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回到古代做皇帝 >

第233章

回到古代做皇帝-第233章

小说: 回到古代做皇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按照实际贸易量来说,并没有这么多。只是倭国那边银贱铜贵,才有如此收益。”周芷若淡淡地说道。

陆承启倒是知道日本有个石见银矿,是现在最易开采的银矿,也是开采量最大的银矿。因为铜钱匮乏,日本的白银泛滥,才导致银贱铜贵的现象。与日本贸易,可谓双赢。大顺得到了较贵的银子,日本得到了较贵的铜钱。日本的银子流入大顺后,又会被铸成银币,再流入日本去。说来也怪,银子在日本不值钱,可银币在日本可不得了,价值远远高过银币本身的币值。

没办法,日本的铸币太粗糙,连日本人自己都不认可,到头来只能使用大顺的铜币。现在有比铜币更加搞币值的银币,金币,在物以稀为贵的至理下,流入日本的银币、金币也因此升值了,其价值远远高于本身的币值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未完待续。)

第四百一十五章:皇庄事宜(下)

大顺的银币是一枚制作极其精良的银币,是大顺朝廷着令钱监制造,并由大顺天子陆承启下旨,着令户部发放给文武官员作为俸禄,以及禁军、边军和厢军饷银的正规货币。

这银币,由银、白铜和锡等金属制成的合金,约重五钱六分七厘。正面由大顺龙旗的图案,以及“大顺银币”四个正体楷书字;背面则是长安城中皇宫的宣德门图案,还有“大顺洪祥二年制”的字样。银币的边上,还有防磨的突起,摸上去很有手感。想要仿冒,可不容易。

大顺一推出这样的银币和金币,立时被周边国家疯狂追捧。奈何这样的银币、金币被大顺管控得很严,发行量又不大,流出的实在太少。物以稀为贵,自然就成了稀罕之物了。

这些情况陆承启都是知道的。随着监察司的壮大,不少暗探进入了别的国家,掌握了许多一手资料。听了周芷若的话,陆承启也能第一时间明白是怎么回事,又是欣慰又是怜惜地说道:“都是梓童的功劳,说吧,要朕赏些什么给朕的好皇后?”

周芷若幽幽地说道:“臣妾哪里敢讨赏,陛下说棉纺厂能赚钱,可在臣妾手里,棉纺厂一直亏钱啊……”

陆承启一愣,这个他倒是没有预料到。不过转念一想,陆承启也就明白了。棉花的好处,陆承启是知道的,可天底下的百姓不知道啊!哪怕是上了《大顺民报》,在产量没上来前,也是白搭。这个年头,百姓们习惯了丝绸和麻布,棉纺的衣裳还没有普及,只有广南西路、滇黔的人知晓有这种东西可以做衣服。这般一来,受限于产量和销路,亏损也是情理之中。

想通了这一点,陆承启哈哈大笑道:“梓童何必苦恼,不过是亏损些钱银罢了。做生意嘛。便是这样,有赚有亏。要是稳赚不赔,怎么算得上是生意呢!”

“陛下是没有看过账本,自然不知道亏了多少。单单是买田地。便用去了百万贯钱。虽说幽云十六州的田地便宜,且不甚肥沃。但数量一多,钱银定是少不了。再加上雇佣种地农户、纺织棉花的女子,每月工钱都要倒贴过万贯钱。再加上兴建厂房等,算下来。一年亏损不在两百万贯之下……”

周芷若的幽怨也不是没有道理的,皇庄看似赚钱不少,可花钱更厉害。先前监察司的所有经费,便是从皇庄支出,还有军器监也要补贴一些。现在监察司有了自己的门路,所需经费也不是太多了,军器监的投入又大了。本来皇庄就养着几万号人,还有十余个福利院的拖累,现在又加上棉纺厂的亏损,似乎都有些入不敷出了。

陆承启抚摸着周芷若的秀发。安慰道:“即便是亏了,又如何?会赚钱不是本事,会花钱才是本事呢!朕这么会花钱,梓童应该很崇拜朕才是。”

周芷若听了,又好气又好笑:“陛下!”

