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军工传-第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彭德怀点头说:“是哦,这道关一定要把严点,进军工的学员,政治思想,学习成绩,军事素质,身体状况,都得合格才行哦,你有什么招生方案吗?”
陈赓说:“我们筹委会的意见是,第一批、第二批的学员,一律从部队里选拔,高中毕业生没当过兵,暂时不考虑。这几年参军的青年知识分子不少哩,有的还是进过大学校门的肄业生。”
“我同意,先从部队里招生,”彭德怀往椅子背上靠了靠说:“最好先摸摸底,到底有多少合格的?你去找总干部部商量吧,让他们发个文件。”
1952年9月12日,中央军委根据陈赓的建议,为了给军事工程学院的招生和选拔助教做准备,特别向全军下达了《关于调查登记大学、专科学校学生及各种技术人才的指示》,要求各单位在10月底之前完成调查登记工作,并速报中央军委。当时朝鲜战事未了,全军兴师动众大调查,谁也不知为了什么,反正执行就是了。
9月22日,筹委会向军委呈送有关招收学员的报告,报告中提出:“每期学员以800名毕业人数为准,预科招生应录取1000人,以保证有880~900人升入本科。”9月下旬,各大军区的调查工作相继展开,陈赓亲自主持招生工作的专门会议。
陈赓说:“全军青年知识分子的情况正在调查,这是招生工作的前奏曲。我看招生工作应该开始了,这要涉及全军,抓晚了就被动了。要派工作组下去,招生工作就由张衍同志负责吧。”
刚从武汉回京的张衍说:“我建议组成八个工作组,分头下到六大军区和特种兵部队以及军委直属队。每个组由一名师职干部任组长,总干部部也应派少量干部参加。组长的具体人选嘛,还是请院长点将吧!”
陈赓等大家都发言以后说:“招生是件大事,组长由我们自己的干部担当,我才放心,我先点将,大家再一起商量。”
最后确定的八路招生工作组是:
华北军区工作组,组长张国良;华东军区工作组,组长沙克;华南军区工作组,组长邓易非;西南军区工作组,组长杜鸣珂;西北军区工作组,组长王序卿;东北军区工作组,组长吴生敏;特种兵部队工作组,组长周景良;军委直属队工作组,组长贺达。
陈赓一声令下,八路招生人员紧急奔赴各自负责的区域。
在全军范围内选拔秀才,其规模之大,行动之快,是我军建军史上前所未有的。下去的工作组拿着总政总干部部的命令,对文凭的审核、任职使用情况的调查、最终考核录取各个环节均严格把关,一丝不苟。
招生工作是在严格保密的规定下进行的。本人预审通过后,顶多告诉你“去上大学”,去什么大学,大学在哪儿,则作为军事机密而不许多问。
陈赓于11月中旬亲自到华东、中南地区旋风式地走了一圈,检查、督促招生和选拔助教工作,一切都以临战姿态高速度运转着。
11月24日,中央军委在向全军下达的指示中强调:“为加速现代化国防军的建设,军委创办军事工程学院,培养各军兵种高级军事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决定从部队中抽调大学、专科以上理工科学生,对两种抽调对象分别进行文化考试、政治审查和体格检查,一次是对高中毕业和大学肄业一、二年的人员,另一次是对大学肄业三年以上和大学毕业的人员,前者合格即录取为学员,后者合格即录取为助教。选调的原则是:凡是学非所用或大材小用者,或用不了可能调出者均应抽调;报考的学员名额应超过录取数……限于12月底考试完毕,录取的学员于1953年1月集中。”
直到这个时候,各大军区的干部们才弄明白,原来从9月中旬开始的拉大网似的紧急调查摸底就是为了这所“工程学院”。政工部门的年轻干部常喜欢向上头来的大干部打听点消息,杜鸣珂和戈果当时正在昆明,年轻人问:“这个工程学院是同黄土打交道的吧?”“该不是学习修工事?”“为什么还要
文化人去抓泥巴?”杜鸣珂和戈果两人哈哈一笑,不置可否,他们才不会透露军工的秘密呢。
各大军区对军委的命令不敢怠慢,对军工学院招生大开绿灯,只要是录取的秀才,不论担任何种职务,一律放行,绝不讲价钱,王震将军的秘书、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将军的文化教员都被军工招生组选中了。
当年,走进哈军工的第一期学员,每个人都有一段难忘的经历。
戴轶群和徐远钊同属志愿军第三兵团干部。
1951年,在第五次战役时,21岁的苏州俊小伙戴轶群流血负伤,被送回国内治疗,伤愈后他想再回朝鲜打仗,领导不批,让他到12军随营学校机关报到。一天早晨下操回宿舍,机关政委通知他:“小戴,快打背包,有任务!”
