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推理电子书 > 心理学概论学习手册 >

第2章

心理学概论学习手册-第2章

小说: 心理学概论学习手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系统。系统中的一个成分疲劳时,另一个成分的作用就相对突出,因而产生颜色后效。某个系统受损时,就会成对地失去颜色觉察能力,如红绿色盲。
11。 当物体导致空气震荡时就产生了听觉。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大部分。声音通过耳道到达耳膜而得到放大;附于基底膜的毛细胞,通过充满液体的耳蜗震荡,将声音转化为听神经的动作电位,然后向大脑传送。
12。 听觉刺激有三个物理属性:频率、振幅和纯性;相应心理属性为音调、音响和音色。
13。 有两种一度被认为相互对立的听觉理论:地点说和频率说。地点说强调基底膜不同部位对不同的频率作出反应,似能很好地解释高频声音。频率说则认为基底膜的震荡频率反映了声音的频率,能很好地解释低频声音。两种理论都认为声音响度反映为放电的神经元的数目。
14。 除了视觉和听觉之外,其他感觉还有:嗅觉、味觉、肤觉、动觉、平衡觉等。其中肤觉又可分为触觉、痛觉、温觉与热觉。
15。 嗅觉刺激是物质散发在空气中的看不见的分子。空气进入鼻腔,流向嗅膜,嗅膜上有成百上千的各种受体,对各种分子作出反应,产生复杂的嗅觉。嗅觉受体细胞的轴突构成嗅神经,它把信息传导到额叶下的嗅球和额叶深部的感受区。
16。 味觉,对可溶于唾液的分子敏感。但是,实际中的味觉很多是由嗅觉引起的。味觉产生于舌部和整个口腔的味蕾。
17。 肤觉的感觉信息经过丘脑,传向大脑的主要触觉中心:躯体感觉皮层。该皮层与躯体表面的对应关系犹如一张躯体图。
18。 痛觉很大程度上受信念、期望和情绪状态的影响。控制阀理论认为,疼痛体验手神经纤维的影响,神经纤维能关闭疼痛的阀门,阻断来自其它纤维的信息通过。痛觉反应比较复杂:有时没有痛觉刺激,但有疼的感觉,如幽灵痛;有时有痛觉刺激,但没有痛的感觉。
19。 本体感觉是对躯体位置和运动的感觉。动觉觉察身体位置和运动,并自动协调肌肉的运动。平衡觉根据对重力和运动的感觉提供躯体在空间中的位置信息。
20。 知觉的最大特点是组织和解释。知觉组织,涉及形状、深度知觉,知觉常性。形状知觉指将感觉组织成有意义的型或模式。深度知觉是按三维组织知觉。知觉常性指将不断变化的感觉组织为大小、形状和颜色等相对稳定的知觉。
21。 形状知觉的原理包括Gestalt的几条原理:图形和背景、相似性、接近性、良好连续性、简洁性和完整性。深度知觉将两维的视网膜形象组织成三维的世界,主要通过双眼和单眼视觉线索。大小和颜色常性指知觉到不变的大小和颜色,虽然视网膜上的形象在变化。由于组织特性,知觉者容易产生错觉。错觉是知觉经验与引起知觉的刺激特征之间不一致的现象。有些错觉好象是天生的,有些错觉则倚赖于文化和经验。
22。 知觉解释,是对感觉经验赋予意义。知觉解释依赖于感觉和记忆的结合,因为大脑以过去的经验来解释当前的感觉。知觉不是完全天生的,也不是完全后天习得。
23。 自下而上加工,指从下层开始加工原始的感觉材料,再向大脑供给。如特征觉察器的发现就证明我们是将刺激分解为成分进行分析的。自上而下加工,从上层开始,从观察者的期望和知识开始加工。Gestalt就强调我们是感受整个刺激而不是刺激的组成成分。事实上,知觉过程往往是同时从两个方向上开始的。环境体验所塑造的知觉解释倾向或知觉期望,称为知觉定势。知觉定势包括当前上下文情景和持续的知识结构(图式)两个方面。

第5章 学习

01。 学习,是因为经验而使有机体的反应方式产生持久的改变。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的基础。
02。 条件作用是行为主义研究的一类学习。经典条件作用,指环境刺激导致有机体反应的产生。先天反射是一种无条件反射。能产生无条件反射反应的刺激称为无条件刺激(UCS)。无条件反应(UR)是无须学习的反应。条件反应(CR)是习得反应。条件刺激(CS)是有机体学会与无条件刺激联系起来的刺激。
03。 Thorndike的效果律指出,动物的行为倾向有赖于该行为对环境的效果。Skinner将这个观念发展为操作条件作用。操作,是自发的而非诱发的行为。如果行为后果增加了行为反应的概率,那么这种后果称为强化。强化物,就是有机体反应之后出现的环境后果。
04。 正强化,是提供奖赏以使行为更加可能出现的过程。负强化,是终止一个反面刺激(负强化物)以使行为更加可能出现的过程。惩罚,将减少行为出现的概率。
05。 强化有连续强化和间断强化之分。间断强化又分固定比例和变化比例、固定间隔和变化间隔等方式。这些不同方式的作用不同。
06。 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都有泛化、分化和消退等现象。
07。 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都是操作条件作用理论的具体应用。行为塑造,主要应用了把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逐步及时地给予强化的思想。
08。 完形心理学反对Thorndike的“尝试…错误”假说,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即对情境中各种成分之间关系的理解。
09。 认知…社会理论指出,认知在环境和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很多学习是社会性的。Tolman的实验说明,大鼠对其所处的环境形成了认知地图,认知地图能说明潜伏学习的机制。所谓潜伏学习,是已经出现,但还没有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学习。
10。 认知…社会理论指出,对行为结果的期望或期待对行为的影响很大。控制源,指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能不能带来他们期待的结果所持的一种总体的期望。习得性无助,指预期自己不能逃避不利的事情,以及由此引起的学习和动机上的不足。解释风格,指对不利事件的理解方式。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把不利事情看成是内在、稳定和全面的。
11。 心理学家研究了集中社会学习(社会交往中直接发生的学习),其中包括观察学习(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行为而进行学习)和监护(直接指导)。人们重复榜样的行为这样一种观察学习称为示范作用。替代性条件作用,指人们通过观察在其他人身上的反应来了解一种行为的后果。

