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五代的那些破事 >

第31章

五代的那些破事-第31章

小说: 五代的那些破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菰谑磋┏频劢⒑蠼酰⒉荒芩嫡馐菥褪鞘磋┑摹K允磋└钊檬菥陀械阏庋囊馕叮液推醯ひ黄鹑ッ鹆死畲隅妫缓蠓至怂耐恋亍F醯な抢系沂磋┦歉啥樱菔毕热躺弦幌隆
也许是石敬瑭不知十六州的战略地位,但这好像说不通,一个李牧、周亚夫的超级粉丝能看不出来吗?但我还是认为石敬瑭的对于十六州地位认识不够。这十六州光面积就大得很,而且还是历朝历代的北方要塞,中原的马场,是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的天然屏障。所以后来石敬瑭虽然如愿打败了李从珂,但是北方的屏障全部交到了契丹人的手里,使后晋国门大开,结果很快就被这个请来和自己盟誓,说要为自己“保山河”的契丹人给灭了。也正因为如此石敬瑭才会被后代骂为汉奸。
而像战国时期那些割让土地的君主却没有这样的待遇。因为石敬瑭甘愿为儿皇帝,并且是契丹胡人扶持的儿皇帝。石敬瑭他并没有发明割让土地的先例,也没有开拜别人为干爹的先河,只是他拜了胡人为干爹,成了有名的儿皇帝,只是割让的土地是给契丹胡人,才会有如此的骂名。(比如南唐李煜也割让土地给柴荣,对赵匡胤说我们南唐事宋如子事父,但大家对李煜更多的是同情)
石敬瑭到底为什么一定要割让十六州给契丹人呢?当然是他想做皇帝,灭了死对头李从珂,因为落在李从珂手里,很明显是没有活路的。所以他彻底投靠了契丹。而且当时中原也不只是他一家想与耶律德光合作,那么就必须向契丹开出足够丰厚的条件,万一契丹人帮了别人自己很可能只是死路一条。那么在消灭李从珂之后,石敬瑭为什么还不趁机把契丹立足未稳的十六州夺回呢?我想石敬瑭也不是没有这个想法的,自己的国门向契丹人打开,自己年年进贡不说,还处处要看看契丹人的脸色。石敬瑭能好受吗?石敬瑭一定是评估自己的实力是肯定打不过契丹的,(我想石敬瑭的这个评估还是很有道理的)所以只有忍辱向契丹又称臣又称儿。
至于说石敬瑭应该为北宋的灭亡负责一说,我只能说石敬瑭太渺小了,他根本负不起这个责。而北宋的灭亡也不能完全归结于丢失了十六州(后来柴荣收复了三州),北宋的兵制难道就没有问题,北宋的前线指挥者就没有责任。为什么不能从契丹人手里把失去的土地给夺回来。别跟我说没有马匹,没有战力,辽兵并没有像想的那么强。看看宋朝的兵制吧,他为了培养职业军人花费了大量的钱财,而不重视大将的培养和士兵的新老更替,结果宋兵中有很多丧失战斗力的老年兵。他们一直也都找不到对付骑兵的办法,虽然有人想了一个以步制骑,但真正意义上的对付骑兵,像李牧的以步兵主力对付骑兵主力就做得很好。又有人要说了,李牧是有坚城,而北宋失掉了坚城,当然吃亏了。这个我不否定,北宋在国土面积上其实比辽也大不了多少。但是对比一下人口,北宋对于辽的人口何至是几倍之多,就算是后来迁到了南方,岳飞的岳家军也是让金人的“拐子马”从此消失,让金人闻之丧胆。北宋的灭亡那两位微宗钦宗难道没有责任吧。(特别是宋微宗,竟然这种人,也配有个宗字,虽然他书法、踢球等方面很在行,但是他绝不是一个好皇帝)虽然甚至有的外国人现在还把当年的辽国当成是中国。
