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行走在火上 >

第35章

行走在火上-第35章

小说: 行走在火上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命都是第一位的,因此,挽救生命就是“大善”,记者显然应当尽可能采取预防措施。    
    二、一定情形下的“袖手旁观”是以大失小    
    “新闻”其本身的中立性质,决定了新闻从业人员在从事新闻采访报道中应当尽可能的全面、客观、真实的记录还原新闻内容,而不能有任何的偏心私念。作为一个合格的新闻人,这点要求毋须质疑,可谓最最底线。而跑社会新闻、从事隐性采访的记者,这种中立、原色、只报道不介入的要求,有的时候确实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隐性采访所关注的对象基本上都是危害社会、妨碍公共的行为,从事隐性采访的记者们所接触的采访对象,不是为非作歹的制假者、骗子、贪官污吏,就是被人家坑得倾家荡产甚至陪上性命的老百姓、无端受到严重破坏的国家公共财产。左边是违法乱纪行为对百姓、社会、国家所造成的巨大伤害,右边是偷拍过程中自我保护的需要、完整素材采集的需要,处于弱势的记者,挺身而出拔刀相助就是肯定明智的选择么?    
    亮明身份,采取制止,就拍不到任何有用的镜头,甚至可能给自己带来生命危险;装聋作哑,熟视无睹?那就得眼看着无照庸医胡乱给人开刀,眼看着制假者给萝卜化妆成人参,高价卖给囊中羞涩的病人……可以说每一条成功的隐性采访背后,都曾经潜藏着一场理智与情感的较量。人死不能复生,动物亦然,前文中那条偷猎新闻,随后不久就在电视台新闻节目播出了,野驴被射杀、偷猎者和买主间讨价还价的贪婪脸孔在电视画面上冲击力特别强,观众对偷猎者的猖狂行为反响很大,也引起了新疆野生动物保护部门高度重视,可以说这条新闻的报道是很成功的。虽然当时携带着偷拍机的记者只能眼看着珍贵的国家级保护动物成批倒在疯狂的偷猎者枪下,再不能飞蹄驰骋,但它无形中保护到的,是更多数十倍乃至上百倍的当地野生动物不同样遭此下场。    
    三、新闻工作者在暗访中“隔岸观火”是否有失职业专业水准    
    对于暗访“隔岸观火”进一步深入分析,一些新闻理论界的专家学者把问题提升到了新闻从业者的专业注意思想层面。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是与西方资产阶级新闻体制和媒介运作方式相联系而产生的概念,指的是西方新闻界普遍认可和自觉遵守的一套职业意识和价值体系。因为西方新闻界是与政府相独立的“第四等级”,以此为基点,逐步发展出客观、独立、公正等基本理念。当新闻在西方历尽艰辛成为一门“专业”(profession)后,它的最高信念是:传播真实、真相或真理,媒介的角色定位是:中立的信息把关人和客观的新闻事件反映者。它是新闻工作这一职业区别于其他社会职业的标志。     
    


第五部分第25节 “隔岸观火”引发争议(3)

