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背影:政学两界人和事 作者: 张耀杰-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在1926年3月12日前后,《鲁迅日记》中并没有留下参加大型集会或观看 演剧的记录。所谓“中山先生的纪念日却遇见过”,在鲁迅自己的《日记》中,并 没有留下确凿的文本依据。
由于拒绝与《语丝》周刊同人、前厦门大学同事顾颉刚在中山大学共事, 鲁迅于1927年4月21日愤然辞职并且搬出中山大学。在他此后发表的文章中, 再也没有出现孙中山的名字。
三、孙中山的“足不履危地”
鲁迅笔下最早出现孙中山的名字,是在1925年4月8日致许广平的私信 中:“改革最快的还是火与剑,孙中山奔波一世,而中国还是如此,最大原因还 在他没有党军,因此不能不迁就有武力的别人。”
鲁迅笔下最后出现孙中山的名字,是在1935年2月24日致杨霁云信中: “中山革命一世,虽只往来于外国或中国之通商口岸,足不履危地,但究竟是 革命一世,至死无大变化,在中国总算是好人。假使活在此刻,大约必如来函
鲁迅笔下的孙中山| 67
所言,其实在那时,就已经给陈炯明的大炮击过了。”
“足不履危地”,是鲁迅对于孙中山最为真切的盖棺论定。比起“只往来于 外国或中国之通商口岸,足不履危地”的孙中山,黄兴、陶成章、宋教仁、汪精 卫、胡汉民、陈炯明、赵声、秋瑾、徐锡麟这些人,才称得上是“常在革命的前线” 冲锋陷阵的革命斗士。
长期居住在大上海的日本租界区的鲁迅,之所以要指出孙中山的“足不履 危地”,根源于他极为复杂的革命意识。1928年,他在江湾实验中学演讲时回忆 说:“人家叫我去革命,我却要问‘你呢’,当我年青时,人家叫我去暗杀,暗杀之 后怎么样呢,我想不出……”
另据增田涉介绍,鲁迅晚年曾对他说过,“他在从事反清革命运动的时候, 上级命令他去暗杀某要人,临走时,他想,自己大概将被捕或被杀吧,如果自己 死了,剩下母亲怎样生活呢,他想明确知道这点,便向上级提出了,结果是说, 那样地记挂着身后的事情,是不行的,还是不要去吧”。然而,当增田涉把这段 话写人《鲁迅传》并请鲁迅审定时;鲁迅把它删除了。
在此之前,鲁迅也曾经向许广平表白说:“革命者叫你去做,你只得遵命, 不许问的,我却要问,要估量这事的价值,所以我不能做革命者。”当许广平问 到关于暗杀的意见时,鲁迅的回答是:“第一,这不是少数人所能做,而这类人 现在不多,即或有之,更不该轻易用去;还有,是纵使有一二回类此的事件,实 不足以震动国民,他们还很麻木,……第二,我的脾气是如此的,自己没有做的 事,就不大赞成。”
在《学界的三魂》中,鲁迅对于暴力革命另有解释:“中国人的官瘾实在深, ……总而言之:那魂灵就在做官行官势,摆官腔,打官话。顶着一个皇帝做 傀儡,得罪了官就是得罪了皇帝,于是那些人就得了雅号曰‘匪徒’。学界的 打官话是始于去年,凡反对章士钊的都得了 ‘土匪’,‘学匪’,‘学棍’的称号, ……然而国情不同,国魂也就两样。记得在日本留学时候,有些同学问我在 中国最有大利的买卖是什么,我答道:‘造反。’他们便大骇怪。在万世一系的 国度里,那时听到皇帝可以一脚踢落,就如我们听说父母可以一棒打杀一般。”
68 |良因货炙
| ^政学两界人和事
在随后写作的《通信》里,鲁迅又表白说:“我到中山大学的本意,原不过是 教书。然而有些青年大开其欢迎会。我知道不妙,所以首先第一回演说,就声明 我不是什么‘战士’,‘革命家’。倘若是的,就应该在北京,厦门奋斗;但我躲到 ‘革命后方’的广州来了,这就是并非‘战士’的证据。不料主席的某先生一他 那时是委员一接着演说,说这是我太谦虚,就我过去的事实看来,确是一个 战斗者,革命者。于是礼堂上劈劈拍拍一阵拍手,我的‘战士 ’便做定了。拍手之 后,大家都已走散,再向谁去推辞?我只好咬着牙关,背了‘战士’的招牌走进房 里去,想到敝同乡秋瑾姑娘,就是被这种劈劈拍拍的拍手拍死的。我莫非也非 ‘阵亡’不可么? ’’
由此可知,在鲁迅的革命意识中,是充满着行动上的拒绝与思想上的怀疑 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凡做领导的人,一须勇猛,而我看事情太仔细,一仔细, 即多疑虑,不易勇往直前,二须不惜用牺牲,而我最不愿使别人做牺牲〈这其实 还是革命以前的种种事情刺激的结果〕,也就不能有大局面……”
鲁迅笔下的孙中山,只是他的一家之言。要评价孙中山在中国政治史上不 可替代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地位,应该依据他作为同盟会创始人和国民党最高 领袖的全部历史事实,而不是“足不履危地”的片面事实,以及“在中国总算是 好人”之类既难以量化又难以操作的道德判断。要评价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不 可替代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地位,也同样不应该采用“足不履危地”的片面事实, 以及“在中国总算是好人”之类的道德判断,而应该依据他作为现代杂文和现 代短篇小说的开拓者的历史事实。
前往苏联的宋庆龄
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是一名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 际主义、共产主义战士,是20世纪最为伟大的女性之一。借用盛永华的话说: “宋庆龄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地位,是她以孙中山的战友与伴侣的身份支持、 继承、捍卫和发展孙中山的思想与事业;宋庆龄对中国革命的特殊贡献,是她 在新的革命阶段发掘和赋予孙中山的思想以更深广的内涵,使孙中山的思想 具有不息的生命力。她始终高擎孙中山的旗帜,将国内不同的阶层及不同意 识形态的爱国进步人士和社团,凝聚于孙中山的旗帜之下,成为一支中国革 命与建设大军中不可缺少的力量,并率领他们投人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 主主义革命以至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洪流。她的人格的魅力,成为 一种强大的感召力量,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赢得了广泛的国际支持。”①