这里再调侃一句,有人说石敬瑭将耶律德光奉为长辈,这实在是耻辱。但像当年石敬瑭的干爷爷李克用便和耶律德光他老子耶律阿保机约为兄弟,这样看来石敬瑭还真比耶律德光矮了一辈。
石敬瑭得到契丹人支持打败张敬达之后,准备再去洛阳找李从珂算帐。
十三、屈辱的儿皇帝
    石敬瑭用屈辱的条件得到了契丹耶律德光的支持,那下一步就是彻底打败李从珂,做稳了中原的皇帝再说。这回又轮到李从珂急了。虽然耶律德光没有亲自出战洛阳,但也派了援兵过来,而后唐的主力军此时已消耗了大半。
早在耶律德光率兵救援石敬瑭之初,朝中便有人提议说:“不如另立耶律德光的哥哥东丹王耶律倍为契丹王。派兵把他送回契丹,这耶律德光还不要急死了,那能一直在中原呆着。”这本来也是一个好主意,但遗憾的是李从珂并没有这样做,也许是因为耶律培不愿意那么做吧。李从珂从此竟然悲观到一听石敬瑭的名字就吓得要死。这反差也太大,我看到这里十分的不解,一个曾叱咤风云,出生入死的李从珂为什么会突然变得胆小起来。
看看李从珂的表现可以看得出来,听说石敬瑭外通契丹将围攻太原之兵全部击溃,正在向洛阳进发之时。李从珂只是在众人的劝说下,勉强地御驾亲征,可走到半路,他又因害怕而不敢前进了。在这生死存亡之际,李从珂的表现一点也不像是战场宿将的表现。关键时刻,在气势绝不能被对方压倒,你这皇帝一胆怯,那么属下们就会认为你没有希望了。还不趁机将你打倒,也好立个功去投靠一个新主子。于是李从珂的部下多有叛乱,甚至杀了李从珂的大将,然后去投石敬瑭,当然李从珂的形势就更加糟糕了。
最后李从珂自觉无望,又退回了洛阳,但是晋军一路杀来,洛阳也是眼见要守不住了。当时有人劝说李从珂学习前唐皇帝打不赢就往蜀地去避一避,但是李从珂也知道,就算去了蜀中,躲得了石敬瑭,孟知祥也不会给自己好果子吃,何必再去讨二重羞辱呢。(孟知祥可是在李嗣源死后就称了帝的,鬼才会来关照这个无路可走的后唐末帝李从珂)他无奈之下,选择与全族包括曹太后在内等人一起自焚于洛阳宫中的玄武楼。李从珂短暂的帝王生涯从此结束。不久之后,石敬瑭大军进入了洛阳,他命令将李从珂的骨灰葬在李嗣源的陵墓里。
李从珂,后唐又一位皇帝倒在兵变之下,不过他是最后一个了。因为后唐已经不复存在,取代他的将是后晋。李从珂这个人用史书的话来说:负神武之才,有人君之量。他的能力有目共睹,在凤翔城被围的危机关头,竟以一场悲天悯人的嚎哭转败为胜,最后登上帝位。可登上帝位之后,却竟然会被比他更无耻的石敬瑭吓的心胆堕地,这实在是让人太不解了。倒是最后的自焚还像是他李从珂干出来的事,也许李从珂他本人就一段让人充满想像力的传奇。
李从珂倒下了,石敬瑭站起来了。但是石敬瑭他真的站起来了吗?不,石敬瑭永远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站了起来。因为他那还有一个契丹小干爹,不管干什么事都要看那位小干爹的眼色。除了每年要向契丹皇帝以及贵族送钱送物之外。而且契丹人使节来了,石敬瑭还得跪下来,三叩九拜之后再来接旨。只是石敬瑭一直认为自己的实力根本打不过契丹,于是他选择屈辱的当他的儿皇帝。
不过虽然石敬瑭本人愿意屈辱的当他的儿皇帝,但是他的手下可就不答应了。我们拥立你当皇帝,无非是要博个好出身,换上个好名声,过上好日子。但是一说起,我堂堂什么将军,竟然还是屈居于儿皇帝之下,我是儿皇帝的子民,那就是契丹人的干孙子。而且在有些人看来,契丹不过北方的蛮夷,他凭什么来当我的干爷爷。凭什么?!
