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霸三国-第1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后,他又对太史慈说道:“义士,麻烦你出手把翻到的马车扶正!”太史慈被中年文士出奇的冷静镇住了,他举手抬足便把二辆翻倒的马车扶正。远处,四名女子也从轻度的昏迷中苏醒,嘤嘤哭泣中,她们用绫罗绸缎包裹住身体。严寒中,她们的娇躯剧烈的颤抖着。
中年文士从衣箱里拿出衣服,步伐稳健的将衣服送到四名女子手中。他没有安慰众女,只是冷漠看了她们一眼,便又向太史慈走来。那几名受伤的侍卫也在相互上药,包扎伤口。
“多谢义士出手相救!请问义士尊姓大名……在下贾诩!”中年文士拱手向太史慈致谢说道,同时自报姓名。
太史慈听到中年文士的姓名,面色一变,他神情谨慎的仔细观看中年文士,好像中年文士脸上开花一般。
“您是凉州的贾诩贾文和?”太史慈不由得握紧手中宝枪,沉声问道。
中年文士不知道太史慈是敌是友,他也不在意太史慈陡然的紧张,他目光平静看着太史慈,淡声回应道:“不错,正是在下!”
“失敬失敬,原来是闻名天下的超级谋士贾诩……”太史慈发自肺腑的躬身向贾诩问候道,“贾先生,本将乃是青州裨将太史慈。”
贾诩看到太史慈听到自己的名号,居然没有厌烦或者仇恨之色,反而尊重有加,他淡漠的表情露出些许诧异之色。当然,他也是第一次听到太史慈的名号。
贾诩和太史慈,一个以智谋名动天下,一个此时还是默默无闻,即便出名也是在极小的圈子里。
贾诩,虽然号称“毒士”却是太史慈义兄郭嘉极为推崇之人。爱屋及乌,太史慈也对贾诩敬重有加。据郭嘉所说,贾诩狠毒,但是他的狠毒不但对别人,还对自己。太史慈今日所见,果然亲眼看到贾诩的确对自己够毒的,面对抢劫,面对亲人被凌辱,他还是如此的淡定,真够狠毒的,真够冷血的。
贾诩除掉狠毒,还以出奇的冷静闻名于世。贾诩年少时,和同乡被羌族将士活捉,他的同乡一个个被羌族将士或者开膛破肚或者活埋,当临到贾诩时,贾诩面不改色的对羌族的首领说:自己是当朝太尉的亲戚!对汉朝太尉有所忌讳的羌族首领不但放过贾诩,还请贾诩猛吃海喝,最后还送贾诩一车金银财宝。
后来,贾诩跟随董卓进入京都洛阳城,贾诩便销声匿迹。等董卓挟持百官和献帝以及数百万民众迁徙到长安,董卓被吕布刺杀,大司马王允下令屠杀所有的西凉将士。为了自保的贾诩便向西凉军团的高层李傕郭汜献计:面对大司马王允的屠刀,众人不能畏惧,自乱阵脚,否则必定被仇恨西凉军团的官军和民众各个击破,就地屠杀。面对民众和官军的仇恨,西凉军团根本不可能突破层层封锁,从长安退回到凉州。为今之计,只能聚集各方四处打劫的西凉军团,返回洛阳城,击败吕布,重新占领长安城,除此之外,绝无生路。
最后,李傕郭汜采纳郭嘉的计策,聚集数万兵力反攻长安,等他们到达长安城,已经聚集近三十万西凉将士。在贾诩的授意下,李傕一方将骄傲的吕布引出长安城,在丛林战中,李傕依仗宝弓和无影箭艺击败吕布,重新占领长安城。同时进行无情的大屠杀。大司马王允满门数百口人没能幸免,满门被杀。
最近一次,贾诩又识破凉州马腾韩遂和益州刘焉联手偷袭长安城的阴谋,帮助李傕郭汜瓦解了马腾一方的偷袭战。本来,贾诩事前和李傕郭汜等人约定,只是逼退马腾一方。结果,李傕郭汜肆意屠杀中计的马腾一方。
