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大唐-第1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由东牟守捉经乌湖海到安东都护府的卑沙城,而后我就算是兵临渤海国了。嗯,这样一来倒有四点利处。一则,整个行程既节省了不少路程又相对安全;二则,可以更贴近民众,体察民情。便于进一步完善我的施政方略;三则通过渤海练兵,使我两京的亲卫军快速形成强大的战力,以备不时之需;四则,借着这渤海闹腾的因由,试着在登州建立个军事基地,东望东瀛、新罗,北控范阳、平卢!我的思路越想越自以为正确,却在不觉中钻进了一个思维上的牛角尖!我也由此而陷入了一个被动的局面!
当下,我向陪侍一旁的孙六吩咐道:“通知满朝文武。于下午未时初刻到天策府祟政殿议事!”孙六恭应一声退出了靖安堂。郭子仪见我沉思了这么长的时间,便轻声问道:“这八百里急报不知是所为何事?”我随手把登州刺史的急报信件递了过去,简洁地说道:“这是登州刺史所传的信件!”岑参也走上前来一起观看。
我知道,郭、岑二人虽然绝对是人才,然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郭子仪是长于战场上的攻城陷阵,岑参则是精于后勤的供应,本都不善于全局整体的筹划,但现在李泌不在身边。只有对他们我才能完全说出自己的想法。所以,待得他们看完了急报信件,我只是本着一人计短二人计长地想法问道:“不知二位卿家,有何高见?”郭、岑二人沉思起来。
见状,我当即把自己的想法一摆。郭子仪犹豫了一下有些迟疑地说道:“殿下所思固然不错,但是此去渤海路途远遥,朝堂之上恐有多变,而且渤海与平卢、范阳相距不远,万一安禄山整军来袭,如之奈何?”他倒是忠心,完全是从我的安全为出发点来考虑。岑参也点了点头说道:“子仪所说也是实情,不如等到朝中大臣殿议之后,殿下再作定夺!”
我点了点头说道:“子仪的忧虑虽是不无道理,但是,宫中有圣上坐镇,朝中有左右二相理事处政!朝堂之上应该无咎;而本太孙拥兵渤海,虽然距离安禄山颇近,但这厮也当知道本太孙武功奇强,略通兵谋,谅他不会做出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蠢动!”郭子仪与岑参相视一眼,默默地点了点头。
下午未时初刻,天策府殿中,百官左文右武分列两旁,我令陈靖将登州刺史八百里急报的信件诵读了一遍,殿下百官立知相召的原因,正是为了商讨应对渤海的事务。我首先开宗明义地沉声道:“渤海妄图分裂国土,拥兵自立,不知众卿以为该当如何应对?”殿下略一沉静,有一位年近五旬的朝臣出班奏道:“臣秘书少监杨洪启奏,臣以为可派一能言之士前往渤海,陈诉其中的利害关系,痛斥渤海国主的无知行径,表明我大唐的立场,令其悬崖勒马改弦易撤,重新回归大唐!如此一来,既不动刀兵,又可使海晏河清,正可谓事得两全也!”这杨洪话语不切实际,而其中的酸儒之气,倒是深长的很。唉,老式科举害人着实不轻呀!
这时,又一朗劲的声音响起:“臣启殿下,臣以为我大唐上国对待这弹丸自大的井底之蛙,不必罗嗦,臣愿提一军之师,把它扫平荡灭即是!”我闻声知人,这是忠直勇烈的朱信东所说的言语。熟知军事的左相裴宽躬身出班,出语苍劲地说道:“渤海前番曾分兵水陆反攻我大唐,虽有自不量力的狂妄,但其战力和野心却都不可小视!而且,此次渤海在拥兵整军的同时,还准备联军东瀛、新罗,并四处寻找同盟,这样下去,我大唐若是不能快速地做出反应的话,很有可能掀起大的风波!因此,以臣看来,决不能姑息谈和!否则,众多的属国都会争相仿效,应该行霹雳手段,尽快荡平渤海,以警天下!”裴宽真是老而弥辣,一语道出兵发渤海的必然性,闻言之下,我不由连连点头。
这时,有又一位大臣出班奏道:“微臣兵部侍郎于当静启奏殿下,依前的局势来看,出兵渤海已是必然之势!而依微臣之见,东平郡王威镇奚与契丹,所掌管的军镇正与渤海相近,不若派遣特使,令东平郡王加兵渤海,以平渤海!”按照现在的表面情况来看,于当静所提的办法当然是最佳方案了,然而安禄山也是包藏祸心的人,我怎么能使太阿倒持,授他以先机呢?