这种情绪一直在后晋军中蔓延起来。而为此对石敬瑭最为不满的人是安重荣。而第一个向石敬瑭发难的却是魏州(又是魏州)的节度使范延光。石敬瑭派出大将灵武节度使张从宾去平乱,哪里知道这个张从宾竟然和范延光一起合谋叛乱,把石敬瑭的两个儿子楚王石重信和寿王石重乂给杀掉了。以前就有两个儿子被李从珂杀了,还好石敬瑭儿子多,不过石敬瑭能不伤心吗?那个范延光后来感到撑不住了,就派人过来说这都是部将孙锐的主意,不关我的事,现在我投降你石敬瑭答应吗。石敬瑭一想,还是先答应再说,等他落到我手里再来收拾他。范延光说你光口头说会放过我不算数,你给我一个免死铁券。石敬瑭一听,说这人没见识就是没见识,铁券有什么用,这铁券的最终解释权归我这个发放铁券的皇帝,给你吧。
范延光还高兴地对别人说:“主上敦信明义,言无不践,许以不死,则不死矣。”虽然石敬瑭在表面上没有十分地去为难他。但是一些州县的人都去排斥他。最后范延光到杨光远(就是率军打败范延光的那位)的地面,杨光远把范延光夫妻俩扔到了河里,让他们淹死,上报时当然是说他投河自溺而死。这样石敬瑭看了也高兴,还充分体现石敬瑭十分地有度量。
但是一个范延光倒下了,其实的藩镇呢。比如说安重荣,他看到有很多藩镇节度使先后当了皇帝,于是说出一句几乎可以概括整个五代那些拥兵者心思的话:“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他要当皇帝,就必须要讨伐石敬瑭,而且讨伐起来有个最好的借口,就是说石敬瑭卖国。安重荣一直对契丹的作威作福很是不满,每次看见契丹使节,一定是态度十分傲慢且言语多有谩骂。其中有一次契丹美棱部数十骑兵进入了安重荣的辖区,由于交言不逊,就全部把他们杀了,契丹主由此大怒。但另一方面他为了和石敬瑭对抗,也不得不暗中结交契丹人。有一次与契丹使节并马而走的时候,安重荣指飞鸟射之,应弦而落,观者万众,无不快挘挂蜿∷寺硪郧熘墒敲癖狈剑晕教煜驴梢砸患ㄒ病
也正是如此安重荣才有了反石敬瑭的心思。为了使自己的行为名正言顺,他先上表了一封奏折给石敬瑭。奏折有几千字,大意是指斥石敬瑭“称臣奉表,罄中国珍异,贡献契丹,凌虐汉人,竟无厌足。”有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安重荣又充分发扬了不怕麻烦的风格,使朝中大臣能够做到此表人手一份。
其实此刻的石敬瑭也很是犹豫,到底该不该和契丹人开战呢?石敬瑭难道就甘愿受契丹的欺辱吗。此刻当初力主去契丹请救兵的桑维翰来信了,并说了不能与契丹开战的七大理由。
“方今契丹未可与争者,有其七焉:契丹数年来最强盛,侵伐邻国,吞灭诸蕃,救援河东,功成师克。山后之名籓大郡,尽入封疆;中华之精甲利兵,悉归庐帐。即今土地广而人民众,戎器备而战马多。此未可与争者一也。契丹自告捷之后,锋锐气雄;南军因败衄已来,心沮胆怯。况秋夏虽稔,而帑廪无余;黎庶虽安,而贫敝益甚;戈甲虽备,而锻砺未精;士马虽多,而训练未至。此未可与争者二也。契丹与国家,恩义非轻,信誓甚笃,虽多求取,未至侵凌,岂可先发衅端,自为戎首。纵使因兹大克,则后患仍存;其或偶失沈机,则追悔何及。兵者凶器也,战者危事也,苟议轻举,安得万全。此未可与争者三也。王者用兵,观衅而动。是以汉宣帝得志于匈奴,因单于之争立;唐太宗立功于突厥,由颉利之不道。今契丹主抱雄武之量,有战伐之机,部族辑睦,蕃国畏伏,土地无灾,孳畜繁庶,蕃汉杂用,国无衅隙。此未可与争者四也。引弓之民,迁徙鸟举,行逐水草,军无馈运,居无灶幕,住无营栅,便苦涩,任劳役,不畏风雷,不顾饥渴,皆华人之所不能。此未可与争者五也。契丹皆骑士,利在坦途;中国用徒兵,喜于隘险。赵魏之北,燕蓟之南,千里之间,地平如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