本来,贾诩以此保存西凉军团的实力和元气,毕竟马腾一方也是隶属于西凉军团,他们之间的战斗说到底只是内讧,如此的内讧,能避免就是不幸中的万幸。而结果,李傕郭汜等人没有听从贾诩的言语。所以事后,贾诩一气之下携带家眷潜逃出长安城,投奔驻扎在洛阳城西北方的段煨。段煨也是西凉军团的一份子,因为不满李傕郭汜等人的独断专行,忿而离开长安城的。
可以说,自从董卓死后,如果贾诩的进言献策,西凉军团早就覆灭了。也就是贾诩的计策,才令貂蝉的义父满门遭遇横祸。本来貂蝉也是仇恨贾诩的,但是在太史慈的影响下,貂蝉对贾诩的仇恨也就变淡了:毕竟贾诩也是为了自保,毕竟贾诩所作所为也是立场所定,其他,贾诩还真没有令人神共愤的恶迹。
此时在贾诩面前,太史慈虽然名不经传,但是太史慈超绝的武技和箭艺,贾诩是亲眼目睹的。依照贾诩的见多识广,他感觉太史慈的综合实力并不比吕布差。这样的人才,早晚都会出头的。
于是,在一见如故中,在相互钦慕之中,太史慈从辎重车上拿出熟肉和美酒,便和贾诩席地而坐,畅所欲言,倾心交谈。二人都是明白人,说谎没有任何的意义,要么不说,要么便说的彻底。
一来二去,贾诩便知道太史慈也参加勤王讨逆的战争,他从太史慈口中得知长安城战役的真实情况。由于段煨也是一个地方小势力,所以段煨也收到袁绍颁布的通告。结合袁绍的通告,和太史慈告知的真实情况,就是一向淡定冷静的贾诩也不由得啐口骂道:这袁绍也是越变越坏啊,越来越上道,怎么能如此肆意颠倒是非和黑白呢?这无异于自绝于天下啊。
最后,贾诩侥幸的叹道:所幸自己没有去投奔袁绍,要不自己真还是瞎了眼睛啊。袁绍的这样的人品,不值得他追随啊。
当然,太史慈也通过交谈,知道贾诩如今是带着一个女儿和三个小妾前往宛城,去投奔西凉都督张济叔侄的。由于贾诩名望甚高,段煨唯恐贾诩夺取自己的权力,即便段煨接纳贾诩,却处处压制贾诩。一山容不得二虎,贾诩唯恐受到段煨的迫害,便将自己的发妻和小女儿留在段煨的营地里,自己带着大女儿和三个小妾去投奔宛城的张济叔侄。
对于贾诩的安排,太史慈感到不理解:如今贾诩去投奔宛城的张绣叔侄,段煨不会对他的妻女下毒手?他这样仅带着一半家人去投奔张济叔侄,张济叔侄会开诚布公的接纳他们?
第一百六十七章 贾文和非凡人物
太史慈当面便把自己的疑惑和盘托出。而贾诩也没有遮掩,他难得一笑的对太史慈说道:“呵呵,太史将军,所以在人生的低谷时期,需要谋划,熟悉环境和人情状况下的谋划。此时我的境遇,举家投奔段煨,遭到猜忌,如果举家投奔张济叔侄,也势必遭到猜忌!只有留一半家人在段煨的营地,我带一半家人投奔宛城的张济,便会形成微妙的制肘关系,如此,双方才会善待我,善待我的家人,如此,双方才会有联合的可能,面对危机共进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如若不然,我贾诩定将无立身之地,全家也跟着受难……。”
“哦,那贾先生可以去投靠其他强势的霸主啊?”太史慈面色疑惑的问道,其实以贾诩的超绝的智慧,贾诩能想不到吗?太史慈想知道贾诩的内心真实想法。
“呵呵,太史将军,以你的武技和箭艺,你去投奔哪一方诸侯霸主,不受到欢迎呢?荣华富贵信手拈来,不费吹灰之力!”贾诩喝了一口太史慈提供的美酒,反问道。
太史慈闻言,精光四闪的目光一沉,肃声答道:“贾诩先生,本将不愿意投靠任何人,本将只想以三尺青峰立不世奇功,如果实现不了,本将只会携带家眷退隐山林……。”
“呵呵,太史将军,我也是如此的想法!作为谋士,没有英明的君主依靠,我也是最后归隐山林!”贾诩轻笑说道。和太史慈这样出众的年轻人在一起,贾诩便感到轻松和随意,他很佩服太史慈年纪轻轻便有如此的眼界和胸怀。一般的年轻人,不是好高骛远,就是妄自菲薄。
