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五代的那些破事 >

第32章

五代的那些破事-第32章

小说: 五代的那些破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纯捎胝呶逡病F醯そ云锸浚谔雇荆恢泄猛奖灿诎铡U晕褐保嗉恢希Ю镏洌仄饺珥疲狡镏悖先豢芍9胰粲肫醯は喑郑虮赝捅呱稀I僭蚓迩康兄冢绦爰岜谝宰匀欢嘣蚧挤奢n之劳,必须逐寇而速返。我归而彼至,我出而彼回,则禁卫之骁雄,疲于奔命,镇、定之封境,略无遗民。此未可与争者六也。议者以陛下于契丹有所供亿,谓之耗蠹;有所卑逊,谓之屈辱。微臣所见,则曰不然。且以汉祖英雄,犹输货于冒顿;神尧武略,尚称臣于可汗。此谓达于权变,善于屈伸,所损者微,所利者大。必若因兹交构,遂成衅隙,自此则岁岁征发,日日转输,困天下之生灵,空国家之府藏,此为耗蠹,不亦甚乎!兵戈既起,将帅擅权,武吏武臣,过求姑息,边籓远郡,得以骄矜,外刚内柔,上陵下替,此为屈辱,又非多乎!此未可与争者七也。”
于是石敬瑭看了桑维翰的信后,于是又给安重荣回了一封信:“尔身为大臣,家有老母,忿不思难,弃君与亲。吾因契丹而兴基业,尔因吾而致富贵,吾不敢忘,尔可忘耶!且前代和亲,只为安边,今吾以天下臣之,尔欲以一镇抗之,大小不等,无自辱焉。”话说得很明白,我有今日,都是因为有了契丹这个靠山,而你的富贵都我给的,契丹人我都对付不了,你就更对付不了,别自取其辱了。
安重荣有了这个好借口,于是就乘着流民四起之机,起兵反了,说声称要带上兵去找石敬瑭“说理”。不过安重荣的皇帝梦还是没有实现,后晋派上大将杜重威前来讨伐,双方在宗城交战之时,安重荣的部下赵彦之临阵倒戈,杜重威乘机率军冲击,安重荣大败,仅率十余骑退回本镇,而士兵战死饿死冻死者达二万之多。杜重威接着进兵,安重荣祸不单行,城又有人暗中引杜重威大军进城,不过那位引兵入城的人也没有捞到什么好处,结果杜重威为了争功,把他给杀了,并且在城中杀守城百姓万余人。安重荣只得带上百余吐浑部下躲到了牙城,但是杜重威接着攻破牙城,将安重荣斩首,交给了石敬瑭,而安重荣的财产以及他成德节度使的职位也一并归了杜重威。
石敬瑭得到安重荣首级之后,忙把他送往契丹老爹处去邀功了。但石敬瑭的江山依然是不得安宁。
(后唐结束了,南方又来了个唐,第二部分准备再提一下南唐就结束了。)
十四、南唐的建立
    这个南唐其实是在吴国的基础上建立,吴国的君主除了杨行密有实权之外,其他像杨渥、杨演隆、杨溥等人都只是听任权臣们摆弄的棋子,没有一点实权。而吴国最大的权臣便是徐温。杨演隆的那个吴王也当得挺没意思的,除了郁闷还是郁闷,不久之后就郁闷死了。接下该谁继位自然是徐温说了算。还是立杨行密的幼子杨溥吧,这孩子容易掌控,如果按顺序立三子杨濛的话,说不定杨濛将来还会有许些反抗,到时大家就都伤和气了,何必了,就是杨溥了。
于是杨溥就稀里糊涂地当上吴王,不过徐温也不是很想在扬州陪这位吴王,而是跑到了升州(今南京)去建他的金陵城。得到这杨家基业那是迟早的事,不过咱也学一把曹操,我先不废了他,这种事以后就交给儿子去办,到时儿子当了皇帝,少不得也得追封我一个先祖、文帝、武帝之类的名号。徐温的想法和做法都最接近曹操。
不过由于长子徐知训被朱瑾杀了,几个儿子之中,养子徐知诰最能干。徐温也最器重他,也许徐温不止一次想过,如果徐知诰是亲儿子该有多好,但那是不可能的。徐知诰在地方为官,政绩口碑都很好,徐温还让他到扬州去主政。
