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的荣辱是非:大宋的人大宋的事(选载)-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916年建国时国号契丹,947年改为辽,983年改为大契丹,1066年又改称大辽)。
契丹建国以后,创制了契丹大小字,结束了契丹民族无文字的历史;又制定了法律,确定了法制基础;设立汉儿司,管理汉族百姓,后来更是实行“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一系列措施,使辽国粗具规模,逐渐走向强盛。
辽太祖阿保机建立国家后,继续四处扩张,除了向南对汉族区域攻击外,契丹铁骑征服的足迹北至鄂尔浑河畔,西至新疆,东到黑龙江,完成了中国北方地区的统一,并成为中原王朝很长时期的劲敌。
天显元年(926)七月,辽太祖病死,次子耶律德光继位,即辽太宗。
辽太宗继续贯彻阿保机向南发展的策略,不断地南下,期望将疆域扩展至黄河以北,但没有什么收获。机会终于在辽天显十一年、后唐清泰三年(936)那个夏天来了,后唐北京(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想尝尝当皇帝的滋味,可又感到实力不济,就向强大的契丹求援。
当然,在实力不平等的情况下,说求援是不准确的,准确地说应该是“乞援”,像历史上有名的“秦廷之哭”即为乞援。本来哭哭啼啼地就让人心里不爽,石敬瑭更下作,认比自己小十岁的辽太宗为父,还将幽、蓟、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十六州割与契丹,另加岁贡帛三十万匹。
这样的条件令辽太宗心花怒放,亲自率契丹铁骑五万南下支援石敬瑭,一心一意地扶植起这个“儿皇帝”。石敬瑭的行为,不但使中原政权成为契丹的附庸,而且将阻击北方强敌的长城防线拱手让给了游牧民族,影响中国历史数百年,直到明朝建立,才又夺回了长城防线。
契丹得到幽云十六州的意义十分重大,不仅仅是在战略上占据了主动、地利上占了上风,更为重要的是从此有了发达的农业基地,源源不断的粮食至今也是最为重要的战略物资之一。更何况连地盘拿来的,还有农业技术熟练的汉族农民,以及先进的汉文化。
幽云十六州的失去,断送的不仅仅是一个大宋王朝,还阻止了中国历史向更高阶段进化的可能,影响中华民族数百年,甚至可以说我们至今还未摆脱这个巨大的阴影。
石敬瑭一个人的罪过,却要一个民族和这个民族的发展进程来承担恶果,他对历史犯下的罪行,已不是痛骂一声“儿皇帝”所能涵盖的。
经过数十年的经营,契丹(辽国)兵强马壮,和同样壮心不已、谋求扩张的大宋直接面对面的碰撞将不可避免。
导火索就是北汉,这个导火索将由大宋的第二代君主赵光义亲手点燃。
击灭北汉之战(1)
赵光义新君即位,很想搞出些大名堂,来树立和提高自己的威信。
吴越归地和漳泉纳土,赵光义觉得不过瘾,毕竟这些都是靠威胁和高压取得的,虽然得了实惠,可在形式上一点儿也不壮观。更为重要的是,赵光义有个说不出口的心结,他总觉得自己在承受着太祖赵匡胤的余荫,走不出皇帝哥哥的阴影。
这种心态,在一次他和枢密使曹彬的对话中可见端倪。那是在太平兴国四年的正月新春,赵光义问曹彬:“周世宗和我朝的太祖,都御驾亲征过太原,但都没有打下来。难道是太原城太牢固,根本就没有攻克的办法吗?”此话开头就说柴荣和赵匡胤,看来赵光义时时在拿自己和二人比较。
曹彬是个老实人,根本想不出赵光义的心思,回答说:“周世宗的时候,是因为史超在石岭关被打败,军心不稳才撤兵。太祖是因为军中流行疫病,不得不撤兵。和太原城坚固不坚固没有关系。”
赵光义想了想,又问道:“那我要征伐太原,你看怎么样?”
