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秦究竟多彪悍 >

第19章

大秦究竟多彪悍-第19章

小说: 大秦究竟多彪悍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残伤百姓,是积怨蓄祸也。您还南面而称寡人,日绳秦之贵公子。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何不遄死。’以这诗来看,您这么做,怕是要折寿。公子虔杜门不出已好多年矣,您可要小心。诗曰:‘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您做的这几件事,都不得人心。你出门,后车十数,从车载甲,高头大马做您的车驾,持矛拿戟者随车小跑。这些东西,假如少了一样,您就不出门。《尚书》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您已经危若朝露了,还想延年益寿乎?您何不归还十五城,在郊区灌园种菜,劝君上尊崇隐居之士,养老存孤,敬父兄,奖有功,尊有德,您也许可以稍稍安全一点。您要是贪商、於之富,独断秦国之教化,积百姓之怨,君上一旦不立朝(也就是死了),秦国想收拾掉您的,人数还能少吗?您的败亡,可翘足而待哩。”
  也不知这赵良是何方神圣,这一大篇声讨词,居然没引得商鞅大怒而动刑罚,只是一个“弗从”(不采纳),就算完了。
  但是赵良所说的,后来全都应验了。现代有学者说他是代表贵族利益集团去说服商鞅的,这当然也有可能。但我估计,这篇慷慨陈词,大抵也是司马迁先生的文学加工。
  就在俘获公子卬的战后第二年,秦军又与魏军激战于岸门(今河南长葛境内),秦军又胜。这回把公子卬的部下,那位一点也没错的魏国错将军也给俘虏了。
  
  第十一章商鞅危乎(3)
  
