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玩唐 >

第737章

玩唐-第737章

小说: 玩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这几天王画临时抱佛脚,不是教儿子学问,而是教他做人。人做不好,越有学问才越是坏事。

他家中时常传出王画的呵骂声,还有昭朗的哭泣声。

李裹儿很心疼,但知道儿子不育正过来,以后不利,只好让王画一边教一边打。

到了李裹儿离开的时候,昭朗高兴地跳了起来。终于解脱了。

上哪儿解脱,他想过韦氏时候为所欲为的日子,是永远不可能了。一路上,李裹儿再次接过王画的职责,王画没有讲多少大道理,只说了一句长子。长子在家中是什么地位,她是知道的。但如果她儿子不成器,想赢得这个地位不大可能。

所以忍痛重新教导。

上官婉儿在旁边看了都心痛,得,这夫妻俩一个比一个狠,但不敢劝。

因为李裹儿带了大量钱财,还有因为害怕李旦父子改变主意,王画特地抽出五百名士兵一路护送,将她们送上扬州,在扬州城上了自家的大船,才能返回来。因为为了安全,船只越大抗风力才越强,所以只好从扬州上船。

这些大船不但是接李裹儿三人的,还接悄悄离开西北的李重俊。

李裹儿三个以及她们一些亲信的宫女与太监离开了,但王画没有走,现在长安没有安稳,他呆在长安还有威胁。如果离开了,李旦父子反悔,就是五百名士兵也未必能保护李裹儿的安全。这些士兵只能防一防路上的劫匪,如果真派上几千官员冒充劫匪,然后到时候李旦父子一推脱责任,怎么办?

于是纠葛了,他不能离开,可他在长安,李旦不好做皇帝。

李隆基就是为此事前来的。

王画不耐烦地说:“世子,难道这十几天你们都等不及?”

李隆基心里想道,现在多事之秋,一天大位未定,一天让人不踏实。但不能说出来,只好陪着笑说道:“我知道你担心什么?如果安乐公主一行,在路上出任何差错,你不投效朝廷,西北独立如何?”

这一句话说得够狠,比发什么什么毒誓都管用。如果李隆基用天打五雷轰顶,养儿子没有**来地誓,王画未必相信。但说了这句话,王画反而相信他这一回真没有对李裹儿动手的意思。

实际上李隆基很想动手,但王画既然答应交出西北与血营,也不敢多事,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她们离开。

于是王画开始将军队集中起来,顺便带着一些已经来到长安与官方的御用工匠,准备离开长安。

正在这时候,外面禀报,说皇帝李重茂求见。

如果是别人,还会避嫌,王画却不再乎,让他进来。但没有避嫌,也没有什么礼貌,随便地让李重茂坐下来,吩咐人端上茶,问道:“陛下,降尊屈体,前来找我有什么贵干?”

连臣字都省了下来。

李重茂看到室内无人,没有说话,突然跪了下来。

第一百三十五章 春祭

王画立即将他扶起来。

虽然现在他对皇帝不感冒,更没有将李重茂这个皇帝当作一个回事,可要是让人看到,未免生起一些风波。尽管他也不在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但李重茂不起来,他说道:“大总管,求你答应我一件事。”

“不行,”王画立即否决道。

当初就是没有这么多事发生,李重俊没有心怀不满,他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对付韦氏,现在到了这地步,他更不想多事了。根本不会答应扶佐李重茂的。

李重茂却说道:“我只求大总管答应给我一条活路。”