曹彬回答说:“现在朝廷军队精锐,人心安定,要去征伐北汉,必定会成功。”
宋太宗赵光义赵光义点点头,下定了征伐北汉的决心。
曹彬分析得很对,尽管顺手拍了下“人心安定”的马屁,其余的说得还真是那么回事。赵匡胤一手整顿训练的精锐禁军就不用说了,北汉这些年的日子实在是有些难过,被大宋碎刀割得快把血都流尽了。
原来开宝二年赵匡胤撤兵后,对北汉不是不闻不问,而是采取了零敲碎打、全方位骚扰、积小胜为大胜的做法,不仅有小规模的战斗,还“夏取其麦,秋取其禾”,把北汉辛辛苦苦种的粮食在成熟时搬回自己的家,有机会就连北汉的老百姓也都迁移到宋境(估计对恋土的百姓来说,实行的都是武装押运式的迁移)。这样一来,北汉的国计民生可就难了,粮食不够吃,干活的人手也短缺,大量的土地竟然被迫荒废了。
赵光义既下定了决心,很快就下令调集军队粮草,大军一路向北开去。
这次进军,赵光义以潘美为北路都招讨制置使,统率崔彦进、李汉琼、曹翰、刘遇四军包围太原,分四面攻城。为了阻断辽国对北汉的救应,又安排勇将郭进为太原北石岭关都部署,负责打来援的辽军。
一切都安排妥当,赵光义下诏御驾亲征,离开京城去了前线,此时已是二月中旬。
北汉皇帝刘继元听到宋军又来攻打的消息,又急又气:这个宋朝,真是阴魂不散!马上向辽国求救。辽决定由宰相耶律沙带兵前去救援。
三月,耶律沙和郭进在石岭关东南的白马岭相遇,两军隔着一条溪涧对峙。本来按照耶律沙的意见,是等待和耶律斜轸的后军会合,再与宋军交战,但监军冀王耶律敌烈认为宋军根本不堪一击,坚持要马上进攻,耶律沙拗不过这位王爷,就下令渡涧发起攻击。
不料郭进有勇有谋,等辽军渡了一半的时候,率领宋军旋风般地杀出,辽军首尾不能相顾,被宋军杀得人头滚滚,那位心高气傲的冀王耶律敌烈战死沙场,耶律沙的儿子、耶律敌烈的儿子,还有另外两员大将也都在这场战斗中丢掉了性命。要不是耶律斜轸及时赶到,万弩齐发射向宋军,就连耶律沙也回不去了。
辽军大败,无力继续前进,只好狼狈地退了回去。郭进作为偏师,将纵横塞外的契丹铁骑打得望风而逃,死伤甚多,显示出了名将的风采。
宋军主力一路连克镇州(河北正定)、岚州(陕西岚县)、宪州(山西静乐县),又一次来到太原城下,四面将太原团团围住。
随着辽军败退,太原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成了孤城。
孤城难守,刘继元再次派出带着蜡丸书求救的使者,不料使者被郭进擒获,宋军押着使者在城下游行一圈,北汉将士彻底绝望了。
内乏粮草,外无救兵,形势险恶到了极点,已经绝望的北汉将士,真的成了困兽,死命激战不休,宋军攻城连连受挫。镇守太原城东南面的刘继业(杨业)更是凶如猛虎,接连击退攻城的宋军,城下堆满了尸体。刘继业(杨业)在北汉号称“无敌”,但在赵匡胤第二次攻太原的时候,曾被追杀得躲在壕沟里才捡回了一条命,这次他发誓要报仇雪耻,因此格外骁勇。
四月,赵光义亲临太原,“擐甲胄,犯矢石,指挥戎旅”,宋军攻城更猛,铁骑军指挥使呼延赞冒着枪林箭雨奋力登城,上去一次被打落城下,他爬起来再冲上去,结果又摔了下来,一连摔下来四次仍鏖战不休。天武军校荆嗣也突上城头,接连杀死数名北汉军校,他自己也脚中双箭、手中炮石,连牙也被打掉了两枚。激战到现在,太原城被打得城堞没有一个是完整的,城上到处插满了箭,整个太原城就像一只超巨型的刺猬,可见当时战斗的激烈程度。
连续不断的猛攻,摧毁了北汉军兵残存的斗志,开始有人动摇了,马步军都指挥使郭万超等人投降。赵光义不失时机地发出招降的诏书,刘继元内外交困,再也支撑不下去了,在五月初五归降,北汉十州一军四十一县归属宋朝。
