,自己登上了皇帝宝座。这就是历史上的“玄武门之变”。

政治斗争虽然不像两军对垒、将士厮杀那样惨烈,但也是惊心动魄,一步棋走错,就会全盘皆输。从李世民争夺皇位的整个过程来看,李世民可以说是步步为营,每一步棋都小心谨慎。在斗争的前期,李世民沉着冷静,不管李建成他们如何折腾,自己按部就班,培植自己的势力,很多重要城市的守将都是他的心腹,例如洛阳守将张亮,都是手握兵权的重量级人物。在斗争进行到白热化的时候,他又当机立断,发动“玄武门之变”,成功夺权。

相比之下,李建成和李元吉在谋略上就差了很多,几乎是把每一步行动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在连连失手的情况下,又铤而走险,使出昏招,准备在李世民为李元吉送行时杀掉他,这正给李世民创造了好机会,他正愁出师无名,这样的机会当然不会放过的。很多人都认为李世民虽然是有道明君,但他杀兄夺权的做法却是很不光彩。其实不然,历朝历代,王权更替,很多都是伴随着腥风血雨的,通过弑父、杀兄夺权的更是数不胜数。

沉着冷静,当机立断这是古往今来成功者必备的素质。沉着冷静,能让你看清纷繁复杂的局势,做出正确的分析;当机立断,能使你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把命运把握在自己的手中。现代社会更是瞬息万变,只有那些沉着冷静,当机立断的人,才能把握机会,走向成功。 






 
重视修身养性才能成大事
孔子说过:“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人的嗜好、欲望从本性上来讲,是相同的,只因为环境经历、教育习染各不相同,所以每个人的个性、志趣才显得千差万别。总的来说,刻苦修炼、锐意进取的人,就志向远大,奋发有为;追求物质享受、容易被周围的环境影响的人,就意志软弱,性情浮躁。所以圣人在教导人、改造人的性情的时候,非常注意克服、抑制人的放浪任性的行为,对给予他些什么东西很慎重,对他的偏激嗜好努力加以节制。所以《左传》中有句话说:“审察人的好恶,陶冶人的性情,王者之道全在于此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