王画看着眼前这个少年,嘴上开始长胡子了,只是毛茸茸的一小层,脸形也十分稚幼。说到底,还只是一个少年人。

如果自己不相助,他一定会“英年早逝”。

不过以他这个年龄,肯定想不出这一条的,出这个主意的肯定是另有他人。毕竟这个少年生性懦弱,也是一个老好人,宫中有人看不下去,指点了他。

但王画沉吟不语。

不是救走李裹儿与李重俊,这都是在李旦父子忍受范围之内。但救走李重茂不行,他已经登上了帝位好几个月,而且也不象李重俊,有一个争议的宫变。因此身上更有大义。

如果王画伸手去救,会有很多很多的麻烦。

可是他看着这个少年凄楚的眼神,忽然想起城南韦家哪些吃奶的婴儿。虽然说匹夫无罪,怀璧有罪,可他终是一个少年。这激起了他心中一层怨气,于是出了一个主意。

第一要他想办法外放,外放不成,也要离开皇宫。在皇宫中肯定是不行的。第二想办法“假死”,那怕用什么古怪的药物,或者制作什么意外的事件,或者用长相相似的人冒名顶替,只要让他假死成功,王画会掩护他离开京城,前往大洋洲。

这也是这个皇帝前来相求王画的目标。

李重茂感恩戴德地离开了。

王画又让人喊来大凤与三凤夫妻。

看到了王画,张九龄与严挺之有些讪讪。

王画之所以后来改变主意,一是李重俊的不配合,吐蕃人下了一着让他十分别扭的棋,李裹儿母子看守森严,无法救出来。还有,就是这两个人的态度,自己的亲妹夫亲姐夫,这两个人当初迎娶大凤与三凤之前,情况都不是太好,王画不是要求他们感恩回报。两国交战,各为其主嘛,就象那个斩杀韦氏的士兵,让他立即击杀,正是鄙视这种卖主求荣的货色。只是他们宁肯被韦氏杀害,都不愿意与自己走到一起,可见在天下清流中,他们对自己是什么想法?

这让他意识到条件还没有成熟。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制度,他没有想好一条完美的制度。一旦成功,自己确实只能做曹操或者司马昭,无他法所想。最后取代唐朝,成为新的皇帝。在他手上,也许能保证唐朝继续强大,可他儿子,他孙子?如果出一个不好的人,地盘越大,崩溃起来越快。

可这三两百年绝对不能崩溃。现在是扩张的最佳时机,人口其础有了,科技知识更是遥遥领先,只要有两三百年的扩张,百姓疯狂的繁衍,会占到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八十,能生存的土地的三分之二,或者五分之四。那么欧洲人也好,阿拉伯人也好,他们将会变成少数民族,那么也许过一千年两千年,都不再会遭到那一个百年之辱。

所以最后选择了退。这才是他答应李雪君的真正原因。

王画拍了拍他们的肩膀,没有说什么,将他们迎了进来,一道吃了晚饭。

吃过晚饭,三凤将他拉到一边问道:“二哥,为什么不让挺之写诗文?”

写诗文?王画反问道:“一共选了不到三百人,连相王与太平公主都没有入列,宋王写了一篇字,三世子画了一幅画。上官婉儿那么大的才气,我只选她写了一首诗。严挺之才学可以,但诗文书画,还不足以列于顶尖行列。我怎么能选他?”

这一次罗列,上到李隆基,各个达官贵人,世家弟子,下到隐士,贩夫走卒,王画唯才是举,那怕韦氏诸党也量才选了进去。也有人入选了两项或者三项,比如张九龄就选了两项。王画自己只有三项,文一项他丢弃了,怕分心。但王画绝对没有拿这个鼎器来当作人情,用它来拍马屁,或者让亲戚朋友一个扬名的机会。

所以后来一个有名的之,才只是一个少年的李适之选了诗,严挺之却一项没有选进去。

王画又说道:“三凤,去吧,只要严挺之将官做好,那才是真正的名垂千古,扬名天下。这些都是小道,不足挂齿。”

第二天王画就离开了长安。

这一次王画离开很热闹,许多大臣都知道王画重新“投靠”了李氏宗室,这一次平定诸韦更是立下了大功。连李隆基兄弟几人,都走了出来相送。因此,来送行的人很多。

王画只是拱了拱手,脸上神情肃然,什么话也没有说,也不知道他心是喜是忧。

正在他准备离开时,突然太平公主到来,她来到王画面前,将王画的袍襟整了整,说了声:“二郎,一路顺风。”

