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第38章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38章

小说: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炎诨话、舞番曲、诸宫调、鼓子词、唱赚、卖嫖唱、合生、武艺等等。

    有的节目都是郑朗两世为人,都从来没有见到的。

    四儿更是象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张大嘴巴,到处看得发呆。

    郑朗主要还是看了一下杂剧。远不能称为戏曲,正处于舞曲向戏曲过渡阶段,由歌舞、音乐、调笑与杂技组成。第一次看的杂剧就是《目连救母》,这一场杂剧几乎完全成了杂技表演,导致前后并不连贯,故事也不完整。皱了皱眉头,无论如何,他也不会有兴趣去改良。宋代人看得喜欢就行。

    又看了其他几场杂剧,除了杂技歌舞外,还有对话,四五人涂脂抹粉,扮成古人模样,说说唱唱。仅能说是戏曲的雏形,离真正的戏曲还很遥远。到处转了转,甚至看了一下热闹非凡的相国寺。

    冬至也就要到来。宋人很看重这个节日,又称为过小年。甚至朝廷要准备许多礼仪,包括郊祀天地大典。在宋朝诸礼中,这个礼十分重要,其实就是小型封禅,隆重程度都远超每年元旦日的大朝会。

    既然来了,郑朗肯定不想错过的。

    就在这时,他忽然听到一条消息,皇宫里的小皇帝突然宣布,要率文武百官到会庆殿为皇太后祝寿,然后才到天安殿受朝。

    “官家真孝顺啦,”谈话的老者叹道。

    可郑朗心中“咯登”一下,一件大事要发生了,坐在哪里发呆。回到房中,叹息良久,忽然对四儿说道:“将琴拿来!”

第五十三章 鸣天下(二)

    (请看电影网开播了! http://dy。qingkan。 无广告高清播放!请大家相互转告!)

    占据新书榜对我很有利,可为了大家读得爽快,决不留恋。今天严格是第十五天上传,公众版的字数大家也看到了,以这个速度下去,会很快下榜。但为了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小爆一次。求收藏与推荐,顶一下老午,再求一下三江票。第一爆开始。

    ==============

    赵祯的圣旨,老百姓是这样认为的,皇帝孝顺。

    但不是这样!

    就在郑朗琴声扬起的时候,一个人坐在窗下沉思。这个人就是范仲淹,孝期满了后,因晏殊保举,担任了秘阁校理。

    闻听这个消息,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他在想这些年太后所做的某些事。

    先帝下葬没有多永,第二年就将年号改天了天圣,天一拆,就成了二人,从今天起,这天下是二人主了,大家招子放亮一点,二主中谁才是主!

    随着一系列的小动作就来了,将每年正月初八定为长宁节,庆祝仪制规格与皇帝的乾元节相当。过了四个月,又让礼仪院特制了“大安辇”,护卫仪仗人员达到一千零八人,完全向皇帝看齐。

    到了天圣二年,真宗的谥号、皇太后与皇帝的尊号,要举行册命大礼。再次看齐,皇太号也用纯金册命。更离谱的是要在天安殿进行她的册命礼,只有顶级大典才能使用天安殿,此举说严重的话,完全可以视为逾礼篡位。王曾反对,争执不下,最后各退让一步,于文德殿受册。

    天圣四年年底,皇上突然对群臣说,朕打算在明年元日朝会时先率领百官为皇太后祝寿,再去天安殿受贺。

    是不是皇帝的想法,不得而知,但范仲淹认定了是老太太唆使逼迫,皇上才这样说的。

    按照规矩,还要推让一二,老太太随口说了声不可。于是王曾借势说道:“陛下以孝奉母仪,太后以谦全国体,请如太后令。”

