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行者-第1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一个打滚,扑灭火势,继续指挥战斗。
受到鼓舞,平叛军队士气大振,叛军则更是嚣张,两军在鄱阳湖边僵持不下,竭力厮杀,刀光剑影,你争我夺,死伤惨重。时近黄昏,双方精疲力竭,胜负只在一线之间。
宁王脸上焦急万分,完全失去了王者应有的气度,此战他已经赌上了所有身家性命,许胜不许败。
就在他全神贯注,准备发起更大一次冲锋时,对岸战船突然发出轰鸣,火箭炮石从天而降,一举击沉了宁王的副舰,旗舰也被击伤,濒临沉默的险境。
李士实眼见王守仁出其不意的攻击,大骂一声:“好个狡猾的王守仁!”说完竟口吐鲜血,昏死过去。
刘养正口中喃喃念叨着:“那些江湖门派收了我那么多好处,竟然作壁上观,无所作为,真是厚颜无耻至极,难道我等真的大势已去?”
念完,这位军师颓然推倒在地,如同丧家之犬。
宁王不甘心战败,还想继续指挥战斗,却在部下的掩护下,撤离了战场,鄱阳湖上的这场对决,王守仁阵斩叛军二千余人,而跳河逃生淹死者过万,可谓大获全胜。
第一百九十四章 御驾亲征
遭遇此次火炮攻击,叛军败局已定,宁王在左右的掩护下,避开了火炮的攻击,安全撤离战场。
可是这位心比天高的王爷,并不甘心失败,看了一眼残兵败将,他发出了一道命令,让士兵将所有的舰船集结起来,退却到了鄱阳湖岸的樵舍。
夜风肆掠,水面上掀起惊涛骇浪,许多士兵还未从先前的大战中缓过神来,以为又是敌人的进攻,吓得大喊大叫,顿时哭嚎声响成了一片。
宁王站在甲板上,回头望了一眼烽火冲天的战场,一个浪头打过来,船身剧烈摇晃,若不是贴身侍卫扶着他,他险些一头扎进水中。
介于船身晃荡得厉害,宁王下令将所有战船用铁链串联起来,李士实尚在昏迷之中,刘养正心如死灰,好似中了邪,兀自在船舱喃喃自语,所以宁王这一命令,两人都不知道。
二十六日,黎明悄然退却,天际破晓,水平面升起一轮红日,顿时霞光万丈。
宁王朱宸濠伫立旗舰的甲板上,经过后半夜的休整,原本乱作一团的军队好不容易恢复了纪律。宁王让人将几个阵前带头逃走的先锋大将绑了出来,就在他要发出命令将这些人斩首时,顿时炸响之声犹如雷霆万钧一般传来。
原来是休整好之后的王守仁重新部署了兵力,派出了舰队前来进攻。此次主动进攻,戴德孺率左翼,徐琏率右翼,胡尧元压后,得力干将伍文定负责准备柴火和草船。
“瞄准他们的主力舰队开炮!”宁王大吼道。
部将无可奈何道:“殿下,昨夜一战,我军的火炮已经被敌军摧毁,如今已经没有大炮了。”
宁王听完,回头望向那名大将,猛然拔出腰间宝剑,还未等他砍向那名大将,戴德孺的火炮已经打了过来。
同一时间,徐琏和胡尧元也发动了攻击,点燃火的草船借着风势,与宁王的舰队相撞,宁王舰队被连在一起,顿时变成一片火海。
“庸才误我!”宁王气得全身哆嗦,喷出一口鲜血,便倒在地上。叛军顿时没了主心骨,有的弃船逃走,有的跪地投降,有的还顽强抵抗。
这场晨曦出现的战役没有深夜那场血战来得激烈,呈现一边倒的态势,叛军被大火烧得灰头土脸,一方面忙着救火,另一方面还得应对射来的飞箭,早就无心恋战,纷纷投降。
到了最后,宁王军被王守仁几路大军包围,宁王被生擒,昏迷中的李士实和痴痴呆呆的刘养正也一并被捆绑着押到王守仁军帐前。
宁王看着王守仁,眼中含有杀意,怒道:“本王是藩王,你一个巡抚竟敢以下犯上,你不怕株连九族?”
