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资本家-第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引导人们的思想,唐同是绞尽脑汁的回忆着后世的些文章,在第三期的《呐喊报》上,唐同表了篇《我的祖国》,这篇文章基本上是唐同的原创,在歌颂着中华文明伟大的同时,也叙述了异族侵略给中华文明所带来了创伤,特别提到了建奴的侵略,将会把中华文明拖入灾难的深渊,给中华文明带来无尽的耻辱。
这篇文章出,带来了不少的争议,部分极度忠心于唐同的人虽然没有真正明白这篇文章中的含意,但他们还是很盲目支持着唐同,只要是唐大人说的,他们就认为是对的,而有部分人则认为唐同这是在危言耸听,他们根本就不相信小小的建奴会灭的了大明。
唐同虽然不是喜欢搞言堂的人,但他也不是个伟人,对于反对他的人,心中多少有些不舒服,而且这些人大多数是大明的秀才出身,所以在唐同眼里,这些人简直就是群腐儒,所以唐同又在《呐喊报》上表了改编的《孔乙己》,《阿Q正传》,《我的吃人日记》,《祥林嫂》等鲁迅大师的作品,并且在报纸上毫不客气的指出,现在有些读书人就是那孔乙己阿Q,食古不化,麻木不仁,闭着眼睛想美事。
这些文章出,可算是捅马蜂窝了,卫镇所里教书的秀才们与附近常州城里的秀才,举人们群情激愤,差点儿要冲到唐同的家中,用脚把唐同踏上万遍,也有些看懂《呐喊报》上所写的年青读书人,思想意识生了转变,渐渐开始站在了唐同的边。
唐同手下的那些士兵,工人与学生受到的影响最大,对唐同忠心的人也多了很多,甚至在士兵与学生中出现了些开始狂热崇拜唐同的人,谁要敢说唐同个不字,这些人会立刻站出来声讨,这也让那些读报小组的讨论渐渐充满了火药味。
红娘子这个人原本是非常痛恨官府的,以前就算吃唐同的饭,花唐同的钱,在心里上总认为唐同这个官老爷与自己不是路的人,就算知道唐大老爷是个菩萨心肠的好人,她与唐同之间仍旧觉得有种隔阂存在。
自从红娘子也参加了学校的读报小组后,她的思想也渐渐的生了改变,不再是那个只知道仇恨官府的人,她现在算是有些明白,老百姓受穷,是因生产力的低下,二是因为建奴的侵略造成了百姓的负担加重,三是因为制度与思想的堕落,造成了贪官污吏的横行与地主的残酷剥削,而要改变这切,就得提高科技与生产力,就得大力展经济,就得改变人们的思想,改变社会的制度,才能让老百姓过上真正的好日子。
唐同还在《建奴恶行录》的文章中特别说明了当前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这些人的造反,在某种程度上是为建奴助纣为虐,他们这样的群反贼不但不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反而给老百姓带来了杀身之祸与经济上的雪上加霜。
唐同为了避免这文章中的造反嫌疑,还特意的歌颂了番朱元璋赶走元人的伟大意义,把朱元璋的形象捧的无比高大,而事实上对汉人来说,朱元璋凭着这赶走元人的功绩,在历史上足以与秦皇汉武相提并论,所以唐同觉得自己歌颂下朱元璋也是理所当然的。
就是这篇文章。让红娘子看到了自己以前是多么地幼稚无知。群没有先进思想。不讲科技文明。没有规章制度地造反者。带给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地。只有更多地灾难。他们虽然不是汉奸。但他们同样是这个国家。这种个民族地千古罪人。
