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明皇师-第2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郑和不明所以的看着夏空,对她的话当然不信,只是好笑的说:“那你呢?你跟我一海,也会成为英雄咯?”
夏空唇角带笑,迎着东方缓缓泛出的红色,道:“不,我会是你众多崇拜者中的一员。”
郑和自然更不信,他觉得夏空只是在开玩笑,“好了,我已经说完了,你还没告诉我呢,你是怎么学的航海知识?”
夏空笑了笑:“对我来说,有些事只是常识罢了!我说了啊,我也会是很崇拜你的人之一,我来到这里之前就很崇拜你们这些航海家,我的梦想也是航海啊。”
郑和听得半信半疑,夏空说的话他有些不能理解,但他也不想再去追问,因为他依然能从这些不可思议的言论中感觉到真实。
正说话间,却见东方天际渐渐变成淡蓝色,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光亮。
夏空换上一脸期待的神情,看向日出的方向。
过了一会儿,东方的海天线上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然后一步一步、慢慢的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的十分可爱。一刹那间,那通体红彤的太阳散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夏空不自觉的眯起了眼睛,只感觉太阳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就只能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夏空突然觉得,现在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大海,连她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
这或许就是,海上美丽景色的魅力吧。
此时,距离出航已经过了半个月,舰队在占城经过短暂的贸易停留,继续向南航行,现在刚刚到达爪哇。
此地是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据点,但凡由马六甲海峡去非洲必经此地,先不管后世这里多么的繁荣,单说此时,这里也是一个人口稠密,物产丰富的地方。当然,这里现在还没有统一的印度尼西亚政府。
大明的舰队到达爪哇后便暂时停了下来,他们开始从船上搬运货物,准备和这里的市集商人进行贸易往来,一些当地特色又有用的东西。
杨夏空兴奋的四处看着,对于她来说,到达了一个新的地方,自然是要把这里的风景画下来了。
于是,郑和忙着贸易的时候,她就一声不吭的背起画板画具,打了声招呼就出去了。
郑和不放心她,自然是要派护卫跟着,对此夏空倒也没有反对。
这个国家临海而立,风景十分美好,但夏空很快便发现了不对的地方,这里的国民似乎行色匆匆,又常常面露疲惫之意。
对此十分在意的夏空便带着人四下走走,顺道打听一些消息。
没过多久,她便依稀总结出了目前的现状。
原来爪哇刚刚经历完一场漫长的内战,国民们受战乱之苦甚久,如今虽然局势稳定了,但依然难掩究竟战争的疲惫之态。
之前爪哇有一东一西两个国,这两人为了得到全国统一而开战,经过长期的战争,最终西战胜了东,赢得了最终的胜利,统一了国家。
杨夏空了解局势后也没有多想,反正这说到底也不关大明的事儿,等郑和完成商贸交易之后,就继续走。
然而,让夏空万万没想到的事,爪哇的这场内战竟然还是影响到了大明,使得大明居然变成了局中人。
在爪哇停留三天之后,郑和和杨夏空接到了手下士兵的汇报,说是贸易市场出事了。
急匆匆赶到交易市场之后才知道,原来西刚刚统一爪哇,急于秋后算账,处理东遗留下来的余党,而这场大清扫竟然无意间波及到了大明的商队。
西手下的士兵到交易市场追查东余党,却与大明的商队起了争执,继而竟然还动手杀死了毫不知情的大明商人。
郑和和杨夏空听到的汇报是,大明的商队和士兵足足死了二百多人。
大明的军队感到十分意外,也十分愤怒,他们没想到这个巴掌大的国家竟然敢杀害大明的人。军队中一时间情绪激动,纷纷跑到郑和面前,声泪俱下的要求就地解决爪哇的国,为死去的大明士兵商人报仇。
郑和并没有跟着激动,他反而冷静的看了看眼前的部下们,看着他们眼中愤怒而不甘的神情。他知道,这些人之所以还没有动手,是因为还没接到自己的命令,而自己此刻的命令实在是至关重要。
“如果要动手,就是插手了爪哇国的内政,我们还不能轻举妄动。”杨夏空率先开口对郑和说道。
郑和对夏空的建议表示赞同,那些受害的大明人中有很多郑和都见过,大家辛辛苦苦跟随他下西洋,是为了完成使命,并不是来送命的,他们的无辜被杀郑和也很气愤,他完全有理由去攻打这位爪哇国,而且毫无疑问,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争,自己的军队装备了火炮和等先进武器,而对手不过是当地的一些土著而已,只要他一声令下,自己的舰队将轻易获得胜利,并为死难的船员们报仇雪恨。
但杨夏空的话适时的提醒了他,这个命令现在不能下,因为一旦下达了这个命令,就等于对爪哇国彻底宣战,那便会违背临行前朱棣给他们的最大的使命——和平的使命。
“如果现在开战,自然可以轻易取得胜利,但那样就会偏离这次下西洋的原意,也会耽误我们的行程,更严重的是,打败爪哇的消息传到西洋各地,各国就会怀疑我们的来意,我们的使命就真的无法达成了。”
杨夏空看住郑和,真诚的说:“临行前陛下的嘱托,郑大人一定还记在心中吧?”
郑和缓缓点头,没错,朱棣的话如今他还记在心里,现在这个情势,决不能开战!
