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智力-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47节:告别成见法
骆宾王也是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是初唐四杰之一。但是骆宾王经历坎坷,在武则天当政时,曾因上书建言而入狱。他曾经在狱中写下了《在狱咏蝉》一诗,诗中的蝉声是忧郁、消沉的,实际上是他愁苦郁闷心境的投射。与虞世南诗中的蝉声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蝉声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不同的人听来,便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要想知道蝉声的真实状态,必须破除自己心中情感的遮蔽,以理性的思考来加以判断,才能对所观察的事物形成客观认识。
(26)去除“有色眼镜”……告别成见法
《列子·说符》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乡下老人不慎丢失了一把斧头,怎么找也找不到。他想,一定是被邻居的儿子偷去了。为此他偷偷去察看那个孩子的神情、态度,果然发觉大有可疑:孩子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像是偷过斧头的样子。于是断定:准是那孩子偷的,我早就料到他不怀好心。后来,老人去打柴,却发现自己丢失的斧头就在山谷,他这才想起打柴时忘了把它带回家里。回家后,他又留心观察那孩子,果然,孩子的行动和语言不像偷过斧头的样子。于是老人又说:“是啊,小小的斧头,哪家没有?他决不会干那种事的。”
最初,失斧者为什么一口断定“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像是偷过斧头的样子”呢?主要是因为他对邻居孩子进行暗地观察之前,就在头脑中形成了不应有的看法。这种看法在头脑中占有主要地位,使失斧者的观察力受到很大的影响,以致产生错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对事物未进行观察之前,不得在思想上产生先入之见,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观察中的错觉。这样才有助于我们接受新信息、研究新问题、认识新事物。
观察者无论何时、何地和在任何情况下,观察事物不能预先带有成见。因为,凡是怀有预先成见的人遇事往往固执己见,其结果是符合自己“口味”的就吸收,反之就不吸收了。
(27)《医林改错》……摒弃偏见法
我国清代杰出的医学家王清任,曾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冒着风险对人体进行了观察。1797年,河北滦县(今唐山一带)流行小儿传染病,死亡率极高,贫穷人家多用草席包着尸体埋在乱坟岗上。尸体每日被野狗扒出、撕吃、破腹露脏。王清任充分利用了这个机会,不畏艰苦,不避腥臭,一连10多天仔细观察了100多个小儿尸体,获得了对人体内脏的实际知识。此外,他又到刑场观察尸体,还进行动物解剖。经过40多年的观察研究,王清任写成了《医林改错》一书,纠正了过去医书上的许多错误。他还根据自己的观察,明确指出人的灵机记性不在心而在脑等。
由此可见,观察不能受偏见的影响,只有摒弃偏见,才能获得准确的观察。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的自由落体实验,用铁的事实推翻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可是由于当时的人们过分崇拜亚里士多德,对伽利略的勇敢挑战带有很大的偏见,即使有的人亲眼看了伽利略的实验,仍然对他的新结论表示怀疑。
观察的主体是人,人的思想情感必然会影响观察的对象、过程和结果。头脑中固有的偏见,常常使人们局限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做出偏颇甚至错误的判断。摒弃偏见,需要用谦虚、诚实的美德来净化我们的双眼和心灵,在观察活动中保持客观、清醒的态度,尊重事实,才能得到深入本质的认识。
(28)九方皋相马……去粗取精法
《列子·说符》篇中讲了一个伯乐推荐九方皋的故事:
有一次,秦穆公请伯乐推荐相马的人才,伯乐极力推荐九方皋,说他的相马水平不在自己之下。九方皋拜见秦穆公后,就开始奉命寻找千里马。过了三个月,九方皋向秦穆公报告说:“千里马已经找到了,在遥远的沙丘地方。”秦穆公问道:“你找到的是一匹什么样的马呢?”九方皋回答说:“是一匹黄色的母马。”
秦穆公派使者去取千里马,使者报告说九方皋相中的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听了很不高兴,马上把伯乐召来,责备他说:“你推荐的九方皋根本不是相马的高手,他连马的颜色和公母都分不清,怎么会找到千里马呢?”伯乐听了感慨地说:“真没想到九方皋相马达到了这样专精的程度。他相马的时候,已经经历了一番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观察过程,他注意的是千里马应该具备的那些条件,而没有浪费自己的精力去注意马的毛色、公母这样无关紧要的细节。九方皋真正是相马的天才,远远超过了我。”
秦穆公听了伯乐的话,将信将疑,把九方皋相中的马取回来一试,果然是天下无双的千里马。
