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迷墙-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时候强调一点,就是比较容易开办的专业,主要是文科类专业一下子上了很多,而比较难办的专业,主要是工科类专业办得比较少。这样,社会工科方面的人才就比较缺,而文科的人就很多。这也给我们一个借鉴,不仅要注意规格的问题,还要注重品种的问题。
熊丙奇有一种说法,目前我国的大学几乎没有个性,做什么都一窝蜂,以前很多学校兴办经济管理类专业,导致这类专业的人才目前严重过剩;现在有很多理工科学校纷纷建设文科专业,因为他们要把学校办成综合性学校,于是铺大摊子,甚至把精力和经费往自己最薄弱的学科上投。
唐安国但很多是低水平的重复,甚至是连内容都没有的东西。现在大学存在跟风的现象,说明一些大学的校长缺乏独立的审视整个社会需求、审视整个形势的眼光。有些理工科大学办文科专业,或者原来一些很有特色的院校放弃了自己的特色,搞一些别的专业,我想这出于他们想适应社会需要的考虑。但是,由于缺少独立的、很有眼光的分析,他们往往会行动缓慢,就是说在需要做出反应的时候他们没有做出反应,等到这个事情别人成功了他们再跟着去做,比如搞工商管理专业,后来很多学校是跟风的。当然,我们还缺乏社会的信息提供机制,告诉办学者现在这种类型的专业已经办了多少了,要把这样的信息反馈给办学者,让他们做出独立的判断。
熊丙奇现在有多少校长能独立判断?
唐安国我们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按理,校长应该对失误负责。但实际上根本就没有责任机制,而且,校长的权力也十分有限,很多决策不能由他做主。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就是大学能够正确地、独立地行使办学权,当然,他们也要对社会负责。这样他们就会审视自己的优劣势、强弱项,而不会盲目地跟风。跟风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但是最根本的一点是这个学校有没有自主权。
熊丙奇学校不断地去建新的学院,不断去更新专业,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这实际上都是需要向政府报批的,为什么政府就批准了他们?
唐安国在我们国家,应该讲主要是政府的作用。因为我们现在绝大多数高校都是公办的,教育主管部门当然应该负责任。如果是民办的,那么也应该起到监督的作用。政府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教育,不管你的指标有多好,但是最后历史来检验你的成果的时候,是不会只看你的目的的。好意也可以办坏事,大跃进也不能说是恶意,最后结果怎么样呢?有学校反映,他们愿意顶住跟风的风气,但是他们没有底气,如果他们不跟这个风,很可能就会受到来自政府或者社会的压力,觉得学校无能,别人能做,你为什么不能做。这使得校长难以做出明智的决策。这也是长期以来体制所造成的问题,学校缺乏独立性。我想,跟风的现象随着我们办学的成熟、社会体制的成熟,会逐渐消失。
熊丙奇政府在大学发展规划方面,应该起到哪些作用?
第17节:建一流大学的热情
唐安国作为政府,只能是提供信息来帮助学校规划,而不是说让一个学校必须搞什么,不能搞什么。政府在学校规划方面只能做三件事:一是提供信息,二是进行监督,三是制定好如何办好学校的规则,这是十分重要的。当然,每个地方都有高教布局问题,哪个地方搞一所学校,哪个地方以什么为主,这方面政府有一点责任,因为涉及到很多高校的关系调整。但是,一个学校本身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这应该由学校自己来决定。学校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听取广大教授和一部分学生的意见,包括毕业生的反馈。学校应该调查自己的毕业生现在的情况如何,这些调查可以为进一步规划大学的发展提供非常好的依据。当然,最后的决策权还是在学校领导手中。
大学能够正确定位,首先要有一个比较好的环境,政府应该让大学自主定位。第二,大学能够正确定位,要靠校长,校长要充分聚集校内的智慧,为学校找到一个合适的发展方向和合适的发展平台。当然,社会也要给大学定位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不要推动大学都朝某一种类型去发展。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校才可能理智地定位。现在缺少的就是理智,攀比风太厉害了。
原因6:建一流大学的热情
我们国家没有必要搞更多的一流大学,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上。
“211”是什么?
有很多版本。
现在的版本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
而据说,最初的版本是面向21世纪,建设100所世界一流大学。十分有气魄。其后,不断地被修正和调整。
发端于1998年5月的“985”工程,其核心是要建设若干所大学,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起初,北大、清华是第一梯队,复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7所学校是预备队。按说,这样的规模,与中国国情还是比较匹配的。
可是,很多学校不干,我也要“985”!首先是因为钱,进不进“985”,学校获得的投资不一样;其次,是名分,“985”,那是行走大学江湖的口令,是“985”,不是大“大佬”,也是准“大佬”,不给钱也没关系。
就这样,今天的大学江湖上,已经有了30多个“大佬”。
回头一看,这不是暗合了当初“211”的初衷了么?