  岸门这地方已是中原,这一仗,说明秦军的实力已经强大到能进入中原作战了。
  至此,秦孝公与商鞅的联手变法,已经进行了21年,秦国从步步走下坡路,一变而为正在崛起的西方大国,“穆公霸业”又在新的时代再现了。
  老秦人的每一声吼叫,都能使山东六国心头一紧。
  看来只要目标明确,策略对头,中枢强硬,行政有效率,把个奄奄一息的弱国变为一等强国,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很多执政者锦衣玉食,就不想有什么大作为了。
  孝公这个新时代实际上是商鞅的时代。秦国的很多东西,都深深烙下了一个大大的“鞅”字。
  看来只要顺应潮流,个人改变历史或推进历史,完全不是狂想。但是,这也是商鞅最后的辉煌。
  商鞅的政治知己秦孝公把整个秦国都托付给商鞅去运作,从史料上找不出一点孝公对商鞅生疑的迹象。秦孝公确实是把商鞅视为异姓兄弟,封其为“君”,是给予了公族宗室才有的待遇。
  商鞅比秦孝公年纪大,按照自然规律,他这一生是有君权做保障的,可以顺顺当当地走完。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秦孝公竟然死在了商鞅的前头。
  秦孝公二十四年,正当壮年的秦孝公突然去世,年仅44岁。
  伟大的商鞅顿失护佑!
  秦孝公在死前,曾想把国家交给商鞅,让商鞅做秦国的国君,而商鞅坚辞不受。当今有人说,这是秦孝公在试探商鞅有否可能篡国;但我以为这不可能,这是秦孝公出于真心。
  秦孝公是古今唯一的一位民主主义君主,只要秦国强大,管他姓嬴还是姓商。他对商鞅,始终用而不疑,没有任何掣肘与防备。
  而商鞅拒绝接管秦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秦孝公知道:未竟的大业,只有靠自己心爱的儿子了。他临死前,把太子驷一人留在身边,命儿子给他背诵《黄鸟》诗,可能是意在让太子知道珍惜人才。
  太子驷继任,是为秦惠文公。
  就此,历史掀开了奇诡的一页。
  太子驷的两位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到这时已经深居宫内12年不见人了。
  这是空前的险境!
  但是商鞅一点也没意识到。他自负是先朝旧臣,出入仍傲慢如昔。
  ——人们可以忘恩,但是几乎没有可以忘记仇恨的。
  所有的老世族都看准了这一转机。秦国通过变法强大了,他们不会因身为秦国人而高兴。他们是受损者,所以他们宁肯国家退回到原先的孱弱历史中去,也要否定变法,争取政治翻身。
  在惠文公第一次视朝时,商鞅不知为何没有出席。第一个出来禀奏的,就是公子虔和公孙贾。
  两人说:“臣闻‘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重者身危’。商鞅立法治秦,秦国虽治,然而妇女儿童都说商君之法,没人说是秦国之法,今又封邑十五,位尊权重,后必谋叛。”
  新君年轻,商鞅和对立派都看到了这一点。但是商鞅完全看错了,以为君主年轻就不敢轻易变更父亲的既定方针;而老世族却能看得很准,他们要用“某人功高震主”来吓唬年轻的君主。
  这两派的态度在新君心中恰好形成一正一反两种感受。天平倾向哪一边,不言而喻。
  秦惠文公果然上套,对两位老师说:“吾恨此贼久矣。但他是先王之臣,谋反的形迹未彰显,所以暂且容忍他。”
  惠文公虽然年少,但做事还不是没有原则的,他很懂得处理问题的分寸——先君的面子要照顾,旧臣的气焰也要打掉。于是派使者去收了商鞅相印,命商鞅退归商、於。
  商鞅不觉得大祸临头,反而觉得这样也好,辞朝之后,就收拾好车驾出城。他虽去职,但爵位没变,其仪仗队伍犹比诸侯。
  商鞅在朝主政20年,文武百官无不出自他门下,见老主人走了,百官都来饯送,朝署为之一空。
  这又给了反对派以口实。
  公子虔、公孙贾密告惠文公:“商君不知悔过,僭用王者仪仗,如归商、於,必然谋叛。”
  当年与商鞅辩论输了的甘龙、杜挚,也没忘20年前的耻辱,出面作证,将商鞅仪仗违规的事证实。
  惠文公不由大怒,即令公孙贾率武士3000去追赶商鞅,追上了就砍脑袋,然后提他的头来见。
  威权的倒台,不管后续的影响如何,都是民众的开心之日。当时百姓知道商君走了,都跑了出来,满街满巷,全在抱怨商君。一听说公孙贾要领兵去追赶,攘臂相从者,竟有数千余人之多。
  当时商鞅车驾出城已有百余里,忽闻后面喊声大作,忙派人去探听,回报说:“是国君发兵追赶。”
  
  第十一章商鞅危乎(4)
  
  商鞅大惊,知道是新君翻了脸,怕是难逃一劫,急忙卸去衣冠,下了车,扮作卒隶,带着妻儿老母逃亡。
  一行人仓促奔至函谷关,见天色将黑,便往旅店投宿。哪知道店主向他索要“照身之帖”(身份证)。
  商鞅推说没有,店主遂闭门不纳,说:“商君之法不许收留无帖之人,犯者连坐,要与你一并处斩,我可不敢留。”
  商鞅叹道:“唉,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一行人只得顶着夜色前行,混出函谷关门,径直投奔魏国去了。当年,商鞅在魏国游历多年,他眼下心存侥幸,希望在魏国能找到一二至交,也许能东山再起。
  来到魏国边关之下,守令为一老者,名叫襄疵。此人阅历颇多,居然认得商鞅,他怨恨商鞅欺公子卬而败魏军,拒绝接纳。
  商鞅请求从魏国转道别国,并不在魏国逗留。关上的魏人说:“商君,秦之贼。秦强而贼入魏,不把你送归,怕要惹祸上身。”随后,就将商鞅遣送回秦境内。
  这真是应了“作法自毙”那句话!商鞅走投无路,只得急赴自己的封地商邑,纠集徒属,发动邑兵,向北攻击郑地,以谋求一块立足之地。
  现在,商鞅的身份变得很尴尬,虽然秦国目前的中央体制没有一处不烙着“鞅”字,可是他作为一个个体,已被这体制排除出政治中枢,现在不过是一个与中央政权作对的小小城邑主了。
  他亲手缔造的中央体制,只要稍稍动动手指头,就能把他捏得粉碎。
  秦惠文公当然不可能放跑他,下令发大军进攻商鞅,在郑的渑池将商鞅的队伍击溃,生擒了商鞅。
  20年的旧仇,今日终于可得报。秦惠文公下令,将商鞅车裂(五马分尸),以祭祖先,且恨恨道:“没有谁像商鞅这样敢造反的!”随后,又杀掉商鞅全家。
  ——这就是旧时许多权臣的宿命,主子一死,立遭灭顶之灾。据说“自商鞅之死,百姓歌舞于道,如释重负;六国闻之,亦皆相庆”。
  