世界上的事物丰富多彩,又以各自不同的面目纷繁呈现在世人面前。人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应该分清主次,从复杂的现象中抓住本质。比如在相马的过程中,相马者最关心的应该是马的奔跑速度、耐力是否突出,而其毛色、公母这些表面的现象,虽然往往最先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却属于次要的因素,并不是千里马的决定因素。九方皋正是抓住了千里马的本质特征忽视次要因素,确实是相马的高手。
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去粗取精,抓住表现事物本质特征的主要矛盾来认识事物。若只停留在表面,往往容易拘泥于形式,无法发现事物的本质。这是认识事物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我们在观察活动中要注意的。
第48节:拨开假象法
(29)周公、王莽的忠与奸……拨开假象法
周公是西周的开国功臣,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病危时,周公曾向天祈祷,请求代替周武王去死。事后,史官将周公所写的祈祷书装进了金属匣子里。周武王去世时,即委托周公辅助年幼的周成王总理朝政。周公在辅助周成王执政期间,制礼作乐,开疆拓土,建立了不朽的功业。但周公的兄弟管叔、蔡叔却对周公的行为产生怀疑,认为周公有篡夺王位的嫌疑,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也盲目附和,一时流言四起,年幼的周成王也对周公产生了怀疑。后来有一次天降大风雨,把王室装档案的金属匣子吹开,露出了以前周公所写的请求代替周武王去死的祈祷书,周成王这才相信周公是忠臣。
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的侄子,在当时,他的家世显赫,叔伯、兄弟、子侄中被封为公、侯的有几十个,大多依权仗势,骄奢淫逸。王莽和他的那些亲属大不相同,能够刻苦自励,自己及家人生活十分朴素,却广泛交接贤良,扶危济贫。而且,王莽的官做得越大,行事越谨慎,对待自己的家人管教得也更严,对待有才有德的贤良之士也越谦恭。王莽的这些道德行为为他博取了极大的名声。由于得到皇帝及士大夫们的赞赏,王莽的官阶越来越高,从大司马、安汉公一直做到“摄皇帝”,即代理皇帝,这已经是一个臣子所能达到的空前绝后的礼遇了。但王莽还不满足,最终还是以自己的“新朝”取代了汉王朝,做了皇帝。这对于汉王朝的帝位,无异于灭顶之灾。可是,当王莽谦恭下士的时候,谁会想到他后来的背逆行为呢?
难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吟诗感叹:“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在人类所要观察和认识的事物中,最复杂最难认识的当属人类自己。我们很容易犯片面性的错误,更容易被人为制造的假象所迷惑。
人们在观察和认识事物时,要对其进行长期、全面的综合考察,而不能被一时一地的假象所迷惑。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往往需要不断地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进行观察,才能观察和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30)“无稽之言勿信”……质疑法
明代气学著名代表人物王廷相生活的时代,社会上流传一种说法,说春天的雪花是五瓣的,不像冬天的雪花是六瓣的。由于这是前代儒者的说法,大家都深信不疑。但是,王廷相却在实际考察中发现这个说法是错误的。他说:“人们都说春天的雪花是五瓣的。我是北方人,每遇到春天下雪时,都用衣袖接住雪花查看,发现春天的雪花和冬天的雪花一样都是六瓣的。但大家都把前代儒者的话当做真理,以讹传讹,错了很久。”
《诗经·小雅·小宛》中说:“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螟蛉是桑叶上的一种绿色小青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俗名土蜂。朱熹在《诗经集传》中解释说:“土蜂取来青虫的幼子放到树洞中,七天之后,青虫的幼子就变化成为蜾蠃的幼子了。”大家对朱熹的这一解释深信不疑,但是王廷相却不以为然,他在考察中发现:“我在乡里居住时,年年取土蜂的巢穴观察,发现土蜂每做好一个洞穴,就先生下一个幼子在里面,然后捉一些桑叶上的青虫和草地上的花蜘蛛来填满巢穴,几天后,土蜂的幼子出生了,先后吃掉那些青虫和花蜘蛛,长成一个蛹,几日后又由蛹蜕变为土蜂。年年考察,年年如此。可见包括大家朱熹在内的前人往往不认真观物,以讹传讹,他们这些没有经过实际验证的无稽之言实在不可信。”原来并不是青虫的幼子变成了土蜂,而是土蜂的幼子将青虫的幼子当作食物吃掉了。包括大家朱熹在内的前人,不加考察,结果闹出了笑话。
“无稽之言勿信”。没有经过实践验证的空谈不足为信,离开实践的道理是空洞无用的。不轻信,不盲从,在实践中观察事物、认识事物,才是科学的态度。
……(完)……
………………………………………………………………………用户上传之内容结束……………………………………………………………………………………
声明:本书为(。。)的用户上传至其在本站的存储空间,本站只提供TXT全集电子书存储服务以及免费下载服务,以上作品内容之版权与本站无任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