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一千多年前的荣辱是非:大宋的人大宋的事(选载) >

第32章

一千多年前的荣辱是非:大宋的人大宋的事(选载)-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来,人们千万不要把事做绝,不给别人留活路也是不给自己留活路。
刘太后生前作威作福,在赵祯的婚姻上也武断专行,先是硬把赵祯看上的王姓女子许配给了刘美的儿子刘从德(真是不忘前夫的旧情),后来又把赵祯看上的张氏立为才人,塞给赵祯一个不喜欢的郭氏为皇后。
不自主的婚姻使赵祯婚后生活很不美满,他亲政以后后宫屡起风波,最后竟废除了郭后。废后风波一时引起朝廷大哗,出现了官员集体聚集在皇帝寝宫门前进谏的千古奇观。
赵祯把对刘太后的不满还发泄在宰执的任用上,刘太后留下的政府班底,除了宰臣张士逊因为曾是赵祯的东宫老师得以留任外,首相吕夷简、参知政事晏殊、参知政事陈尧佐、枢密使张耆、枢密副使夏竦、枢密副使范雍、枢密副使赵稹等执政大臣都被免职,外放到地方。
刚刚亲政的赵祯很想有所作为,他重新起用了一直被刘太后打压的李迪接替吕夷简,组织了新的领导班子,但是他的雄心大志很快就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几年以后,大宋的西北边境重燃战火。
本来已与大宋和好了的党项族又起兵进犯,而且公然称帝,几十年不识刀兵的大宋被迫拿起武器。
这次战争会是什么样的结局?
无论胜败,历史都会又开始流血。


第六章 狼烟四起的西线

寻找党项的足迹(1)

