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血-第10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了铺垫,两人说话也就随便了许多,但要像赵石那般,随意而言,却是不可能的了。
三言两语,就给扯出个老大话题,赵石心想,这些家伙也真是不简单,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自己这里好像还应该多学着一些才成,辩才无碍是不用指望了,但总归不能太过老实,让人拿话套住吧。
李全寿的脸冻的已是通红,但性质极高,几句话的工夫,这房子不修也得修了。
不过赵石可不敢将他带到那些宾客面前,身份太过悬殊,传出去的话,又要引起不知多少闲言碎语。
所以,随即便道:“府中人多眼杂,还请陛下委屈一下,移步到微臣书房,微臣这就命人准备酒菜,陛下以为如何?”
李全寿点头,笑道:“不用太过麻烦,朕这次来,是要跟你饮上几杯,叙叙别后之情,若是弄个天翻地覆的,反而不美,你们说是不是?”
相比赵石,皇帝陛下更是明白那些道理,所谓微服私访,到底只是民间传闻罢了,皇帝陛下出行,断不会见那些闲杂人等。
满天下,能与皇帝陛下坐的一处的谈笑的,更是屈指可数,皇帝陛下有着自己的尊严,断不会扔下国家大事,跑去跟平民百姓打成一片,那是亲民还是轻浮孟浪?恐怕那样一个皇帝,后者居多吧?
方谦,种遂两个哪里敢于反驳,立即点头附和。。。。。。。。
又是一番布置,等几个人陪着皇帝陛下来到后宅书房,这里的酒菜已经准备的妥妥当当。。。。。。。
进到屋里,成武皇帝搓了搓手,脱去外袍,在上首坐了下来。
其他三人,其实官职都是相当,论起地位来,自然以赵石居首,按着座次坐了,赵石为成武皇帝斟酒。
“陛下寒夜而来,先饮一盏,暖暖身子。。。。。。。”
成武皇帝笑笑,灯火之下,看的很是清楚,当年那个景王府中的顽劣少年,已经带上了太多沧桑,细长的一双眸子,在灯火之下,闪动着莫测的光芒,风华正茂之年,却已有了太多的沉稳。
不经意间显露出来的威严和气魄,也着实让人敬畏。。。。。。。。
举起酒杯,略略示意,便一饮而尽,放下酒撰,轻轻拍了一下桌案,笑道:“都不用过于拘礼,这里是定军侯府,与朕相谈,不用过于拘于君臣礼节,畅所欲言,朕不怪罪便是。”
话虽如此说,但君臣际野,哪里能够消除的了,之后说话,看上去轻松,实际上,其他几个人说什么,都要在心里转上两圈,哪里能真正放松下来?
至于其他宾客,赵石这里也只能交给府中几个幕僚,还有自家的妹夫了。
陪着皇帝陛下喝了几杯,吃了些菜,皇帝陛下举起酒撰笑道:“听闻种氏有了身孕,朕借花献佛,恭喜一声,望定军侯府,子孙繁茂,世世代代,皆为大秦栋梁。”
赵石举杯,笑笑道:“陛下,微臣子嗣不多,既然陛下今夜亲来,可不能就一杯酒将微臣打发了,臣也望陛下,能念在薄有微劳的份儿上,将来若是臣的子孙不争气,容忍这些不肖子孙一二。。。。。。。。。”
这话较真起来,可是多有不敬,但即便是方谦,这个时候也没在意太多,,大家为国为民日夜操劳,最终可不就是为了子孙在打拼?
若日后自己两腿一蹬,不肖子孙瞬间将偌大家业败个干净,谁能甘心的了?大将军这些话,很符合臣子们的念想,只不过,说的更直接一些罢了,以他的地位,和受到的荣宠,不这么说,才是奇怪呢。
皇帝陛下脸上不显什么,心里却是高兴,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承诺誓言,但人心谁能估测的那么准?
