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顺明 >

第1章

顺明-第1章

小说: 顺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特别白





简介

到明朝的退伍军人,他在部队的时候仅仅是个士官,他退伍后才是金融押运公司的职员,他能做什么,是随着历史浪潮顺流浮沉,还是逆天改命,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这个时代的命运……

第1章 穿越

奥运会刚过,青岛第二海水浴场终于是面向游客开放,这时候正是水温最适合游泳的时节,金融押运公司上班的李孟酷爱游泳,看着天气正好,索性是和单位的领导请了一下午假,说是家中的水管需要修理。

到了下午,直接准备好游泳的装备,直奔海水浴场,这是工作日,第二海水浴场人不多,只有几个明显是喝多了的外地游客在那里晃荡。

李孟干脆利索的换好泳裤,做了会准备动作,朝着海里跑了过去,现在有风,海上还是有些风浪。

这游泳的爱好,说起来还是在海边当兵的时候培养起来的,金融押运公司工作很单调,李孟的爱好也很单调,一是下海游泳,二是上网看书,其余的时间,不是工作,就是锻炼身体和例行的军事技能练习了。

浪头不小,李孟一步步走到了齐胸深的所在,身体朝前一倾,就游了起来,这时候听见岸上的浴场喇叭在喊:

“请海边的几位游客,不要朝着海中丢垃圾和酒瓶。”

李孟心里面想着“真没有素质”,一边调转身体想要看个热闹,却没有想到一件黑乎乎的东西带着风声呼啸着砸了过来。

“碰!”还有半瓶子酒的酒瓶和李孟的脑门亲密接触,酒瓶顿时粉碎……

“该死的,怎么扔这么远。”

这是李孟最后的想法,然后就是一片黑暗,一个浪头卷过来,李孟顿时消失在海浪之中。

海潮退去,趴在沙滩上的李孟把嘴里的沙子吐掉,脑门被突然来一下子,在部队里面学的那些搏击和格斗的技巧什么都是用不上,脑袋一晕啥也不知道了。李孟一边想着自己命好,一边从海滩上爬起来了。

站起来的李孟突然觉得奇怪,自己不是空着手吗,怎么左手还拎着个东西,还是颇为沉重的东西,拎起来一看,却是一口铁锅,这是怎么回事?

这么一惊,脑筋也是变得清醒了些,李孟惊讶的看到穿在自己身上的泳裤已经是不见了,现在身上套着的是身破烂的布衣,而且看起来很有古风,刚刚清醒的脑袋又是变得糊涂起来。

突然间,李孟感觉到自己的脑海中“轰”的一声,有什么东西突然炸开,接下来就是一片空白,站在海滩上的身体又是不由自主的瘫倒了下去,在浑浑噩噩的之中,李孟感觉到脑中好像是被陌生人的思想和记忆侵入,许许多多画面和记忆在脑海中滑过……

也就是在地上瘫倒了一会,李孟这次却是干脆利索的爬了起来,手中的铁锅朝前一丢,仰头指着天空扯着嗓子大骂:

“贼老天,你他妈的玩我吗!”

天空自然没有什么反应,李孟破口大骂了几句,就无精打采的停下来,莫名其妙的,自己竟然是回到了明朝,托身在一个军户子弟的身上,巧合的是,他现在所在的地方也是青岛地区,他托身的这个人也叫李孟。

这明朝的李孟属于灵山卫薛家千户所,刚才在海边熬盐的时候,突然一帮人冲出来追打,拽着铁锅慌不择路朝着海里跑去,却还是被那些人追上,一棍打倒后脑,晕倒在海中,鬼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李孟居然来到了这个时代。

这时候,应该算是两个人的记忆融合在一起,不过令李孟恼火的是,从前这个身体的主人实在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东西。

在五岁的时候,父母被海盗杀死,然后就被吓傻了,脑子一直不太好,全靠着薛家千户所的人帮忙才活下来,长大之后,田地都被千户的亲信占去了,自己则是跟着从小长大的几个伙伴在海边熬盐赚点吃饭的钱。

李孟从前也是看过些网络小说,心说别人穿越都是穿越到有钱有势的人家,我怎么就这么倒霉,穿越到了一个二傻子的身上呢?

