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回到古代做皇帝 >

第537章

回到古代做皇帝-第537章

小说: 回到古代做皇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陆承启,也把眼光转向了西域。西域,有着三个国家,黄头回讫、西州回鹘和黑汗国。

据监察司暗报,明教的方腊,也是逃入了西州回鹘国内,成了回鹘国摩尼教的贵宾。

第九百七十三章:皇见皇

“这就是长安?”

经过了一个多月的舟车劳累,耶律洪基等辽国皇室,被押送到了长安。

在十万精兵的护送下,没人能劫得了囚犯。毕竟种诊也不是什么善男信女,暗中嘱咐了杨家三将,只要见事态紧急,立即杀了耶律洪基和耶律浚。只要辽国没了正牌的继承人,没落是必然的。

不过一路有惊无险,就连御帐亲骑,都不是禁军的对手,辽国之中还有什么战力,能和禁军一较高下?

一路上风餐露宿,日间不停歇地走。但为了照顾辽国皇室的那些女人,特别是重病在身的萧太后,大军走得很慢,很慢。其实,这也是耶律洪基拼死换来的。耶律洪基很是光棍,都做了阶下囚,他也不管不顾了,怒目直视杨怀恩、杨怀仁、杨怀兴三人,以死相逼,才换来这种待遇。

杨怀恩也很佩服这些辽国皇室,哪怕是做了阶下囚,也没有阶下囚的觉悟,甚至没有哪个女眷会掉眼泪。

一个多月后,十万大军总算安全地“护送”辽国皇帝等皇室回到了长安。

长安的百姓,早已得到确切的消息,一个个奔走相告,喜极而泣。

多少年了?被契丹人欺辱到头上,朝廷却丝毫不见有何作为。今日终于扬眉吐气,甚至还灭了辽国,把大辽的疆土,彻底变成了大顺的版图。这种丰功伟绩,恐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吧?

因为这场功绩,坊间好事者,甚至已经将陆承启和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相提并论了,认为他是千古一帝。

陆承启对于这些传闻,都是一笑而过,不放在心上。

他此刻已经龙辇驾临,在太庙等候着献俘。

而耶律洪基,则刚刚来到长安城外,看着高达五六丈的城墙,他不禁有些落寞。临潢府的皇城,已经是辽国最大的城池了,但城墙仅是三丈。对比起雄伟的长安城来,真的是小巫见大巫。

耶律洪基落寞地把目光垂下来,放到了城墙下那些欢呼雀跃的百姓身上,他总是觉得和辽国的汉人有些不同,却怎么都说不出来。

临潢府分汉城和皇城,汉人居汉城,契丹人居皇城。“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是契丹祖训,可为何在辽国的汉人,和在大顺的汉人,这么不同呢?

突然,耶律洪基见到了一个半大的孩童,他的脸上充满了自豪,耶律洪基霎时间就明白了,在辽国的汉人,缺少的就是这种自信!这种自信,不同于契丹人的自大,也不是那种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自傲,而是发自内心的自信。

大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汉人好似有了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

耶律洪基在意的,不是长安的繁华,而是长安的百姓,他们才是耶律洪基真正要明白的。

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永远是百姓。如果百姓没有了自信,没有了自强,没有了自尊,那不过是被抽掉了脊梁骨,永世抬不起头的低等阶级罢了。在辽国的汉人,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

除了少数出类拔萃的汉人,其余的不还是奴隶,任由契丹人打骂、凌辱、蹂躏?

在这种情况下,辽国的汉人怎么会抬得起头来!

可长安的汉人不同,他们习惯了朝廷一直打胜仗,这次北伐灭辽,更是让他们民族自信心、民族自尊心暴涨。天国上朝的百姓,是从容不迫,充满自信的。哪怕是灭了辽国,他们也不觉得契丹人怎么样。要怪就怪辽国统治者,是他们做的恶。

对待献俘,长安百姓永远是最兴奋的一群人,他们欢呼雀跃,好似过新年一样。辽国皇帝啊,居然做了大顺的阶下囚,放在以前,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长安百姓已经麻木了,前线不时传来的捷报,让他们也看清楚了形势,契丹人不是禁军的对手。这种结果虽然出乎意料之外,但也还是能接受的。

押着耶律洪基等辽国皇室上百人,送到了太庙。

陆承启已经下了龙辇,背负着手,安静地等候着。

“陛下,来了!”

