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军工传-第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起,你们是陈副总长管的海军,跟我们肖司令员管的海军是一家人吧?实习教员和各舰官兵的关系更为融洽,哈军工的名字在青岛基地传开了。
黄明慎和郁祚瀛在实习中翻阅了驱逐舰舰炮指挥仪俄文原版技术资料,但在无人懂俄文的军舰上,这套厚厚的资料只能尘封于保密柜中。两位副教授感到这套资料对系里舰炮专业的教学和实验室的建设有重要参考价值,如能借到一套,完成翻译和技术审校,铅印成册,不仅对学院而且对海军建设都是一个贡献。他们把这个想法向邓易非汇报了。邓易非思忖再三说:“各舰只有自用的一套资料,恐怕舰长不会借吧。”
一天傍晚,住在东海饭店的邓易非、马克西苗克和王湘霖碰巧遇见陈赓陪同两位苏联将军下楼梯,邓易非和王湘霖迅速立正,敬礼,陈赓站住和他们握手,趁苏联将军与马克西苗克寒暄,邓易非抓紧时间向陈赓报告了借用指挥仪技术资料的想法,陈赓马上爽快地说:“海军苏振华政委在青岛,我同他说说去,你们等消息吧。”
实习结束了,陈赓对哈军工教员们的组织纪律性、刻苦精神和学习成绩都表示满意,并向指导实习的苏联顾问表示感谢。当实习人员返程路经北京时,陈赓特意安排出时间,在张衍的陪同下,到北京饭店看望了四位苏联顾问,并宴请了顾问和教授。
不久,驱逐舰指挥仪技术资料按保密邮件全部寄到哈军工,黄景文马上组织人力进行翻译和技术审校,想到这是在院长的支持下才搞到的宝贵资料,参加翻译的王湘霖、高志新和技术审校俞克曜等教员加班加点,如期完成了任务。哈军工把原文资料和中文书册发回海司,为海军战斗部队学习和掌握舰炮射击指挥仪,提供了首批教材。
海军工程系教员的青岛实习,给海司领导留下良好的印象,以后有了什么好事总忘不了哈军工。
1955年春,海司通知哈军工,1949年3月起义的
国民党巡洋舰“重庆号”已列为教学用舰,哈军工可派员到舰上选择对教学适用的技术装备和武器。黄景文认为这是充实系里实物教具的好机会,马上组织力量,由306教授会实验室主任宋冠杰带队,并请两位苏联顾问同志,翻译还是由业务能力强的王湘霖担任。
王湘霖原籍浙江绍兴人,1929年生于哈尔滨市,幼年随家人逃难回到上海,饱尝抗战时的颠沛流离之苦。1948年,在南京读高中的王湘霖约上几个同学,到下关码头去看国民党政府从英国买来的轻型巡洋舰“阿夫若亚号”,即改名后的“重庆号”。这些年轻人都想当海军,听说下关停着中国最大的军舰,心里早就发痒了。他们像探险家一样躲在江边的小树丛里,偷看那条神秘的大船。只见江面上一座银灰色的钢铁城堡,炮管林立,旗帜飘扬,小伙伴们都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呀!乖乖!这就是重庆号!好大的军舰啊!”
27 陈赓履新 实习教员扬波胶州湾(6)
人的命运中真有巧合,三年后,王湘霖从人民大学参军,本想入朝参战,没想到肖劲光的秘书罗钰如看上这个聪明的小伙子,把他调到海军司令部秘书处翻译组,王湘霖梦想成真,当上了海军军官。1951年仲夏的一天,王湘霖正在工作,电话铃响了,他拿起听筒,听到肖劲光司令员的声音:“告诉你们组长,参加打捞重庆号的苏联专家到京后向我报告,我准备招待他们。”1953年,在调入哈军工之前,王湘霖参加了把重庆号技术资料译成俄文的工作,并在海司第一次见到率部起义的“重庆号”舰长邓兆祥将军。是年11月,海司造船部派出三名译员到大连熟悉“重庆号”军舰的现状,王湘霖是其中之一,当年自己偷窥的大军舰,竟成了油漆斑驳脱落的空舰壳,停靠在大连造船厂的码头上。
这是解放战争后期的一段令人扼腕的历史,“重庆号”记录了全舰爱国官兵反对内战、投身光明的英雄壮举,也记录下面临覆灭的美蒋反动派垂死挣扎的可耻罪行。
王湘霖没有想到刚从青岛海上实习归来不久,领导又派自己出差,还是和“重庆号”打交道,莫非自己和这艘起义的巡洋舰有缘分?