“王爷拥兵自重,下官食君之禄,不得不为君分忧。”
“此我家事,何劳费心如此,王大人陷我于不义,究竟意欲何为?”
“是非对错,自有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审讯。”
宁王终于慌了,他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再怎么装腔作势也难以恫吓住眼前的王守仁,他语调凄婉的问道:“王先生,我愿意削除所有护卫,做一个百姓,可否?”
“有国法在,未敢徇私!”
宁王苦笑着,被士兵押解进了监狱,留给王守仁一个落寞的背影。王守仁看着作茧自缚的藩王,自顾自说道:“为了狼子野心,让生灵涂炭,如今兵败被擒,悔之晚矣。”
京城虽然已经获知了宁王叛乱的消息,可没有想到叛军已被王守仁打败,就连罪魁祸首朱宸濠都被生擒了。
京城许多官员称病在家,有的还以各种理由回家,他们惧怕宁王会挥师北伐,一举攻入京城,毕竟当今皇上的表现太让人失望,京城笼罩在一片惶恐不安的情绪中。
兵部尚书王琼对于那些鼠辈的行为嗤之以鼻,对一同上朝的同僚说道:“只要有伯安在,宁王的野心就不会得逞。”
面对众多同僚的质疑,王琼偷偷说出自己已将旗牌借给了王守仁,并且相信王守仁的才能。在天子脚下,习惯了太平子日的官员们没有当面让王琼难堪,只是露出意味深长的苦笑,让王琼特别尴尬。
接到大臣的奏章,皇帝朱厚照当下哈哈大笑起来,还没等大臣们反应过来,他便开口说道:“准备兵马,朕要御驾亲征!”
大臣们面色惨白,纷纷上书阻止,可是君无戏言,朱厚照对于大臣们的上书充耳不闻。一些性子刚烈的大臣只得冒死直谏,用头在地板上磕出了血,朱厚照只是命人将受伤的大臣带下朝堂,让御医好生诊治,依然不改变亲征的想法。
大臣们无计可施,只得推出老杨廷和,希望他出面劝解皇上,不要让万金之躯犯险。
杨廷和苦笑,执掌内这么多年,真当他这个首辅白当的,他收受了宁王的贿赂,当今皇帝哪里会不知道?他很清楚皇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用意,君臣之间心照不宣,哪里是这些言官所能理解的。
皇上除了护龙卫,还有更广泛的消息网,锦衣卫遍布天下,宁王叛乱的消息,只怕早已经在掌控之中,而皇上选择密而不发,隐忍了这么久,城府之深,这些立于庙堂之上的学士真的就一无所知。
今年二月皇上就下诏要巡幸,南下山东、江南,被他上疏谏阻,说东南为国家财赋所出之地,近年大水为灾,徭役繁多,赋税严重,民不能堪,若再加上军旅经过,百姓如何生存?又说水道狭窄,不适宜大船经过,还会干扰漕运,让皇帝放弃南巡。
在他上疏之后,部、寺大臣以及科、道也一同附议,连续上疏,谏止南巡,皇上不是赌气没有采纳吗?
而到了三月,科道官纷纷上奏谏阻,还有以死相谏的人,陛下不是龙颜大怒吗?不是廷杖了修撰舒芬等一百零七人于午门,很多都被打死了吗?
这件事一直闹到四月,皇上才放弃南巡,而今之时,要让他放弃亲征,他杨廷和哪能做这样的蠢事?
这一回皇帝陛下是铁了心要去江南了,谁敢劝阻,只怕丢官是小,满门抄斩都有可能。杨廷和宦海沉浮数十年,连这点揣度人心的本事也没有,哪能有今日之荣耀?
老谋深算的首辅自然也有自己的情报网,皇帝陛下一心一意要前往江南,哪里是游山玩水那么简单,根据可靠的情报,皇帝陛下似乎为了一个人而去。
出了正阳门,杨廷和看着穿戴盔甲,雄姿英发的皇帝,沧桑的脸上浮现出复杂的笑意,言辞恳切的说道:“陛下此番亲征,万望保重龙体,一切以社稷为重。”
“朕知道了,杨卿家不必多虑,朕活捉了乱贼便回。”
说完,皇帝陛下在宠臣江彬的护卫下,出了紫禁城,向江南而去。
皇帝回望了一眼帝都的繁华,在心中暗自感叹:此番出京,不知是否还能活着回来?