在宋庆龄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向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不断进步的过 程中,她于1927年8月22日从上海乘船前往苏联的一段经历,起着非常关键的决 定性作用。本文主要依据盛永华主编的《宋庆龄年谱》集中展示的最新文献资 料,对宋庆龄与苏联共产国际之间的交往合作进行必要的归纳与整理。
一、孙中山时代的国共合作
1920年3月,俄共(布)中央正式批准建立俄共(布)远东局,负责领导远东 各国的革命工作。同年4月,远东局征得共产国际同意,派遣中文名字为“吴庭
文栽台北《传记文学》,2007年8月,总第91卷第2期,原标题为《宋庆龄与共产国际》。
70 |扎围嘴嶔
| ―政学两界人和事
康”的维经斯基和他的妻子库兹涅佐娃,在中国翻译杨明斋陪同下来到中国, 计划在上海设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并组建革命组织。11月20日,维经斯基 经李大钊、陈独秀介绍,在上海与孙中山进行了会谈。这是孙中山和他的年轻 妻子兼英文秘书宋庆龄,第一次与苏维埃俄国及共产国际进行直接接触。不 过,维经斯基连同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当时选择的合作对象,首先是最具实 力的北洋军阀吴佩孚。维经斯基会见孙中山,主要是想通过他去认识广东方 面的实力派军阀陈炯明,在他眼里,孙中山只是一位不切实际的梦想家。
共产国际内部最早提议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合作的,是化名“马林” 的亨德立克斯“约瑟夫斯内夫利特丨马里。马林本是荷兰社会民主工党的一名 成员,1913年赴荷属爪哇岛从事革命活动,于1914年5月组建印尼共产党的前 身东印度社会民主同盟。从1916年开始,他指导东印度社会民主工党与当地 最有影响力的伊斯兰教联盟实现“党内合作”。1920年,马林出席共产国际第 二次代表大会并且当选为执委会委员。1921年6月,他从莫斯科来到上海,直 接领导组建共产国际的中国支部即中国共产党。
1921年12月10日,马林化名“西蒙博士”,根据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关 于广泛建立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决议一“在落后国家中,无产阶级应联合资 产阶级民主派共同进行反帝运动,以争取更广大的劳动群众”一在张太雷、陈 友仁(尤金^陈)和李禄超的陪同下,辗转来到孙中山设在广西桂林的大本营。由 于双方都擅长英语,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主要是用英语进行的。在宋庆龄参加 的一次会谈中,马林提出的两点建议为孙中山接受:第一点是国民党要改组成 为一个联盟性质的政党,能够团结一切社会阶层(特别是工农〉的进步力量。第 二点是建立一支由革命党领导并忠于党的思想的新军并创办军官学校,在政治 上和军事上为这支新军培养军官。革命不要再依靠任何一个军阀。
1922年1月10日,马林根据他在桂林与孙中山会谈的内容,起草了《中国 的复兴和同俄国的关系》备忘录,希望在此基础上同孙中山达成组建统一战 线的协议。马林的建议虽然受到陈独秀等人的抵制,回到莫斯科后却赢得了 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1922年8月12日,马林以共产国际和红色工会国际代表
前往苏联的宋庆龄| 71
的身份,与新任苏俄驻华全权代表越飞一同来到北京,越飞在北京主持与中 国政府的建交谈判,马林赴上海指导国共合作。
在与中国政府进行谈判的同时,越飞极力讨好有“爱国将军”之称的实力 派军阀吴佩孚,甚至打算以2000万美元担保贷款为代价收买吴佩孚及北京政 府。此举遭到1922年12月30日宣告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即苏联 政府与中国政府的一致否决。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国际为打破僵局,只好把希 望寄托于因遭受陈炯明部队的驱逐而回到上海的孙中山及其国民党。
1923年1月17日,越飞带着妻儿和秘书抵达上海。第二天,在孙中山、宋庆 龄位于上海莫里哀路29号的寓所里,孙中山与越飞进行第一轮会谈。1月26 日,会谈双方签署《孙文越飞宣言》。其中的第一项条款先由孙中山表态:“共 产组织,甚至苏维埃制度,事实均不能引用于中国。”接着是越飞的表态:“中 国最要紧之问题;乃在民国的统一之成功,与完全国家的独立之获得。关于此 项大事业,越飞君并确告孙博士,中国当得俄国国民最挚热之同情,且可以俄 国援助为依赖也。”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以及由此而 来的在苏联共产国际指导之下的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由此确立。
二、前往苏联的宋庆龄
1925年3月12日上午9时30分,孙中山在段祺瑞执政府为他提供的北京铁 狮子胡同11号行馆(今张自忠路23号)去世。作为孙中山的战友与伴侣,宋庆 龄自此成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坚决奉行者和维护者。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率先在上海发起针对中国共产党的“清党”运动。 4月22日,宋庆龄同吴玉章、孙科、何香凝、董必武、林伯渠、徐谦、谭平山、顾孟 余、经亨颐、于树德、恽代英、彭泽民、毛泽东等40人,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