不过这个干儿子虽好,毕竟不如亲儿子亲。徐温的重要谋士严可求一直都认为,传位必须得传给亲儿子,比如徐知询就很好。但徐温在这件事上很是犹豫,总是下不了决心,毕竟他太喜欢这个干儿子了。就在准备下这个决心的时候,他又因为要办另外一件事,而将此事搁置。
因为徐温想当后来的先祖,那么吴国的吴主杨溥还是吴王,这就有点不对,得先让杨溥这个吴王变成吴皇才行,反正这个吴王当上皇帝后还是受自己控制。杨溥虽然要被拥为皇帝,但是他其实一点也不想当这个皇帝,他不是像一些人在劝进下就故作推辞不当,而是真正的不想当,反正就想当上了这个皇帝,迟早也得禅让给徐家。但是你不想当皇帝还不行。
就在徐温在积极拥立杨溥为皇帝之时,突然病故了。而徐知诰本来就是在办这件事上的第二号人物,在义父徐温死后,徐知诰很幸运地少一个能控制自己的大人物,他很自然地控制了吴国的军政大权。至于逼杨溥当皇帝这件事,徐知诰接着办。于是杨溥继稀里糊涂地当上吴王之后,又稀里糊涂地当上了吴国的皇帝。但是这个皇帝和以前的吴王一样,依然是没有一点点实权,还得任由徐知诰摆布。
不过徐知诰并没有把这个皇帝放在眼里,他考虑的是那位本来要取代自己的徐知询,这人不会还有什么想法吧。管他有没有别的想法,反正这个人名声不怎么好,就连和亲兄弟也不和,就办了他。于是徐知诰就以皇帝杨溥的名义让徐知询到徐州来朝见,当然等徐知询到了扬州之后,徐知诰就搜集到了徐知询谋反的“铁证”,派人把他抓起来了。为了表示自己宽宏大量,也没有杀死徐知询,而是让他当个挂名的右统军。反正实权还在自己手里,徐知询也折腾不出什么大事,这种既得了面子又得了底子的事何乐而不为。
到了后来,等到徐知诰认为扬州的事已尽在掌握之时,也开始学习他义父徐温的做法,我也不在扬州陪这个傀儡皇帝,而是让儿子李景通(就是李璟)在扬州帮忙看着皇帝,自己也跑到金陵去建设新家园,毕竟这里才是将来要建都的地方。
李昪执政期间的政策是不喜用兵,对内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对外结好诸邻,保境安国。在这段时间之内,吴国、包括后来的齐、南唐江淮都是很稳定的。而对于一些拥兵自重之人,李昪也多用安抚之计。在吴国多年主政后,李昪的威望和实力逐渐上升到再也没人能也没人敢去撼动他的地位之时,李昪认为已经装够了。于是他对周宗说:“唉呀,你看我头发都白了,功业已就,而吾老矣,奈何?”周宗一下子就听出了弦外之音。徐知诰想动手当皇帝了。
但是周宗与和右仆射宋齐丘一商量,这个让徐知诰自以为是死党的宋齐丘竟然不答应,还说要斩了周宗以谢吴人。徐知诰见宋齐丘不答应,也就象征地将周宗贬为池州刺史,用来稳住宋齐丘,另一方面对于篡位为帝的却没有停下来。
徐知诰已经等了十几年了,他不想再等了,徐温想当太祖,他徐知诰可就不能当太祖了,得当上个先主再说。一旁的杨家人急了,比如上次本应即位的杨濛的心里就老大的不服,被徐知诰察觉出来了。先是将杨濛废为历阳公,接下来又派兵把他看起来。杨濛还算是有点反抗意识,将看守的兵丁杀了逃到了庐州节度使周本家。周本本来是想收留杨濛的,但周本的儿子周祚不干了,把老子周本关在家里不让出迎。自己把杨濛绑了,送到金陵徐知诰处请赏去了。谁叫你杨家失势,而徐氏掌握了大权了。
但徐知诰不急,还是先当个齐王吧。这个齐王地位有多高,其实就等于徐知诰在吴国另建了一个齐国,就像曹操当年在汉末另建了一个魏国一样。但是杨溥也是没有办法,你愿建国就建国吧,反正我这个皇帝也是你封的,早晚还得还给你,比如什么丞相、太尉的爵位也是不给白不给,都给你算了。徐知诰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还把自己女儿嫁给了杨溥的儿子杨涟。
