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血-第9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人心思各异,不过如今勾心斗角的事情却比以往少了,反而因为朝野动荡,两人同心协力,将那些觊觎兵部位子的家伙挡在外面的时候居多。
所以啊,这表面功夫却都还在不停的做着,相处起来,比之景帝在位之时,看上去却还要融洽几分。
要不怎么说呢,官场之道,高深莫测,政见之争,派系纷扰,变幻莫测之处,非是普通人能够想象的。
定了定神,李承乾将战报收入袖中,点头道:“这些时日,兵部事情不少,便劳烦成大人多照看一下,本官这就入宫,将这喜讯报给陛下,顺便见见汪大人。。。。。。。。对了,立即命人去枢密院,将此事报上去。。。。。。”
“唉,事情真是多的恼人,还好有成大人在,不然本官可就要分身乏术了呢。”
成峦笑笑道:“这是喜事,再多也是高兴,到是户部那里,袋子捂的越来越紧,也不瞧瞧是什么事情,大人还要多费心,征战日急,这么纠缠来去,将来怕是要误大事的。。。。。。”
李承乾省得他话中所指,如今蜀中粮草流水般的运到东边,户部又要掌管天下钱粮,忙碌之处,实为六部之首。
这么一来,和兵部便屡屡纠缠在一起,而如今的户部尚书李吉是李家的人,此人为同门下平章事李圃的堂弟,又与枢密使汪道存交好,上任之后,本就与李承乾多有间隙。
而今王氏一族垮了,朝野间留下空缺不少,李吉不是李圃,自然对这些空缺心热眼红,眼见自家堂兄相位稳固,他便开始趁机走动,安插亲信。
但李承乾怎么会容他往兵部安插私人,旁人顾忌他的颜面,以及李家声势,但李承乾不管这些,他看的很清楚,即便当今圣上不喜于他,但他这个兵部尚书的位子,怕是比景帝在位时还要稳当几分。
说来也是好笑,他算是看准了的,虽说据传他这个位子还是大将军赵石给保下来,说不定哪天就没了,但他却心底里明镜相仿,若当今陛下恶了谁,即便是大将军赵石,也保不下来。
这么说吧,也许大将军赵石只要得势一天,他这个兵部尚书的位子便不会落到旁人手上,这中间的道理,不用细说,多数人都能明白。
既然如此,他才不管什么李家郑家的,该拒之门外的,绝不含糊,更在心里冷笑,李家看似风光,但从先帝一朝便开始得罪人,现下恐怕得罪的人更多。
王家前车之鉴不远,李家这么折腾,早晚又是一个王家。
这般下来,户部尚书李吉对他自然更是看不顺眼,多少次了,在中书议事之时,屡屡攻讦,不是路途遥远,粮草损耗太重,便是指斥兵部护送粮草不利,又多损了多少钱粮等等。。。。。。。。
下面的事情也是磕碰不断,不光是李承乾这里,便是成峦也已烦不胜烦,两人私下里多有商议,只是没有太好的法子而已。
不过两人都已经有了大致的盘算,只待时机到来罢了,而今成峦提醒这一句,便有趁着陛下高兴,兵部再有所请,应是水到渠成才对。。。。。。。
而李吉虽然度量狭小,身为辅相的李圃却是一心为国,近来户部有所收敛,中书议事之时,李吉也不再多嘴多舌,想来是私下里手了兄长斥责之故。
不过军中之事,一点差池也许就能误了大事,这么纠缠下去,总是不妥。。。。。。。
李承乾哈哈一笑,“这事啊,急不来,瞧瞧再说吧,不过户部确也太忙碌了些,给他们减些,当也是两全其美之事。。。。。。。。”
两人对视一眼,心中早有默契,都是微微一笑。
见李承乾起身,成峦微微躬身,“大人慢走。”
李承乾颔首示意,道了一声辛苦。。。。。。。。
李承乾径自出了兵部,带上随从人等,也不坐轿,快马便往宫内而去。
到了宫门,候了些时候,便有太监出来,领着李承乾入了宫门,径自往乾元殿方向过去,李承乾神思不由有些恍惚,勤政殿建成不过数载,当今陛下却重启乾元殿,建的堂皇宏大的勤政殿却如被废弃了一般。
点滴之间,当今陛下对先帝的怨恨已是不用多说什么了,那他们这些景帝近臣,将来到底都会是个什么下场呢?