大将军权势日彰,他身为大秦帝王,若没有一丁半点的担心,那是不可能的。
今夜来访,可谓是屈尊降贵,除了表明自己对赵石的信重之外,未尝没有着瞧瞧,大将军此次回京,有着怎样的变化的意思,若是入宫面圣,人人都带着一张别样的面孔,怎么能如私下相谈感受的更加仔细直接?
说起来,他的心思和赵石的很是相似,都带着些审视的目光在打量着对方,说到底,君臣相交,注定便是如此,推心置腹?也许偶尔会有,但相互之间的信任,绝对不是靠着那些所谓真诚的言语来维系的就是了。
不过,在这一点上,成武皇帝李全寿和他的父亲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相信自己的眼光要比他的父亲高明的多,而这眼光的来源,不是像他的父亲那般,靠着许多手段来不断的试探,而是无时无刻的观察所得来。
这样的好处是很明显的,臣子们不用无时无刻的担心皇帝陛下心思转变,让自己落个没有下场,但坏处也不是没有,当他觉得你不堪信重的时候,手段将是无比猛烈而又突然的。。。。。。。
赵石的话,让他很是高兴,大将军赵石,便应该如此说话,若是过于恭敬了,也许也就意味着心思变了呢。
持功而傲,并不适用于这位大将军,他很多年前便明白,这位大将军野心很大,但他所想要的那些,独独不会包括皇位。。。。。。
也许,将来权势太过的话,会有着身不由己的那一刻,但绝对不会是现在。
“虎父无犬子,爱卿如此英雄,子孙定然也不会差了,何来不肖之说?”
赵石接着便笑道:“陛下教导有方,自是不会有这个忧虑,但臣嘛,真说不准,陛下看看,臣现在的独子,都去舞文弄墨了,什么虎父无犬子,微臣在这个上面,可是惭愧的很呢。。。。。。。”
这句玩笑一开,不但的皇帝陛下,就是种遂和方谦,都笑了出声。
种遂更是笑道:“大将军常年征战在外,家中疏于照顾也是有的,不过这个忙啊,谁也帮不上,再者说了,舞文弄墨未必没有出息,像方大人,可不就是文人出身,如今位在尚书,若是说舞文弄墨就没出息,方大人可是头一个便不答应。”
方谦躺着中枪,不过对于这样的调侃,却也只能生受下来,但相比赵石和种遂,他的言语却更加便利,当即便道:“若不嫌弃,我便收了这个弟子,也让人瞧瞧,大将军的儿子舞文弄墨起来,也要比旁人强出太多。”
接着,便是一室的欢笑之声。。。。。。。。
(五更到,没说的,求月票,求赞。)
第十二卷千秋功业需百战第一千一百四十五章国策
笑谈几句,几个臣子轮番敬酒,皇帝陛下也不推辞,酒到杯干,气氛越发松泛了下来。。。。。。
不过,陪着皇帝陛下,在臣子府中饮酒,种遂和方谦两人都在掂量着这番际遇,也揣摩着皇帝陛下的心思,最终,两人得出的结论是非常的相似。
际遇难得,这一晚过去,总归在陛下心中要加些份量,日后多些经营,未尝不能成为皇帝驾前心腹之臣。
方谦有着庆幸,今日入宫奏事,正巧赶上了时机,而种遂这里,也是如此,若非今日代父前来定军侯府,也不会遇到皇帝陛下深夜到访。
能陪着皇帝陛下在这里饮酒,谈笑,对于他们将来的仕途,都有着莫大的好处,这和宫中宴饮有着很大的区别,荣耀虽有不足,但却能多出几分亲近,是多少人求也求不来的。
但今日陪着陛下饮酒,正主肯定不是他们两个,所以,多听少说,才是为臣之道,所以,两人说话都渐渐少了起来,耳朵却竖的老高,一字一句,也不会漏过去。
得间,会插上一句两句,却绝不涉及朝政军务,因为话题和意图,他们还拿不太准,到是种遂,经过之前和赵石的一番相谈,多少有着一些猜测,至于方谦,则是真的要靠臆测了,这也能看得出来,如今在礼部尚书的位子上,方大人的日子并不太好过。
比起景帝在时,差的可不是一丁半点。。。。。。。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成武皇帝陛下酒量不高。已经多少有了些酒意。
“爱卿可还记得。当日咱们君臣初见之时,你跟朕所说之言否?”
