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头那棵樟树-第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有就是插秧了,老蔡家插秧的时候,基本上老蔡是不上阵的,因为老蔡一直忙着犁田,耙田,有时候,偶尔进度快了一点,老蔡也会过来插秧,但是插秧,他是讲究“密植”的,他插秧的时候,每颗秧苗挨得近近的,也就是秧距很短,说是农业八字宪法里讲的,毛主席号召的,玉桂看到以后,经常又跑过来从中间抽掉一些秧苗,说是现在是杂交水稻,要“稀值”,因为杂交水稻禾杆比较粗,必须要有一定的间距,可老蔡就是个死脑筋,说是毛主席说的,错不了,没办法的事。
11 烂鼻子的老水牛
田地总算是分下来了,老蔡一家总共6口人,分了6个人口的水田和旱地,一共是三亩多水田,每个人口不到六分田,一年两季,分成早季稻和二季稻,一般是二季稻才种杂交水稻的,可能是跟温度有关系吧,早季稻产量比较低,只有二季稻的杂交水稻产量高,所以一年下来,稻谷肯定是够吃的了,有时候还有多的,经常借给别人渡难关。也许是老天照顾,每到禾苗泛青的时候,大家都要评论哪家的禾苗长势较旺盛,老蔡家的禾苗总是长势很好,青幽幽、绿油油的一片,禾杆又粗又直,让别人羡慕不已,人家问起来的时候,老蔡这个时候总会得意的咧着嘴笑,说是有什么秘诀的,在家里就跟玉桂说,还是深耕密植好什么的,玉桂说放屁,那是老天有眼,土地爷照顾的等等。
水稻的丰收,当然那头老水牛也是功不可没的了。说起这头老水牛,蔡书舟是有着很深的感情的,几乎是一路陪着蔡书舟走过了小学的时光,后来也好像陪蔡书舟的小弟弟蔡书艇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的。
这头老水牛当初是六家共在一起的,当时分牲口的时候,队里的牲口不是很多,而这头黑色的老水牛嘛,当时正值壮年,宽宽的牛背,黑黑的牛毛,壮壮的身体,特别是那一对弯弯的牛角,和一双灵性的眼睛,蔡书舟很是喜欢。每到春夏两季,别人家用完牲口,轮到老蔡家的时候,蔡书舟先要把老牛牵到门口那港汊的深水凼里,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跟它洗个澡,然后仔细的查看那牛的身体,有时看到那些深深的鞭痕,和被牛虻咬的伤口时,蔡书舟总是伤心和痛恨不已,会大骂那些不顾牲口死活,虐待老牛的人家,特别是那个万财的大儿子,叫做赵火安的家伙,向来是不管牲口的死活,也不好好饲养,都给老水牛吃最差的草料,这还不说,还有更恶毒的,有一次把那个系牛鼻子的专用绳子给弄丢了,临时弄了一根烂布条给系上,没多久,他妈的就把那个牛鼻子给烂掉了,成了一个岔鼻子的老水牛了,没有鼻孔穿绳子,后来就只好用绳子绑在头上牵着,不好使唤,很是不方便。
至于放牛的故事,那更不用说了,那个时候蔡书舟正好是懵懂期,南方的农村里有一些家禽家畜,但是属牛块头最大了,其中,水牛算是比较温顺和通人性的,特别是像蔡书舟这样的不是为了放牛而放牛的放牛娃,老牛是领情的,特别是在像赵家湾这样既有山,又有水,还有山地水田这样的地方,放牛还是很方便的,每天一大清早,蔡书舟就牵着大水牛,沐浴着清晨的雾霭,沿着门前的港汊一路悠闲地放牛。特别是夏天的清晨,港汊边那青翠欲滴的青草,还沾着露水,是最受老牛喜欢的美美的早餐了。一直看到老牛的肚子鼓鼓的,眼神亮亮的,蔡书舟就知道老牛吃饱了,然后,就拍几下老牛的大腿,老牛就会很温顺的跪下来,自己就爬上牛背,骑着老牛慢悠悠的往回赶了,高兴的时候,还会一路上哼上几句,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
