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锦衣卫-第4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西夏皇宫并不算富丽堂皇,和中原的建筑相比,很有差距。这么多年来,被金人勒索,如今的西夏国库也不算富裕,加上和蒙古宋军都开战,军费用度捉襟见肘,皇宫里也要开始节衣缩食,以资助军备了。
“宣大宋使臣觐见。”太监那尖锐的声音高高响起。
韩风整了整官服,带着一众随从走进西夏皇宫。一进门,顿觉温暖不已。几乎全部有头有脸的西夏官员全都汇聚一堂。自从两国开战以来,还没有互通过使臣,这次韩风的到来,是一个强烈的政治信号,也是要西夏朝野判断清楚局势的重要依据。
规规矩矩的给西夏皇帝李纯祐见过礼,韩风施施然的在李纯祐赐下的座椅坐下。
“韩都指挥使此次前来,可曾带了国书?”李纯祐年纪并不老,说话还中气十足,但是他始终摆脱不了党项人的本性,闪烁不定的眼神,让韩风觉得此人心中并没有多少主见,很容易被外界的因素说影响。
韩风抬手道:“陛下,使臣此次前来,并未携带国书。”
西夏君臣并没有过分的反应,这很正常,如今两国正在打仗,要是韩风客客气气的带着国书前来,才叫人捉摸不定呢。不过,身为使臣,连国书都没有,这照会也就显得不那么正式了。假若来的不是韩风,而是另一位地位很低的官员,李纯祐简直连说话的兴趣都欠奉。
“那你来西夏做什么?”一旁的没藏岩忍不住跳了出来,大声喝道:“就算两国交战,你们宋人也不该如此轻视我们西夏!要打仗便打仗,大夏国带甲数十万,从来也没怕过谁来。”
韩风缓缓伸出一根手指,轻轻摇了摇,笑道:“明人不说暗话。西夏号称带甲数十万,那已经是百年前的事儿了。西夏地狭人稀,如今举国算下来,带甲最多不超过二十万。这还是把老弱病残和后勤补给全部都给算进去才能有这个数字。”
看到西夏君臣想要反驳,韩风接着说道:“之前蒙古进入西夏,在河西大战一场,根据我部下的情报,那一仗直接令西夏三万多兵马崩溃。蒙古人斩下的首级超过八千,这还不算被俘和失踪的。勉强聚拢的残兵败将不过数千人而已。而在宋夏边境,从四川到陕西沿线爆发的大小战役,吴大人亲承杀敌超过两万,俘虏六千多人。好吧,就算吴曦大人吹牛了,我给去掉一半。杀敌一万总是有的!”
“再算上,中路辛大人的进攻和铁木真回到草原之后,蒙古人接二连三对西夏发动的攻势。里外里算下来,西夏损失超过五万多人是一定的。而且,这五万人,是单纯的作战人员!尽管陛下四个月内连续下了两道诏书,要求十六岁以上的男子都要入伍服役。但是,大家都是明白人,除非像百年前的女真,又或者如今的蒙古,想要把马上召集起来的兵马立刻转化为战斗力,无异于痴人说梦!”
韩风这番话,让西夏君臣无法反驳。军事已经发展到了这个阶段,除非蒙古人那样天生的战士,余下的军队都不太可能马上把士兵转化为战斗力。先不说,要教新兵骑马、射箭、武艺、阵列、旗号……单说那些没有上过战场的人,第一次走上战场,看到血,看到活生生的同袍就血肉模糊的死在自己身边,能不尿裤子就已经不错了。
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无论是女真、党项还是汉人,都无法避免这个问题。新兵,至少要经过半年的培训,才能勉强上战场。而只有在血与火中淬炼下来的,才是真正的精兵。也只能指望他们来保家卫国!
