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刘备:"常败"的英雄 >

第13章

刘备:"常败"的英雄-第13章

小说: 刘备:"常败"的英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之实力即可冠于群雄。有鉴于此,曹操把汉献帝安顿在许县之后,便开始筹划东征徐州。

东汉献帝建安三年(198)九月,曹操起大兵五万进攻吕布。十月,曹军行至梁国地界,正好与刘备一行相遇。刘备一见有人要狠狠收拾吕布,喜出望外。他立即拨转马头,随着浩浩荡荡的曹操兵马,直奔徐州而去。

此番曹操出征,乃是“奉王命以讨不庭”,打起汉家天子的旗号,先已在名分上占了绝对优势。在实力的对比上,曹操和吕布所拥有的军队数量上相去不远,但质量或战斗力方面却差别悬殊。曹营将士上下齐心,而且有一个阵容强大的智囊团为曹操运筹帷幄。而吕布一方,自从他在小沛两胜刘备之后,就一直在闹内部纷争。对于智勇兼备而且忠心耿耿的高顺等将,吕布疑而远之;对于自己的亲属,虽然平庸无能,吕布却是信而用之。实际上,这场大战的结果,在两军尚未接触之先即已基本决定了。

十月下旬,曹军入徐州,攻克下邳西部屏障彭城(今江苏徐州市),首战告捷。接着,曹军沿泗水东下,在下邳西郊大破吕布骑兵,吕布逃回城中,凭城固守。曹操挥军将城围定之后,召集智囊团商议破城之策。而其主要谋臣荀攸和郭嘉,竟然也在五行之一的水字上打主意,提出一个“引水灌城”的高招来。

原来这下邳与小沛的地理情况相似,也位于二水交汇之处。城西为沂水,城南为泗水。但是,与小沛有所不同者,一是下邳城的地平面相当低下,二是下邳这两条江河的水量更大。荀攸和郭嘉正是看准以上的地理特点,提出与“围城断水”截然不同的“引水灌城”四字要诀,真可谓“用兵之妙,存乎一心”也。

十月底,曹军开始掘开两江堤岸,引水灌城。顿时,下邳城中变成一片泽国,军民苦不堪言。到了十二月,吕布军心大乱,其部将纷纷投降曹操。吕布见自己成了孤家寡人,大势已去,也只好举手投降。

大获全胜的曹操,高坐在下邳城中徐州州牧府署的大堂之上。旁边陪坐的是前任徐州牧刘备刘玄德。堂下那位被绳索捆得结结实实的俘虏,则是现任徐州牧吕布吕奉先。

堂上的二位尚未发言,堂下的吕布倒先开了口,他先对曹操说道:“从今以后,天下定矣。”

曹操一时感到莫名其妙,便问道:“此话怎讲?”

吕布马上来了劲,傲然答道:“明公最为担忧者不是我吕布么?而我今天已经归顺了。今后如果由我替明公统领骑兵,冲锋陷阵,平定天下还有什么困难!”

说完,他又转向刘备,说道:“玄德,你为座上客,我为阶下囚,这绳索把我捆得如此之紧,你就不能替我说一句好话么?”

刘备正欲回话,曹操却先笑道:“捆绑猛虎,哪得不紧!”

曹操说完,便令左右与吕布松绑。刘备见曹操有收容吕布之意,心想如果是这样,不仅报不了吕布夺我徐州和小沛之深仇大恨,而且曹操将无敌于天下,自己哪里还有出头之日?于是连忙阻挡曹操道:“明公不见当初他是如何对待丁建阳和董仲颖的吗?”

曹操立即醒悟:当初丁原和董卓,与吕布恩同父子,吕布都忍得下心亲手杀死他们,自己如果收容了这个反复无常之人,不是自造心腹之患么!当下他就下令,用丝带勒死吕布,然后斩下首级,送往许县向皇帝报功。

左右得令,一齐上前把吕布推出行刑。吕布自知死期已到,也不再哀求。只是在走出大堂时,对着刘备说了他一生中最后一句话:“这个大耳朵家伙,是最不可信任的!”

