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世界列国史演义丛书--美国史演义 >

第29章

世界列国史演义丛书--美国史演义-第29章

小说: 世界列国史演义丛书--美国史演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罗斯福政府制订的《社会保险法》规定,工人养老金从两个来源筹措:工人工资扣除一部分,雇主拿出一部分。办法还没有实施,各种威胁性的警告已经铺天盖地。每天报纸、广播连篇累牍的攻击,罗斯福不可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无可奈何地说:“这些人,就像一个落水的教士,你救了他的命,他反而骂你没有捞起他的那顶高帽子。”就这样,罗斯福在漫骂声中又一次获得多数选票,当选连任总统。
俗话说“事不过三”。当第3 个选举年1940 年到来时,罗斯福本不愿再参加竞选,他实感疲累。但是,1939 年希特勒挑起的欧战到1940 年初如闪电般急转。此次战争与美国完全无关吗?美国该如何行动?罗斯福并不清楚,但有一点他是知道的,此时美国需要稳定政局。为此他决定再次竞选,而且信心十足。
共和党提名一位比罗斯福小10 岁的人为总统候选人,此人叫做曼德尔·威尔基,身为华尔街律师,一家公司的经理,从未参加过政事。此人初出茅庐却年少气盛,为获得更多的支持者,兴致高昂地踏遍了34 个州,行程3。4 万英里,讲演多达500 多次。
此公这种声势比起罗斯福忙于政务而无暇顾及竞选来说,应该是大占优势。然而,他万没料到,自己竟白费口舌。人们关心的是美国对欧战的态度,战争是否会打到美国这类迫在眉睫的问题。威尔基口若悬河地攻击罗斯福第3 次竞选是想搞独裁,“新政”如何失败等等,可谓文不对题,致使采访的记者都摸不着头脑,互相询问:“威尔基犯了什么病?”
1940 年9 月3 日,罗斯福突然宣布一笔与英国的交易,一下子把威尔基的攻击化为乌有。美国将把50 多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驱逐舰移交英国,作为交换条件,英国将允许美国长期租用纽芬兰、百慕大和加勒比海的海、空军基地。此举对英国无疑是雪中送炭,同时,等于美国对这场战争的无声表态。
再说这位血气方刚的威尔基被罗斯福成交的锤子一敲,方才苏醒过来,马上改变话题。10 月初,他开始制造“罗斯福将要让美国人去送死”的紧张空气。一时间,全国沸腾了,潮水般的信件、报告、电报涌向白宫,宣传机器掀起了一场反战浪潮。民意测验表示,威尔基的拥护者骤然增多,已对罗斯福构成威胁。
罗斯福再不能按兵不动了。他在几个城市重申美国不介入战争。他说:“民主党的竞选纲领已就此说得很清楚,我也重复过一百遍了,还要我说多少遍?选民们,我向你们保证,你们的孩子是不会被送到外国去打仗的。”姜还是老的辣。已经当了8 年总统的罗斯福深知这场战争的严重性,事不由人。所以,他在演说中声明:“不言而喻,如果我们遭到袭击,那就再也不是国外的战争了。难到还要保证只有发生另一次南北战争,美国军队才能派上战场吗?”事态的发展果然被罗斯福言中。
罗斯福第3 次以54。8%的选票又获胜利,连任总统。1944 年,美国又一次竞选总统,这时罗斯福的威望已今非昔比,民主党执意要他再竞选一次。他勉强同意了,但他说:“我本来连第3 任都不想当。如果把连任4 次作为一个传统建立起来,那将是错误的。只要我在任,我将阻止把这种作法变为一种制度。”
罗斯福于1945 年1 月20 日第4 次宣誓就任美国总统,然而他没有来得及设法改变长期连任的现象,就病逝了。
后来,美国于1951 年制定宪法第22 条修正案,规定任何人担任总统不得超过两届,8 年。可见,罗斯福还是很有远见的。