从动作到语言,暧昧之极。

王画被她弄了一个措手不及。转念就明白她的心意,现在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开始明争暗斗,自己这支力量又成了一个重要的砝码。但马上回去就是要迎娶李持盈了,因此太平公主所以在众人面前现身,做出这个暧昧的举动。

这个女人,王画摇了摇头,他在太平公主耳朵边低声说道:“为什么这么多天才来见我?是不是很忙。”

这一句话是实话,这些天太平公主为了构筑实力,奔东召西,比李旦要忙上十倍。可居然一次没有会见王画,未必有些势利。王画又继续说道:“如果你大事如愿得逞,会不会想起以前我对你的某些举动,羞愤地将我击杀?”

王画说完了,看着一愣神的太平公主,得意地大笑,然后翻身上了马。扬长而去。

他是先离开的,后面还有很多人,仅带来的工匠就多达三千人,后面还有两千名工匠,还没有到长安。

但随行的还人三个尊贵的人物,第一个就是王贤妃,她与她姐姐王德妃皆是李旦的妃子,还同样出身于太原王家。王德妃为李旦生下四子李业不久后死去,交给了王贤妃抚养。只可惜李旦最看重的是豆卢王妃,否则李旦早就赢得了太原王家的支持了。但反过来也说明了太原王家的家教,在唐朝一代,太原王家出过几位皇后,妃子不计其数。因此上到皇室,下到各大世家,都愿意迎娶太原王家的女儿。

本来是豆卢妃准备亲自前来的,可现在她等于是有实无名的国母,怕招人非议,没有到灵州,用了王贤妃代替。另外两个人则是李持盈的两个堂哥,二子李撝,四子李范。原来李隆基与李成器也要去灵州,同样害怕非议,最后搁置。

这是作为李持盈的娘家人,替李持盈主婚的。

虽然婚礼简化,可依然有无数繁琐的礼节,最主要王画还没有下聘礼,但就在王画返回的过程中,灵州那边已经开始准备了。

这一行速度很慢,因此王画丢下他们,先行离开。

可在经过乾陵时,王画折了一下道,来到乾陵,带着护卫来到武则天的无字碑前。

他默立了良久,最后才说道:“太后,不知道你在天有没有灵,也许你都不知道,一生英明如此,没有想到因为你安排的平衡,导致了这么多事情发生?”

说着用手在无字碑前抚摸了一下又说道:“连我都被你害苦了。或者你对我有恩情,我也救了你数名后代,算不算回报了呢?”

说完了,他又想起武则天一生的经历,自己这些年来的风风雨雨。

微风吹来,吹来春天薰人的气息,吹来无数野花的香味,王画不由地痴了。

~~~~~~~~~~~~~~~~~~~~~~~~~~~~~~~~~~~~~~~~~~~~~~~~~

王画来到灵州,前面还没有停下来,后面兀论样郭就找上了门。

这小子还在纳闷,他也隐约感到事情不妙,可不知道错在什么地方,就听到玄武门政变的事发生。

他懊悔不止,上了这个姓王的小子当了。

但他还是不明白,不就是两万百姓的差距吗?如果一场战役下来,因为一次失误,都不止牺牲两万士兵。为什么为了两万百姓,王画居然做出了丢弃了李重俊,选择了李旦父子的决定?

可他心中还抱着一丝侥幸,认为有可能王画会居心叵测,也许唐王朝对王画依然不放心,所以再次找王画试试看他的口风。王画也能用居心叵测形容,他对李氏王朝根本就不存在一丝忠心。朝廷对王画不放心也是肯定的,兀论样郭想法也不能说不对,就象吐蕃一样,不知道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