当时负责“重庆号”打捞、善后的海军称为“黄河部队”,原“重庆号”舰炮副部门长刘渊主任负责接待哈军工来的同志,王湘霖第一次上舰时已认识刘渊,两人重逢,格外亲热。刘渊带大家去见邓兆祥舰长。
邓兆祥40多岁,身体结实,目光炯炯,显现出职业军人的英武气质。他和苏联专家及哈军工的同志握过手,示意请大家入座,一开口就很爽快:“欢迎军工的同志们!你们需要我给予什么帮助?”
王湘霖把苏联专家的意见译给邓舰长后,邓兆祥说:“由刘主任陪同你们参观军舰,需要什么,你们就提出申请,照上级指示办。能使这条军舰的装备为培养我们海军工程技术人才服务,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邓兆祥风度潇洒,讲话干脆,声音洪亮,给苏联顾问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再三向邓舰长表示感谢和敬意,对有机会第一次参观英制军舰而兴奋不已。
哈军工最终申请拆卸“重庆号”的100毫米双高平两用舰炮、40毫米四管机关炮、12。7毫米液压传动机枪、三联装鱼雷发射管以及指挥仪等,海司领导和海司苏联总顾问戈洛文少将很快批复下来,夏天的时候,这些庞然大物在身穿白色水兵服的三系实验员守护下,从大连押运上车,气宇轩昂地进入哈军工。
100毫米双管舰炮就安放在海军工程系实验楼东侧门口,参加这一工作的该系舰炮专业负责人何水清、陈宽等教员和苏联顾问特地在这门舰炮前拍照留念。
“重庆号”巡洋舰的装备为哈军工海军舰炮专业发展作出的贡献,也为“重庆号”的历史留下最后一笔闪光的注脚。
1954年10月15日上午,一曼街方向驶来浩浩荡荡的豪华轿车队,在哈军工大门口向北,缓缓地绕到南通街,沿着哈军工木板栅栏外的马路向太平桥方向驶去,在环绕哈军工一圈后悄无声息地离开。
车里坐的是何方贵人?为什么环绕哈军工行驶?谁也不知道。哈军工的警卫战士诧异地瞪大眼睛看着车队绝尘而去,眼尖的战士大声喊道:“那头两台车不是我们学院的吗?”
哈军工的领导人事后才知道,那天车队里坐的都是国际大人物,为首的竟是显赫于世的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尼?谢?赫鲁晓夫,紧随其后的是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防部长尼?亚?布尔加宁元帅、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阿?伊?米高杨等苏联党政代表团成员。
前一天,省里派人来哈军工借车,陈赓院长和首席顾问乘坐的两台轿车是从苏联进口的防弹
豪华车,当时的哈尔滨市,除了“103”,找不到第二家有这种高档车,省里说有重要外事活动,点名要借用这两台车,现在才弄明白,一台给赫鲁晓夫坐,一台给布尔加宁坐。
是年9月29日,赫鲁晓夫率领一个庞大的苏联代表团访华,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周年庆典。第一次访华的赫鲁晓夫带来一个发展中苏友好合作关系的宏伟计划,其间中苏两国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协议。毛泽东和
周恩来十分重视苏联领导人的来访,隆重的接待,至高的礼仪,毛泽东与赫鲁晓夫相互拥抱、亲颊,像老朋友一样亲热地聊天,都令世界瞩目。在中苏两大国领导人进行多次会谈之后,毛泽东建议赫鲁晓夫到中国南方看看,赫鲁晓夫欣然接受。中国方面只派翻译师哲陪同,又安排了六架飞机,供苏方随时调遣。