。。。
第三百五十四章 威而不霸
郑和和杨夏空两个人商量出了个方案后,便力排众议,制止了部下的鲁莽行为,安抚了士兵们的情绪,然后派出了使者去爪哇国的宫殿交涉此事。
担任使者工作的,是杨夏空本人,郑和原本不想让她亲自去,但夏空却认为此时军中上下情绪都有些激动,不宜派其他人前去,还是自己最适合。
郑和没有办法只得同意,不过挑选了两名武艺不错的士兵作为她的护卫。
不得不说,这次的事件恰到好处的看出了郑杨二人的冷静沉着。朱棣选择他们担任下西洋的正使确实是选对了,这两个人可以在手握重兵的情况下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克制自己愤怒的情绪,以大局为重,这需要何等的忍耐力!完全可以和当年北伐时冷静沉着的朱棣媲美了。
对于两位正使的决定,很多士兵私下里觉得有些不甘心,他们认为作为天朝盛国,大明的军队不该这样软弱。
但事实证明,郑和的决定绝对不是软弱,而是十分明智的。
大明需要面对的是忍耐,而爪哇的国可就不容易了,他需要面对的是恐惧,极大的恐惧。
当杨夏空出现在爪哇宫之中,并将交易市场内发生的事情陈述出来之后,这位刚刚登基为的国陛下吓得脸都白了。
这位国万万没想到,自己派出去镇压敌对势力余党的军队竟然会误杀大明的使节,他要是知道定然不会允许这种事发生了。
爪哇国吓得魂不附体,对着杨夏空连连道歉,就差当场给这位大明使臣跪下道歉了。
但杨夏空并没有领这位国陛下的人情,她只是面无表情的冷冷说道:“国陛下,你应该道歉的对象不是我,是大明!我作为大明的使者前来,是想问问你,准备怎么处理这件事?”
爪哇国立刻躬身说道:“使者大人,你觉得该怎么处理?”
杨夏空白了他一眼,道:“我怎么知道?为了表现诚意,这得你自己来拿主意,如果需要我提醒,还怎么看出你的诚意?”
“是是是,大人说的是。”
爪哇国沉默了起来,他脑中快速思考着解决的方法,说实话,他现在心里全都是满满的恐惧,生怕一个不对就真的惹怒了大明。他的种种认错道歉的行为倒不一定是因为他有多么的惭愧和后悔,只是因为他明白,以大明的实力,要灭掉自己这个小小的国家简直不费吹灰之力,就如同捏死一只蚂蚁那么简单。
最后,左思右想的爪哇国终于下定了决心,他立刻派出使者跟随杨夏空回到大明的宝船上,向郑和赔礼道歉,再派出使团一刻不停留的坐船出航赶到大明去向朱棣赔罪。
在等待朱棣回复的这段时间里,爪哇国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悔过之心,他把肇事的士兵一个不落的抓了起来,并且关到了监狱之中,等待大明的裁决,又设宴款待了大明的使团,安排了最高等的住宿和饮食,尽一切的努力来弥补自己的错误。
大明京城中,朱棣得知此事后,先是称赞了郑和顾全大局的行为,然后便狠狠地教训了爪哇国的使者,让他们赔偿六万两黄金,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这个抚恤金的价码已经是相当高了。
后来,事情已经过了两年了,爪哇国国派人送上了赔偿金,但是却只有一万两黄金,这倒不是因为他们敢于反悔,实在是爪哇这么个小岛即使挖地三尺也找不出六万两黄金来。
爪哇国真的没办法了,他只能破罐子破摔,向大明进贡了一万两黄金。实在是没法子了,家里就这么点家当,该怎么着您就看着办吧。
当爪哇国的使者忐忑不安地送上黄金后,却得到了他意想不到的回答。
朱棣明确地告诉他,我早就知道你们是筹不出来钱的,要你们赔偿黄金,只不过是要你们明白自己的罪过而已,我们大明难道还缺你们那点金子吗?
经过这件事后,爪哇国对大明是心服口服,他们开始自发自觉的向大明上表称臣,并且每年上缴贡品。
在这一事件中,郑和和杨夏空这对搭档充分地体现了他们冷静的思维和准确的判断能力,也说明朱棣看人的眼光实在独到。
在摆平这段风波之后,郑和的船队终于继续一路南下,先后经过苏门答腊、锡兰山等地,一路上与西洋各国交流并开展贸易活动,这些国家也纷纷派出使者,跟随郑和船队航行,准备去中国向永乐皇帝朝贡。
大明舰队到达苏门答腊的时候,受到了当地国和君臣的一致欢迎,郑和来这里停留还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出航前,朱棣交给他三份圣旨和金印金册,命他此次航行务必到达三个国家,将圣旨及金印金册交给当地的国,这其中就有苏门答蜡国。
由于苏门答蜡等三国的统治者自洪武年间起就曾多次派使者到大明朝贡,并向大明称臣。
所以在永乐三年,永乐皇帝朱棣终于决定要给这三个国家的统治者补发委任诏书了,代表着大明正式成为这三个国家的宗主国,而朱棣本人作为宗主国的皇帝,正式下旨册封他们为国,并赐予金印金册等物。
当然了,外国的国不一定像大明皇帝一样使用印章,但既然是封国,总是要搞点像样的仪式意思下的。
所以朱棣就写好了诏书准备了正式册封这些从属国的国。
可是诏书写好了,金印金册也都造好了,却没那么容易送过去,因为这些个受封的国们还在自己国家呆着呢,那个时候也没有电话电脑之类的,肯定不能打个电话叫他们过来的。
所以朱棣决定趁着这次郑和下西洋的行动,直接带着诏书和金印金册送到这几个国家。
于是,郑和拿着诏书先来到了苏门答蜡国,以大明皇帝的名义正式封当地统治者为苏门答蜡国。从此两国关系更加紧密,此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