当下,我略一沉吟,缓缓说道:“如今,本太孙初秉国政,却对民间百姓的疾苦几无所知,因此,本太孙决定亲自领军,借此兵临渤海的时机,体察我大唐的民风民情,俾使本太孙以后所下的政令少些失过之处!”我此语一出,殿中群臣不可置信地骇然相视。
稍稍平息了震惊中的心神,右相陈希烈首先谏道:“殿下万万不可,有道是‘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况乎皇太孙之尊的殿下!所谓‘兵凶战危’,兼之此去渤海遥遥珂珂,前途不可预知。要知殿下一人之身却担万千人之福,怎可轻涉于凶险之地,望殿下三思!”
我正待有所言语,附马都尉杨洄也出班言道:“右相大人所言极是,殿下自可升殿勤政,遥控天下!何必累身险地?况且,圣上对殿下圣望殷殷,殿下若东去渤海,谁来主政问事?难道还要再扰圣上的清静吗?微臣虽是职司卑小,却也愿领兵东进,为殿下略解烦忧!”姑夫杨洄所任的驸马都尉,正是从第五品下阶的武官,虽然只有尚公主者授之,但杨洄也确实是武将出身,所以,为了阻止我东进渤海的打算,姑夫杨洄如此出言。
一时间群臣纷纷谏言,试图阻止我领军东进。而我顾虑安禄山的心思,又不能当着所有朝臣的面说出来,我思量再三,轻咳一声,止住大臣的劝谏,接着我温声言道:“自本太孙理政以来,肃吏治,行新税,纳贤士,裁兵员,既要官办茶坊,又想置设织造,这本是励精图治之意,然而,政令的制定不能闭门造车,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政令到底合不合时宜,也不能有如盲人摸象,空言猜测!如果任由这种状况存在,所得到的效果,终究会适得其反,很可能使民不聊生!其实,本太孙以为渤海之患,不过是一小疥而已,政令之偏正,却是涉及整个大唐千千万万臣民福祉的大事!因此,本太孙才决定借着兵行渤海之机,体察各地的民风民情!而所谓的兵凶战危,相信众卿都已知道本太孙所指挥的姚州之战,难道本太孙的文韬武略不能让众卿放心吗?至于朝堂国事,圣上仍然坐镇宫中便是,所有政务可依职司而行,尽托与左右二相即可!至于门下省事务,因李长源远行苏、杭,其职责暂由户部尚书杜卿兼理!如此一来,众卿复有何言?”我这一番话到这个份上,殿下群臣也只有遵领上谕了。这不只是我言之有理,最主要的还有二个原因:一是,我刚刚铲除李杨二佞,正肃整吏治!一般大臣惟恐引火烧身不敢多言;二是,自我出世以来,所行所为特别是姚州大捷,世所共知,久而久之,在他们心里面不自觉地造成了祟拜和信服的心理。
第一百七十九章 兵发渤海(中)
当下我打铁趁热地说道:“此事既成定论,天策府司马郭子仪听旨!”郭子仪大步出班,躬身见礼,沉声应道:“臣在!”要知道郭子仪现在年已五十余,胸怀百万甲兵,却一无伸展之机,如今得知有机会带兵出战,可一展胸中所学,豪情勃发之下精神更是抖擞。
我当出下令旨道:“郭卿速速抽调六万两京兵马,着金吾将军白孝德掌长安卫戍,天策府左卫将吴东生掌洛阳卫戍,其余天策府所属臣僚,全部随本太孙兵发渤海,于明晨辰时初刻(七点)起兵出发!”郭子仪凛遵号令而退!我双目灼灼地一扫殿中群臣,沉声说道:“本太孙此去渤海时日难以定断,惟望众卿各安本职,公体国事,尽心政务!”殿中群臣山呼以应。我再详尽地布置了各司的职责,便宣布罢议退殿。
回至靖安堂,我交代陈靖准备车马,要入宫面圣。我临去渤海之前,必须向玄宗皇帝辞行别,面陈情况。当我步入兴庆宫的时候,心中感慨丛生,近日我既忙于理事问政,又要娶“妻”纳“妾”,着实地繁忙。此地还是处置杨国忠后,玄宗皇帝召我问话时来的呢!我那里尽过多少身为长孙的孝道!
