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回到古代做皇帝 >

第117章

回到古代做皇帝-第117章

小说: 回到古代做皇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秀才的称呼,在汉代已经有了。只不过那时候的用的是察举制,由地方官府考察和推举人才,即为察举。汉武帝时元封四年,命公卿、诸州每年各举荐秀才一名,意为优秀人才。东汉因避光武帝名讳,才改称茂才。三国曹魏时沿袭察举,复改称秀才。

大顺立朝之初设立秀才科,目的也是为了所取之士皆为优秀人才之意。奈何大顺的科举名目繁多,除了进士科之外,还有五经科、三史科、三礼科、三传科、明经科、明法科、明字科等等,现在再加上陆承启设置的算学科,已经多达九个科目了。如果再加上一个秀才科,那科考的人数就太多了,题目又不统一,给阅卷带来的一定的难度。为了节省工作时间,能删减的就删减吧,反正秀才科和进士科也没差什么。

王元士自是知道王昰的底细的,不然他也不敢用。只是他未曾想到,王昰屡试不中之后,性情会变得如此偏激,甚至还加入了摩尼教。

摩尼教自前朝传入中原,又称为明教。发展的时候混合有道教、佛教、白莲教等成分。这些摩尼教教徒往往尊张角为教祖,敬摩尼(或译作“牟尼”)为光明之神,并崇拜日月。教徒服色尚白,提倡素食、戒酒、裸葬;讲究团结互助,称为一家,认为世上光明力量终必战胜黑暗力量。

王昰因屡试不中,性情越发乖张。偶然的时候,见识到了摩尼教的教义,便心生歹念。处心积虑进入摩尼教之后,大势收买人心,培植心腹,逐渐稳固自己的势力,成为了实际上的摩尼教教主。

王昰收编了摩尼教教徒之后,又将教义被简明地归纳为“清净、光明、大力、智慧”八个字。教众中有农民、秀才、吏员、兵卒、绿林好汉、江洋大盗、武林俊彦等。教徒白衣乌帽,秘密结社,共同尊奉明使为教内尊神。因为处于秘密结社状态,为了避人耳目,免遭官府的查禁,于是教名也有了多种别称,除浙江称摩尼教、福建称明教外,淮南称“二桧子”,江东称“四果”,江西称“金刚禅”,福建又称“揭谛斋”等。名号多种多样,但教义却深入人心,逐渐弥合了摩尼教内部。

王元士只是知道王昰的过往,却不知道王昰正在做的事情。自从有了摩尼教为根基之后,王昰的野心大涨。自认为是皇帝第一,他第二的角色。偏生这个身份又不能曝光,一旦曝光,他立时便有性命之危。他时常以此苦恼,恨不得取大顺而代之。曾言:“竖子无能,焉敢占据宝位?”野心可见一斑。

这一次教唆王元士,也是王昰不甘寂寞的表现。他的算盘便是,若王家事成,待得王元士控制不住事情走向的时候,他号召百万摩尼教教徒揭竿而起,那时候便能一举取得天下,他自己做皇帝了。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王昰空有野心,却没有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正史上方腊起义,也是由于贪官的剥削,百姓活不下去的缘故。但此刻大顺虽然也有很多矛盾,却不至于到那种地步。再加上陆承启整饬官场,贪官不敢说为之一空,也基本不再那么明目张胆了。大顺这些年,整体来说也还算是风调雨顺,没有大规模的灾荒等天灾。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在王昰这一边,他拿什么谋反?所谓的百万教众,恐怕他一举起反旗,最先拿下他的不是大顺军队,而是那些个教众。不是活不下去,有多少人肯冒险造反?