一个礼部官员连忙上前,长揖见礼,躬身说道。

“朕知道了。”陆承启点了点头,虽然他早已知道这个结果,但还是压抑不住内心的兴奋。虽然他脸上没有什么表情,可内心早已热血澎湃,激动不已。

一行上百人,穿着素服,戴着纱帽,出现在了太庙前面长长的走道。为首一人,脸有憔色,却步履轩昂,抬头挺胸,没有一丝局促感。

只见他满脸络腮胡,眼睛里面有股平静的色彩,似乎不会被外物所动。

耶律洪基也在打量着那个穿着九爪金龙的黑色龙袍的年轻人,不过二十几岁的年纪,虽然蓄起了胡须,却还是显得稚嫩。一双神目如电,直透人心。

礼部官员引领着耶律洪基等人,跪拜,三呼“万岁”,陆承启才缓缓地说道:“平身!”

耶律洪基缓缓地起身后,陆承启才说道:“耶律洪基?”

“陆承启?”

“大胆!!!”礼部官员又惊又怒,“敢直呼陛下名讳?”

陆承启摆了摆手,说道:“没事!”

然后转头对耶律洪基说道:“神交已久,终于见面了。”

耶律洪基点了点头,说道:“是啊,朕很想知道,你是怎么把大顺,变成现在这样的?”

陆承启一愣,他没想到耶律洪基第一个问题,居然这么直接。“一句话,‘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而已。”

“‘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耶律洪基喃喃地说了两句后,才苦笑道,“朕败得不冤,连大顺发生了这等变化都不知,还以老眼光去看待,该!”

陆承启不想讨论这个问题,他更在意的是耶律洪基接不接受他的软禁:“上林苑旁有个庄子,足够大,你去那里住,如何?”

“阶下囚之人,还能讨价还价吗?”耶律洪基的汉话很标准,认真地问道。

“似乎是没有的,但你不能自寻短见!”陆承启淡淡地说道。

“朕不会的,就算亡国了,朕还是辽国皇帝!”耶律洪基眼睛里面有股坚持。

第九百七十四章:治水大成

辽国亡了。

在耶律洪基下了退位诏书后,辽国就成了历史。

献俘过后,耶律洪基等一百多人,被安排在上林苑旁边的一个大庄园里面,虽说衣食无忧,但外面却有无数禁军把守着。这个庄园,入得出不得。如无意外,这些辽国皇室,是会被囚禁至老死的。

但耶律洪基不会寂寞,因为有一个人,比他早到了好几年——交趾的大越太子李仁宗。大越皇帝李日尊已经死了,但他的儿子却在这里休养生息。李仁宗到这里的时候,才两三岁,十余年过去了,他已经长成了一个小伙子。

听闻耶律洪基来了,李仁宗也是精研汉文化之人,连忙上前拜候,甚至还做主,把他的姊姊,许配给了耶律浚。

两个亲家真的是“一见如故”,“肝胆相照”,抱头痛哭不已。

痛哭过后,耶律洪基也接受了现实,在这个庄园里面悠闲地生活起来。

耶律洪基和李仁宗成了忘年交,两人无话不谈,把酒言欢,下棋写诗,研论歌赋。一日,耶律洪基和李仁宗在树荫下,又各自抱着一壶刚刚推出市场的“烧酒”,下起了围棋来。

看着棋盘里的黑白子,耶律洪基好似又见到了当日千军万马奔腾的景象,心中感慨良多:“你说,下一个到来的皇帝,是谁?”

李仁宗一愣,然后颇为落寞地说道:“我不理那些俗事了,在这里还想着外面,自寻烦恼啊!”

