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长安风流 >

第535章

长安风流-第535章

小说: 长安风流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权万纪拧着眉头,眼神严峻的点了点头,“话粗理不糙,正是此意。”
    “唉!……”李恪长吁一口气,脸色舒展面露微笑,说道,“老师,世人都道王侯好,可是谁又知道王侯的悲哀?身在帝王家,本就难觅真情。我与霜儿自幼结识两小无猜……如果我李恪今生还能体会什么是真正的爱情,那肯定只能跟霜儿。我知道,此时此刻我提出迎娶霜儿,会引来许多的风言风语和猜忌怀疑。但我李恪行得正走得直,不怕这些。父皇派我去兰州监军,我便去监军。除此之外我什么也不多想,什么出格的事情也不去做;而迎娶霜儿,是我多年夙愿,与任何事情都不搭界。以前秦家没落的时候我是这个态度;如今秦家兴旺了,我依旧是这个态度。将来不管再发生任何事情,我仍然是这个态度。霜儿等了我这么多年,我不能再辜负她——别人要如何猜测,都随他去!”
    说罢,李恪手中的马鞭突然脆响一声,扬尘疾驰而去。
    “哎……”权万纪看着一串烟尘中渐渐消散的李恪身影,叹息一声悠然道,“经历了这么多的磨励,殿下成熟了,睿智了,稳重了,但依旧是那个用情至深,却又情无归处的可怜儿男。也罢,也罢,与其畏畏缩缩藏头露尾,不如坦坦荡荡大气磊落一点。话说回来,以吴王与秦慕白的交情,他并不需要用联姻的方式来巩固他与秦家的关系。反正现在,连皇帝陛下都公然的宣布让吴王与秦家联盟了,再加上一个联姻,又有何妨?——是到了真刀明枪上阵博杀的时候了!”
    “权长史,是否现在进长安?”吴王府典军校尉,殷扬拍马上前来问道。
    “走,跟上吴王殿下,进城!”
    半个时辰之后,李恪来到武德殿御书房门外,求见圣驾。
    李世民正在批阅奏折,听闻吴王求见,当即喜出望外的放下了笔来,“恪儿这么快就从幽州赶回来了?——快叫他进来见朕!”
    李恪快步而入,当堂就双膝跪倒在地,“儿臣拜见父皇!”
    “三郎!”李世民起身下了御陛走上前来,弯腰下身握住李恪的双臂,“回来了!回来了!”
    “是,儿臣回来了!”李恪抬起头,眼圈通红声音哽塞,“父皇,一向安好?”
    “好,朕很好。”李世民上下仔细打量李恪,颇为动情的点头道,“三郎离京多时,出使高丽镇边守疆,辛苦了。朕看你都瘦了许多,也黑了。朕的圣旨发出不到二十天你就从幽州赶了回来,定然辛苦——来,你快起来!”
    “谢父皇!”李恪起了身,转过头,不轻意的挥了一下袖子抹去了眼睑的泪花。
    李世民哈哈的笑,重重的拍了几下李恪的肩膀,“没出息,哭什么!”
    “儿臣……见了父皇,高兴!”李恪转过脸来,双眼泛红有点尴尬的笑道。
    “回来了就好。”李世民轻叹了一声,悠然道,“关山万里骨肉分离,朕,也想你啊!”
