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圣人王阳明-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文字敏感的人,只要看到文字,大脑就会立马亢奋起来。
所以王华当时一看到扇子上的字,顿时亢奋得无以复加,劈手从美姬手中夺过扇子:你这只有上联,你等我给你加个下联……下联就是:恐惊天上神。写完之后,把扇子展开,让美女看个清楚:
欲借人间种,恐惊天上神。
请问美女,现在你还有一夜情的心思吗?
当时那美姬气坏了,夺过扇子,照王华脑壳上乒乒乓乓狂敲不止:书呆子,没见过你这号的书呆子,原本是月白风清、两情相悦的美好时光,就因为你添加了这五个字,全都给搅了,打死你,打死你个书呆子……
这事过去了好多年,富豪仍然在为自己生不出儿子来发愁。但他这一次学乖了,不再找像王华这样的书呆子,原本是富豪吃大亏的事,可你瞧王华那嘴脸,倒好像是他吃亏了一样,没劲!
这次富豪请来了一个道长,专门在家里设了一个神坛,请道长登坛作法,施术求子。道长登坛作法之后,就停下来休息一会儿,不想他身子一歪,竟然睡着了,睡了不知多久悠悠醒来,说自己刚刚做了一个怪梦,梦到自己正捧着富豪求子的申请书上天堂递交,不想却遇到了新科状元发榜,从天庭出来迎接的队伍浩浩荡荡,无止无休,所以道长才会迟迟不醒……
富豪听得有趣,就问:那今年的新科状元是哪个啊?
道长回答:不晓得,就看到迎接的队伍里,打着两面怪幡,上面写着:欲借人间种,恐惊天上神。
富豪登时面色如土。
天机不可道破
富豪借种不成,但他与王华秘密书写的联辞,却出现在道长的睡梦中,这事一笔一画地写在史书上,应该是假不了的。
但这事也不是不可以解释,事件中最大的嫌疑人,就是富豪的美姬,既然她曾奉命去和王华一夜情,虽然事情未成,但她的心,却难免会泛起波澜,和这个道长搅和在一起。王华书呆子,不懂风情,已属人间极品,要让我们相信道长也和王华一样,对美色硬是没感觉,这种事情的概率断不会太高。
也就是说,实际上是富豪的美姬与道长有一腿,并悄悄地把这事告诉了道长,然后道长再编个故事说出来,立即起到震撼的效果。这种手段直接关系到道长的利润收入,他没有理由不采用。
道长的事情,算是能够找到个合理的解释。但是在书呆子王华的家里,却接连出了几桩怪事,竟然从无人试图开解过。
都是什么怪事呢?
头一桩,是王华于成化七年,也就是公元1471年,娶妻郑氏。新婚之夜郑氏就怀孕了,这事很正常。
但不正常的事情马上出现了,十个月后,郑氏竟然没有生产。没生就等着吧,这一等可有点儿让人抓狂,竟然足足等了十四个月。
正常人类,岂有一连十四个月还不出母腹的?按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十四个月胎儿不出来,母体的营养也不够啊,多半是要剖宫产,以免成死胎的。
更怪的事情又来了。十四个月后,王华的母亲,岑老太太做了一个怪梦。在梦中,她看到天上祥云缭绕,一个白胡子仙人骑着只麒麟异兽,怀抱一个婴儿,踏着仙乐的鼓点迤逦而至。到了近前,白胡子仙人把怀中的婴儿递给岑老太太,说了句:这个宝贝孩子就交给你了,要好好照顾哦……然后岑老太太就醒了,醒来听到的第一个声音,就是婴儿的哭声。
郑氏生了。
岑老太太做的这个梦,不好追究了,天知道这梦她到底做过还是没做过。但这个孩子怀胎十四个月,却是史书上记载的。
孩子出生了,爷爷王伦立即拄着拐杖赶来,说:这孩子,就起个名叫云吧。
于是这孩子就叫王云,而从此以后,王家生下这孩子的那幢阁楼,就被乡人称之为瑞云楼。
又一桩怪事出现了,王云小朋友长到了五岁,竟然还不会说话。这孩子,竟然是个哑巴!