戴轶群以为是让他转业,撅着嘴,背过脸去,赌气说:“我不打!为什么叫我走?”
13 紧急招生 全军上下选拔秀才(2)
政委愣了一下才明白过来,笑呵呵地说:“小鬼头,想到哪里去了?告诉你吧,送你上大学!”
喜出望外的戴轶群这才收拾行装到集合地点报到,从河北高邑上了火车,一直到哈尔滨才知道是进哈军工。
徐远钊是四川人,建国初从西康技艺专科学校肄业时才20岁,抗美援朝时是秦基伟的部下,入朝作战不久因病回国治疗,病愈后到邢台三兵团留守处报到。那天他出差返回邢台时,在火车上碰到在15军留守处任职的老师,老师说:“你跑到哪儿去了?现在上级来招大学生,你怎么不去试试?”徐远钊运气不错,最终15军有三个干部被选中,他是其中之一。
从陈赓麾下三兵团来的学员是最早到哈尔滨的,12军有十几个人,60军才一个人,党员的组织关系临时放到哈军工文工团的支部里。
夏剑晖,湖北枝江人,他是
清华大学的肄业生,北京解放时,他想当随军记者,就参加了军委南下工作团,被分配到四野,参加解放海南岛的战斗,扫清岛上残敌后又回师广西剿匪,而后在广东花县驻扎。1952年深秋,夏剑晖所在的45军奉命入朝,整装待发之际,一个通知下来,让他留下来考试。他匆匆赶往军部驻地惠阳城,又跑到惠阳师范学校去跟人家借理科书,三天后进了考场。考完,夏剑晖搭上火车追赶部队,一直追到鸭绿江边,待命入朝参战。那天,大雪漫天,他接到“轻装”的命令,但不是过江,而是让他带领45军另外的七个人一同上火车,方向是哈尔滨。
在第一期学员中,只有两个人是由陈赓亲手带到哈尔滨上学的,一个是彭德怀的侄子彭起超,另一个是柯麟的女儿柯小雯。
彭起超是彭德怀小弟弟彭荣华的长子,生于1928年。1940年
国民党反动派掀起反共逆流,是年发生了“平江惨案”,彭德怀的大弟彭金华和小弟彭荣华被国民党军队杀害,刽子手们还要斩草除根,对彭家的孩子们下毒手。在乡亲们的掩护下,彭起超逃出魔掌,在外地流浪。抗战胜利后,王震奉命率部北撤,彭起超跟着部队到达延安。
军工学院招生接近尾声时,陈赓在党委会上郑重提出彭起超的问题,他说:“有一个问题我考虑很久了,彭总有个侄子在部队工作,叫彭起超,文化程度嘛,顶多是个初中毕业。按说不够考军工的条件。但我想彭总一生没有孩子,这个侄子就顶个儿子喽,我了解起超,是个好青年,虽然文化程度差一点,可以补课嘛,所以我想作为招生的特殊问题,提请常委同志们讨论。”
在常委们看来,身居一院之长的陈赓完全可以自己决定收下彭起超,可院长从来不搞“一言堂”呀,重要的问题总是提交党委集体讨论,于是大家议论了一会儿,一致同意陈赓这个“破例”意见。
没想到这件事让彭德怀知道了,陈赓到北京开会,彭德怀板着脸,毫不客气地批评起陈赓来:“你们军工招收高中毕业以上的学生入学,彭起超不够条件,你们为什么要收他?马上给我退掉!”