    “父皇,皇儿无是不刻,不在思念父皇与母妃,还有长安故土!”说着,李恪无法自抑的潸然泪下。
    几年了,也只有此刻、在自己的父亲面前,李恪能够如此不顾形象的、像个孩子似的肆意泪流。辗转他国颠沛流离,冷月边关思乡情怀,全都淋漓尽致的挥洒了出来。
    看到一向刚毅坚强又平添了成熟稳重的儿子,在自己面前两次流泪,李世民也有些触动肝肠差一点流出眼泪来,他走到李恪侧身连连拍他肩膀,“好了,好了,三郎不必如此。”
    “是,父皇……”李恪再度挥袖抹泪,强力的压制自己的情绪。
    背对着李恪,李世民深深的呼吸,抑止到了眼眶边的泪水。
    “三郎,此番朕调你回京,一则是因为朕与你母妃都对你十分思念;二则,也是因为国事。”李世民平缓了情绪之后,说道,“大唐已经正式与吐蕃宣战,朕奋起四十万大军,征讨高原。此一役,只许胜不许败。个中利害,想必你是清楚。”
    “皇儿明白。”李恪拱手拜言。
    “嗯。”李世民点了点头,“这一场重大国战,朕本当挂帅亲征,但又抽不开身。因此派你代替朕,前往兰州督军。主帅是秦慕白,你担任行军长史。”
    “皇儿遵旨。”
    李世民停顿了半分,说道:“此一役,比之当年北伐突厥,无论是用兵规模与获胜难度,都过之而无不及。朕,也几乎是将整个大唐的气数命脉,都押注在这一战了。因此朕希望你到了兰州之后,要时刻保持冷静,着眼大局。凡一战之得失不必你计较,你要着眼看重的,是整个大唐王朝的国运与我华夏种族的未来。”
    听到这一番话,李恪不由得心中一紧,忙拱手道,“皇儿定当夙兴夜寐不敢丝毫放松,会尽职尽责的履行好行军长史一职,不令父皇失望!”
    听到李恪的答复,李世民表情未变,眼神之中却平添一丝柔和与欣慰的神采,轻轻的点了点头。他暗忖道:这些年来恪儿的转变很大,没有了以往的锋芒毕露与骄奢放纵,而是一直严于律己韬光养晦,各方面的行为与表现都当得起朕赐他的一个‘恪’字——恪守己德,恪守本份。但知子莫若父,他再如何低调韬晦,朕也知道他文武双修能成大器。经历了这么多的磨励与苦难,朕也是时候给他一个机会了;同时,这也是给朕自己一个机会。方才朕用言语激他,故意将话说得很深,将责任、压力与前途都说得很大,他既未惶恐不安也未激动万分忘乎所以,只是着眼于行军长史——这很好!踏踏实实不忘本分,这就是朕想要的!
    “看你风尘朴朴满面倦容,定是累坏了。”李世民拍了拍李恪的背脊,温言道,“先行回府好生歇息几日,再行前往兰州赴任吧!对了,稍后你可以去含冰殿拜望你母妃。想必此刻,她定是倚门而盼望穿秋水啊!”
    “是,父皇。”李恪拱手应了诺,犹豫了一下,方才说道,“其实这次回来,儿臣还有一件私事,想要请父皇与母妃做主。”
    “嗯,说来听听。”李世民面带微笑问道。
    “儿臣……想要立妃。”
    “可以。”李世民不假思索的说道,“这件事情朕与你母妃说起过不止一次了,早就有心替你择选良偶立为王妃。但你远离京城,因此一直未能如愿。今日难得你主动提及,那朕就趁你人在长安,抓紧替你办了。”
    “谢父皇!”李恪欣喜的拜了下来。
    “起来起来,父子之间何须如此多礼?”李世民呵呵的笑,说道,“儿子娶媳,做父亲的高兴还来不及!——朕即刻就下旨,令宗正寺在长安的勋略望族之中替你挑选贤德兼备之女,立为王妃!”
    “父皇容禀……其实儿臣,已有心仪的人选想要娶为正室王妃。只是不知,父皇是否同意。”李恪小心翼翼的问道。
    “哦?恪儿已有心仪之人?只要门当户对品行德淑,那也便行。”李世民笑容可掬的道,“说来听听,是谁家的女儿?”
    “是……秦家的女儿。”李恪小心答道。
    “哪个秦家?”李世民一时没反应过来。
    “就是已故翼国公秦叔宝之女,秦霜儿。”李恪答道。
    “哦?”李世民颇感意外的皱了一下眉头,然后背剪起手踱起了步子,沉默不言心中思忖。
    李恪的心弦绷得紧紧的,大气都不敢出。
    半晌后李世民才道:“这个秦霜儿,朕倒是见过几次。她好像是庶出之女,但她母亲已被扶正了,因为秦家父子功勋卓著,朕还曾经赐封其母为二品夫人。如此说来勋烈秦家,倒是与我李氏皇族门当户对。不过,这个秦霜儿年龄应该不小了吧,德性如何?”