两个月后,也就是东汉献帝建安四年(199)二月,刘备携带重回自己身边的家小和部属,随曹操回转许县。这正是:

吕布今成刀下鬼,刘郎明日又如何?

要知道刘备在曹操手下栖身的日子滋味如何,会不会遭到同吕布一样悲惨的结局,请看下文分解。

一〇 虎脱樊笼

刘备到达东汉临时都城许县之后,曹操亲自上表汉献帝,委任刘备为左将军,关羽和张飞为中郎将,以表彰他们助平徐州之功。在日常生活中,曹操对刘备更是优礼无以复加,史称之为“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这并非虚言。

但是,刘备的内心深处,却被一层愁云笼罩着。

《诗经·黍离》一篇有句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那么刘备此时何以忧愁呢?我们试加剖析就不难明白。

刘备其人,志量弘广,众所周知。他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而不愿成为他人的附庸。打个比方来说,他要做自发光辉的太阳,而不愿做借光发亮的明月。如今,他在许都享受着高官厚禄,外人看起来十分风光和荣耀,然而说实权无实权,说地盘无地盘,纯粹是闲官一个。闲官犹且有自由,而自己进出都要奉陪曹操,简直成了曹操向天下显示其礼贤下士风范的活道具了。结果,曹操对刘备越是优礼有加,刘备心中越是有一种屈辱的感觉。用现代人的话来说,这大概是一种逆反心理吧。

对曹操的这种反感心理,促使刘备参加了一项诛杀曹操的秘密行动。此事的由来,还得从头说起。

自从汉献帝被曹操挟持到许县之后,他这个真命天子就成了十足的政治傀儡。皇宫的禁卫军和皇帝近身侍从,都由曹氏的亲戚和党羽充任。凡是替皇帝出谋划策者,一概逃不脱身首异处的厄运。汉献帝登基之时,年仅九岁。到了建安四年(199),他已是十九岁的懂事青年。青年人火气大,所以汉献帝对于自己的处境颇为不满。一次,曹操入宫面见至尊,冷不防皇帝愤愤然说道:“君若愿意辅佐朕,则请对朕宽厚一点;君若不愿,则请开恩放我回陈留国去吧!”

原来,汉献帝刘协,乃是汉灵帝的次子。灵帝死时,先由嫡长子刘辩继位,是为少帝。少帝登基三月,封皇弟刘协为陈留王,以兖州陈留郡为其封国。董卓入京,废黜少帝,改迎陈留王为天子,即是献帝。如今献帝要回陈留去当他的藩王,掼掉至尊至贵的天子冕旒,可见他是气愤已极了。

站在殿廷之中的曹操,听了小皇帝的一番愤激之辞,不禁大惊失色,赶忙向皇帝说好话。献帝态度稍转平和之后,曹操立即叩拜告辞。及至出得宫来,曹操已是汗流浃背衣衫湿了。从此,曹操再也不敢进宫朝见天子。

有“乱世英雄”之称的曹操,什么阵仗没有见过,难道会惧怕那个被自己玩弄于股掌之中的傀儡皇帝?曹操之惧,出于一个特殊原因。按照东汉的制度,凡三公又兼领兵马者上殿见皇帝,自己不能佩带武器不说,还要由两名雄赳赳的羽林卫士分左右挟持。卫士手提出鞘宝刀,虎视眈眈。晋见者就在卫士的挟持中与皇帝说话,说完之后,复由卫士挟持下殿。之所以如此,是考虑到司徒、司空、太尉这三公乃朝廷政务大臣,他们一旦兼领重兵,则军政两权在握,若心怀不臣之心,夺位自立相当容易,因而在皇帝与之直接见面时,要有上述一套严加防范的措施。那一日曹操入见,仍依旧制由羽林卫士执刀挟持,因为他当时身任司空总管政务,又以车骑将军的名义掌握兵权,属于“三公领兵朝见”之例。献帝在宝座上发了脾气,曹操瞧着左右那两柄寒光闪闪的利刀,生怕毛头天子喊出一个“杀”字。虽说羽林卫士都由自己千挑万选,严格控制,可是万一有人心向天子,一刀下来还会有曹某人的活路么!陡然面临生死之机,任曹孟德是叱咤风云的角色,也不容他不冷汗长流。