晃晃脑袋,感觉到还是有些昏沉沉的,李孟踉跄着脚步走到海边照了照,长相倒是没有变化,只是黑些。活动了下身体,却发现这身体好像还是自己的,在部队里面锻炼出来的身体素质可不是这傻子能有的。

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吧,李孟苦笑着在海滩上蹦跳几下,按照从前的习惯,拉开架势打套拳活动下身体,却听到在身后有人喊道:

“李孟,还在那里蹦跶什么,快回去吧,要不牟阎王来了,非得砍了你的脑袋。”

在记忆里面,李孟知道喊自己的人名字叫赵能,也是千户所里面的军户,比自己大个三岁,嘴上虽然厉害点,可对自己(记忆融合之后,李孟不自觉的已经是代入了,军人的适应能力就是强)真是不错,是个热心人。

想到这里,李孟自己摇摇头,得,现在就要把自己当傻子了。

“还在那里晃什么头啊,快走吧!”

李孟笑着转过身,看到沙滩那边的几个人,这几个人都是那种影视剧里面的古装打扮,上身的短衣用布带系着,下面也是把裤腿挽起,比起影视剧的那些道具服装,明显是脏,旧,破了一些。

这也是难怪,古代下层人民的生活,吃饱已经很不容易,那里会顾着什么穿着打扮。看那赵能,虽然记忆中不过是二十七八的年纪,可看长相,满脸胡茬,拿到现代去说是四十岁也有人信。

“别发呆了,利索点!”

那边几个人都是不耐烦的催促着,李孟叹了口气,俯身捡起了那口铁锅,笑着回答说道:

“抱歉,抱歉,我这就过来。”

既然来到这个时代,那只能适应这个时代,生活下去,看看能不能生活的更好一些了……

却没有想到赵能那几个人都是张大了嘴,好像是看到了什么奇怪的东西,李孟扭头看看身后,除了大海和滩涂,什么也没有,这些人到底在惊讶什么。

“李孟,你不傻了吗?”

灵山卫五千六百兵丁,也就是说有五千六百户人家,当然,这么多人家不会住在一起,都是按照千户所,百户所的划分,灵山卫防区的各处。按照李孟的判断,这灵山卫的所在,就是现代青岛市胶南县和黄岛区的位置,李孟所在的所是薛家千户所,估摸着有三四百户人家居住在这里。

说是军户,李孟压根没有看到什么拿刀拿枪的人,都是些扛着锄头木锨干农活的农民,他倒是不怯场,最起码千户所里没有人对自己的长相和身材有什么怀疑,看起来虽然相隔几百年,两个李孟的长相和身材都是没有大差别,没准这就是穿越的原因。

记忆融合之后,该认识的人都认识,住的地方也认识,在回来的路上聊了几句,李孟就把自己关在自己住的破房子里面发呆。

反倒是整个薛家所有些小小的躁动,彼此都在传扬着奇闻:

“老李家那个傻小子,在海边被人打了一棒子,变聪明了。”

路上聊了几句。多少是知道了这个时代的一些情况,不过,无知的人最快乐这句话看起来不假,李孟现在就是郁闷无比的倒在那张破床上,如果几块破木板也能被称为床的话,望着黑黝黝的房顶发呆,穷人的生活,这次总算是有个直观的认识了,晚上照明的光源只有外面的星光和月光,灶坑里无火,油灯和蜡烛更是想都不用想。

是明朝没错,居然是崇祯五年,好死不死的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然后可就是李自成造反,满清入关,天下大乱,死人无数了,自己才二十出头,岂不是下半辈子都安生不了。