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
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
荷把锄头在肩上
牧童的歌声在荡漾
喔喔喔喔他们唱
还有一支短笛隐约在吹响
笑意写在脸上
哼一曲乡居小唱
任思绪在晚风中飞扬
多少落寞惆怅
都随晚风飘散
遗忘在乡间的小路上。。。。。。”
差不多一首歌哼完的时候,老蔡就已经拿着牛鞍啊什么的那些耕田的农具,等在门口了,蔡书舟就把老牛交给老蔡,就慌忙去屋里吃饭,上学去了。
至于老水牛的故事,应该还有很多,比如关于牛虻的故事,给牛喂盐水稀饭的故事,关于给牛治病的故事,还有后来蔡书舟弟弟蔡书艇跟老水牛之间的不解之缘,还有后来老牛的衰老,死亡的事情,这里就不费太多的文字了,总之,蔡书舟跟这头老水牛,相处了大概有三四年的光阴,后来蔡书舟考上镇里的重点中学,驻外住读去了,跟老水牛就没什么接触了,以后就是蔡书艇跟那老水牛的故事了的。
12 老蔡的生意经
说着蔡书舟的童年和初小,还有那老水牛,但不得不说说老蔡了。这个章节虽然是属于蔡书舟的,但老蔡的故事毕竟没有完结,很多是与蔡书舟绞在一起的。比如老蔡前几年70年代末被迫搁下了教书,一直在外面晃悠,断断续续当了几个月的矿工,什么铁矿,什么硅灰石矿,都搞了几个月,但最后都由于受了伤,不是闪了腰,就是伤了腿,最终都没有坚持下来,也就高不成低不就,一事无成,集体也不想干,又不能出远门,毕竟还有四个小孩,玉桂也要生产队里上工挣工分,勉强养家糊口艰难度日子,直到这边搞了分田到户后,老蔡才总算找到了一些门路,做起了小生意。
其实,应该来说,原来这里是有一些副业的,毕竟在山边,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嘛,老蔡所住的这一片大山里,虽然特色不是很明显,但还是有一些杉树、松树、竹子之类的,当然也有一些草药,还有一些野生动物,但在集体的时候,那些东西都是不能动的,毕竟都属于集体,属于公家的,谁也没有办法去搞个什么,但是作为柴火,那倒是可以的,毕竟是属于杂草、树根之类的东西,是属于边角废料,也很低廉,山里边脑子活的人,有一些已经开始做起了贩运柴火的小生意,老蔡当然就有机会了,因为他是个闲散人员,没有被集体困死,每天上工下工的,而且经过几年的外面跟一些同学和厂矿的来往,发现了柴火在外面是有需求的,比如那些干树根可以拿去厂矿里烧锅炉,企业食堂里当柴火做饭啊什么的,而这边由于老蔡原来教书积累的一些人脉关系,很多学生家长对于老蔡的信任,可以把那些树根赊给老蔡,至于运输的车辆和车费,也是原来一个隔壁学校的老师,辞职后自己买了一辆解放牌卡车,搞起了运输,老蔡很熟识,也可以赊账的,就这样,老蔡就搞起了柴火贩运生意,这边晚上的时候上山里各个村子里收集树根,请人帮忙装上车,鸡啼的时候,车子出发,沿着山路一路下山,上午的时候基本上可以送到早已联系好的那些厂矿的采购部里,下午结完帐就可以返程。