(月票,月票,掉出首页排行榜了,大家还有月票没了,投些过来,就知道,历史类新书出来了三四本,肯定要将月票分薄,没想到这么严重,阿草拜求大家多多支持。。。。。。。。。)
第十一卷 张弓北望射天狼第一千零一十五章 旧部
乾元殿内
成武皇帝李全寿正在接见外臣。
利州宣抚使折沐任满,回京述职,此时正恭恭敬敬立于殿下,回禀着任内诸事。
皇帝陛下今日兴致不错,和颜悦色,已经与其谈了有小半个时辰,问的话于利州军政皆有涉及,折沐知无不言,只是也小心翼翼的拿捏着分寸,许多事情都不敢妄答。
折沐如今也已年近五十,他出身羽林卫,曾在大将军赵石麾下效力,身上也有平蜀大功,当年虽大将军赵石挟平蜀之功回京,大将军赵石转任羽林中郎将,羽林左卫渐渐衰落。
大将军赵石的这些旧部后来纷纷被调离出京,旁人不去说它,而作为折家子的折沐那时有些为难。
折家大将军折木清与赵石本有半师之谊,于折家来说,本是一个不错的助力,但自折木清去后,折家众人多对大将军赵石不满,其实,除了瞧不起这个寒门子出身的大将军外,最重要的还是意气之争。
后来大将军赵石迎娶了种家七娘,与折家更是渐行渐远,折家数百年大族,那时估摸着多数人觉着,也没什么。
再说,折家与种家那会就差反目成仇了,所以那会虽说大将军赵石功勋卓著,却也没有人想着拉拢什么的,尤其是折汇等人,私下里对其人还多有轻蔑,不好听的言语屡屡传入折沐的耳朵。
而曾在大将军赵石麾下效力的折沐也是左右为难,最终。趁着调离出京的机会,疏通一番。径自去了蜀中。
他年岁渐长,当初的一腔雄心壮志也消磨的差不多了,有了平蜀大功在身,觉着资历已够,便也绝了在疆场上取富贵的心思,一心在蜀中经营。
当然,这里面也有避开朝廷纷争的意思,他算是瞧出来了。大秦各个世家门阀,在当年征伐西夏一役当中皆受重创,经过这些年,渐渐元气恢复,年轻子弟多有志向。
就拿折家来说,族中兄弟子侄因种家衰败,折家开始在军中独树一帜。多是目中无人,聚拢在折汇等人身边,没事便说说这个,编排那个,大有指点江山,意气飞扬的意思。。。。。。。。
但真要去看。族中子弟真正以军功晋身的反而不多,渐渐的,竟然有人开始拿他在大将军赵石麾下效力的事情来说事儿,着实让人可恼可恨。
他在京中呆的也不舒坦了起来,入蜀中任事。也算是他千挑万选,给自己将来定下的出路。家族将来兴衰,他看不清楚,自己的荣辱却要自己惦记不是。
那时蜀中方定,可以说是满目疮痍,他也不管那么多,一心带兵在各处剿除残匪,剿匪功劳虽微,但积累下来,也让他官职连年升迁。
后来齐子平离任,种从端入京,利州宣抚使的位置也空了下来,他琢磨了一下,趁机回京走动了一番,终是履任利州宣抚使,到底是折家出身,在宦途之上,比旁人要顺利的多的多。
这些年下来,蜀中渐渐元气大复,虽然呆在蜀中,阴雨连绵,当年身上伤患总是隐隐作痛,有许多不舒坦的地方,但胜在一个越来越是清净,加之山高皇帝远,朝堂纷争,多数波及不到这里,他这日子过的可算是有滋有味了起来。
不过一直到长安大乱的消息传到蜀中,蜀中官场震动可是不小,王氏也是百年大族,门生故吏遍布大秦,尤其是在蜀中,多有王氏门人任职各处,一时间,也是人心惶惶,折沐的好日子也算是到头了。