    “回父皇,其实儿臣早已与霜儿情投意合私定终身。霜儿苦苦等候儿臣都已经好几年了。如今她正当双十妙龄,容貌娇好仪态得体,正与皇儿般配。”李恪一听李世民这话,好像有希望,心中顿时有点激动急忙答道,“皇儿自幼便与她相识,彼此十分了解。儿臣深知她善良温婉孝顺真诚,又对皇儿情深意浓,因此……”
    李世民不露声色的微然笑了一笑,“你,真的想清楚了?”
    李恪不由得心中一弹,咬了咬牙,跪倒下来拜言道:“求父皇成全!”
    “要朕成全你这棕婚事,并不难。”李世民走上御陛坐下来,意味深长欲言又止的拖长了声调说道,“但是……”
    李恪抬起头来,瞪大眼睛竖起耳朵,满心忐忑的等候下文。
    李世民笑了一笑,拿起笔竿作势要批处奏折,随口道,“但是,还得你母妃和秦家的人同意啊!”
    “谢父皇!!!”李恪顿时惊喜万分,连连磕头。
    “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李世民呵呵的笑,“朕这一关,你算是过了。好哪,去找你母妃商量吧!”
    “谢父皇!儿臣告退,这就去含冰殿肯求母妃!”李恪起了身来,激动的拜道。
    “去吧!”李世民摆了摆手,脸上一直带着微笑。
    出了御书房,李恪心花怒放身轻如燕,感觉眼前一片明媚灿烂,旅途的劳累一扫而空,急忙就去大明宫含冰殿,拜见他母亲杨淑妃了。
    李世民却在御案边握笔而笑无心看什么奏折了,于是索性放下笔,自语道:“傻小子,虽然是心急毛躁了一点,却不失磊落大气,有几分你老子当年的气度!”
第479章 峰回路转
    含冰殿里,多年来相依为命又久未相见的一对母子,抱头痛哭,随侍的宫女宦宫也不自禁的感动落泪了。!
    杨淑妃,前隋末代皇帝杨广之女,自从嫁给李世民以后就从来没有过问过一件朝政之事。曾几何时,这一位芳华绝代、将雍荣华贵演绎到了极致的女子所受恩宠,曾一度超过了当年还在世的长孙皇后。
    现今大唐最为看重血统与门第,虽然杨淑妃只是前隋皇族嫡女,但在大唐仕民们看来她的血统无疑是相当高贵的。常言道“母以子贵,子以母贵”,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位出身高贵的母亲,李恪一出身就颇受瞩目,因为他身负两朝血统,贵不可言无人可及!
    曾经后宫还曾传出过谣言,说皇帝李世民有意立杨淑妃为后,但因为招致一片大臣的反对之声,因此这个想法很快胎死腹中。至于是何人反对、反对的理由是什么,外界不甚清楚。杨淑妃也从来没有去过问。但有一个说法不胫而走,那就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一干“原秦王府”老臣们,就以“前朝血统”与“前隋复辟”为由提出的反对,让李世民都无以招架。
    其实这个说法相当之荒谬。谁人不知,不管是按照古老中华的传统习俗还是任何朝代的皇族定制,血统那都是从父的,绝然没有“从母”一说。长孙无忌等人以杨淑妃身负的前隋血统为由来说事,其实也就是一个掩耳盗铃的借口。无非,就是忌惮文武才能颇为出众又出身高贵、人望颇高的李恪,会因母势而起,参与夺嫡。
    至从几年前的短暂立后风波之后,杨淑妃越加低调保守,整日在后宫之中深宫简出,非但是不过问朝中之事,就连后宫的事情也一概不管不问,哪怕是每日冷衾孤枕也不与后进的年轻妃嫱们争宠夺爱。
    除了李恪,杨淑妃还有另一个儿子蜀王李愔,她对他时常约束管得很严,因为李愔是个典型的浑浑噩噩、胸无大志、只会鲜衣怒马吃喝玩乐的二世祖。相反,不管李恪在宫外如何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