没藏岩怒火中烧,出言不逊:“韩大人的意思是欺我西夏无兵吗?党项人就算战到最后一兵一卒也不会放弃的。”
韩风哈哈笑道:“好,就当你说得对。但是你要考虑到,兴庆府的地理位置。河西诸郡丢失之后,兴庆府就暴露在大军之前。蒙古人要是动作快,可以在三个昼夜之间抵达兴庆府,形成包围。当然,你们不害怕蒙古人,他们都是骑兵嘛。骑兵攻城,肯定是有困难的。不过,铁木真这次西征花剌子模,可带回来不少好东西。有种叫做回回炮的玩意,就是穆斯林搞出来的,不知道你们的军队是不是已经吃过苦头了?”
“我们大宋的军队,也不是坐着看热闹的。几路大军已经隐隐对兴庆府形成了包围之势。假若围城大战,兴庆府就算能坚守,我想,你们也会把朝政中心撤到西凉府去。那就等于没了大半江山。难道,你们真以为吐蕃四大王系就不会来趁火打劫吗?大理虽然很弱小,但是趁着乱局来占便宜的事儿,要是大理段家都看不到,那就真瞎了眼了!”
西夏大臣们齐齐色变,韩风咄咄逼人,可以说一点颜面都没给西夏留。但是他说的很对,在他出使之前,西夏君臣的确是在商议,是否要把都城迁往西凉府,倚靠西凉地势进行抵抗。可如果对手只有蒙古或者大宋也就罢了,韩风说的并非不可能实现。吐蕃四大王系,从来都不是省油的灯,大理虽小,也有几万军马驻扎在西夏和大理边境,趁着朝廷推往西凉府的时候,抢一些州县,大理人理应也很开心。
“我来只有一个目的。谈得拢,我们就谈下去,如果谈不拢,就一拍两散。你们要么可以杀了我,要么我就回去,咱们准备开年之后继续打过。”韩风坦然的说道:“我很不喜欢大家互相绕弯子试探,既然要谈,就坦承点。”
李纯祐忍不住笑道:“在朕面前这般口气的,也只有你一人而已。”
“我站在这里,是因为我身后的国家强大,军队骁勇善战。大宋四十万大军,一半以上经历过战争。现在江北已经回到大宋版图,如果想要进军西夏,从四川从长安都可以挥军直进。长城线在我们手中,根本不虞蒙古人短时间内可以突破长城线。西夏现在拼拼凑凑也就十万可战之军,要分头应付我们的军队和蒙古人,胜算有多少,相信大家心理都很清楚。”
韩风坦然说道:“站在大家的角度考虑,西夏应该与大宋联手,和蒙古作战。”
李纯祐反问道:“蒙古人势力较小,拥兵不过十余万。要联合也应该找蒙古人一起对抗大宋才对。”
“你错了,大宋是仁义治国,大理虽小,二百余年来,我们大宋从来没有打过他的主意。很简单,因为大理以臣子之礼待我大宋。西夏能做到吗?”
韩风自己都觉得虚伪,以前没有攻打大理,是出于很多方面的考虑,包括要有一个帮忙牵制交趾人的国家和军队。再说,大理那高原地方,要来意义也不大。于是就暂时没有考虑把它攻打下来。现在韩家主政,挟着光复江北的威风,要是不把周围邻国都给吞了,那也未免太对不起人了。
李纯祐沉吟道:“西夏……”
“如果你们和蒙古人联合起来,我们只需要封闭长城线,试问蒙古人真的能打进来吗?再说了,西夏敢借路,让蒙古人深入西夏内地,转道进攻大宋吗?最关键的,你们有取胜的把握吗?”韩风傲然说道:“蒙古人是少,可军队并不弱,铁木真带着十余万人去花剌子模走了一圈,那个庞然大物般的国家就摧枯拉朽的倒下了。假若,我军依然控制长城线,不主动出击,以铁木真的个性,吞并西夏是必然选择。你要联合?也得人家跟你联合才行!”
李纯祐目光闪烁:“你怎知道铁木真就一定不联合?”