从这以后。红娘子看唐同地目光渐渐地改变了。由排斥到接受。再到对唐同开始崇拜起来。到唐同篇改自梁公《中国少年》地《中华少年》在报纸上登出后。红娘子与唐同手下地那些士兵与学生们样。眼中崇拜地目光更是强烈了。
《中华少年》地出现。在大明地土地上如同声春雷炸响。让《呐喊报》当期地报纸销量激增了几位。文章地内容引起了很多读书地年青人内心中地共鸣。从常州到金陵。从金陵到京城。许多地年青书生们都是睹为快。
哪个少年没有梦想。哪个梦想中会没有点儿热血。虽然那些年纪大了地秀才们仍然要对唐同地文章口诛笔伐番。但在年青地读书人心中。《中华少年》却给他们打开了扇思想地大门。有不少地年青人开始关注起《呐喊报》来了。甚至有十几个非常热血地年青书生从外地赶到了常州卫镇所。想尽办法找到了唐同。成了《呐喊报》报社地负责人。
明朝时期地言论虽然没有北宋时期那么自由。但比起清朝时却是好了几十倍。乾隆时修《四库全书》。修入地仅四百七十三种。万九千余卷。而被毁掉地达三千百多种。十五万余部。同时制造了四十八起文字狱。自此。天下书亡矣。用位先生地感叹之语:真不知他们是在修书还是在毁书。
《呐喊报》在思想上虽然很激进。但在语言上。唐同直很小心地处理着。没有点儿攻击朝庭地地方。甚至在很多方面还赞扬着大明做地优异地地方。比如万历皇帝前期地经济在世界上地地位等。是以那些老秀才们虽然痛恨唐同在《呐喊报》上所表达地思想意识。也只是口诛笔伐而已。却没有个跑地去官府告状地。
尽管唐同直认为自己比不得后世的那些伟人们,但眼看着自己渐渐所取得的成绩,心中多少也有点儿得意,但所谓做人莫得意,得意遭雷劈,唐同在激动下,决定再烧把火,鼓吹番自己的国家与民族主义,于是绞尽脑汁的写出了篇名为《吾之奋斗》的文章,这番文章极尽所能的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与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表达了汉人聪明,勤劳,勇敢,向上的精神,也表达了自己愿意为这个国家与民族日益强大而奋斗不息的理想。
这篇文章的鼓动性是极其强大的,点儿也不输于白莲教的迷信活动,当唐同写出来,还没有拿去登载时,第个看到这篇文章的红娘子几乎在看完了之后,就在自己的心中也立下了远大的理想,这个理想就是要帮助唐大老爷实现这个奋斗目标。
当《吾之奋斗》的书稿送到了《呐喊报》报社时,十几个负责报社事务的年青书生看后,各自也是番热血沸腾,连夜写了几篇感想附在了这篇文章的后面。
这期的《呐喊报》行了,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完全与理家思想甚至儒家思想背道而驰,完全颠覆了传统的中庸,恭顺,与异族为善的思想,那些老秀才们怎能接受的了,这些人终于忍无可忍的爆了他们的愤怒,许多人把这篇文章当作篇反动文章告上了官府。
这下的惊动可就大了,二十多个知州知府连夜写了折子连同那十几期《呐喊报》起上报京城,这事也同样惊动了锦衣卫,于是份对唐同从小到大所做的切事情汇总后,也以快马送到了京城,而那三个按惯例安插在常州卫镇所的锦衣卫也被立刻调回接受审查。
这三个在常州卫镇所做密探的本是年青人,在唐同的军中当着小兵,原本对唐同的事情还会如实的上报,后来唐同见这三人的能力不错,把他们提为了旗总,而在唐同的手下当旗总,薪水是很高的,这也让这三人对唐同有了亲近之感,对唐同的事情汇报的也越来越没有以前那么仔细了,后来出了《呐喊报》,这三人觉得这是件小事,比起唐同以前那样又是杀又是抢的,实在是算不得什么,很马虎的没有上报。