对话观点:
现在提出要建一流大学的恐怕至少上百所,国家有没有那么大的财力支撑?搞学术研究型的,社会有没有那么多的岗位提供?
量大面广的地方高校,要安于自己的定位,办成为当地社会服务、让老百姓满意的学校,培养更多的人才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国家选择几所学校作为重点进行投资,这没有错。但是,什么学校能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不是政府说了算的。
对话人:唐安国
熊丙奇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应该和经济发展相结合。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我们国家究竟有多少学校能够建设成一流大学?
唐安国国内大学在办学中与世界一流大学有很大的差距,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是经费的差距。像香港科技大学,在短短的时间里超过了我们的北大、清华,关键的问题是它筹集了大量的资金,可以从全世界招揽很多优秀的人才。我们国家如果有十来所高校能进入世界一流大学中,这是最为理想的。但实现这样的目标,要根据现实国情分步走。先重点建设两所学校。现在“985”学校搞得偏多了一点,原来“985”的意思是:1998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校庆时讲话,希望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国家先确定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所学校,并将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7所学校作为第二梯队。但是后来互相攀比,变成了现在的三十几所。现在的“985”跟以前的“211”差不多了,再发展下去就变成“211”了。
作者补记与三年从教育部那里拿到18个亿,而且还要看政府脸色的北大和清华相比,香港大学的日子,确实是比较好过的。首先,政府的投资就不少,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把教育作为财政预算优先考虑的项目,20世纪90年代教育经费开支的比例已接近甚至超过80年代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瑞士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其次,据报道,在2003年至2004年的18个月间,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成功地为学校募集到6亿港币。(《大学校长必须有能力筹钱》,丰捷,《光明日报》,2004年8月10日。)香港大学目前的经费60%来自公共机构,学校制订的目标是通过多元化的融资使年收入的50%自给,以便“在财政上取得更大的自主权”。
第18节:世界一流大学
熊丙奇日本在建设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只有一所东京大学得到重点投资。
唐安国国务院的文件说要创建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但并没有说几十所或者是几百所,但是现在提出要建一流大学的恐怕至少上百所,国家有没有那么大的财力支撑?搞学术研究型的,社会有没有那么多的岗位提供?另外从学校自身的条件来看,现在有多少国内外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多少人可以在国际有影响的学术年会上发表论文,在国际一流的学科刊物上发表论文?每个学生平均经费多少?每个老师平均经费多少?如果这些指标都不考虑的话,只是蛮干,恐怕实现不了。我再三强调我们国家没有必要搞更多的一流大学,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上。这两者并不矛盾。我们有“重点”,也有“一般”。我们有一段时间可能重视了“重点”,但是忽视了“一般”,这段时间我们可能要更重视“一般”,这是节奏的问题。我认为量大面广的地方高校,要安于自己的定位,办成为当地社会服务、让老百姓满意的学校,培养更多的人才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我国大学的世界排名是国家利益,涉及到我国在全世界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这当然需要考虑。同时,国家利益的另外一方面,是每个地方教育的发展,让更多人接受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熊丙奇国家选择几所学校进行重点投资与学校自身建设世界一流的关系是什么?
唐安国国家选择几所学校作为重点进行投资,这没有错。但是,什么学校能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不是政府说了算的。整个投资建设过程要公平、公正而且透明。政府在选择投资的学校时,要叫他们提供详细的发展计划,而一旦经费到达学校手中,怎么支配这些钱,应该把权力全部交给学校。
熊丙奇有人讲,即使我们国家有这样的实力支撑几所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但是如果不改变我们目前的办学体制,就永远办不成世界一流大学。
唐安国对。一流大学还有一个淘汰的问题,一是学生的淘汰,如果我们的北大、清华、复旦、交大进来100个学生,出去时99个都可以拿到学位的话,这样没有淘汰,对学生的要求并不是很高的。美国博士学位答辩不通过率相当高,首先取得博士论文的撰写资格时,就要淘汰一批,能够三年四年毕业的博士据我所知可能只有一半左右。二是学校的淘汰,要在一个投资周期结束后,作为投资者,政府应该组织专家按照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标准进行办学水平的评估,而评估结果,将影响下一轮的学校投资。这样,曾经获得投资的学校不敢懈怠,也给了其他学校获得新的投资的机会。
熊丙奇有的大学跟风要求自己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管是为了获得资金还是获得名气,那么,政府应该怎么办?政府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怎样制定基本的准则?
唐安国我们现在办学中有很多部门的制约,除了教育部这个主管部门,还有财政部、发改委等很多部门。钱是财政部拨的,教育部为了得到财政更多的支持,就需要有项目。如果两个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学校,可能拨的钱就少,如果有二十所大学建世界一流学校,可能钱拨得就多一些。当然,不管财政部也好,教育部也好,或者是发改委也好,都是代表国家的,都应该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说法:我们国家到底有多少钱、能支持多少学校。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