可怜王家人啊,六世承传,一代又一代,本以为这一代会有一个超级聪明的宝宝出现,谁料到老天竟然开了这么个玩笑。可玩笑是老天开的,你又能有什么法子?王家人只好忍气吞声,不敢跟老天较真儿。
而后是最怪最怪的事情发生了。有一天,小王云正在外边和小朋友们玩儿,忽然来了一个和尚,他很是诧异地看着王云,笑着说了句:哇,蛮好的一个孩子嘛,可惜道破了。
啥叫道破了呢?
就是把事情说破了,说开了,古人讲究个天机不可泄露,云这个字,在古语里就是说的意思。这孩子既然起名叫说,这让他还怎么说?
听说了这件事,孩子他爷爷王伦如梦方醒,急忙替王云改名——另有记载说这事是王云他父亲王华干的,甭管是谁,总之,王家此时统一意见,这孩子必须马上改名。
改个什么名字好呢?
就叫王守仁如何?
大儒王守仁,从此横空出世,开始了他叱咤风云、纵横驰骋的非凡人生。
史载,当家人替他改了这个名字之后,他终于开口说话了。
第二章我的青春谁做主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任何人都可以像陆九渊这样大喊一声,但你喊了也白喊。这个哲学思辨是远比高等数学更要庞大复杂的体系,陆九渊为了演算这道题,耗费了数十年的精力,如果你根本未曾演算过,大脑中并没有这个解题的思路过程,你拿着人家的答案,喊得声音再高,也是枉然。
这道题是你自己的,是你的人生课题,你演算出来了,打通了你自己大脑的任督二脉,以后你的思维就能够游刃有余,运行周天。
少年仔遭遇大阴谋
王守仁的少年人生,为一连串奇怪的阴谋所笼罩。
这个阴谋始建立在他父亲王华高中状元,而年少的王守仁,又过早表现出了他的聪明才气的背景之下。
王华高中状元,是成化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482年的事情。中了状元之后,王华派人接父亲王伦、儿子王守仁去京城。于是爷孙二人就上了路,途经镇江金山寺,爷爷王伦牵着小王守仁的手,登山游寺观江景,然后与寺中客人同座,弄几首诗出来,也显得自己比较风雅。
可是吟诗这种活儿,是很累人的,要绞尽脑汁,要搜肠刮肚,要出口成章,最好还能够带点儿哲理性的色彩。几个大人正在痛苦中思考煎熬,十一岁的王守仁突然蹦了过来,曰:不就是弄首破诗吗,这有何难,你看我给你们搞一个: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诗写得倒还说得过去,但是王守仁如此小的年龄,却如此爱显摆自己,这个毛病要是不矫正过来,那这小东西长大之后,铁定不是什么好玩意儿——单是恃才傲物,目中无人,就不知道会招惹多少仇人。那这孩子的一辈子,就甭想活得开心。
咋整呢,可不能让这孩子在恃才傲物的歪道上走下去,一定要刹住这小东西的歪风邪气。可咋个刹法呢?