野心家什么时候都有,可能成事的不过寥寥几人。所谓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这两者是互相作用的,两种因素缺一不可。

王元士心中气恼之下,大声咒骂道:“竖子不能与之为谋,老夫日后若捉得住此子,定将食肉寝皮,气煞我也!”说罢,差点眼前一黑,晕倒过去。那心腹连忙扶住他,良久才算是稳住自身。王元士心灰意冷之下,无力地挥了挥手,说道:“你下去吧,老夫要一人静静……”

那心腹出了书房,顺手带上了房门,走了几步后,又担忧地回头看了看。

王元士呆呆地看着桌案上的那封罪己书,过了好久才一声苦笑,自言自语地说道:“罢了,罢了,老夫是家主,自然是要出来顶罪的。但愿王家能保存一两分元气吧……”(未完待续。)

第二百零三章:王家的抉择

疾驰在已然晨光初显官道之上的两匹马和两辆马车,那赶路的意图再明显不过了。

为首的那匹引人注目的大宛马,显得无精打采。这种西域良马,其实已经不是纯种的大宛马。或许是血缘比较近的,才被称为大宛马而已。自汉代大宛马被引入中原之后,繁育得并不理想。真正纯种的大宛马已经是凤毛麟角,只有原产地尚有纯种的大宛马。

纯种的大宛马,还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别名,“汗血宝马”。而这匹大宛马只是有一些血统而已,其实已经相当于其他马了。除了改善了一些中原马种的缺点之外,其实并没有神化得那么厉害了。主要是这种杂交的马,体形好、听话、快速、适于长途跋涉,才在极度缺乏好马的中原算是上等良马罢了。但在草原人眼中,这种杂交马,甚至都不如蒙古马,更别说在他们眼中奉为天马的哈萨克马了。

因为这匹马多多少少比中原马强一些,又有一点大宛马的血统,姑且就称之为大宛马吧。其实这匹马与号称日行八百的“汗血宝马”,还是差了十几个等次的。这不,经过一天的疾驰,已经显得非常疲惫了。如果不喂养精饲料,恐怕这马就废了。

马背上的人,赫然是王虎。他也知道这个道理,可现在停不了啊。禁军尚在太原府之中,王家又欲置他于死地。两个这么强大的对手,哪里是他能抵抗得了的?若是平日里或许还能凭着一根棍棒杀出重围,可今日身受重伤,半边身子都不听使唤了,哪里还有什么力气拿起那根棍棒?

王虎强忍着不晕过去,那先前敷上了金创药的伤口,经过这么剧烈的活动,再一次崩裂开来。深可见骨的创口,一直渗着鲜血。失血过多的王虎,已经有些神志迷糊了。

终于,王虎忍不住问道:“王昰,还有多远才到啊?我快撑不住了……”他可没说假话,要不是强自忍着,或许真的晕了过去。剧痛的感觉从创口传来,要不是王虎乃是练武之人,身体素质比常人好一些,此刻已经不醒人事了。

王昰的马不快,他也觉得是很受罪。那硬梆梆的马鞍,一直摩擦着他的两跨,估计都把皮给磨破了。也是,一般不骑马的人,突然骑着马赶路,不当场垮掉也算是王昰能忍了。当然了,受罪那是肯定的。

为什么王昰要救王虎?自然是为了他的野心了。他要想争夺天下,收揽武将那是必不可少的。王虎不算得上是什么名将,可他在晋阳城中,也是一个高手了,好过没有吧?基于这样的想法,王昰便要铤而走险救下他了。

再者,王昰已经看出来,这一次大顺是玩真的了,王家已经是瓮中之鳖,跑不掉的了。既然如此,不走更待何时?王昰是一个极其果断之人,转念之下便做出了决定。

王昰的摩尼教大本营设在离太原府尚有三十多里地的吕梁山上,也是出于保密的意思。吕梁山中多是愚夫愚妇,被拉入摩尼教的不在少数。其实这些人都是为了王昰等人捐助的粮食罢了。中国人贪图小便宜的性格,好似是从古代一直延续下来的。但往往贪图小便宜,最后便吃了大亏。

而此刻,王元士终于做出来最为艰难的决定,决意要放开晋阳城,让禁军长驱直入。

王元士能做到这样,真的是不容易了。偌大的王家,真的要被大顺清剿一空?