事实上,他们在锦衣卫中的上司刘百户以前也没把唐同的事放在心上,就象唐同的手中出现那威力很大的后膛枪,这样个重要的情报,那刘百户却仍然当是大明以前的火枪,没有重视,至于唐同又杀又抢的,唐同在官场上把事情摆平了,也通过关系给过这个刘百户好处,这刘百户自然不会多事了。
后来,那三个锦衣卫密探受了《呐喊报》的思想影响,渐渐变成了唐同的支持者,自然是更加不会把《呐喊报》的事情往上报了。
不说这三个锦衣卫密探将要受何处分,这日,崇祯皇帝早朝后,突然收到了份加急传递的折子,眉头皱了下之后,便把折子打了开来。
第六八章知朕者,唐惊也
更新时间:2011…8…238:13:00本章字数:3945
大殿之内的气氛有些压抑,王承恩小心的看了眼皱眉的崇祯皇帝。
王承恩是个太监,崇祯皇帝身旁的司礼秉笔太监,虽然也有些贪钱,对崇祯皇帝却极是忠心,是以崇祯皇帝般喜欢让他在旁侍候着。
崇祯皇帝拿起的份加急传递的折子是金陵的镇守太监宁杰初上奏的,这份折了中写的就是当地的几个秀才举子们联名上告常州的都指挥使唐惊,告他开办《呐喊报》进行妖言惑众,诋毁圣人之言。
这份折子写的并不长,崇祯皇帝看完之后,眉头皱的更紧了,这个时候的崇祯还很年轻,还是血气方刚之时,对朝庭上的那些言官书生并没有什么好感,这些人动不动就是圣人之言圣人之语的,让年青的崇祯皇帝总觉得束手束脚的,旦崇祯皇帝的言行上让这些拿到什么把柄,便会跳出来指责崇祯皇帝的不是,若是崇祯气之下打了他们的板子的话,那就是更不得了,这些人伤好之后会更加的神气,因为崇祯的板子让这些人更加的有名气了。
对于现在的崇祯皇帝来说,他最恨的就是那些造反之人,对于是不是诋毁圣人之言,崇祯是不会太放在心上的,所以崇祯看完这份折子后,只是皱紧了眉头,却没有火,随手拿起了与折子同送上来的《呐喊报》,打开第期的《呐喊报》看了起来。
先映入眼帘的是头版头条上的个标题《是谁让大明的百姓受穷的》,这是唐同在剧院中表的那番讲话,这篇演讲的内容经过唐同的修改后,将主要的矛头对准了建奴和各地的恶霸劣绅,这篇演讲中,唐同是说了崇祯不少好话的。
当崇祯在文章中看到唐同讲的他崇祯现在的困境以及辛劳清苦的日子时,也不由的触动了崇祯心中的感叹,盯着那段文章好阵子之后,崇祯才自言自语的道:“知朕者,唐惊也,没想到个小小的武官,竟然也有这番见识。”
崇祯看完这篇文章后,已经对唐同抱有了些好感,崇祯对西洋事物和科技,海军什么的没有兴趣,主要是看了下《建奴恶行录》,当看到唐同在文章中大骂李自成,张献忠他们的造反是祸国殃民,大力的歌颂了朱元璋赶走元人的丰功伟绩时,崇祯对这个小小的唐都指挥使抱有的好感更多了,心中不禁暗想那些秀才举子们是吃饱了没事干,对朝庭如此忠心耿耿之人,岂会是妖言惑众之辈。
最后,崇祯直接翻到了那篇所谓妖言惑众的《吾之奋斗》,这看,让崇祯这个皇帝也不禁有些激动起来,心中暗想,真没有想到啊,原来朕的大明竟然也有这么多的优点,虽然这个人对于圣人之言确实有点儿诋毁的地方,想法也很不切实际,什么开很多工厂,让天下百姓都有事做有饭吃,什么杀尽天下所有的建奴与鞑子,什么让大明的旗帜插遍天下太阳所能照到的地方,实在是有些太狂妄与不切实际了,但总的来说,这个人还很忠心为国的嘛。
王承恩直在旁边小心的看着崇祯,他与崇祯之间的感情关系有些复杂,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崇祯皇帝把王承恩当成了自己的亲人,而王承恩也是真心实意的关心着崇祯的切,他知道崇祯自登基做皇帝以来,就没有过上过好日子。
当王承恩听到崇祯竟然说那个小小地唐都指挥使是他崇祯地知己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