于是有一天,王守仁正在街上瞎溜达,前面忽然来了一个算卦先生,笔直地向着他走了过来,说:小朋友,现在,我要给你相面,闭嘴,不许打岔,我下面说出来的话,你要牢牢记在心里,要每时每刻翻出来琢磨,就像牛反刍一样,直到把我的话彻底理解为止,听清楚了没有?听清楚我就开始了:
须拂领,其时入圣境;须至上丹台,其时结圣胎;须至下丹田,其时圣果圆。
说完这几句话,相士再问王守仁:你听清楚了没有?记住了没有?记住了就好,你慢慢琢磨吧,什么时候把这几句话琢磨明白了,你就算全都明白了。
相士说完就走了,撇下王守仁站在大街上,呆呆地一个人发愣:这个算卦的,云山雾罩地说些啥啊?让我慢慢琢磨琢磨……
细一琢磨,好像相士的话并没什么难以理解的,他就是说:小朋友啊,当你的胡子长到领口处的时候,你的学问就进入了圣境。当你的胡子长到两乳的位置之时,你的学问就可以结圣胎了。而当你的胡子长到过肚脐眼,那么你的学问,就到了圣果圆的地步了。
可什么叫入圣境?什么叫结圣胎?什么又叫圣果圆?
入圣境,就是学问登堂入室了。结圣胎,就是你可以建立自己的理论思想体系,向着大师迈进了。圣果圆,就是说你的学问已经能够学以致用,用来指导实践了。
也就是说,大街上突然跑来一个算卦的,告诉王守仁说:你的年龄不到三十岁,学问是无法登堂入室的。不到四十岁,是无法建立起完善的思想理论体系的。不到五十岁,是无法将理论应用到实践的……说这番话的人,不过是个算卦的。他真的懂这些吗?如果他真懂,怎么把自己弄到了走街串巷替人算卦的地步?如果他不懂,又怎么能对王守仁说出这番话来?
为什么要忽悠孙子
实际上,少年王守仁遇到的那个相士,百分百是他的爷爷——王伦高薪聘请来的骗子,跑来忽悠孙子王守仁的。
为什么要忽悠王守仁呢?
这是因为啊,王守仁这孩子太聪明了,而在追求学问的大境界上,聪明的孩子九成九要吃大亏。
为什么呢?
因为啊,学问这个东西啊,是搞出来给普通人用的,所以最终的表现形式超级简单。聪明孩子一看就懂,就不会把学问当回事,如此简单的东西,有什么值得探究的?比如说《论语》开篇第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聪明孩子和笨孩子看了,是有不同的表现的。
聪明孩子看了这句话,头一个反应是:学而时习之了,还不亦说乎……外边有那么多的美女不让人家看,非让人家看书本,这已经够郁闷的了。可看了书本还不够,还要时习之,这明摆着是有病,岂有一个不亦乐乎的道理?再查查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噢,学而时习之的意思啊,是说掌握了知识并在现实中灵活运用,是很快乐的哦。没错没错,我看了书,又比别人聪明,考上大学,找个好工作,娶了超级大美女,的确是不亦乐乎,有道理,这句话有道理啊……
基本上来说,聪明的孩子想到这一步,就算是齐活儿了。
但是笨孩子却不一样,他也在琢磨:嗯,掌握了知识并在现实中灵活运用,不亦乐乎……可我脑子笨啊,这知识死活就掌握不了,掌握不了就不亦痛苦乎。那这事可咋整呢,咋整呢……咦,为什么聪明的孩子就能够掌握,我就不行呢?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会不会是这套知识只适合聪明孩子的脑壳,压根儿就不适合我呢?要是这样的话,那我能不能……嗯,自己搞一套适合我自己的思想知识体系出来,然后再把它用到生活实践中去,那岂不是不亦乐乎了吗?
但事实上,这世上的绝大多数笨孩子,是没有能力建立起一套独立的思想知识体系的。这种本事只有聪明孩子才会有,可是聪明孩子却已经能够娴熟地运用前人的思想体系,并从中获利,已经不再有创新的冲动。所以人类社会中,只有笨孩子才具有创造思想体系的冲动,但是他们偏偏没有这个能力。而聪明孩子有这个能力,偏偏又没有这个冲动。
而少年王守仁遭遇到的那个相士,所说的那番话,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这种冲动强塞到王守仁的脑壳中去。
可是好端端的,聪明的王守仁既然已经能够从前人的思想体系中获益,相士为什么还要强行塞给他这种创新的冲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