正是:施新政柳暗花明,受拥戴美名留芳。
二战中美国本想坐收渔翁之利,却不料遭遇强敌,心想事不成。俗知打击来自何方,容待下回再表。
第十七回 将军清醒众人迷 美军覆没总统急居安思危日不宁,用兵之时反无影,风云突变战火起,赔了夫人又折兵。
话说罗斯福总统施行“新政”之后,全美经济迅速腾飞,至1939 年年底,美国雄踞全球经济发达国家之首。第2 年大选在即,民众兴趣多集于此。但是年欧洲烽烟四起,德国9 月入侵波兰,希特勒开始实现踏平全球的野心。英国等迅速反击,掀起了抵抗法西斯主义的热潮。这一切,令安逸的美国人看在眼里,忧在心头,敏感的人开始坐卧不宁,寝食难安。
经过近两年鏖战,欧洲战势仍旧变幻莫测。德军装备之齐全,队伍之庞大,人心之疯狂,令同盟国的正义之举一时也难以取胜。而此时身居美国白宫的罗斯福总统,日子也越发不好过起来。
且看这位擅于谋划的罗斯福,倚靠在总统宝座里,紧锁双眉,翻阅着桌上的种种文件。其中最引他头痛的莫过于“二战”消息。英国首相丘吉尔频频出他的难题,一会儿要军舰,一会儿又要粮食,当然忘不了还要飞机,意在使美国加入同盟军行列。这在战争初期,可难坏了总统罗斯福。当时举国上下对此意见有二,一为“干涉主义”,二为“孤立主义”。后者大行其道:欧洲战场相去甚远,可谓事不关己。孤立主义者坚决反对扩充军备,凡主张援助盟国者即被指责为“战争贩子”。他们对1940 年大选念念不忘,认为保障选民安全是头等大事。被这股力量称为“罗斯福走卒”之人正是刚刚荣任美国陆军参谋长的乔治·马歇尔。
这乔治·马歇尔何许人氏?此人16 岁便进入军校学习,经几十年军旅生涯,由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低级军官一步步登上将军宝座。他对全军机构可谓了如指掌,其军事才能也可见一斑。而对欧洲战乱,马歇尔凭其军人特有的敏锐,深知美国难逃一战。而美军兵种不全,装备劣差,人心涣散,都令之忧心忡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马歇尔受远征军总司令潘兴将军提拔,升为其助手。战争中,这位助手功绩卓著,深得将军赞赏,两人结成忘年之交。后在潘兴将军力荐之下,马歇尔以其正直的人品、诚实果敢的性格、高度的军事才能令大多数人仰慕,终在1938 年就任陆军副参谋长职位。上任后,马歇尔即主张扩充军备,重振军威。他针对的不仅是军员不足、人心涣散,而是更严重的问题,即美国没有一支独立而完善的空军队伍。美国空军曾归属海军调动,后又成为陆军中的航空队。时至1938 年,全美若大领空,仅有4 架空军双翼飞机。陆军航空兵司令受地面部队指挥官管辖,没有独立指挥权。马歇尔对此深感不安。为此,他四处游说,意使自己的扩军计划引起重视,即重整军备拨款计划,大批制造飞机和大炮,大张旗鼓招募新兵。但马氏的游说毫无结果,白宫正是另有打算。
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同样意识到战争迫在眉睫。但高踞总统之位,不得不审慎行事,权衡利弊。大多数美国人惧怕卷入战争,宣扬“中立”原则。已有一伙人掀起了一场强有力的孤立主义运动,矛头直指总统,说罗斯福打算支持同盟国与纳粹抗衡,美国的中立地位将会由此而受到威胁。罗斯福面对复杂的局面不敢妄动,一方面他急于支持丘吉尔,补充其一切所需军备;另一方面,面对国内“中立”的呼声,他不愿冒险断送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左思右虑,总统忽然想到了马歇尔的计划,顿觉眼前云开雾散,柳暗花明。罗斯福遂即下令召集会议,心中暗自为这一手妙棋拍案叫绝。