第6章 记忆

01。 当代认知观点把记忆看成一系列彼此区别,但又相互依赖的记忆系统。这种看法符合神经系统模块化的概念。记忆一般可分为感觉登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
02。 在信息加工模型中,感觉登记,指知觉的刺激消失之后保留非常短暂(不到1秒)的心理表征(表象,声音等)。心理表征,是刺激或一类刺激的内在模型。
03。 短时记忆(STM)通常只将信息保留大约20…30秒,但通过复述(以便一遍一遍地重复信息),信息可以保留更长的时间。这种复述,只是将信息维持在短时记忆中,被称之为维持性复述;而精确性复述,则涉及信息的意义,便于将信息存储到长时记忆中去。组块,是短时记忆中另一种控制信息的方式,即将片段的信息组成大的单位或块。
04。 短时记忆的特点:主动;容易提取;储存顺序与呈现顺序相同;容量有限(神秘的七)。
05。 要想把信息存下来长期使用,就必须对其进行编码,变成能够存进记忆并能够从记忆中提取出来的代码或表征形式。长时记忆(LTM)也称永久记忆,它的特点是保持的容量和时间趋于无限。
06。 外显记忆,是对事实和事件有意识的记忆,它包括两种:语义记忆和情节记忆。语义记忆指一般的世界知识或事实的记忆;情节记忆指个人体验到的特定情节或事件的记忆。研究表明,大脑当中的海马结构和相邻的皮层组织对外显记忆至关重要。
07。 内隐记忆,是不能进入心灵意识,但可以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记忆。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内隐记忆是程序性记忆,也即“如何做”这一类程序或技能知识。另一种内隐记忆出现于“启动效应”的研究之中,即:前面接触的相同或类似信息,促进某个具体信息的加工。
08。 关联网络,是长时记忆存储信息的一种方式,其中的信息彼此联系在一起。网络中的一件信息称为一个节点。扩散激活理论认为,网络中一个节点的激活,引发激活了密切相关的的节点,致使它们更容易进入意识。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也可以按层级理论归成类或子类。
09。 记忆也可以按图式进行组织,使得环境相对更可预测。图式既影响编码,又影响提取。回忆是一个构造或重新构造的过程,其中要用业已存在的图式去帮助重建一个事件的心理表征。文化影响人们储存、提取和操作信息的心理方式。
10。 从长时记忆中找到信息,称为提取。回忆,是即刻从长时记忆中提取材料;再认,指清楚地了解某些事物原先是否遇到或学习过。
11。 遗忘,不能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其原因包括:记忆痕迹衰退,干扰,压抑(动机情绪)。确知长时记忆中有某种信息,但情急之中却想不起来,这被称为舌尖现象(TOT)。
12。 业已存在的旧信息影响到新信息的提取,这被称为前摄抑制;新信息干扰旧信息的提取,被称为倒摄抑制。
13。 记忆的信息加工观点将心理比做电脑。但是电脑没有情绪、动机、意识和文化。而且,基于词表、无意义音节的实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外部效度和通用性。
14。 在信息的编码、储存、提取各阶段,都可以应用很多改善和促进记忆的方法。

第7章 思维与语言

01。 思维,指对事物进行心理表征,并且对这些表征进行心理操作。
02。 概念,是一类具有共同属性的客体、观念或事件的心理表征。将看起来相等的客体或概念组合在一起,排除其它不同的客体或概念的过程称为类化(归类)。有研究表明,人们归类时更多依赖原型(某个类别特别好的或典型的样例)而非定义性特征。
03。 命题,是能独立出现、能辩真伪的最小意义单位。
04。 推理,指人们生成和评价逻辑论点的过程。大致有三种推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启发式推理,它们分别按照逻辑程式原则、概率原则和经验法则进行。演绎推理只要前提正确,就能按逻辑一步一步得出结论。归纳推理是依据概率论,从具体的观察中得出命题。启发式推理,不按一定程序,而是凭个人经验和悟性进行。
05。 问题解决,是将一种情境转换为另一种符合某种目的的情境的过程。问题解决策略,是指导解决问题的技巧。
06。 决策,是人们权衡不同选择的利弊以便做出抉择的过程。理性决策,必须综合评价不同意向的价值和可能性,即所谓的期望效用。
07。 人类思维过程并非完美无缺。表征性启发和便捷性启发(两种认知捷径或经验法则)可能导致信息加工中出错。表征性启发,指一个客体与原型的相似性。便捷性启发,根据能意识得到的内容下判断。验证性偏见,即人们对业已相信的东西深信不疑,并且寻求确认的倾向;功能性固着,指当人心中对一个客体有一种固定功能理解之后,忽略其它可能的功能的倾向。这两种倾向也会导致思维差错。
08。 平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