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美国的敌人 >

第24章

美国的敌人-第24章

小说: 美国的敌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联合事宜看上去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卡扎菲激动地等着联邦共和国的诞生,犹如在等待一个新生命。然而,卡扎菲被急切蒙蔽了眼睛,埃及和利比亚的合并存在着种种不可能。     
埃及家徒四壁,利比亚却十分富有,利比亚人不愿意把自己的财富与别人共享,埃及人也不屑地对利比亚进行排斥。更要命的是,卡扎菲与萨达特从性格上就不适合合作,一个放荡不羁、个性直率,一个思维缜密、小心谨慎。两个人同样有着强烈的权力欲望,也同样争强好胜。两人由于性格关系不止一两次拔剑相向,互相指责,互相讽刺。于是,合并计划最终流产。     
然而,最糟糕的是,埃及与利比亚从无法合作变成了势不两立。两国的利益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双方在外交关系上的亲疏远近会有所不同。     
卡扎菲需要苏联,而萨达特厌恶苏联;卡扎菲敌视以色列,萨达特则渴望与以色列缓和。这只是双方矛盾的一小部分,在中东问题上两国也经常吵得面红耳赤。     
领导人的思想意识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埃及和利比亚从亲密无间的伙伴,变成了水火不容的对手,到头来,阿拉伯共和国联邦没有建成,倒是多了几个分裂的理由。历史再次用事实证明,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固若金汤的情谊,合则聚不合则散。           

第60节:利比亚黑名单上的无赖(8)         
阿拉伯世界的统一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来磨合,卡扎菲的很多理念都比较理想化,可操作性不强,而且他的主张带有浓重的自我保护色彩,例如反对犹太复国主义,这本身就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此外,卡扎菲一直认为自己是在帮助阿拉伯国家脱离苦海,因此有种天然的优越感和领导欲,经常对其他国家指手画脚,他对其他国家尊严的漠视,让其终究一事无成。     
在对待以色列方面,卡扎菲坚定得令美国人生厌。在美国人看来,你卡扎菲在阿拉伯怎么折腾都好,就是别触及美国在中东的利益。可是,这个卡扎菲偏偏是不怕死,接二连三地给美国人难堪,特别是对以色列。卡扎菲的民族骄傲让他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问题上,表现出了无比固执的立场。他认为巴勒斯坦最大的毒瘤就是以色列,以色列一除,巴勒斯坦的疾患自然会痊愈。     
恐怕在整个中东地区,没人不知道卡扎菲是个反犹太复国主义的极端分子,只要是针对以色列的,卡扎菲都会拿出比常人高出百倍的热情。他曾经公开表示过,以色列存在一天,犹太人的安全就一天得不到保障。在卡扎菲眼里,中东之所以战火不断,完全是由于以色列的不识时务造成的。然而,事实是,以色列的强大足以将整个巴勒斯坦夷为平地。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的时候,卡扎菲不厌其烦地游走在的黎波里,为巴勒斯坦摇旗呐喊,指责以色列的反人道主义暴行。在2001年的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上,他又提出了让以色列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耶路撒冷,否则利比亚将联合其他阿拉伯国家向以色列发起军事打击。     
谁都知道卡扎菲是个疯子,却没想到他会疯到如此程度。卡扎菲在会上毫不客气地表示,美国要么选择以色列,要么选择阿拉伯。这番言论把阿拉伯首脑们吓得够呛,谁都不敢想象,美国听了会做出怎样的反应。     
卡扎菲就这样一路与美国叫板,让美国不得安宁。从两伊战争、伊拉克战争到科威特战争,利比亚都让美国人伤透了脑筋。卡扎菲就像是场噩梦,总无法让美国畅快淋漓地享受胜利。最让美国人接受不了的,就是卡扎菲的野心。为了能让利比亚变得强大,卡扎菲费尽心机研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的就是能在实力上追赶美国。然而,如同其他阿拉伯国家一样,在获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道路上利比亚举步维艰。     
在屡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后,卡扎菲突然转向了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立场,在《防止核扩散条约》上签了字,做起了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当然,卡扎菲不是个懂得放弃的人,他的变脸是在为准备进行核试验的事实做掩护。私下里,他依然通过各方努力完成自己武力崛起的梦想。于是,卡扎菲一边在公众场合滔滔不绝地讲述他有多讨厌核武器,一边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核研究。     
为了尽快达成心愿,卡扎菲四处奔波,不惜用石油来跟印度换核技术。不过印度能提供的技术支持少得可怜,根本满足不了利比亚的胃口。卡扎菲一气之下,对印度采取了石油禁运。一个核技术把卡扎菲搞得焦头烂额,甚至都产生了美国可以提供帮助的幻觉。他曾经跟美国某家公司商讨向利比亚出口核工艺产品,却在白宫知道后功败垂成。     
近几年,利比亚的核技术总算是有了些进步,但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研究场所和核反应堆。可不管怎么样,卡扎菲对核技术的如饥似渴,震慑了利比亚的一些邻国,包括以色列,谁都不敢保证,利比亚会不会是第一个发展核武器的阿拉伯国家。     
不可否认,卡扎菲是个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国家元首,他在自己的政治框架中大胆构设了很多几近幻想的计划,这也是让美国感到害怕的地方,不知道卡扎菲什么时候就会冒出个怪想法来让美国鸡犬不宁。     
就像是卡扎菲在本国搞什么卫星和导弹计划,就着实让美国出了把冷汗。除了美国,最不安的就是当时与利比亚关系僵化的邻国乍得。乍得生怕一个不小心,利比亚的导弹就飞到了自己的头上。           