第七十七章西夏状元
韩风有些怜悯的看着李纯祐,目光里的不敬之意,就连端坐在宝座上的皇帝都看得清清楚楚。若不是两国开战,贸然杀了韩风,对于和谈绝对没有好处的话。李纯祐可是货真价实动了杀机。
“我和铁木真是结义兄弟。如今,不算反目成仇,但是大家立场不同。铁木真要扩张,我要收复失地。他的扩张是建立在不让我收复失地的基础上,我当然不能答应。换言之,铁木真的野心是和实力成比例的。在他只拥有乞颜部的时候,他的野心在乃蛮人的地盘。随后,就瞄准了呼伦贝尔草原。一统草原的铁木真,不但对金国用兵,也开始了西征。他说过,天下间的土地,都应该作为蒙古人的牧场。”
“但是汉人没有那么强的侵略性。譬如西征花剌子模这种事,如果对方不逼过来,我们也没兴趣揍他。与铁木真合作,就是与虎谋皮。唯一能够和平共处的,只有我们两国!”韩风抖露了条件:“如果西夏愿意臣服大宋,侍以臣子礼。大家可以坐下来仔细谈谈,保持两国长久以来的睦邻友好关系。”
李纯祐冷冷的说道:“以臣子礼,决计不可能,使者先回去休息吧。”
见到西夏国王一口回绝了自己的提议,韩风也不着急,谈判就是这么回事。对方不可能一下子答应自己的条件,大家总是要磨洋工,磨来磨去的才好谈妥条件。要是干干脆脆就一口答应下来,反而会让韩风很不放心。
韩风施施然的给李纯祐施了个礼,大摇大摆的走出皇宫。
群臣中,一人的目光看着韩风的背影,若有所思。使者一般都入住在礼部下属的宾馆之中,韩风这次到来,还是受到了很高规格的接待,礼部左侍郎一直陪伴左右。晚宴,也称得上是国宴级别,只不过,比起汉人的山珍海味来说,这些玩意还是有些让人不太入眼,勉勉强强大家吃个宾主尽欢得了。
酒席散后,带着一身酒味儿的韩风,回到房间正要休息。忽然,无法快步走进房里,低声禀告道:“大人,兴庆府,咱们锦衣卫的暗桩,有密信联络,说有人想要面见大人。”
韩风顿时来了精神,想来这次到兴庆府,并没有白来一趟,至少在西夏文武百官面前袒露了自己的要求之后,还是有人愿意跟大宋合作的嘛,便问道:“有没有查过,是什么人想要见我?”
“查过了,是西夏大都督李遵顼。”无法答道。
韩风差点没叫出声来,状元皇帝想要见自己……那这事儿就好办的多了。虽然从未跟李遵顼见过面,可这位著名墙头草的风范,韩风上辈子就已经一清二楚了。当即说道:“好,即可给我安排,马上去见李遵顼。”
无法有些诧异,韩风很少这么做事,突然去见西夏大都督,难道就不怕对方有什么别的打算?不过,身为下属,对于上级指示还是要一丝不苟的完成。无法办起这样的事来,轻车熟路。宾馆里外,有数百名西夏官兵站岗。他们的岗哨按照两明一暗布置,把守着每一条出入的道路,但这些都是汉人玩剩下的把戏,要是无法不能带着韩风混出去,那才奇怪了。
没有叫上其他人,韩风和无法两人悄无声息的潜出宾馆,兴庆府大战即将来临的气氛很浓,夜晚几乎看不到什么人出没。偶尔有巡查的官兵,拿着刀枪从大街上走过,余下的,便只能听见更夫的梆子声。
躲过了几路兵马,又绕过了几条小巷,韩风和无法终于来到一处很隐秘的仓库,这里平时没有人居住,几乎是密封着的仓库显得十分寒冷,只点着一支长长的蜡烛,几人在仓库里等着韩风的到来。
看到韩风和无法进入仓库,那人很明显松了口气,他挥了挥手,示意部下都出去。韩风也吩咐无法在外边等候,两人这才算正式见了面。
李遵顼的年纪不算大,不过三十来岁,长得十分儒雅,难怪是状元出身,举手投足间带着一股淡淡的书生气。他担任着大都督的职务,时不时也要在军中公干,磨砺的也有几分铁血的意思。两人这一见面,彼此都道了声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