耶律洪基执意地说道:“我都来了,其他人还能跑得掉?依我看,高丽王、回鹘王、黑汗王都得来!还有那个什么东瀛天皇?他肯定会被记恨上的,没什么事取个天皇的名字,不是自寻苦恼吗!”

李仁宗不确定地说道:“其余的我不清楚,但回鹘有什么‘回回炮’,比大顺也不弱啊!”

耶律洪基哂笑道:“‘回回炮’?不还是投石机!就算威力大些,能打到几里?大顺的火炮,能打得到十里远!”

李仁宗叹了口气:“大顺还是崛起了,就没有我们生存的余地了……”

耶律洪基也落寞地喝了一口猛烈的烧酒,半睁着朦胧醉眼,苦笑道:“是啊,朕的大辽都亡了,说这些也没用了……”

两人也没心思下棋了,你一口酒,我一口酒地喝着,很快便双双醉了,抱在一起,抱头痛哭。后来双方家眷来拉,怎么都拉不开。

长安城,皇宫内。

两个风尘仆仆的官员,正被陆承启召见着。

“两位卿家,辛苦了!”陆承启情真意切地说道,“你们为大顺,做出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丰功伟绩啊!朕代天下百姓,谢过两位卿家!”

说罢,陆承启对他们鞠了一躬,吓得这两人手忙脚乱,连忙把陆承启扶直了身子:“陛下,使不得,使不得!”

这两人,正是工部尚书李诫和钦天监监正陈荀。他们奔波劳累,主持黄河疏浚,挖通大运河的工作,已逾十余年。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今有李诫陈荀挖运河,十余年不曾回京。

大顺的运河,拓宽开深山阳渎,又开通济渠,连结洛、黄、汴、泗诸水达于淮河。而后又拓宽浚深江南运河以达杭州,同时由洛阳附近凿永济渠通卫河,经临清转幽州,再挖通济州河、会通河,并建设闸坝,渠化河道。大运河全线通航之后,大大缩短了航道,甚至连通了长安、洛阳和幽州三地,不仅使得黄河之水有去处,不会再泛滥成灾,还使得长江连通了黄河,水运更加便利。

虽然糜费颇多,至今已然用去了万万贯钱财。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大运河对于商业发展的意义。

再加上海运,即便日后长安不产粮了,江南的粮食,也能源源不断地输送过来。

整个中原,连成了一片,互通有无。

有了大运河,陆承启更有信心了。他知道,只要有大运河在,坚持种树,保持水土,就不怕黄河泛滥了。有大运河在,南方的粮食也能补给北方,在小冰河时期,这更为重要。有了粮食,百姓也不会揭竿而起。再一个,就是商业。路通则财通,随着大运河的开通,沿线全都是经济繁荣的地方。

百姓一旦富裕起来了,还怕没有钱银买东西吗!

“使得,绝对使得!”

陆承启缓缓直起了身子,沉声说道:“两位卿家的功绩,朕记得一清二楚。洪祥五年,天降暴雨,黄河将决口,是你们化险为夷;洪祥八年,黄河沿岸雨水过多,也是因为运河之故,方能排险解难;洪祥十年七月辛卯,大名府、馆陶、永济、清阳、澶州水位告急,也是你们身体力行,亲自督阵,才能保得住黄河没有决口。次年,大名府之夏津虽决口,但也不过漫上了一些而已,不成大患。洪祥十三年,天再降暴雨,却始终奈何不得黄河水位,非大运河之功耶?”

陈荀和李诫都被感动了,他们没想到陆承启真的记得清清楚楚,红着眼眶说道:“陛下谬赞,臣惶恐!”

“非也,两位卿家的功劳,旷古绝今,朕也比之不上。这并非谬赞,而是你们实至名归!”陆承启感慨地说道,他知道后世自来水有多缺,要是没有南水北调工程,恐怕北方的人口要直接减少一半。虽然大运河挖掘破费人工钱银,可一旦挖通了,那就是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