曹操吃了这一惊,对汉献帝的监视限制自然是变本加厉了。汉献帝悲愤莫名,便下了一道密诏给车骑将军董承,要他组织可靠官员,伺机诛除曹操。

董承是汉灵帝母亲的侄儿,其女又嫁给汉献帝为贵人,所以他和当今天子具有双重亲属关系。所谓“贵人”,乃皇帝妻妾的一种名号。光武帝建立东汉,定后宫称号,有皇后、贵人、美人、宫人、采女数种。贵人之位,仅在皇后之下。在中国古代,媳妇称公公,女婿称岳父,都可以叫做“舅”。董承是天子的岳父,所以可以称为“国舅”了。

董国舅受诏之后,立即暗中物色可靠对象。长水校尉种辑、偏将军王子服和吴子兰、议郎吴硕诸人,先后参加了这项秘密行动。接着,董承又开始和刘备接触,争取他加入进来。

刘备之所以被董国舅看中,主要有如下原因:其一是因为刘备乃汉室之胄,所谓一笔难写两个刘字,具有同种遗传基因的人还能不彼此扶助么?其二是因为已经加入秘密行动的诸人,名位既低,手中亦无多少实力。干这等大事,光有忠心一颗显然是不行的。而刘备身任左将军,手下尚有关羽、张飞、赵云等沙场老将以及数百兵马。凭这支力量在许县城中搞点突然行动,倒也勉强够了。

刘备出于对皇帝的忠诚和同情,出于对曹操的反感,出于一种企图侥幸得手,从而立时建立丰功伟业的冒险心理,总之是在复杂的思想动机驱使下,参加了这个倒曹的秘密小集团。

然而曹操亦非等闲之辈,他早已在加强监视汉献帝和其他可疑朝臣的同时,更加注意自身安全的保卫措施。在这种情况之下,董承等人的秘密行动一直未能得到实施的机会。事久易泄,刘备心中时时刻刻都惴惴不安。他知道曹操心狠手辣,此事如果露了馅,少说也要有数百人成为刀下之鬼。

一日,曹操设家宴招待刘备。酒过三巡,曹操随随便便说道:“当今天下的英雄,只有使君与我曹操。至于袁绍之流,值不得一提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刘备心中藏有机密,神经一直高度紧张。他一听曹操的话,似有言外之音,不由得全身一哆嗦,手中的筷子和汤匙立刻掉在几案之上。

曹操那双陶然醉眼之中的笑意消失了,随之浮现出来的是一缕怀疑和不解。刘备意识到自己过于失态,赶忙找理由掩饰。恰好刚才晴空之上响起两声旱天雷,他灵机一动,说道:“孔子云‘迅雷风烈必变’,这话确实是不错。”

“迅雷风烈必变”,是《论语·乡党篇》中记述的孔子之言。意思是说,孔子随时注意自己的态度神情,每逢突发的疾雷和大风,立即现出严肃敬畏之色。这句话用来掩饰刘备的失态,真是天衣无缝,也不枉他在大经学家卢植的门下苦读好几年书了。

在此,我们还得特别说一说曹操对自己的评价,也就是“英雄”二字。此话既然是从他自己的口中说出来,那就足以证明,曹操本人是以“英雄”自命,而非“奸雄”。关于当时的大名士许劭,当年曾经对曹操有两句评语的故事,上面已经说过了。但是,许劭对他的评语,却有两个版本流传至今。一个版本出自正史《后汉书·许劭传》,评语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世说新语·识鉴篇》所载评语也与此相同。另一个版本出自《三国志·武帝纪》裴注引《异同杂语》,评语就是大家熟知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后世的人,认为曹操的性格颇有奸诈成分,所以对后一种版本的评语非常之认同,使之得以广为流传。但是,究竟曹操本人听到的是哪一种版本,我们后人的种种认定和定性,都不足为据,只有从他本人的反应和回馈当中,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此处曹操对刘备说这番话时,纯属自然而然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