到了吴天祚三年(公元937年),徐知诰也知道装得差不多了。也该是自己在名义上也当上皇帝的时候了,当然得有重臣过来劝进,周本的威望与功劳就不少。就让他来吧。,虽然周本并不愿这样做,但是他有一个能识时务的好儿子,后来周本便在儿子的劝进说下,加入这帮向徐知诰劝进的行列。像这种受劝进的方式,徐知诰也是在向曹操学习,当然第一次杨溥说要逊位,徐知诰谦让一下。这样的事肯定是要做满三次的,不能让别人说是我逼他禅位。而是因为我受命于天,如果我不即位,国家的臣民百姓不答应,就连上天也不会答应的,那么我只有勉为其难,当仁不让地当起了这个皇帝。不过像这套把戏是瞒不过后人,就连瞒过当时的人的目的都不能达到。但是为了现实需求,虽然这一套方式让人看得很恶心,很无聊,那这是政治,徐知诰喜欢这样做,下面的人也就跟着这样做,拥立新皇帝有功这种事,除了少数几个忠臣或者是没有脑子的人外,谁会不肯做呢。
于是徐知诰便在一阵劝进声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建国号为齐,改年号为升元,以金陵城(今南京)为国都。又封了杨溥为“高尚思玄弘古让皇帝”(名字怪怪的),追尊徐温为忠武皇帝,徐温诸子为王。为了让别人不因为避讳而改名,他自己把名字改成了徐诰。
而那个在儿子劝说之下,前去劝进的周本回到家后,长叹道:“吾不诛篡国者以报杨氏,今老矣,岂能事二姓乎!”不久便愤惋而死。真是的,既然不愿事二姓,又大违自己心愿前去劝进,又是何必呢?也许是形势所迫吧。而徐诰当上了皇帝,他女儿就从皇后变成了公主,她一听到别人叫自己公主就泪流不止。杨溥以及杨涟在不久之后也莫名其妙地死去了。
到了第二年,那个成为“高尚思玄弘古让皇帝”的杨溥被徐诰关了起来,严加看管。再后来徐诰更是把杨家人一并关在海陵的永宁宫,用严兵看管,不让他们与外人接触。久而久之,杨家的男女只有近亲结婚,生出了一大堆弱智白痴,于是吴人都很同情杨家人。到了柴荣要攻打南唐时,李璟怕杨家被柴荣利用,竟然把杨家人全部杀光了,让杨行密一族全部灭掉了。想想杨行密一世英雄,子孙竟然落得如此下场,真让人可叹。
徐诰知道后唐被灭,他一直认为李唐虽然早已为朱温所灭,但依然是天下人心中的正统朝代。于是徐诰就写信去和徐温诸子商量一下,自己想恢复原来的姓氏。徐氏诸子都被这位干兄弟封了王,现在大权又在徐诰手上,你想改姓名就改嘛。徐诰在达到了一个不改姓名就不顺应天意的效果后,便开始向大家宣布了一件大事。
有件事你们都不知道吧,其实我不姓徐,我姓李,我的姓名叫做李昪。(至于他本来姓什么叫什么已经变得一点都不重要了)既然确定了自己姓李了,当然还得攀上一个好祖宗。(旧五代史说是安史之乱时的永王李璘,下面我说的是新五代史的说法。这两个说法都不一样,分明就是蒙人的)攀来攀去攀上了李世民的三子蜀王李恪。李恪可是几个儿子中在办事能力和个人性格最接近李世民的人,只是因为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出身不好,是庶出,结果屡屡受人攻击,才失去了继位的机会。最后还因房遗爱谋反一事被杀,四个儿子都流落民间。这当然是个认成祖先的好人选。于是李昪改齐国国号为唐,立唐高祖、太宗庙,追尊四代祖恪为孝静皇帝,庙号为定宗。李恪枉有雄才伟略,生前虽没有当上皇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