“好了,好了,朕知错了。你这九阴白骨爪是谁教的,该不会是梅超风吧?”在周芷若使出女人必杀技,掐人这一招后,陆承启不得不投降了。女人似乎天生就会这一招。掐起人来简直痛不欲生。好在周芷若还算贤惠,顾及陆承启的面子,没有很用力。陆承启的表情也很到位,周芷若见状也是乐不可支。

两人闹了一会。陆承启才说道:“梓童,其实亏钱不一定是坏事。”

周芷若不明所以,眨着明亮的眼睛,无声地询问着。陆承启是皇帝,看问题的角度自然是不同的:“你想啊,皇庄现在养活着几万号人。这几万号人里面。起码有着几万户百姓对吧?”

周芷若点了点头,似乎也明白了陆承启的所指。“皇庄养活了几万户人家,便是功德无量的一件事了。这几万户人家的生活开支,又会养活许多人。像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这些行当,哪家哪户不用?带动起了消费,就能让更多人有了活计,这可是大功德一件啊!”

周芷若从未想过这个问题,陆承启的话无疑给她莫大的震撼。“幽云十六州,朕决意改成种棉花的和养马场,如此一来,田地便不产粮食了。江南地区则开垦良田,专职种田养蚕。届时南北互通有无,赶车的,装卸的,跑船的,卖粮的,卖棉花的,卖马的……这些人,都托了皇庄的福,才有了生计活下去。这样一来,皇庄肩负的,可就是几十万百姓,甚至过百万百姓的活计了。梓童把皇庄打理成这样,帮朕稳住了民心,大顺社稷的稳定,梓童可是第一功臣啊!”

周芷若听了,第一次觉得自己这么厉害。可她还是有疑虑:“可若是皇庄不赚钱,那几万人都养不活啊?”

陆承启笑道:“投资的第一年,总是要花费多一些的。买地建厂,总是要花钱的。可现在汇通银行慢慢有了起色,丝绸厂也在盈利中,更别说与辽国、倭国的商贸了。熬过今年,下一年便开始盈利。届时,朕还有更多东西,需要皇庄去研发生产呢……”

周芷若听了,那些不高兴都抛到脑后,开始计算起能赚多少钱。陆承启笑道:“梓童都变成小财迷了!”

“小财迷不好吗?”周芷若听了,嘟起嘴,别过头去,佯作不理他。

陆承启笑道:“怎么会不好,朕的钱袋子可是梓童管着的,自然是越多越好了。要是哪天梓童不给朕钱银,朕可是一穷二白的了……”

听得陆承启说得凄惨,周芷若“扑哧”一笑,说道:“陛下,别说这皇庄,天下都是你的,你怎么会一穷二白?”

陆承启叹道:“虽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若是朕真的对百姓索求过度,天下百姓不揭竿而起才是怪事。陈胜吴广,犹在昨日;黄巾之乱,哪敢忘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朕既然做了大顺天子,便要对百姓负责。梓童知书识礼,定然懂得这个道理。朕有梓童为贤内助,定能成就中兴大业!”(未完待续。)

第四百一十六章:天子脚下

周芷若听了,又是感动,又是欢喜,低声说道:“臣妾哪有陛下说得这般好,不过是陛下所托,臣妾便用心打理罢了。”

陆承启笑道:“怎么,梓童不喜欢听朕的夸奖吗?”

“不是的,臣妾只是……只是……”

陆承启说道:“朕知道,朕都知道。好了,时候也不早了,再不睡一会,恐怕朕又要去忙了,睡吧……”

“哦……”周芷若乖巧地挪开了压在陆承启怀中的身子,躺了下去。上午消耗了太多脑细胞的陆承启,也抵挡不住一阵阵袭来的困意,迷迷糊糊睡了过去。

周芷若因为心情紧张,只是闭上了眼,却毫无睡意。等了半天,都感受不到枕边人的动静,直到传来轻鼾声,周芷若才睁开美目,转过头看着陆承启的面庞。又是如释重负,又是一阵失落,周芷若心情复杂地望着陆承启,几次想伸手抚摸,却在紧要关头缩了回来。