大西北,风烈如刀。
茫茫黄沙,疏疏红柳。
在漫天黄尘中,这片土地养育着众多的少数民族,其中羌族是很古老的一个民族。
在浩瀚的青海湖东南的黄河河曲一带,生息繁衍着羌族的一支——党项羌。在南北朝末期,他们还处于氏族社会的父权制阶段,结为大大小小一百多个部落,过着不事稼穑的游牧生活。这些部落之间没有从属关系,谁也不受谁的管理,也不向谁缴纳赋税。
在南北朝的乱世中,分裂的政权忙着杀来杀去的,党项羌在三不管的边缘地区不断发展。到了隋唐时期,中原又归于一统,影响力开始向外辐射,党项羌自己说了算的逍遥日子便到头了。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党项羌中实力最强大的拓跋氏部落首先归附,内迁旭州(今甘肃庆阳境),拓跋部的大首领拓跋宁丛被授予大将军称号。
至此,党项羌开始成为中原政权的附属。贞观九年(635)拓跋部首领拓跋赤辞被封为西戎州都督,赐姓李。后来吐蕃在青藏高原上崛起,党项羌屡被打击,便纷纷向甘肃和陕西北部一带的内地迁移,拓跋部也从原居地松州(今四川松潘)迁到夏州(今陕西靖边境),被称为平夏部。当时还有一些党项羌居住在庆州一带,被称为东山部,居住在平夏地区南界横山一线的党项羌部落,被称为南山部。
在安史之乱中,平夏部首领西平公拓跋守寂参与平叛,被唐朝任命为容州刺史,领天柱军使。拓跋守寂的曾孙拓跋思恭又在剿灭黄巢起义时立下功劳,升任夏州定难军节度使,统领夏、绥(今绥德)、银(今榆林境)、宥(今靖边东)、静(今米脂境)五州地区,并再次被赐姓李,晋爵夏国公,拓跋思恭摇身一变成了李思恭,拓跋氏也从此变成了李氏。
经过李思恭的苦心经营,以夏州为中心的党项李氏藩镇割据势力初步形成,奠定了以后称雄西北的基础。
唐亡以后,西北一隅的党项李氏周旋于五代的各路豪强之间,名义上是他们的藩属,实际上却是自成一家。除了李氏(拓跋)部落,其他的党项部落也趁中原大乱的机会全力扩展势力,活动范围逐步扩展到汉人和吐蕃人居住的地区。更有一些党项人与汉族杂居在一起,接受了汉族文化,被称为“熟户”;生活在漠天旷野以游牧为生的党项则被称为“生户”。
各党项部落虽然迁入内地,但还是以游牧为生,得便就在中原王朝的边境地区抢掠一番(游牧民族好像都把抢掠当成了致富手段)。十余年间,掳去人口、牛羊数以万计,掳掠奴隶的增加,又使党项各部落之间展开了相互的争夺。党项人虽然勇猛善战,可这时部落各自为政,对中原王朝还没有构成太大的威胁。
就像所有民族的发展历史一样,党项族也需要出现一个领袖人物,这个人被时代的浪潮筛选出来了,他就是李继迁。
当时已是赵光义统治时期,平夏李氏党项在名义上还是大宋的臣子。早在太祖建隆年间,赵匡胤就加封定难军节度使李彝殷为太尉,李彝殷也向大宋朝贡,他死后还被追封为夏王。他的儿子李光睿、孙子李继筠都向宋称臣,其中李继筠还在赵光义亲征北汉时率兵作为偏师从背后进行骚扰牵制,平灭北汉党项李氏部落也有功劳。
但在李继筠死后,形势发生了变化,接替他掌管平夏部的是他的弟弟李继捧。有许多贵族都对才干资历都平平的李继捧不服气,便以他兄终弟及不合礼法,纷纷鼓噪起来。银州刺史李克远和弟弟李克顺竟发兵起事,想以突然的动作袭击夏州,用武力把李继捧赶下台取而代之。李继捧虽然能力一般,可也不甘坐以待毙,就设伏兵擒杀了这两人。
李继捧这一开杀戒可不得了,部族内的大小首领都不干了,有拥兵自重的,有上表到赵光义那儿去告他的,党项平夏部乱成一团。
赵光义得到这个消息时不知道是什么表情,估计他一定庆幸自己够幸运,同样是兄终弟及却没有惹出这么大的麻烦。
其实,这场乱子是党项内部争权夺利的总爆发,以前李继筠还有压制其他贵族的威望,李继捧威望不足,只好在赵光义乘虚而入的“调停”压力下,万般无奈地在太平兴国七年(982)五月去了东京汴梁,把祖祖辈辈经营了二百余年的夏、绥、银、宥、静五州之地双手奉上,赵光义把他改封为彰德军节度使。
兵不血刃地解决了党项羌,赵光义认为这是一个把夏州割据政权连根拔掉的大好机会。
机会确实不错,可赵光义兴奋过头、操之过急了,他不仅马上委派官吏、调动兵马前去接收地盘,还要求李氏亲族迁移到京城开封(做被抵当的人质)。赵光义过激的做法触动了党项人敏感的神经,他们自己窝里反可以,但要外族来直接统治他们,却是大多数党项人不能容忍的。
这股反抗潮流的领袖就是李继迁。李继迁是宥州刺史李光俨之子,李继捧的族弟,据说他“生而有齿”,也就是生下来嘴里就长出了牙,其实这样的孩子也不算特出奇,只不过有些人习惯性地在名人身上找神迹,发现一点特别的地方就大惊小怪。这样的人古时有,现代也有,想必以后还会有。
不过,李继迁确实神勇过人,年仅十一岁的时候就曾亲手射杀猛虎,顿时声名大噪。李继捧献地的时候,李继迁刚刚二十岁,也在要迁到京城居住的人员之中。他不愿意成为在别人门下讨食的附庸,就决定以保存党项民族生存发展的名义,武力反抗宋朝的统一。
在李继迁谋划反宋的行动中,有一个人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个人就是李继迁的心腹谋士张浦。
当时宋军已经接手各州城防,李继迁在与弟弟李继冲和亲信族人研究对策时,年轻气盛的李继冲主张立即夺回五州之地,他说:“虎不能离开山林,鱼不能离开深水,我们不能离开祖先遗留下的基业。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趁夏州还没有发现我们的意图,出其不意地突击进去,杀死宋朝的官员,驱赶走他们的军队,以绥州、银州等处作为根据地,就可以实现我们的目标了。”
老谋深算的张浦不同意,他认为即便偷袭能够拿下夏州,但以李继迁现有的兵力,无论是数量、装备还是训练,都无法抵抗强大的宋军,更何况党项各部族未必都站在自己这一边,他主张先避宋军的锋芒,“走避漠北,安立室家,联络豪右,卷土重来”。
张浦虽然是汉人,却深得李继迁的信任,倚之为智囊,听了他的话李继迁思虑半晌,决定采纳张浦以退为进、积聚力量、卷土重来的意见。
李继迁假托自己的乳母去世,安排了一场葬礼,他自己和亲信族人装做送葬,把衣甲兵器都藏在灵车上的棺椁里,一行数十人大摇大摆地走出城去,到了银州城外他们跳上骏马,一路狂奔到预先选择好的地斤泽(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
地斤泽地处鄂尔多斯高原南部,是离夏州三百余里的一块水草丰美的沙海绿洲,四周都是荒漠戈壁。在茫茫沙漠中,如果没有熟悉地形的人引路,很容易迷失方向。因此,地斤泽是个比较安全的地方,被李继迁选为立足之地。
李继迁据有此地之后,便打出了反宋的旗号。
党项和大宋直接的武力对抗由此揭开了序幕,战战和和纠缠了近百年。