蜀中上下,提心吊胆,折沐也不例外,等到新帝登基,圣旨果然也接二连三的来到蜀中,眼瞅着那些以成都府知府为首的王氏门人一个个被锁拿入京,剩下的人也不免兔死狐悲,噤若寒蝉。
不过终于风波渐息,蜀中天府之国,总没闹的一塌糊涂,折沐当年在羽林左卫人缘很是不错,加之与杨胜是多年兄弟,书信往来,从来不曾断绝。
折沐打探了一番,终于知晓了其中情形,也是慨叹不已,何苦来哉,这么争下去,弄的个身死族灭,值当的?这个时候,他还不知道,折家在其中可也是兴风作浪,已经被人惦记上了。
等到折沐待罪回京,又被打发去了西北,折思廉等人因为东窗事发,掉了脑袋,折沐这里听到消息,才悚然而惊,多少年了,折家世代忠良,除了死在疆场上的折家人,何曾出过这等事,当年京中折府中种种,也慢慢浮上心头。
这是折家众人落错了棋子,在大将军赵石身上撞了个头破血流的结果啊,想想当年那些兄弟们围在折汇身边,嬉笑言谈,丝毫也没将人家放在眼中的往事,而今呢,折家子弟的血,白白就这么流在京师,首善之地。。。。。。
折沐惊悸之余,也是滋味难明,不过他是越发的不想回京了。
但任期一到,还是得回京述职,这个是免不了的,回京途中,路过长安县,与此时已为殿前司禁军副都指挥使的杨胜两个相聚了一次,两人都是世家子,出身羽林卫,年轻时都不怎得志,一个混迹羽林卫,终日混吃等死,一个曾是城门官,也是族中可有可无的小人物。
而两人又同时发迹,跟随大将军赵石南征北战,立下军功无数。
两人不但是生死弟兄,而且还算得上是知己,这一次相见,两人说起当年随军征战,金戈铁马的日子,都是大呼痛快。
说到羽林左卫星流云散,如今却已经不成样子,两个又皆唏嘘不已,黯然神伤。
之后两个人谈起的就是如今各人都在何处任职,比如李存义在国武监任个闲职,齐子平过的逍遥,他日子也过的不错,本来以为就这么清净下来了,却被大将军抓个正着,很是训诫了一番,现在正死命的在国武监折腾呢,有时候连国武监祭酒齐子平都敢顶撞,很有些当年的风采。
又比如当年左卫那几个领兵大将,毫无疑问的,还数杜山虎最得大将军赏识信重,也最为出彩,现在镇守河中,麾下领的河中镇军,官阶算来也已经是大将军了。
再有就是张锋聚,现在还随在大将军的身边,镇守大同,官阶堪堪也摸到了大将军的边儿。。。。。。。。。
之后又说到谭行林,当年并不比这前两人稍差,很得大将军看重,各人纷纷被调出京师,只有他留下成了羽林左卫副都指挥使,守着大将军京中班底。
奈何此人后来不甘寂寞,死活调出了京师,去了潼关,不过大家伙儿说起此人来,都道其被官位迷了心窍,若是当初留在京师,即便不很快活,但能时时在大将军面前露脸,多好的机会。
但此人硬是折腾去了潼关,大家也都知道,此人失了大将军信任,来往也就多数断了,不过此人在潼关现在还只是个偏将,孤立无援,厮混的颇为凄凉,不过谁也不敢去帮上一把,毕竟当初辜负了大将军一番信重。
大将军本人没松口,旁人谁也不敢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