王元士当然不会这么傻,他早已经把王家的青年英俊,秘密地转移出了晋阳城。他自以为给王家留了一条后路,殊不知这一切都被暗中刺探情报的监察士暗探看在了眼里。一路跟踪下去,便毫不费力地探知了王家的秘密据点。

其实,若不是王家把晋阳城经营得水泄不入,监察士就不会查上门来的。监察士不查上门来,自然陆承启也就不知道还有世家这么猖獗的。连布置在太原府的厢军,都能被收买一空。这晋阳城更是成了王家的私人领地,实际上的国中之国。这对于一个皇帝来说,简直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啊!

也难怪王家会撞到铁板,不论哪一个皇帝,得知自己的地盘里面有这样的世家存在,恐怕都会食不安寝吧?

王元士安排好了一切之后,便打开城门,做好心理准备,迎接来自大顺朝廷的雷霆之怒了。

殊不知,离晋阳城尚有二十多里地的卢胖子,竟然日上三竿之后,都没有行军的命令。王元士左等右等,都等不到人,心中即是忐忑,又是心存侥幸。派出心腹前去传话,顺便把那封罪己书带上,呈给禁军主将。

那心腹骑着马,跑出了二十里地,才看见禁军整理好队形,准备出发。那心腹暗自纳闷了:“这群老爷兵,好像也不怎么样啊,怎么我们的家兵就打不过呢?”这个念头一闪而过,待得看见卢胖子手里拿着的长度近乎四米的马槊,那名心腹便老实了。

这一件大凶器,可是连王虎那样的猛人都挑下了马的,以他的能耐,别说撑过十招,或许一招就败北了吧?那名心腹把王虎说的话都当真了,以为王虎真的撑过了十招。其实要是真的过招,他在卢尘洹的手底下走不过一招。只需一个照面,便是插标卖首了。

那心腹恭恭敬敬地说明了来意,卢胖子也不担心他会耍什么花招,单凭他一个人,成得了什么事?哪怕是赵子龙复生,也不可能在这近五万禁军面前讨得了好去。这已经不是个人勇武的时代了,讲究的是各兵种的配合。你近战再厉害,一通箭镞过去,保证射成刺猬状。

卢胖子疑惑地瞧了两眼那封罪己书,只觉得王元士写得文绉绉的,好不难懂。没耐心地丢给了随军文书,然后问道:“你是说,你们家主已经在晋阳城里面待罪了?”

那心腹说道:“是,我们家主知道自己罪孽深重,不自量力对抗天兵,现在已然在晋阳城中,以戴罪之身恭候天兵的到来……”

那心腹尚未说完,卢胖子就哈哈大笑道:“你们家主是想玩一次请君入瓮?告诉你们,即便如此,本将也是不怕!要是你们真心请降,那就给点诚意出来,让你们的私兵,一个个都在晋阳城前面放下兵刃,自个绑了,等着本将前去点人!至于你们家主,他的死活,并不在本将的考虑范围之内……”

那心腹听得卢胖子如此诋毁家主,气得差点想动手。好在他还算理智,强压住愤怒后,默默地告辞离开了禁军临时设下的大营。(未完待续。)

第二百零四章:民心所向

晋阳城里面的变化,是瞒不过百姓的。世界上传播得最快的,莫过于流言了。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王家虽然在太原府中并没有什么恶迹,甚至还经常为乡里乡村的修桥铺路,颇有善名。

可这些,只不过是乡绅地主一贯的做法罢了。兔子还知道不吃窝边草,王家的根在太原府,在晋阳城,再怎么祸害人,也不可能祸害乡里人的。

不过,王家即便施些小恩小惠,也挡不住他们所做的事情。整个太原府中,有谁不知道,最大的盐枭就是王家?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许多人都心知肚明,却对高昂的盐价敢怒不敢言。

得知朝廷下旨取消了官盐榷卖之后,太原府的百姓一个个都暗中拍手称快,都明白王家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