哀叹一声,李孟在床上打了个滚,动作太大,这床板差点被他晃塌,心想有时候,人知道太多了也不好,要是从前那傻子,没准现在已经是舒舒服服的睡大觉。

想着想着,肚子里面一阵饥饿感传来,不过李孟却没有任何去吃东西的欲望,晚上吃的,还是赵能的老娘送过来的菜粥,那菜粥用的是麦麸和菜叶,只有一点点的面疙瘩,油花更是不要想。

李孟在现代虽然不是什么高收入,顿顿有鱼有肉还是能保证的,吃糠咽菜,实在是吃不下去,可看着赵能他老娘的表情和语气,这菜粥还是补身体的好东西,东西不值钱,可老太太的关心和好意李孟却能感受到,千恩万谢的说了不少好话。

倒是把赵能他娘激动的够呛,老太太抹着眼泪走的,说是老李家祖宗总算是开眼,这根独苗不傻了。

那菜粥实在是太难吃了,可李孟在记忆里面却知道,这菜粥还不是说吃就能吃上的,还得是手头宽裕的时候才能“享受”。

明朝末年,奸臣当道,天下大乱,自己该何去何从,是投靠哪一方,还是自己干,那些穿越的小说不都是要走这一步吗?李孟翻来覆去的想着,突然间,“咕噜”一声,肚子里面发出了悠悠的长鸣。

这声音,让他所有的雄心壮志都是变得烟消云散,这破屋子他已经刚才翻了个底朝天,除了几个蔫萝卜什么也没有找到。

李孟苦笑一声,翻身从床上坐起来,自言自语地说道:

“先把自己的生活搞好,肚子吃饱,再说其他吧!!”

第2章 贩私盐改善生活

“李孟,这次咱们真能赚钱?”

在胶东的小道上,赵能一边推着独轮车,一边问着走在中间的李孟,李孟的浑身力气都是用在推独轮车上,根本不顾的回答,边上十几个人的神态倒是显得轻松些,可也是左顾右盼,显得十分紧张。

这一行人有四五辆独轮车,剩下的都是挑着扁担,不管是车上还是扁担挑着的,都是用鼓囊囊的草袋子。

崇祯五年夏天,登莱一带显得特别冷清,孔有德在登州作乱,掳掠官民,无恶不作,甚至有军粮不够食人的禽兽行径。登莱兵备一向松弛,被这些辽东过来的边兵打的落花流水,朝廷只能是从各处调集兵马镇压,一时间山东各地大兵调动,风声鹤唳。

不过这种紧张的态势却也有个好处,行走在官道上的行人少得可怜,军兵都是被调去平叛,也没有什么巡查的人,李孟他们十几个人走在小路上也不用担心被人抓住。至于为什么这么紧张。

很简单,这些军户子弟现在所做的事情是违禁犯法的勾当,贩运私盐。

李孟被人打昏,醒来的时候手中还握着一口锅,那就是用来熬盐的。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离着海边这么近,就得靠着他赚点温饱钱花。

历朝历代,盐铁茶专卖,凡是私下贩卖的都是重罪,而且这重罪的程度基本上都是砍头,绞首,就是为了保证官府专卖的利润,可是有利润的东西,必然有人要铤而走险,比如说是贩盐。

薛家所的军户们的好田地都是被各级军官们霸占,可都是一大家人,看着那几块贫瘠的土地什么也干不了,都是想点别的出路,这煮海水熬盐就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了。

在薛家千户所朝着南走十里路,就有一个灵山盐场,只要是你熬出盐来,盐场就会收购,一担盐,一百二十斤左右,可以卖得三钱银子。

海水取之不竭,柴草也不缺,三钱银子贴补家用可是不少,所以军户们凡是不种地的,都是在海边煮海熬盐,李孟也是被赵能抓着熬盐,熬盐赚来的钱财多少可以贴补些生活费用。

只是这熬盐卖给盐场也是有些风险,附近胶州就住着一名缉查私盐的巡检牟老中,这年头缉查私盐的巡检一般都是当地最大的私盐贩子,手底下纠集几百个地痞无赖,横行几县之间。

这巡检自己贩卖私盐可以,却不允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