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唐-第3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言庆哥哥”
李神通父子离去之后,郑宏毅有些尴尬的走上前来。
李言庆哼了一声,没有理他。
还是李道玄一旁看不下去,轻声道:“六哥,郑公子唤你呢按照李氏族谱中排序,在李言庆这一辈儿当中,言庆行六,李世民行七。只是由于李世民现在身份不同。故而大家都称他二哥。实际上呢。李言庆的年纪,可是比李世民的大几个月。
“你闭嘴!”
李言庆抬头,目光森冷。
李道玄本想为郑宏毅说两句话,可是被言庆这么瞪了一眼之后,立复闭上嘴巴。
我的今天,六哥这发飙起来,怕二哥都比不得”
言庆深吸一口气,许久后,长叹一声,“宏毅,我知你身不由己。此事原本也怪不得你,论身份,叔父比你高;论辈分,郑公也长于你。可我很生气,你就算身不由己,也应该知会我一下。哪怕一封书信,哪怕简单一语,我都不会怪你,可你,竟默默随从!若非我有所防备的话,这一次岂不是要吃那下马威?最可恨,你竟然去帮着其他人,来算计我?”
“我没有,”
“你住口!”
郑宏毅委屈的站在一旁,却不敢再开口了。
从小和言庆一起长大,更跟随言庆在高句丽东征西讨。当年郑醒的事情,他没有站在言庆一边,言庆没有怪他。后来他得了朝廷封赏可最大的功臣,却闭门幽居三载。无所收获。
对言庆的厉害,郑宏毅可谓了解颇多。
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畏,而这一次,他也的确是犯错在先。
“爷爷过世前,命我一定要好好照拂郑家。
这些年来,我也一直这么做。宏毅。你拍着胸口说,这几年来,我待你郑家,可有半分差池?”
郑宏毅,不知如何开口。
“算了,这一次的事情,我也怪不得你。
回去告诉郑公,摊丁入亩可以不执行,但租庸调必须执行”这,对你郑家而言,有好处。”
“啊?”
郑宏毅抬起头,惊讶的看着李言庆。
言庆没有再和他解释。难不成告诉郑宏毅,过不了几年,举口非子推行租庸调点法,你们郑家专在最前面,其实是给夭哗犬队出榜样。你们做出了好榜样,皇上就决不会亏待你们。
租庸调,于唐初实行,至德宗时,被两税法所取代,摊丁入亩?
李言庆想了想还是否定了!
这也许可以作为未来一项税法来执行。
一百年后,两百年后。待到时机成熟了。人们自然会想到这项律法。但是现在,李言庆还没有狂妄到,敢和天下所有世胄作对。别的不说,如果他真敢推行,杜如晦他们定然背他而去。
郑宏毅不太清楚租庸调是什么,但言庆这么一说,他知道。言庆原谅了他。
“养真哥,”
“谁准许你唤我的字?”
李言庆脸色一变,吓得郑宏毅又闭上了嘴巴。
“六哥。你莫再吓宏毅了,宏毅这些天。也后悔的要命呢“活该他如此”谁让他不记当年轻易,居然和人联手算计我?”
“言庆哥,我可没有算计你。再说了,从头到尾。都好像是你在算计我吧。”
李言庆站起来,一把搂住了郑宏毅的脖子,“我说你算计我,你就是算计我了”还有,我成亲的时候你居然敢给我下绊子,要不是哥肚子里有真才实学,只怕连亲事都被你搅黄了。
他娘的,本想好好灌你几杯,你这家伙居然不讲义气的先跑了。”
郑宏毅被勒的喘不过气,可心里面却开心的要命。
这感觉,就好像当年在高句丽时那样,从高句丽回来以后,言庆哥就再也没有这样子和我打闹。
“言庆哥,是你吩咐让我这么做的!