  第十二章政治家的悲剧(1)
  
  在绳索将他的四肢和脖颈勒紧时,曾经伟岸不可企及的商君,是极具孤独的。
  没有人怜悯,没有人惋惜,没有人为他作《黄鸟》歌。
  他所缔造的事业将延展至广大的华夏之土,并将延续至千秋万代,可是他只是孤零零的一个犯人,连一个知音都没有了。
  一个伟大人物的孤独陨灭,没有谁比商鞅更凄惨的了。
  不过,作为肉体的商鞅虽然悲惨地毁灭了,可他的精神仍在。
  秦惠文公初即位时,尚且年少,杀商鞅是有些意气用事了;但他是头脑清醒之人,很快摆脱了甘龙、杜挚之流的影响,承袭了商鞅变法的所有成果,老世族并没有重新得志。
  这就是所谓的“商鞅虽死,秦法未败”。新法的许多规定,在秦国一直延续了下去,直至最终。
  凡头脑清醒一点的,都不敢再开历史的倒车了。
  谁愿意再做那个遭人鄙视的“夷狄之邦”的君主?
  当然,商鞅本人的败亡也有一部分原因在于他的极端化。他所主张的“贬抑工商”、“弃绝文化”、“倡主独裁”、“轻罪重刑”,都违背了一个正常社会的规范。
  他是在两难中——如果不激进,秦国便不能迅速富强;如果激进,他将陷于千夫所指。
  他选择了千夫所指。
  他以自己的毁灭,换来了一个雄风引领百代的大帝国!
  2合纵连横大戏连台
  商鞅远去,大秦仍在。
  法家商鞅以其铁的意志,留下了一个咄咄逼人的秦国。
  秦惠文公灭掉商鞅13年后,自称惠文王,共在位27年。这位小时候对商鞅大不敬的太子驷,并非头脑昏庸之人,他当年给商鞅捣乱,不妨可看做一个少年人的叛逆行为。当他登上君位、逐渐成熟后,就清醒地意识到:商君之法,绝不可废,新法与商鞅本人的荣辱其实没有什么关系。
  秦惠文王在不动声色中,逐渐疏远了老世族,延续耕战政策,继续开疆拓土的大业。
  他上台后第五年,任命魏国人公孙衍为大良造,魏国迫于压力,向秦国献出阴晋,秦国将之改名为宁秦(今华阴县)。
  他上台后第七年,派降将公子卬与魏国大战,俘虏魏军统帅、大夫龙贾,斩首八万。夺取了渭水以南的“河西之地”。
  他上台十年后,任用张仪为相,魏国迫于压力,又献上了十五县。
  他上台十三年后,派张仪伐陕,占有其地,驱逐原魏国居民。
  至此,魏河西之地全部落入了秦国囊中。
  变法图强,可谓立竿见影!
  秦国的这种进攻态势,使得山东六国大起恐慌。
  过去是“诸侯卑秦”,现在是“以一强对众弱”,天下的形势变了!
  六国在惶惶不安中,都开始考虑应对秦国的策略。在此情势下,一个叫苏秦的人,脱颖而出,提出了“合纵”战略。
  什么叫“合纵”?
  用后来韩非的话说,就是“合众弱以攻一强”。之所以叫“纵”,就是因为六国在地理位置上,都在函谷关以东,由北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