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菜根谭的智慧 >

第1章

菜根谭的智慧-第1章

小说: 菜根谭的智慧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菜根谭的智慧》







 ——《菜根谭》与“亢龙有悔”神功
与我们一衣带水有一个岛国叫日本,日本是一个聪明的民族。聪明之一是“拿来”,大凡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或先进技术,尽可“拿来”;聪明之二是改头换面,如中国的汉字,日本人“拿来”并不是照搬,而是掺杂些另类的符号,便谓之为日文;聪明之三是再输出,如将中国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编入游戏程序,再出口中国,让中国的青少年花父母的钱、耗自己的青春去疯玩,历史故事在聪明人手里便形成了文化产业。
明代万历年间洪应明的一本语录体《菜根谭》,早在日本明治维新时代就被“拿来”,被日本商界人士奉为心理教材。也许这是日本人的又一“聪明”之处,他们从“菜根”中嚼出了心理调适的滋味来:“布衣暖,菜羹香,诗书滋味长。”
心理学,是西来语(Psychology),但西方学者对此却界说不一,《辞海》解曰:“有谓为研究心灵之科学者,有谓为研究意识之科学者,最近又有谓为研究行动之科学者。”有人认为“心理学”是西方人发明的。但聪明的日本人,发现中国古代就有“心理学”。其实,先秦以前的中华经典中,早就有了“心理”这门学问,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如《大学》这本通俗的经典中就说得很明白:“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中的“格物”是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和探索,“致知”是从“格物”的感性认识中获得了理性认识。“诚其意”、“正其心”,则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引起的种种心理变化,并在变化中进一步思考、沉淀和梳理,产生一种新的感悟,而这种新的感悟又非外在的、旁生的,而是“人之初”之“本善”(这正是东、西方心理学中最根本的区别)。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听察强毅之谓才”,“听察”就是“格物”。表现于外的为“才”,表现于内的为“德”,所以,司马光又说:“正直中和之谓德”。德,不能违离“本善”,离开“本善”即不为“德”。
这本《菜根谭的智慧》正是抓住了这一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从中发掘出中国传统“心理”的智慧,并把这种智慧奉献给广大读者。
当今,社会在进步,经济在腾飞,科技在发展,但许多人的心理却承受不了这种进步和发展,各种心理病态的表现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使许多物质上的享受大打折扣,许多热烈和激动的欢悦昙花一现,伴随着“现代化”享受的往往是苦恼,是担忧,是心灵的空虚,是无所适从……甚至出现大学生跳楼、研究生出走、百万富豪下牢狱……难道这些是进步、发展和腾飞之过吗?显然不是。要想究其个里,不妨读一段《菜根谭》:
饭后思味,则浓淡之境都消;色后思淫,则男女之见尽绝。故人常以事后之悔悟,破临事之痴迷,则性定而动无不正。
意思是说:酒足饭饱后再回想美酒佳肴的味道,所有的甘甜浓淡都消失殆尽;房事满足之后再回味性欲的无聊之极,那男女之间鱼水之欢的念头已索然无味。因此能经常用前事的悔悟,作为后事开端的参考和自惕,那么,就可消除一切错误的根源,恢复智慧的本善,这样做事就能把握原则,一切行为都会合乎义理。
有朋友曾对我说,他常以此句警励自己,近几年来不犯大错,事业也有发展。他还说,读《菜根谭》,如读到心灵共鸣处,即是对己大有裨益之句,取此作为修身的圭臬,没有不得智慧的,没有不成功的。
真正的成功来自智慧,因为智慧源于人之“本善”。人有了“本善”的智慧,才能避免大过,即使有了过错,也能勇于忏悔。“飞龙在天”是人生的成功,“亢龙有悔”也是一种成功。金庸先生笔下的“亢龙有悔”神功,不仅能使郭靖受益,我们也能受益。《菜根谭的智慧》告诉了我们什么?也许正是这种“亢龙有悔”的神功吧!即使有时做了“亢龙”,只要学会“有悔”,终究还是“龙”啊!
不过这种神功不在刀剑上,而在每个人的心理上。《菜根谭》云:“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嚼得“菜根香”,得其“淡”而处其“常”者,都是智慧中人!
不敢妄谈作序,聊表陋识云尔,但望方家赐正!
殷旵
2005年10月谨识于龙腾苑