为了这件事,我已经被二娘子收拾了好几次。你怎么现在又怪到我的头上,,这不公平。”
“休要言公平,我这是耸老徐出气。
你之前叫他妹夫叫的过瘾吧”那家伙可记着呢,在找机会收拾你郑宏毅一听,立刻就笑了。
他比徐世绩小好几岁小时候都是唤徐世绩兄长。只是徐世绩娶了郑宏毅的妹妹之后,没少被郑宏毅称之为妹夫。这性质,就好像李言庆称呼裴行俨为弟弟,属于同一种。
打闹一会儿,李言庆放开了郑宏毅。
三人在门廊上坐下,言庆泡茶,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聊起来。
李道玄随马三宝出使颍川,却为言庆找了一个了不得的家伙。此人名叫朱粲,号可达寒贼。
原本是江淮人氏,曾参加过一征高句丽。
说来也巧,朱粲竟然也是水军。平壤之败时。朱粲还是看见了李言庆在南水大营的一把大火,才保住了性命。后来随大军返回中原。他告病还家。逢江淮盗匪横行,朱粲因家中破败。于是聚众造反,还颇具实力。
只是,”
房玄龄抵达丹阳郡之后,一举将朱粲击溃。
而后朱粲从卢明月,又被王世充击败,就逃到了颍川郡,当起了山大王。
麾下有悍匪八百余人,战斗力极为强悍。马三宝与朱粲开始接触时。朱粲还不太同意。不过后来有人认出马三宝的来历。朱粲一听马三宝是李言庆的人,二话不说,就答应了马三宝的条件。
李道玄回来了,不过马三宝却留在颍川,和朱粲一起,袭扰李密侧翼。
“六哥,你真的打算让李密和皇帝接触?”
此前,王世充派宫中太监张胤,与李言庆说和。
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李言庆的支持。自立为王。不过王世充没有想到。张胤,也就是卢胤竟然是杨侗的人。杨侗趁卢胤出宫的时候,给李言庆带来一封书信。不成想,被李密给拦下来。
李密获取了卢胤的信任,但卢胤还是要到蒙阳见过李言庆。
不过,正逢言庆跨河攻打河内。致使卢胤走了个空。不过他还是把两封书信留给了李言庆,而后才返回浩阳。王世充在六月初,与突厥始毕可汗勾结一起,似乎对言庆失去了兴趣。
可李密却很积极,希望能借此机会。控制杨侗。
杨侗呢,也借卢胤之手,慢慢也联络了一批忠于隋室的旧臣。比如执掌宫廷膳食的尚食直长(正七品)宇文温,而后又通过宇文温,联系到了尚书左承(正四品)宇尖儒童。如此一来。杨侗就算是和外界取的了联系。通过这一条线,又与散骑常侍(从三品)崔德本结盟。
这也使得杨侗获得了与外界沟通的途径。
而李密,就是通过秘密与崔德本、宇文儒童联系,表达了效忠之意。
不过这一切,却又被李言庆通过麒麟台在洛阳的眼线获知李密的心思,言庆看得很明白。
他会效甚于杨侗?
那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李密何等高傲的人,生平所敬服者,恐怕只有一个杨素。
连杨广都不放在眼里,他怎可能会为杨侗效力?之所以这样做,怕还是看重了这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妙处。
历夹上。李密是否这样做过?
言庆记不清楚了。
不过即便他做了,肯定也是以失败告终。
因为李言庆记得,洛阳最后还是落在了王世充的手里。如果李密成功了,也许这历史,就是另一个局面。
李道玄问罢,却让言庆笑了。
“一日为贼,终身是贼。
皇泰主虽年幼。性子也宽和,却未必是傻子。他焉能轻易相信李密?李密要想归附皇泰主,,呵呵,不拿出足够的诚意,只怕是不太可能!”
诚意?
李道玄和郑宏毅相视一眼,不由的露出迷茫之色。
七百字免费,那啥,可否求一下月票?