时间悄然过去,陆承启也不知睡了多久才醒过来,睁开眼睛一看,身旁的可人儿也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陆承启轻手轻脚地下了床,再温柔地帮周芷若盖好被子,穿上黑舄后,慢慢地出了仁明殿。

刚一开门,便见到高镐倚着仁明殿前的柱子,睡得正香。听到开门声,这个小太监才猛然醒过来,见到陆承启盯着自己,高镐吓得连忙跪在地上:“小的不知道皇上醒来,自己却贪睡误事,请皇上责罚!”

陆承启白了他一眼,问道:“起来说话,现在是什么时辰了?”

高镐爬将起来,不知如何作答。他也是睡得迷迷糊糊的,哪里知道现在什么时辰了?好在高镐脑子转得快,伸手到背后唤来了一个宫女,问道:“今个是什么时辰了?”

那宫女答道:“是申时一刻了。”

高镐连忙对陆承启挤出一个笑脸说道:“回禀陛下,现在是申时一刻。”

陆承启没好气地说道:“朕的耳朵没聋,听得到。你啊你……”用食指对着高镐晃了晃,却没有说出什么来。

高镐也满肚子委屈:“陛下,可不能怪小的啊。小的才睡了那么一小会,先前小的可是把一干大臣都阻拦了下来。要不是听说陛下在午憩,他们能把垂拱殿拆了呢。陛下你是不知道,这些大臣好似疯了一样,一个劲吵着要觐见陛下,小的拦都拦不住,好在御前侍卫及时赶到,才把这些大臣隔开了。陛下你看,小的手上都被他们推搡出黑块来了……”

“哦,竟有此事?”陆承启没想到,昔日御史台堵垂拱殿一事,又再次发生了。这次似乎更加严重一些,听高镐这么说,这次可比上次大阵仗多了。不仅有御使官,谏议大夫,便是满朝文官,都来了过半。看这阵势,是想要逼迫陆承启放弃这十品官制,不达目的势不罢休。

“可不是,陛下,这些臣子好生过分。陛下为国事操劳,殚精竭虑,这些臣子不仅不为皇上分忧,反而质疑陛下的新政,实在该杀……”高镐愤愤不平地说道。

陆承启瞪了他一眼,高镐连忙止住声音,开始掌嘴道:“小的该死,竟妄议国事,小的该死……”

陆承启没好气地说道:“念你是初犯,朕就不罚你了。今日你阻拦这些大臣有功,功过相抵。去,把朕的常服拿来,朕要出宫。”

高镐是有经验的,大臣们一开始堵截陆承启,陆承启就要开溜,用捉迷藏一样的方式避开这些烦人的大臣。是以他早有准备,衣衫都备好了,就等陆承启发话。

为什么陆承启不舍得撤换高镐?虽然他有时候是有些迷糊,但服侍人的本事真不是盖的。极其用心地把陆承启的生活习惯都记住心中,便是遇到大臣堵截一事,他也牢记在心。这样的贴身小太监,不好找啊!

换过常服,陆承启从拱宸门出了皇宫,进了延福宫后,再从延福宫到长安城大街上,都用了近小半个时辰。高镐问道:“黄公子,我们这是要去哪?”

陆承启望了望身后那些以极快速度换了常服的御前侍卫们,心情大好。今日早上在大庆殿中就已经被他们弄得头昏脑胀的了,难得避开了他们,怎么都得庆贺一番。

只是还有一件事,陆承启放心不下。

“去大顺民报馆。”

高镐的聪明之处在于,陆承启的旨意他从来不问为什么,而是先做了再说。不过高镐这个小太监,对长安城也不熟悉,他这么问,完全是代替身后御前侍卫们问的。那些个御前侍卫也是感激,对高镐投去一个感谢的眼神,便在前面领路了。

一路走去,陆承启发现在主街上,一群身穿工部官吏,在督导着一群只穿着单薄麻衣的工匠,在用铁凿一下一下地开凿青石板。不消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