思量之间,兴庆宫执事董鹏轻步上前,恭声言道:“奴婢拜见殿下,圣上正在勤政楼中,殿下且请随奴婢前往晋见!”我点了点头,让他于前带路。
入得勤政楼,依如我所料想,玄宗皇帝正立于二妃之间。在高力士的陪侍下取乐消遣。不过,他老人家消遣的项目我却没有猜对——他老人家竟然是在作画!我从来不知道他老人家会作画。
高力士当即躬身见礼道:“奴婢拜见太孙殿下!”我依如往时地尊他一声“高将军”,令他免了礼数。玄宗皇帝见及我的到来,异常地高兴。一收画笔,呵呵轻笑着打趣道:“大郎这个奇才到了,朕可不敢献丑了!”语中既有老年人对儿孙的慈爱,又含有孩子似的童真。而杨美女媚目暗带幽怨地瞟了我一眼。便转望别处,我却猜度不出来她是为什么如此。
江采苹美目一闪,口吐清音:“大郎政务繁忙,又兼新纳艳妃,怎么得了空闲?”语中一丝莫名的意味让我心里微微一怔,面上却展颜微笑说道:“梅妃娘娘如此说来。大郎倒有些惭愧了。这次正是有些要事要奏知圣上!”江采苹听到我的一声“梅妃娘娘”眼中神采略略一暗。言语中,我走到案几之前,凝目细瞧玄宗皇帝所作的画。
玄宗皇帝却略一整神色,语带激励地言道:“这很正常,想当年,朕初即皇帝之位,也是这么繁忙,虽说不必事必躬亲,却也须勤视政务,决断中枢。经过朕兢兢业业多年的努力。并在宋景、姚祟等到一干贤臣的辅佐下,才有了如今的欢歌盛世!”然后话锋一转,他老人家含笑问道:“大郎,依你看来朕作画的笔法尚可入目否?”
我一目之下,原来玄宗皇带画的是一幅春游图。这画面上明媚的春光里不只是有游人在山水中纵情游乐的神态。还有各种花树点满山野。在布局上,柳绿桃红,远山近坡,妇人士子,侍者孩童,相映盎然,层次显明,体现了玄宗皇帝深入细致的观察能力;在色彩的运用上。玄宗皇帝更是以浓重地青绿填色,正是抓住了春天自然景色的特征。我知道,这种画法是现在这个时代的特色,而且好象是发展到宋朝,竟形成为中国山水画中一种独具风格的画体——“青绿山水”!而以玄宗皇帝这幅画的功力来看,绝对称得上是高手。所以,我诚心实意地赞道:“陛下这是考较大郎了!单凭陛下以这种浓重的清绿色调,有勾无皴地作为全画的主调,就非大郎所及,何况这幅画是陛下凭意想而作!”
江采苹闻言,美目一亮,深深地看了我一眼,一副深得我意的模样。玄宗皇帝对我所给予的点评却一笑了之,接着和问道:“不知大郎此来所为何事?”我当下把登州八百里急报的内容,以及自己亲自带兵出征的决定,详细地说了出来。
玄宗皇帝双眉微皱,沉思了起来,杨大美女和江采苹却都有些花容失色。杨美女惶声说道:“此去渤海山高水恶,这一路之上还要紧贴着许多外族的部落而行,不可预知的凶险不知繁几,大郎万不可轻身前往!”语中一片关切。江采苹却急中生智地为我筹谋道:“大郎何不令平卢的安禄山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