    “新闻专业主义”这一概念虽发源于西方,但它却较好地揭示和规范了新闻职业的普遍特征,特别是对于事实的信念,要求事实的准确和报道方式的客观冷静,尽管实施效果未尽人意,但却是新闻行业赖以存在的“红宝书”,也是媒介界定自身在社会系统中的角色和地位的依据。在中国,尽管“新闻专业主义”的概念尚不被人熟知,但维护新闻的真实、准确、客观、公正则是业界的共识,怎样才是专业的新闻机构?怎样才能成为专业的新闻工作者?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新闻专业的定位远非那么简单:     
    (1)市场因素的影响。    
    当前中国处在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时期,西方“便士报”时期煽情、“黄色”新闻的负面影响有可能在中国重演(如某些小报即是),同时,在新闻业注重“企业经营”的过程中,由于重视“企业形象”的树立,媒体自身的炒作也逐渐多了起来,“幕后新闻”、“新闻行动”比比皆是,“新闻界的新闻”妨碍了新闻本身。在嘉禾事件的讨论中,有关“记者如何偷拍的过程”是否过滥当然见仁见智,但正如盛道洪所说,对“高考腐败”的报道力度明显不够。记者的精彩经历绝对不应遮蔽事件的本质、影响事件的“追根究底”;     
    (2)社会大众对媒介角色的误读。    
    这是“嘉禾事件”折射最突出的。无论是对 “事先报告”还是对“记者有无良心”的争论,都必须廓清“媒介究竟是干什么的”这一问题。在西方,媒介是独立等级。而在中国,媒介往往被认为是一个行政权力的延伸,人们对媒介仅仅是“反映问题”并不解渴,总希望直接“解决问题”或者通过“反映问题”必然达到“解决问题”,中央电视台门口为《焦点访谈》排起的长队就是明证。因此在嘉禾事件中,许多人责问“记者为什么不事先报告?”因为他们认定,只要记者报告,高考舞弊就会避免,这种想法是否天真姑且不论,其实这本身就不是媒介的应尽之责。    
    其次,有人又对记者在高考舞弊过程中“隔岸观火”表示不满,这一观点涉及到心理与道德问题上可以讨论,但从根本上说,记者的职责只在于报道事实。    
    第三,当舞弊案昭告天下,许多考生因此“无端受罚”,以及为记者提供拍摄场所的洗头店老板娘受人责骂后,不少人又认为“都是记者惹的祸”,其实,媒介只负责报道事实,至于事件的处理是有关权力部门的事,公正也好,偏颇也好,都不能把帐算在新闻媒介的头上,当然媒体对公众的不同意见应该反映(《南方周末》等多家媒体已经这样做了,如对于撤消考点带来不便的报道),至于当地某些人把“家丑外扬”迁怒于有关当事人,不但在道德上站不住脚,如果付诸行动,也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3)道德良心与职业行为的冲突。    
    记者这一职业有时候是很残酷的,残酷到甚至剥夺了其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情感宣泄和行为选择,特别在中国,更容易遭致社会的压力。“嘉禾事件”中,对记者漠视几百考生“无端”受罚,许多人颇有异议,他们认为记者尽管有可能警醒更多的人,但就事论事,还是不应该看着考生“滑入深渊”。这就涉及到职业道德的约束力问题。如果我们把各种角色对个体的约束力画成一个个同心圆的话,那么最里面的那个应该是人的生物本能,然后是性别、家庭角色、社会角色,最外面的可能是职业角色。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外圈的角色都对内圈的角色有着制约作用。记者的职业角色限制了他的一些作为普通人的行为冲动。不管记者多么激动(如在体育比赛中看到本国选手夺取金牌)或多么愤慨(如受到民族歧视),你都有责任把正在发生的事实告诉受众,不能因为自己的情感宣泄“图一时之快”而漠视了你身后受众对事实的需求,漠视了你的天职。所以“嘉禾事件”中记者的行为无可厚非,他们只是做了任何一个记者应该做的事情。     
    此外还牵扯到另一个问题,许多人怀疑:记者存在不存在“制造新闻”的动机?其实,关于“制造新闻”,嘉禾事件并不算一个让人难以抉择的案例,因为无论如何,作弊被罚(不管主动还是被动,有意还是“无辜”)从法律上讲都是公平的。更难抉择的是下面这个例子: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凯文…卡特1997年在苏丹拍下了这么一张照片:一个饥饿的黑人小孩几乎快要昏倒在去救济所的路上,旁边是一只等着进食的老鹰。(类似的作品还有有关非洲难民或灾民的几幅)卡特的作品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但最后他还是获得了普利策奖这一新闻记者梦寐以求的殊荣。因为他的作品引起了全世界对苏丹以及像苏丹一样国家的难民的关注,普利策奖的评委们是带着绝对的理性去投下这庄重一票的。所以不管嘉禾事件中的记者动机如何,在客观上,他们毕竟让全社会看到了    
    四、纯客观型暗访中记者应具有的专业意识    
    暗访记者作为旁观者应当具有以下专业意识:    
    (1)坚持报道的事实性。新闻工作者有时不得不以职业角色压倒普通人角色,必须坚持记录、观察、报道事实,以事实回报受众;    
    (2)媒体不是权力部门。虽然中国新闻媒体拥有比外国同行更多的政策优势,并肩负一定的宣传任务,但这并不构成媒体“转化”为权力部门的理由。媒体“传播信息”的基本功能没有改变,媒体没有干涉其他事务的权力,没有宣判的权力。因此,在“嘉禾事件”中媒体无须“越俎代庖”,对事件处理的异议也不应归咎于记者;    
    (3)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应体现为服务于全体公众的利益。警醒大多数人远比制止少数人的错误更能代表责任心。在前不久《南方周末》记者卧底广州火车站毒窝,冒着生命危险拍下第一手照片资料的事迹中,如果记者当时看到那些丑恶现象时,立即指出不妥的地方,也许那样做的后果是当时的个别吸毒人员被暂时清理,记者当然也可作一报道,但是,我们还能看到那些令人震惊的照片吗?会有当地有关部门基于报道而采取的彻底清查行动吗?“嘉禾事件”同样如此,记者的报告、制止也许能使舞弊稍许收敛,但事情一过呢?明年呢?其他各地的侥幸者呢?惟有以鲜活的画面大白于天下,其产生的震撼力才是无与伦比的,它可以促使所有的企图作弊者警醒,维护高考的纯洁和公正,同时也使人们进一步反思现行教育观念和教育制度,推动高考改革。     
    “嘉禾事件”和“卡拉麦里偷猎事件”中折射出的东西是发人深醒的,中国新闻专业主义期待走出目前的困境。这当然需要新闻工作者的自我觉悟,同时也需要国家政策、法律的完备,需要社会公众文明程度的提高。     
    总的说来,笔者认为,只要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必须为或不为一定行为,否则即构成违法或犯罪,记者没有义务做出积极的行为。当然,道德的谴责可能因此出现,但是如果从经济成本的角度,记者的暗访行为因此产生的综合效果大于不作为导致的负面效应,记者的行为仍是可行的。    
    


第五部分第26节 暗访记者禁止扮演的角色

    应当指出的是,记者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不是随意的。实际工作当中,记者自觉不自觉的扮演不恰当角色的事情还是屡有发生。《羊城晚报》曾于1998年8月25日头版刊出《本报记者在上海街头报警》的新闻。为了测试上海警方的快速反应能力,在得到有关部门特许后,羊城晚报记者阮巍冒充遭抢劫的外地旅客,向上海“110”报警。报案后仅2分钟零10秒,先后便有4辆警车呼啸而至。山西阳泉的新闻媒体也曾策划过类似报道,在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配合下,几家媒体汇集一地,同时拨打几家医院的急救中心电话,声称某处有危重病人需急救,请派救护车,不明真相的几家医院的救护车先后赶到。这样的采访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社会应急系统的正常运作,白跑一趟的救护车,很有可能就耽搁了真正遇到急病的患者救治;白跑一趟的警察,很有可能就耽误了某地罪犯的抓捕。还有的记者用“隐身”去干预和影响新闻事件发生、进展。浙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