    刘娥脸上的笑容立即冻僵了。

    其实都准备打劫儿子了,还装什么伟大的母亲!范仲淹心中很不耻。

    刘娥只是嘿然。

    然而群臣退后,皇上出墨诏付中书(皇上写的圣旨没有经中书批准,称之为墨诏,通过后才能称为诏旨),强令诸宰相同意。为什么皇上要这样做,范仲淹甚至浮想到那一天在**里,老太太一嘴喷着唾沫,一手拿着皮鞭子,一手拿着大蜡烛,对小皇上又打又骂,不停的滴着蜡油,暴力之下,小皇上不得不屈服。

    举朝无奈。

    元旦之日,皇上穿着兖袍,没戴兖冕(皇帝帽子),在文武百官与契丹使者面前,向刘娥行二拜之礼,跪献两杯酒,再由群臣的代表枢密使曹利用向太后上寿,这才戴上兖冕,前往天安殿接受百官的朝拜。

    这个上寿的仪式成了所有忠于王室大臣的噩梦!

    但并没有完,接着一个小臣方仲弓的上书,让老太太立七庙。

    所谓的七庙,即三昭三穆,加太祖之庙,只有皇帝才有资格这样去做。当初武则天篡位之前,也只按诸候礼立了五庙,最后才册立七庙的。但刘娥还当真了,询问诸臣。

    还好,这时候有鱼头宰相鲁宗道,他只问了一句:“你如何处理陛下?”

    你要做皇帝了,那么皇帝怎么办?是切来炒肉丝,还是割来水煮,或者直接来个大清蒸?

    仅此一问,太后退缩。她手中的权利,正是因为她是皇上的母亲,并且连皇帝都不知道,仅是一个养母。一旦失去这了这份大义,后果她同样预料不到,尽管她的智商有可能高达一百八十。

    接着去慈孝寺上香,刘娥又提出了让自己大安辇走在皇帝玉辂之前。

    经过刘娥的加大,此时的大安辇与玉辂差不多大小了,又走在前面,御道又是那么宽,老百姓如何分得清,那么按照以前的惯例,是会向第一辇欢呼,还是向第二辇欢呼?

    老太太大安辇出来了,万岁万岁万万岁。真正玉辂出来,却屁都不吭一声。

    到时候皇帝怎么办?

    又是鲁宗道,他说了一句:“妇人有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殁从子。”

    郑朗几个妈妈就是这么玩的,是没有本事,否则郑朗要天,她们都会想办法将天摘下来。但这正是妇人的美德,更是孔夫子说的话。

    面对孔圣人说的话,刘娥无言以对,结果让大安辇落在后面。

    但是敢于进谏的直臣,王曾罢了,鲁宗道也死了。

    坐在窗前,夜风已冷!

    脑海里闪过一幕幕先圣的名言,大义,忽然他坐直了腰,拿起笔在纸上飞快的写着。

    冠盖满京华,无人敢直言,那就让我来言吧!

    尽管他只是一个秘阁校理,秘阁是什么所在,仅是崇文院替皇家收藏三馆书籍真本与宫廷古画墨迹的地方,况且上面还有直秘阁管辖,秘阁校理在高官云集的京城,简直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芝麻官。

    但他还是写了。

    “……天子有事亲之道,无为臣之礼,有南面之位,无北面之礼。若奉亲于内,行家人礼可也。今顾与百官同列,亏君体,损主威,不可为后世法!……”

    皇上,你要孝敬你老妈,请回自己屋子去,办公地点,不是内宅。更不要不顾我们做大臣的感受,也要一道陪你遭罪。你不象做一个皇帝的样子,还要为你的子孙后代做一个榜样!

    就包括几年前,你下的什么屁墨诏,强迫大家陪你元旦一道受罪,都是错误的!

    书上,晏殊吓晕了。

    将范仲淹喊来,狼狈不堪地问道:“希文,你想害死我?你胡说乱说高兴了,可想到事情的后果?”

    你不要命,可你是我保举的,我还想要一条老命。

    晏殊不是坏人,也是一个爱才的人,后来名臣当中几乎有三分之一,是他引荐或者保举,或者是其他关系,慢慢走上政治舞台的。但他本人胆小怕事,惜命如金,却让许多清流大臣不耻。

    在范仲淹召回京城不久,他也被召回了京城。

    今天注定的结果是话不投机半句多!