战和之路(1)

李继迁在张浦的辅佐下,开始了反宋之战。
李继迁第一步就是要收拢人心,没有人什么事情也不可能做成。
李氏在西北经营的时间较长,在党项羌中的威信很高,李继迁以恢复祖业为号召,在地斤泽摆出了祖先拓跋思忠的画像,吸引了不少原来的族人。别的部落的人也来参拜,李继迁的势力慢慢地增长起来,但还是无法和宋朝相比。
李继迁先是在太平兴国七年十二月谋划攻打夏州,宋朝探知这个消息派出了援兵,李继迁不敢拿鸡蛋去碰石头,悄悄地撤兵而去。接着,在第二年又攻葭芦川、三岔口,都被宋军迎头痛击打了回去。李继迁虽然屡败,却毫不气馁,继续和宋朝纠缠不休。
赵光义这时还没瞧得起李继迁,心想这个毛头小伙还敢玩真的,那老子就教训教训你,便使出了釜底抽薪的计策,下诏招抚夏、绥、银等州党项与汉族流民归业,断绝了李继迁的兵源,这等于掐住了李继迁的脖子,李继迁的日子不好过了。
张浦也看明白了赵光义这条计策的狠毒,就建议李继迁建立一块稳固的根据地,这样才能保证人力物力的供应。他说:“宥州物产丰富,且有险峻的横山为屏障,是个易守难攻的好地方,我们据守险要,等待时机,光复旧业大事可成。”李继迁采纳了他的建议,挥兵二万直取宥州,但被宋军不客气地给打了回去。
李继迁几次出击不利,便退守地斤泽。为了扩充实力,他把弟弟李继冲派了出去,游说党项各部族,李继冲以“民族大义”为说词,还真打动了不少党项部族,到雍熙元年时有好些部族都投奔了李继迁。李继迁的胆气又壮了起来,在夏州西北的王庭镇(今内蒙古乌审旗西南)战胜宋军,光俘虏就抓了一万多,这次总算是打赢了一仗。
郁闷了好久的李继迁扬眉吐气了,他要趁热打铁扩大战果,就分兵四出,想多抢一些地盘。谁知乐极生悲,宋朝知夏州尹宪和都巡检使曹光实星夜奔袭地斤泽,纵火焚烧营地,斩杀党项军五百余人,焚毁数百处帐房,把李继迁的老窝掀了个底朝天。在宋军的突然打击下,李继迁哥俩冒烟突火狼狈而逃,连老妈和媳妇都来不及带走,让宋军抓了活的。
这一仗砸烂了李继迁辛辛苦苦积攒下的家底,李继迁、李继冲和张浦等几个人流窜犯一样地东躲西藏,靠党项人的暗中接济才没有饿死。
要是换了一般的人,也许就一蹶不振灰心丧气了,可李继迁却选择了继续战斗。他一方面收拢残兵败将,一方面去和党项各部首领联系。他也不兜圈子,开门见山地说:“我们老李家祖祖辈辈都拥有这片土地,现在被家族败类勾结宋朝夺去了,你们要是还念我家祖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