太史慈闻言,便对贾诩翘起大拇指,以示赞扬。随后,太史慈便建议贾诩一起到颍川城,花钱雇佣马帮人员,保护贾诩一行人安全到达宛城。
贾诩看看受伤的侍卫,有远望宛城的方向,从此处到宛城,一路上不知道还有多少强盗啊。如果没有武技高超的护送人员,估计走不到一半路,他的性命便不保了。贾诩点头答应太史慈的要求。
在相伴去颍川城的路上,贾诩又和太史慈海阔天空的交谈,历史与现实,行军打仗和城池政务管理,等等各方面无所不涉及。贾诩和太史慈虽然年纪相差二十岁,但是性情和思想,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基本一致。二人之间,可以说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越说越投机啊。
贾诩告诉太史慈自己的处事原则:人一生,即便平凡也不能平庸;过日子,即便简约也不能简单。贾诩向太史慈透露自己读书的秘诀:读老子、屈原、司马迁等圣贤的书,他都是先了解这些人的生平经历,而后再以批判和怀疑的眼光去阅读他们的书籍。
和贾诩一番交谈,太史慈获益非多。如果郭嘉给太史慈的总体感觉就是一位逍遥的诗人,那么贾诩给太史慈的感觉就是一位务实的思想家。当贾诩了解到郭嘉是太史慈的结拜义兄,更是对太史慈高看几眼。就像郭嘉极其推崇贾诩一样,贾诩也是对素未谋面的郭嘉称赞有加。贾诩认为郭嘉就是所谓的“生而便知”的千年一遇的人才,当之无愧的在世“小太公。”
遭遇到抢劫,随行的妻女又被歹徒强暴,贾诩还能如此淡定,太史慈不理解,但是很佩服贾诩。到了颍川城,太史慈安顿好贾诩一行人,便去马帮在城池里的驻所。
一般的马帮成员不认识太史慈,但是马帮的头目还是认识太史慈。当然,太史慈用眼神制止马帮头目不要跪拜自己,只是把自己当作黄金客户即可。马帮头目强忍心里的激动,仔细询问太史慈需要护送的路程,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双方很快的敲定护送的人员数目和费用。
太史慈付出定金,便返回客栈。悦来客栈是颍川城最大的客栈,其后台老板当然是侍奉三代皇帝的资深老太监百里川。由于太史慈归心似箭,时间紧迫,他也没有拿出百里川的信物——骷髅戒指,给客栈老板看。太史慈不想节外生枝。
当太史慈到贾诩的房间,才到门口,便闻到浓重的药味。太史慈敲门,贾诩亲自开门,他讪笑对太史慈解释说道:“太史将军,我正在熬药。”
太史慈闻言,微蹙眉宇走进房间。贾诩看了一眼妻女的房间,小声对太史慈说道:“哎,兵荒马乱的乱世,我有五个小妾,只有原配生了二个女儿。不敢多生啊……熬制的汤药是给妻女用来避孕!”
“哦,贾先生一点不恼恨那些歹徒……”忍不住,太史慈还是说出心里压抑的迷惑。
“呵呵,太史将军,说实话,我不恨!”贾诩轻笑回应道,“有时候看一个人是否有好运气,不是从他获得什么来看,而是要从他遭遇什么厄难来看。被凶残的强盗打抵制劫,能存活下来,同时又遇到太史将军这般贵人,我认为就是幸运!”
太史慈看着贾诩坦诚而又富有智慧的目光,赞叹地说道:“哦,怪不说贾先生在风平浪静的时候,毅然决然离开李傕郭汜,离开长安城,放弃富贵安逸的生活,甘愿过着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日子……。”
太史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