他要引蛇出洞,不惜以身犯险,为了整个帝国的未来,他必须寻找一个值得托付的人。
第一百九十五章 挟持
战事告一段落,王守仁率领的平叛军大获全胜,庆功宴上,几个知府和一众官员,纷纷向王守仁敬酒,表达对他的钦佩之情。
王守仁静坐首席,缓缓举起酒杯,将酒泼散在地,平声静气的说道:“这杯酒,敬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们,没有他们的浴血拼杀,我们不会战胜敌人。”
在王守仁的带领下,手下的官员也都纷纷将酒泼洒在地,冯牧没有与那些官员同桌,他还不够资格。
酒鬼华青峰,还有萧楚材和梦白和尚,自从上次救了他之后,也都留在了王守仁的衙门中。
只是战争无论多么惨烈,只三人也没有冲到前线与敌人厮杀,冯牧在想,若有他们助阵,带头冲锋,一定能够震慑敌人,加速获胜。
他始终陪在王守仁左右,并不清楚身处后方的三人暗中做出的贡献,自古战争就是阴谋诡计迭出,宁王在正面对敌的时候,自然也会派出死士刺客,执行暗杀的任务。
只是暗的堂主,还有四剑侍被诛杀之后,江湖门派中就有些忌惮王守仁身边潜藏的高手。
当然也有些不成气候的江湖游侠,经不住宁王高额悬赏,冒死前来暗杀王守仁,都被华青峰三人不费力的给打发了。
第二杯酒,王守仁的语调有些感叹:“当初我逃出南昌,孙大人本有机会逃跑,却选择留下牵制宁王,为我们争取了时间,这杯酒敬他。”
众人附和王守仁,再次将酒洒在地上,第三杯酒王守仁举起来,朗声说道:“这杯酒敬在座诸位,大家竭忠尽智为国效力,实乃社稷之福。”
他说完,就将酒杯凑到了嘴前,戴德孺当先说道:“大人言重了,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养兵千日不就是等着用兵之时吗?”
伍文定声调粗犷,他本是知府,可是五大三粗,倒更像冲锋的武将,他举起酒杯,道:“王大人,下官经此一役,对大人的用兵之道,打心眼里佩服。我敬你。”
伍文定说完,官员们纷纷举杯,王守仁微微点头,众人将酒一饮而尽。冯牧在旁边看着,觉得这些文人出生的官员,倒也有几分江湖豪客的爽快。
他自顾自吃着东西,因为跟他同桌的是一些乡绅名流,在远一些就是一些官员家属,冯牧与他们没有多少共同话题,吃饱喝足之后,就独自走出了大厅。
这些天他一直在寻找华青峰等人,有时候看到他们的身影一闪而逝,等他追上去时,又没了踪影。
冯牧回到自己的房间,发现木门上的锁掉落在地,看样子是有人打烂了他的锁,进入了他的房间。
冯牧以为是华青峰,因为这个酒鬼半醉半醒的,做事情有些糊里糊涂。
冯牧正想找他们询问清楚,他们为何还留在军营中,当初不是说过要走的吗?
难道华青峰还不死心,还在为赵蘅芜的死耿耿于怀,迁怒王先生?冯牧想到这一层,兀自摇了摇头,在心中否定了这个想法。华青峰这几日虽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可并未对王先生出手,由此看来,他的目的不是王先生。
轻轻推开房门,冯牧觉得华青峰在等他,他也正好可以询问清楚,谁知推开门之后,竟然是一个少年正襟危坐在椅子上,见他进屋,对他微微点了点头。
冯牧有些错愕,打量着眼前的少年,这人比他要大上几岁,眉目如画,样子清秀,很是俊朗。茫然的抬了一下眼,冯牧出声问道:“少侠是何人,不请自来,不知有何见教?”
少年霍然起身,冯牧抬眼看去,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