短短数日。被爆的鲜血淋漓”于是厚颜拜求月票。
(未完待续)
第六八章愿来世不生帝王家(上)
此人是始毕可汗的兄弟,东突厥的实权派掌门人。随着始毕可汗的身体一日坏过一日,入武德元年后,整日卧病床榻,一应事务,借由阿史那俟利弗处置。由于始毕可汗的儿子年纪还按照突厥人的习惯。阿史那俟利弗将会接掌始毕可汗的位置。所以。在突厥人眼中,阿史那俟利弗早晚必将成为突厥主宰。哪怕还不是可汗。但实际上阿史那俟利弗已开始执行可汗的权利。
突再人,是一头养不熟的白眼狼。
欺软怕硬,和当年的匈奴人,并无太大改变。开皇以来,隋室国力强盛,名将辈出,打得突厥人俯首称臣。可随着大业年间的动荡开始后,突厥人又开始蠢蠢欲动,不断挑动是非。
刘武周、李轨、薛举、梁师都、郭子和……
许多反王,都导突厥有着或明或暗的勾连。甚至包括李渊,起兵之初。也向突厥人低头称臣。
但突厥人觉得中原还不够乱!
他们期望着,中原能如当年三国百年战乱,亦或者西晋八王之乱那样动荡不止,国力不断削弱。而后他们就可以趁虚而入,似五胡乱华时那样,再一次杀入中原,掠夺无尽的财富。
所以,阿史那俟利弗就看中了洛阳的王世充。一开始,王世充的确是想通过和李言庆结亲的方式,拉拢言庆成为他的臂助。再不济,也可以成为盟友,相互扶持。他也知道,自己的野心,瞒不过天下人,更无法瞒过蒙阳的李言庆。
他不奢求李言庆会站在自己一边。但希望能通过这婚事,让李言庆袖手旁观没想到,两次派人前往荣阳,都未能和言庆取得联系。第一次,王世充派卢胤出使,结果李言庆跨河攻打河内,卢胤未能见到李言庆。第二次,他又派出自家的族侄前往温县。却不想李言庆已离开温县,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河内各县。言庆无与伦比的强势,不但令李渊万般无奈,更使得王世充心惊肉跳。他开始犹豫。和李言庆结盟,究竟算不算一个好主意?
也就在这时候,阿史那俟利韩暹使者抵达洛阳。
突厥人赠送王世充十匹好马。并言希望和王世充结成盟友。
使者阿史那揭多,更是突厥王族。
在偶然机会见到王世充的外甥女。也就是王世充准备送给李言庆的女人之后,顿时惊为天人。
当时就向王世充提出请求,要娶她的外甥女。
自古以来,靠着女人换取实力。乃至于获取太平的事情层出不穷。
从汉高祖刘邦开创这和亲先河之后。似乎和亲,就变成了中原人与异族和平共处的唯一途径。
王世充也不例外,甚至很开心。
在他看来,能与突厥人搭上关系的话,远比与李言庆合作强百倍。
六月,当言庆攻至临清关的时候,王世充将外甥女嫁于阿史那揭多。离开了东都洛阳城入秋以后,相对平静的局势,突然出现变化。
由于金城郡遭遇蝗灾,使得许多的区出现绝收的情况。
七月,薛举亲率兵马,进攻高庶(今甘肃宁县),并派出股游兵。袭击歧州附近。李世民屯兵扶风,于是率八总管出兵抵御。按照李渊的安排,唐军当在高庶深沟高垒,抵御薛举。
李渊知道,薛举粮草无多,难以持久。
他麾下多有骑军,其西凉自古是精锐辈出之地,实不宜与薛举正面交锋。挫其锐气,耗其粮草,待薛举兵马粮草无继的时候,军心自然会乱。到时候在出兵猛攻,可一举将之击溃。
然则,也不知是什么缘故。
八总管抵达高庶之后,却突然改变了计划,在高庶新南陈兵,与薛举对阵。两军交终于浅水原,八总管皆败,唐军兵马,更死伤过半,使的薛举一举攻克高庶,打开了关中的大门。
李渊大怒,立刻派监军前去查探。
返回长安的消息,却是李世民在战前突然得了疟疾,未曾出征。更改主意的人,是刘文静、殷开让。等人,与李世民无关。李渊两日未曾临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