前言


古人喜谈性命之学,至明清此风尤为普及,于是有了诸多经典著作问世,其中就有这“谈性命直入玄微,道人情曲尽岩险”的《菜根谭》为其代表。这是士人将自己的人生体验结合在儒释道深厚长远的文化传统中,形成的特殊的思想特色与行文风格,也正是明代士人精神生活高度凝聚的共通写照。日人福田雅太郎说它“千锤百炼,斑斓绚丽”,又认为“此书确可算得是修养身心书中之冠了”。此书问世之后,为人所忽有之,而能慧眼识认者,又必对它推崇备至,使此书之奇载誉而传。
《菜根谭》于精微深刻的语言中表现出旷达高远的智识,这是一位通达于人生的智慧成熟之士为世人所做的奉献。书中谈修养、谈学习、谈生活、社会现象、人生态度等等,运用充满审美情趣的佛教与道教思维方法,安闲中有跌宕,疏朗中见筋力,如以霜锋断奇岩,露其金玉之质,无非为了使你体味到现实人生中许多的难题只要定心于自身之锤炼修培,都可以在一片自由挥洒中迎刃而解。此书注重精神修养和为人处事的结合,在简明的句子中传达着一生甘苦的深刻心得,看似随意写就,实则隽永悠长,会心处如夜雨山钟,历历畅于胸次。古人说:莫将容易得,便做等闲看。因为只有对它静心玩味的人才能领会,才能去把握和实践。正如古人云:性定菜根香。随着久练世事的先哲去达到心意澄澈,则本书之风味远胜俗书处也自必心下了然。
人性是共通的,在人类精神层面上所做的贡献都将不会被磨灭。而着手编写这一本《菜根谭的智慧》,就是有感于它所达到的精神高度对于现代人的巨大意义,希望发掘它对现代人精神修养与为人处世之道的借鉴价值。穿过数百年的时空距离,以现代人的视野和思维方法来对它进行提炼与演绎。《菜根谭》中高妙跳脱的文字表达,展示出一种博大的文化视野,它联系着中国浩如烟海的经典和世路人生的锤炼。这就是本书编纂过程中的着眼点,读者可在后面文字中看出这种倾向。人生读书,一定要得宝。书山有路,入宝山而空手回,岂不是一大遗憾?案头有此一书,便常令神思入风云变化之中。
本书的编写基本取材于殷旵先生所著的《儒解菜根谭》、《道解菜根谭》和《禅解菜根谭》。书中按殷旵先生的理解和他的行文方式,对其文字保留原貌。再对三本书按照三个主题分别所做的发挥和引证进行分辨取舍,合成一个主题,称为《菜根谭的智慧》,无非是以经过再度提炼的内容指出《菜根谭》所解之“道”,奉献给读者。如果把中国的学者所追求的境界归纳起来,就会发现其最为共通的地方就在于追求一个“道”字。勤学苦修,悟而得道,遵道而行。这个道有儒家之道,也可以是道家之道,也包括了佛家修行之道,都不出于这一个字的表达,殊途同归的是都祈求达到对于宇宙人生的透彻的理解和对自身行为的绝对把握,这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菜根谭》正是从困苦艰难中收获,于平淡安然中怡悦,“菜根”这至凡至常的一件事物点出了求道者益精益宏的心胸,咀嚼品味这一“菜根”,能使人凝聚起非凡的精神力量。 
《菜根谭》最早的版本上有同时代于孔兼的题词称:“谭以菜根名,固自清苦历练中来,亦自栽培灌溉里得,其颠顿风波,备尝险阻可想矣。”书中虽谈佛道,却不绝世避世,它更多的是把用世的进取和自处的从容结合起来,实现了人生进退无不自在的潇洒。所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正是在历经人世苦痛之后归于大静大定。
明代已经走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中央集权和思想控制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社会的向前发展举步维艰,逐渐地陷入封闭与更深的腐朽中,而此时资本主义的力量正在试图冲出自己的发展空间。在这种背景之下,明代出现了各种思潮的空前繁荣,张扬个性,树立新说。一个时代的开始与终结都充满了不可遏制的喧闹与律动,为在大势所趋下看清自身的出路,所下功力必是绝大的。阅读明人著作当具此一只眼。儒家的传统经过两千年仍然顽强地占据着士子的心胸,主导着其理想的追索,而佛家的宽忍宏大和道家的超脱玄妙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前人的淬炼而变成人生探索中更容易吸收的营养。明代士风与往代大不相同,使命与归宿在他们精神上矛盾冲击着,考验着中国文人的智慧。中国历代文人三教出入,寻求精神的超脱与对人生奋斗的支持,这已经深入其思想意识。当这成为文人平日思维一点一滴的累积时,就已经化成精华了,而这精华的汇聚就成为了具代表意义的《菜根谭》。
另外,《菜根谭》在问世之后不久即被附录于明代的《遵生八笺》之中,可见它还具有养生方面的参考辅助价值,也是一种“遵生”之道,这也是把握《菜根谭》的一个视角。
接下来谈谈书的作者和编写过程。
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里贯不详。他还著有《仙佛奇踪》和《逍遥墟》两书,可见对于佛教与道教都有深入的研究。冯梦桢在《仙佛奇踪》中的《寂光镜引》中谈到:“洪生自诚氏,幼慕纷华,晚栖禅寂”,从早年的热衷世事,到后来的归心事佛,可知作者饱经忧患,所历风波顿挫,当是不可言喻,到此方足以论人生与大道。至于作者是否把儒释道三教的精华发挥到淋漓尽致,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了。
怎样才是正确地理解《菜根谭》?怎样才能把它的价值同现代的文化状况和社会需要相结合,成为读者与其作者沟通的桥梁?这是出版《菜根谭》一书所要考虑的问题。本书运用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经典与事迹,贯串历史典故,援理证事,不避古今,力图使读者得到更为透彻的理解,这也是研究《菜根谭》者对于前贤在会心之余所乐意做出的一些努力。同时,这又能使读者回到经典和历史本身去自行求索,因为事实上书中所引用的儒家经典和老庄列与禅宗公案等都已经超出《菜根谭》所关注的范围,这又使《菜根谭》成为读者与古人沟通的桥梁了。
在编纂这本书的时候,从现在流行的多个《菜根谭》版本中做了一定取舍,合为三百余条,逐条拟写标题,并配以精美图片,在版式与内容的和谐上下功夫,力争使该书兼具阅读与收藏的价值。
三教合一的思路在中国自宋以来就开始成为一大思潮,而实际上三家的取向在许多方面都是极难调和的,《菜根谭》属于即兴创作,对于这种差异的调和工作更不能说做到了位。作者善于感受与表述,但书中条目的自相抵触却未加删汰,这就将其思想来源的复杂性以本来的风貌保留了下来,给予现代的读者去进一步思考和开拓的空间。本书沿用这种融合中华典籍与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