陈赓回到学院,向常委们传达彭总的意见,问大家怎么处理?常委们讨论后,认为彭起超虽然学习上有些吃力,但是本人很努力,就不要退学了。过了几个月,陈赓到北京,彭德怀又问起彭起超,他气呼呼地说:“军工的招生制度不能破坏,我让你们把他退回部队你们为什么不退?难道我的意见是放屁的?”
彭德怀正在火头上,陈赓笑呵呵地接受批评,没有当面作解释。隔了几天,陈赓找彭德怀个别谈,说明彭起超学习很努力,经过预科的补习,是能跟上的。彭德怀沉吟半晌,才勉强同意,但仍叮嘱陈赓道:“先在预科试试看吧,成绩要是跟不上,就马上让他退学。”
柯小雯是“港澳名医”柯麟的女儿,1935年生于香港。1950年底,刚念完高中一年,这个16岁的小姑娘就参军去了新疆,在王震夫人王季青当校长的军干校学俄文,1952年已是副排级干部了。
说起柯小雯的父亲柯麟,那可是一位传奇英雄。大革命时期,这位中山医科大学的高材生经彭湃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与
周恩来、叶剑英、陈赓等人过从甚密,经常出色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大革命失败后,柯麟被组织派往上海,以医生身份作掩护,成为党中央“特科”的成员,与陈赓并肩战斗。那个出卖彭湃、杨殷的凶恶叛徒白鑫,就是到柯麟的诊所看病时,由柯麟机智地送出情报,再由陈赓率“特科”同志除掉的。柯麟长期在港澳行医,但他真实的身份是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人,解放后奉中央指示回到广州出任中山医学院院长。
1952年秋,陈赓在北京与老战友柯麟久别重逢,柯麟告诉他,“小雯参军了,在新疆学俄文,成绩不错呢。”陈赓高兴地说:“我们军工学院就要招生了,我正需要俄文好的学生,让小雯报考军工吧。”
就这样,一个憨厚而刚强的青年、24岁的彭起超;一个活泼得像只小燕子似的姑娘、17岁的柯小雯,跟着陈赓叔叔,走进了哈军工的大门。他们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特殊身世而自傲,始终以普通一兵的身份,扑进艰苦的学习生活之中。
1953年初,当第一期学员从全国各地走进哈军工的时候,教育长徐立行的家里发生了一件令全院人员都啧啧钦慕的事。
13 紧急招生 全军上下选拔秀才(3)
王雅琴这些天一直心神不宁,她多年埋在心底的一个愿望像破土欲出的萌芽,那天晚上,她终于对早出晚归的丈夫开了口,语气平缓而坚定。
“老徐,我想上大学,报考军工。”
徐立行惊讶地望着妻子,他还没有明白过来,这几年雅琴在机关当打字员不是挺安心的吗?再说,第二个孩子刚满月,正在哺乳期,她怎么顾得上读书呢?
深思熟虑过的王雅琴,看看熟睡的婴儿,继续说:“困难肯定有,但我能克服。除了我是小孩妈妈,其他条件我并不差,我要有自己的事业,你得支持我!”
徐立行低着头不吭声,静静地坐下来沉思着,他从来都十分尊重女同志,在任何场合,没有对女同志严词厉语过,在家里对妻子也是和和气气。沉默了片刻,徐立行扶扶眼镜,深情地望着文静贤淑的妻子,轻轻说:“好吧,我支持你上军工!不过,这得请示陈院长,你毕竟是院领导干部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