第61节:利比亚黑名单上的无赖(9)         
卡扎菲有着让人恐惧的执着,美国最厌恶的就是这种执着,于是三番两次干涉利比亚的导弹试验。     
在核技术方面,卡扎菲一直不曾放弃。只要是可以帮助利比亚有核资源的事情,他愿意赴汤蹈火,然而比较可惜,他以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没想到,这些〃和尚〃在捞了利比亚一大笔油水之后搁置了自己的工作。也就是说,卡扎菲花了大价钱从国外请回了一些专家,却没想到这些专家没什么敬业精神。     
无奈之下,卡扎菲想起了瑞典。当年在石油危机之后,瑞典和利比亚曾经签订了一项合约。根据合约规定,利比亚从瑞典获得了军用电子技术方面的训练,包括配有雷达监测的高速汽艇,还有专人到利比亚为当地的军队进行培训。除此之外,利比亚还会定期将自己的部队送到瑞典进行集训。谁都看得出来,卡扎菲到底想干什么。     
美国实在忍不住了,慌忙出面干预,卡扎菲这才收敛了一点。自从签订了所有关于禁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协定后,国际原子能机构定期会到利比亚视察一番,卡扎菲心里又气又恼,但也得遵从国际规则。     
在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的折腾下,利比亚终于宣布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研究计划。种种事实表明,利比亚的核研究前景并不理想,缺乏技术和人才,而且还有国际上的重重阻挠,即便是可以偷偷进行研究,也需要一个十分漫长的周期。国际原子能机构步步紧逼,把利比亚查了个底掉,不光是本国,连在海外的研究机构也都翻了出来,卡扎菲只好许诺,会逐渐关闭这些工厂,直到完全解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直到2004年,利比亚的核消息都层出不穷,不是发现导弹,就是发现核燃料,这些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美国。不过,卡扎菲再小心翼翼也无法与气急败坏的美国相抗衡,一批一批的疑似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被运往了美国。     
到目前为止,卡扎菲的武力崛起梦想几乎可以说是天方夜谭,美国作为一个强硬的拦路石,利比亚也只能望〃核〃兴叹。     
六 人质危机:握手言和可以化敌为友吗 利比亚只要在美国的黑名单上,就无法与恐怖主义脱开干系。在美国的游戏规则中,利比亚永远都要被踩在脚下。利比亚长期以来都处于一个孤立状态,在洛克比空难之后更是备受冷落,对外关系一塌糊涂。卡扎菲有心改变这一状态,于是便时刻准备着做一次正面人物,以受人赞扬的国际形象出现。     
2000年,卡扎菲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让自己〃脱胎换骨〃〃重新做人〃。21世纪,看起来是一个新的开端,然而,一些东西在革新的同时也在延续过去。上个世纪不断出现的恐怖事件,在这个新世纪得到了延续,而且以另一种更加激进的方式出现,让整个国际社会惶恐不安。     
2000年4月23日,利比亚曾经支持过的阿布沙耶夫菲律宾反政府武装在马来西亚绑架了几名人质,其中还有几个欧洲人。阿布沙耶夫武装是群极端的伊斯兰教徒,他们对于自己的信仰有着偏执的热爱,他们要求菲律宾政府给他们一个独立的伊斯兰国家来安置信仰。可想而知,这个要求在菲律宾政府看起来有多么荒诞。除了政治愿望,阿布沙耶夫武装还向政府索要2100万美元的赎金,一样遭到了拒绝。恐怖分子之所以恐怖,是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中模糊了生与死的界限,在他们眼中,死亡是更有意义的转生,于是他们变得无畏,人们对于无畏的人往往会产生恐惧心理。当菲律宾政府遇到这种无畏时,也只能尽量软磨硬泡,来缓解对方失控的情绪。     
卡扎菲的介入纯粹是为了树立一个反恐的形象,而且他有信心能让这些曾经受过利比亚恩惠的人放下屠刀。于是,戏剧化的一幕开始上演了。被绑架的几名欧洲人所属的国家,开始抛开前愁旧恨积极与利比亚取得联系,法国、德国从前都与利比亚是势同水火的关系,在菲律宾人质危机后也与利比亚变得亲密无间,毕竟卡扎菲成功地让阿布沙耶夫武装陆续释放了欧洲人质。           

第62节:利比亚黑名单上的无赖(10)         
在人质危机成功解决后,法德立马改变了从前对利比亚的怒目相视,换之笑脸相迎。     
这两个国家的外长不止一次公开赞扬利比亚的伟大人道主义精神,并对卡扎菲的努力表示感谢。要知道,卡扎菲为了这次斡旋花了多大的工夫,菲律宾政府只需要答应阿布沙耶夫组织,让他们在南部穆斯林人口众多的地区实现有限的自治就可以了,而利比亚则承诺会提供经济援助给这个地区的发展,可能数额比赎金少一点,但也少不到哪去。     
卡扎菲借此机会顺利与法德建立了外交关系,这点让美国人很不爽。本来美国准备看法德怎么手忙脚乱地处理危机,却被利比亚给搅黄了。不服气的美国指责不该答应恐怖分子的任何条件,更不应该让利比亚参与进来,这都是对恐怖主义的妥协。     
然而美国余怒未消,阿布沙耶夫武装就抓了一名美国人质。美国人这下安生了,吵闹也没底气了,只能赶快安排营救事项。由于被抓的美国人质本身是个武器走私者,菲律宾政府根本没有搭救的意愿。到最后,还是利比亚出面化解了危机。     
利比亚用钱换来了外交关系的缓和,这笔账还是比较划算的。     
在此之后的几年中,西方诸多国家开始陆续与利比亚建交,这其中也包括对卡扎菲深恶痛绝的英国。当然了,这些国家基本上是冲着利比亚丰富的石油资源来的,过去没有行动,是因为国际舆论对利比亚不利,谁都不敢在那个时候跟利比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