1938 年11 月14 日,内阁成员及军事顾问被招开会。罗斯福总统正式提出一项制造1 万架战斗机的计划。要求建立新工厂,以最好最快的速度制造出1 万架飞机。其目的是为了加强陆军航空兵实力,对这一点,与会者深信不疑。其中也包括首次与总统一道开会的乔治·马歇尔。但马歇尔立即敏感地产生疑问,总统并未提及征召驾驶员的计划,这一疏忽非同小可。出于谨慎,马歇尔未置多词,其他人对总统的一味迎合使他难以理解。可不论如何,总统这项提议正中自己下怀,马歇尔从未觉得开会是件如此惬意的事情。既然总统已开扩军之路,马歇尔认为不妨来个顺水推舟。当然,面对国会“中立”原则,再提其余扩军计划则要受免官革职之危,要冒广失人缘之险。马歇尔谙明其中之复杂,但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他不怕与国会相争,与总统相抵,毅然决定重申其他计划。计划主要包括兵力装备两方面的扩充,经专家计算,实施此计划需经费6。75 亿美元。只有组建一支28 万人的陆军,重新装备25 万人的国民警卫队,才能使美国在杀机四伏的未来确保无虞。马歇尔和如约而来的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一道前往白宫,请求总统对此计划予以授权和批准。不料,罗斯福情绪恶劣,心不在焉,坐在高靠背转椅上不停地转动,不时用笔敲击着桌面。马歇尔对此按捺不住,胀红脸颊,青筋怒暴。财政部长摩根索想尽快调解这种尴尬局面,以柔和的语调建议罗斯福听听将军的具体计划。罗斯福循着个台阶,稳定了一下情绪,示意马歇尔讲下去。将军一时怒火难灭,索性不论三七二十一,滔滔不绝地将计划和盘托出,早先的顾虑被抛到九霄云外。罗斯福细听着马歇尔的阐述,内心开始真正地钦佩起这名大将,佩服其执著,佩服其胆识。但又想到自己刚才态度不佳,若马上表示对此计划赞赏,岂不失了面子?待马歇尔语毕,罗斯福低头不语,反挥挥手,似下逐客令,见二人不动,罗斯福以诚恳的语气说道:“谢谢你,将军。谢谢你,亨利。”马歇尔慷慨激昂的阐述仅换来了总统一句平静的结束语,他感到无可奈何,两位来者起身告辞。就在他们开门欲出的一瞬间,身后传来总统的大嗓门:“对了,将军,你明天再来见我,把所需要的东西列成清单给我。”马歇尔和摩根索下意识地点了点头,旋即走出门来,相互对笑不止。
两天后,总统便将计划提交国会,并附如下批语:“过去几星期中的事态发展使我国全体人民清楚认识到,美国一些极端重要的地区有遭受攻击的危险。我们必须从物质上具备随时应变的能力,才能击败来犯者,不让他们的野心得逞。”没过多久,国会便批准为这项扩军计划拨款9 亿美元。马歇尔多年的心愿终于如愿以偿。
不久,那批新造的飞机已陆续开出工厂大门,马歇尔便急不可待地将其划为航空兵所有。而罗斯福却要求他将B-17 型轰炸机供给英国。马歇尔明白,罗斯福宁可损失美国的军备,也要确保对英的供应,因为他满腔热诚地支持丘吉尔,也因为目前美国尚且安然无恙。马歇尔面对总统的命令,这次可沉得住气,他不慌不忙说道:“总统先生,这事不可能。这批飞机已经正式归美国武装部队所有,属于政府财产,若要求转手,须经司法部和国会批准。”
罗斯福先是吃了一惊,而后很快露出笑容,拍拍将军的肩膀:“谢谢你,乔治,我明白了。”
马歇尔目送总统的背影走远,想起罗斯福最后那狡黠的微笑,他这才明白,当初总统开会下令制造1 万架飞机的目的,并非是如所有人想象的——为美军扩充装备,所以,当然无需召募飞行员。总统有他自己的盘算,当初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马歇尔想到这里,方大梦初醒,不觉打了个寒颤。相处多年,总统的思路还总是令他捉摸不定。不过,此时此刻,他倒由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