赫鲁晓夫一路上高兴得手舞足蹈,在上海溜马路,吃馄饨,逛公园,乐不可支;在杭州,鲜美的鱼汤令他赞不绝口,喝了一碗又要一碗;在广州一下飞机,发现师哲乘的飞机还没到,赫鲁晓夫与欢迎他的广东省委书记陶铸相互语言不通,只好挤眉弄眼,比比划划,好不狼狈。陶铸请他们吃“龙虎斗”,赫鲁晓夫吓得不敢动筷,这些都是赫鲁晓夫首次访华的轶闻趣事。
10月13日,赫鲁晓夫一行离京回国途中,又参观了东北的大连、鞍山、长春,最后一站是哈尔滨。
整洁宽阔的哈尔滨街道挂满了欢迎“老大哥”的红旗和标语,中苏两国兄弟般的友好气氛如浓郁的秋色,令人心醉。在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领导为苏联代表团举行的盛大欢迎仪式上,赫鲁晓夫与驻军首长、哈军工的领导人刘居英等第一次见面握手,态度颇为友善。通过奥列霍夫,赫鲁晓夫自然知道哈军工的一切秘密,那里有个庞大的苏联顾问团。
27 陈赓履新 实习教员扬波胶州湾(7)
赫鲁晓夫是否想看看哈军工?是否由于中国方面事先没有安排,苏联代表团不便参观哈军工?笔者找不到任何史料来回答这些揣测。总之,赫鲁晓夫没有跨进哈军工的大门,而是在外面隔着玻璃看了看。说他关注哈军工,恐怕不为错。至于带着丑化色彩的演绎,把赫鲁晓夫描绘成一个偷窥者,则与直笔修史无关。
赫鲁晓夫下台以后,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我记得1954年秋天我从中国回来以后曾告诉过我的同志:同中国人的冲突恐怕难以避免了。”这就说明性情粗鲁而狡黠的赫鲁晓夫一直对中国心存狐疑。虽然,世人无从知晓赫鲁晓夫透过车窗,注视着远处哈军工高大屋脊时的心情,他却为哈军工的历史添上一笔有趣的小花絮。
28 声讨胡风 肃反运动席卷大院(1)
声讨胡风 肃反运动席卷大院
强调政策 陈赓诚挚安抚教授
1955年的春节过后,院党委做出《关于制定5年制教育计划与修订4年制教育计划的指示》,刘居英和徐立行组织科教部检查51个专业教授会开设专业基础课的准备工作,“以教学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体现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不管是干部和教员,谁都喜欢把陈赓院长“教员是炒菜的,学员是吃菜的,而干部是端盘子的” 那句名言挂在嘴边。
3月7日上午,到哈尔滨市视察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贺龙突然来到学院,院领导又惊又喜,陪同贺老总参观了两个小时,贺老总心满意足地离开了哈军工。
4月初,中央军委重新任命学院科教部的领导,教育长徐立行兼任部长,原部长张述祖因年龄偏高改任副部长,另一副部长为张子明。一年多来,张述祖领导科教部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亲自下炮兵工程系蹲点,总结师资培养的经验,同时对个别干部不注意团结知识分子,弄得老教授卢寿 、潘景安一肚子气的问题大胆提出批评。张述祖改任副职,有利于集中精力抓科研,从干部的配置上看,中央军委很重视哈军工的教学和科研。
5月,陈赓、刘居英和刘有光三人联署发布《关于开展劳卫制体育活动的命令》,学院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爱好运动的刘居英出任主任委员。
哈军工大院里春风浩荡,绿树红花,脱掉棉军装的学员们生龙活虎,朝气蓬勃。每天清晨,军号声刚落,唐凯、黄景文、戴其萼等系领导们早早就站在各系宿舍的正门前,检查学员的出操情况,学员们穿着白色短裤、光着膀子、喊着口令向大操场跑去,系、科、队的干部经常带队跑在学员班的前面。傍晚的体育锻炼时间,刘居英常到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