赵石刚与方谦对饮了一杯,这时放下酒撰,疑惑道:“陛下,那一晚惊心动魄,臣自然记得,而且,臣那晚多有孟浪。说的话也不少,只是不知陛下说的是。。。。。。。”
成武皇帝哈哈一笑,“当初之事,朕可是历历在目,差不多二十年过去,也彷如昨日,若说惊心动魄,也只能是朕,以你的胆气,几个家奴。能耐你何?不过比起金人于宫门之外行刺那一晚,可就又不值一提了。”
景王府中的事情。种遂,方谦两人都不知就里,但金人使节行刺赵石的那件事,却是朝野尽知。
那还是正德年间故事,大将军赵石在宫门之外,手刃金人刺客十数人,护得景王世子无虞,金人使者狼狈逃出长安,也正因为那一次,才引得金国挥兵三十万,叩关而战,也便有了之后大秦第一次东征。
到了这个时候,种遂两人连羡慕的心思都有些淡了,十数年前,便能与当今陛下结下善缘,之后又在景王府中同奉一师,有着同窗之谊,也难怪,大将军担着那样的风险,挥兵入京,扶立新帝,也难怪陛下对大将军有着这样的荣宠。
遍观朝中臣子,又有哪个能比得上?自己又羡慕的来吗?
成武皇帝的话还在继续,“那一晚竹林之中,你与朕说起天下之大,天下之奇风异俗,着实让朕心驰神往,可惜,这许多年来,朕去到外间的机会却是少之又少,总也无法想象,外间天地之开阔。。。。。。”
“这几年,你在北边立下战功无数,但朕知道,以你之能,本当如此。。。。。。。。朕之所以每封邸报,皆仔细观瞧,其实看的,还是北地民风之种种,不过邸报终归太过简单,今日有暇,来,跟朕说说,北地到底如何辽阔,晋地到底如何雄浑,草原胡人英雄,又有着怎样的风采?”
赵石有些发愣,心想,当了皇帝,好奇心还如此重法,也不知是好是坏。
而种遂,方谦两人,却觉着陛下有着醉了,让大将军细数风土人情,好像有些过了。。。。。。。。不过两个人,一个世家子弟,一个宦海沉浮多年,只一转念,就已经被赵石想的深了。
自古以来,历代开国之君王,皆都雄才大略不说,定然也都是马上皇帝,南征北战,立下的功勋,比之臣子也不遑多让。
但大秦。。。。。。。诸侯割据已久,更像是前秦之情形,与汉唐皆有不同。。。。。。陛下这是有些耐不住寂寞了?
御驾亲征。。。。。。。那是断然不成的。。。。。。
两个人都在心里暗自摇了摇头,许是多想了吧,如若那般,陛下可能终归要失望的了。。。。。。。
“其实,河东乃我汉家故地,为胡虏所窃久矣,早已不复旧观。。。。。。前人遗迹依稀还在,却已无当年半分风采,北地百姓,为奴太久,蝇营狗苟,瞧着便让人气闷,更是无法与我秦川男儿相提并论。。。。。。。”
赵石缓缓道来,成武皇帝仔细静听,其他两人也不好说什么,不过这样的开场白,还是让两人有些惊奇。
“这么说来,到是让朕颇为失望了。”
赵石微微摇头,“也不尽然,臣离开河东时,与柳大人,郑大人皆有深谈,不管北地百姓现在如何,只我大秦强盛,不出十数年,必能提振北地民心士气。
女真,契丹肆虐北地百余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