自太祖乾德元年(963)开始,大宋两代君王,历时十六年,经无数场血战,结束了自唐朝中叶安史之乱以来的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南北方主要地区的统一。
平灭北汉,是宋朝在消除所有割据势力中最困难的,这不仅表现在北汉有强大的辽国的救援,北汉军队的勇悍也是其他割据势力难以望其项背的。赵光义虽攻取了太原,但付出的伤亡之大使他心里憋得难受,可为了表现自己的宽厚仁爱,还不能搞屠城发泄的那一套。于是,赵光义把火发在了太原城的建筑上,在攻占太原十多天后,五月十八日他下了火焚太原的诏书。太原古城的浓烟烈火数日方散,从此这座有一千五百年历史的古城变成一片废墟。
太原的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赵光义却环顾四周,在断剑折戟中自豪感油然而生:豪杰天子周世宗柴荣、自己的皇帝哥哥赵匡胤几经努力都没有打下的太原,终于被我拿了下来!看来,他们比我差得多啊,我才是真正的英明神武!
综观历史,当自己以为自己英明神武的时候,离狂妄失败就不远了。
有些飘飘然的赵光义没有注意到在此前后宋军暴露的问题:一是在白马岭立了大功的郭进被监军田钦祚逼死,田钦祚在石岭关做了不少贪赃枉法的事,都部署郭进性格刚直,对这些事看不下去,就说了几次。结果心性阴险的田钦祚记恨在心,屡次凭借监军的权势凌辱郭进,监军是朝廷在军中的代表,郭进拿他也没有办法,不堪忍受的郭进竟然自缢而死。
二是在围攻太原分配作战任务时,崔彦进、李汉琼、曹翰、刘遇各攻太原城的一面。刘遇被安排主攻西面,恰恰刘继元的宫城就在西面,当然那里的防守也一定会更严密,战斗也会更凶险,刘遇就吵着要和曹翰换攻城地点,偏偏曹翰不买账,说什么就是不换。这事两人争执不下,最后把赵光义都惊动了,他为了避免将领不和,就和了一次稀泥,对曹翰说:“将军你智勇无双,攻打西城的事那是非你莫属啊。”就这样曹翰才和刘遇换了防地。
这两件事,一个透露出军队的纪律有了问题,一个显示了往昔勇猛的将领开始胆怯,没有了一往无前的精神。
将领惜命便会怯敌如虎,军纪涣散便是一群乌合之众。
可赵光义正陶醉在自己超越太祖的大功业里,根本没细想这两个致命的问题。这还不要紧,要命的是他居然以为自己挥手之间便可以改天换地,他要去和辽国的铁骑较量较量。
幽云十六州,赵光义感觉以得胜之兵去取,简直如探囊取物般容易!
光荣在幽州城下破灭(1)
赵光义一声令下,数十万大军杀奔幽州而去。
征尘蔽日,杀气冲天。赵光义满怀信心,他要建立起和秦皇汉武比肩的不世功勋。
他早就有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心愿,在兵伐北汉的时候,辽国就曾派遣使者质问:“为什么要征伐北汉?”赵光义声色俱厉:“北汉是中原天朝的叛逆,征伐它是顺天应人,理所当然。你们辽国不去救援,宋辽之间还能和平相处,假如你们一定要去救援北汉,那就只有放手一战了!”
不论赵光义后来战绩如何,他能发此豪情万丈之言,比起后来那些猥琐的皇帝,真不愧为大好男儿!
事实上,宋灭北汉以后,宋辽之间的缓冲地带已经消失,东起渤海,西至雁门,宋辽边界直接接触。
双雄对峙,宋辽必有一战,已经是有识之士的共识,但如何把握开战的时机,却是大有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