这样搞了一两趟,还算可以,每趟下来还能赚个几十元钱,不过那柴火也有限,毕竟不是每家都有时间上山去砍柴、挖树根啊什么的,所以收了一段时间以后,基本上就差不多了,一年也搞不了几趟,况且还有别的主也在搞贩运,有的还是现钱收货,所以,好景不长,老蔡这边生意也就慢慢差起来了,不过有时候也要凭运气,偶尔也能够转赚上一笔百把元的。就算是能够偶尔补贴一下家用了。不过蔡书舟的感觉中,好像生活是有了一些轻微的改观,比如学校开运动会的时候,还可以穿上一双新运动鞋了,但是袜子还是没有的,至于到了年底,学校欠的学费总算是可以还清了,而且还可以买一些过年用品,添一套新衣服,顺便还会有些花炮之类的。这样也总算宽慰了一下蔡书舟的上学以来一直以来欠学校学费抬不起头来的那郁闷的心情,还有就是蔡书舟经常要陪母亲到老蔡收的柴堆里帮忙守夜,碰到天气不好,下雨的时候,还要帮忙张罗柴堆里盖上雨布,到年底老蔡能搞到这个程度,也算是摆脱了前几年的霉运,玉桂也觉得舒展了很多,不像前几年,玉桂老蔡他们经常会吵架,特别是老蔡,由于搁下教书以后,一直不得志,生产队里人家瞧不起,出去跑了几年,也没什么结果,一直憋屈的很,这边玉桂一个人扛着一个大家庭,确实也是够累的,有时不免会朝老蔡抱怨,甚至会带有侮辱性的谩骂,说什么瞎了眼啦,找了个书呆子啦,臭死无用啦,窝囊废啦,一般来说,老蔡都是不吭声的,实在是玉桂闹得凶了,老蔡就会一下子爆发出来,有几回吃饭的时候,玉桂又是破口大骂,还说不给他吃,一年到头搞不到一分钱不说,还从家里拿路费,不负责任,不知羞耻,家里四个孩子也不管。。。。。。,一阵连珠炮似的,看老蔡不理不睬一个劲的吃着饭,像没事似的,玉桂气急了,一时性起,就会去夺老蔡的饭碗,这老蔡也不是那好惹的,你别看他平时不吭声,搞急了,他就一碗砸过去,砸的玉桂头破血流,这时候,玉桂更会大吵大闹了,没办法老老蔡,细脚子,蔡家旺媳妇都会过来劝架,玉桂稍微好了些,就一狠心,一气之下,跑回娘家住去了。
13 画书的收藏
随着分田到户的实行,解决了温饱问题,老蔡的买卖渐渐有些起色,也初步解决了一些家庭的开支,这边蔡书舟的学习也逐渐好了起来,也从三年级升到了四年级的快班,好像是前几名的。成绩好了,自然就有些小朋友一路跟着,虽不是投怀送抱的,但有一些业余课外书,小人书经常还是有看的。特别是那种小人书,也称画书的,蔡书舟在赵家湾上学时,偶尔也接触过,但毕竟很少,比如蔡书舟读的第一本画书是叫做《杨再兴》的,那时候好像是“观音”给借过来的,读了几天,只知道记得后来杨再兴的马踏入泥潭中自己被乱箭射死,印象很深。后来一直放在家里,有事没事时还翻出来看看的。
后来还接触了一些其他类型的画书,比如《三英战吕布》、《重整旗鼓》、《瓦岗寨》什么的等等。
这种画书,一般来讲也叫口袋书,好像也叫连环画,小人书什么的,比较小,上边大部分是图画,下面有几行字的文字说明,题材很多,有讲古代打仗的,也有现代战争的,还有讲英雄人物呀、历史名人啊等的,很多,蔡书舟比较喜欢看,也喜欢收藏,经常搞那种借而不还的套路,自己好像是从来不买的,关键是不知道从哪儿去买,也没钱买,反正最后大家都看的不看了的画书,都集中在蔡书舟这里了。蔡书舟比较喜欢看的都属于那种战争类英雄主义题材的,比如《杨家将》、《杨门女将》、《风波亭》、《铁道游击队》《八仙过海》《林海雪原》、《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沙家浜》、《红灯记》、《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等等。
这些画书,对于蔡书舟的教育和成长,是有着很深的影响的,特别是《重整旗鼓》、《瓦岗寨》、《杨家将》、《杨门女将》、《风波亭》等,其中所表达的那些若隐若现的精神,包括启蒙的、原始的英雄主义和正义感,对于蔡书舟人生观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譬如《重整旗鼓》,虽然是以一个成语命名的画书,但是讲的是女排的不畏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