    他要的是官位,范仲淹要的是名节,往大里说,是天地间那一股缈缈的正气刚骨。

    冷冷道:“承你荐举,每日怕不称职,让你难堪。今天居然以忠直得罪门下!”

    我小心的做事,怕污了你的名声,可没有想到,我居然以忠直,让你不高兴。估计还留了一份面子,否则也象管宁那样,不好意思,晏大学士,咱从此以后割席吧。

    但书上,未报。

    范仲淹并没有气妥,前一次说得是含蓄了一点吧。好,这一次我来个鲸吞!

    又写了一封奏折,皇太后,皇帝也二十岁了,你老人家好退位了,将亲政大权还给皇帝吧。

    注意背景,这十年来刘娥呼风唤雨,杀伐果断,倒在她手里的人不计其数,寇准、李迪、丁谓、曹利用,那一个不是强横得不能再强横的主。象王曾与鲁宗道这样的才华,只是阻止了她几件严重出格的事,都没有想过剥夺她手中的权利。

    那是刘娥的生存根本!

    范仲淹却来了一个鲸吞,想将她根本给铲除。

第五十四章 鸣天下(三)

    (请看电影网开播了! http://dy。qingkan。 无广告高清播放!请大家相互转告!)

    范仲淹写完了,长舒了一口气。

    暂时是无事的,就象武则天,一开始大仁大义,一旦大局注定,秋后慢慢算吧。

    可是不悔!

    然而疏奏呈上后,他左等右等,居然风平浪静,碧空万里,就象那个郑家子写的一样,桐和荻贺叶瑟瑟,蜂飞蝶庆舞翩翩。河水无阻向海去,一路铺绿到天涯。粼光弹奏黄金曲,青藻编织碧玉钗。绕樯紫薇飞双燕,傍水芷兰发岸花。朝堂安静祥和,朝堂仍象一个风和日丽的大好春光。

    这不大可能啊。

    自己官职低,掀不起多大风浪,可这样的一封疏奏上去后,也会引发一场小型的风暴,不该如此详和。

    老太太在搞什么?

    查了一查,他的奏折根本没有呈上去。

    其实后来人多胡说八道,说范仲淹在秘阁校理这段时间里,经常与皇帝见面,赵祯是偶尔会去秘阁看书,可有范仲淹上去攀谈的份吗?

    这份奏折被政事堂直接扣压下来。

    领导班子换了一批人,首相吕夷简,次相夏竦、薛奎,枢密使陈尧佐。

    对夏竦这个人后来很有争议,可没有他的手腕与皮厚,根本没有办法在欧阳修这些牙尖齿利的大臣眼皮底下存活。吕夷简同样有争议,可这时候他犯得着与一个小小的范仲淹过不去吗。薛奎权知开封府时,以严为治,京师为之肃清,权贵畏之,私下称绰号为薛出油,这个人肯定不会对范仲淹安坏心的。陈尧佐来历有些大,一门三兄弟,三进士二状元,他哥哥陈尧叟与弟弟陈尧咨皆是状元。这简直太可怕了,三兄弟老子陈省华待客时,将三个儿子往外一拎,害得人家都不敢登门。

    不过政绩只有陈尧佐还可以,特别是陈尧叟,澶渊之役时,就是他带着劝皇帝逃向江南的,结果被寇准一顿扁后,才停了刮躁。但陈尧佐的政绩也仅在地方,到了朝堂后,反而胆子变得很小,几乎不作为。

    肯定也不会对范仲淹起坏心。

    几个大佬还真安了好心。你上这份疏后,老太太就退下来?等着倒大霉吧。我们将它压下来,这件事也就遮过去了,老太太手腕虽高明,但杀戳心远不及武则天。事后就是听闻,也会当作没有发生过。

    范仲淹慢慢将这一节明白过来,叹息一声。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该说的该做的,自己也说了也做了。多少也要考虑人家的感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