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败家子-第1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隋末天下大乱,李唐军队也正是由此从容进入关中,在关陇贵族的支持下,夺取都城长安,掌握关中要害,从而一统天下。
毫无疑问,蒲津关乃是一处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前几年北伐东边突厥,很多粮食军械等物资也都是从这里运送到河东,然后运往云中、定襄等地。
纵然如今是和平岁月,此处也驻扎有一定的军队,保护这条河东前往关中最便捷,最要紧的道路。
晋王要过河,地方官员自然是准备充分,早就备好了船只,唯恐有什么闪失。
虽说战时这里搭建有浮桥,但平素并不方便,更何况如今秋汛正严重,浮桥很难固定。这个年代,又没有什么斜拉桥,悬索桥之类的设计和钢铁桥体,所以最方便稳妥的还是渡船。
庞大的随从,加上五百多护卫的士兵,过河需要的船只不少,可以说几乎将渡口附近所有的船只都征调过来。
以至于很多过河的人受到耽误了行程,想要过河而不能,但略微打听是皇子渡河,也就乖乖闭上嘴巴,没什么可说的了。
不过其中也有例外,倒不是说此人胆大妄为,大放厥词,而是此人颇有地位,一番说项之后,蒲津关的守军不得不给他行个方便,让他和晋王殿下一道过河。
原因无他,盖因此人姓王,来自晋阳。(未完待续。)
第二六九章慕少艾
蒲津关前,一个中年男子和他的随从被士兵们放行,得以前往河畔的码头。
此举让不少的商旅过客相当的羡慕,晋王殿下过河,整个蒲津关封锁之时,还能够从容过关之人,恐怕不简单。
一番打听之后,才知道,此人姓王,来自于晋阳。
这么一说之后,商旅们也都释然了,晋阳姓王的多半是出自于太原王氏,五姓七宗之一的世家。
说句不好听的,在河东地面上,太原王氏那就是超然存在。势力很大,尤其是在政治、商业和文教方面。其下闻喜裴氏这些家族难免逊色几分,甚至是驻守河东的英国公,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李绩都得卖王家几分面子。
蒲津关乃是出入关中和晋地的要害,王家在此打点,有点人脉和特权也在情理之中。太原王氏的身份也是一种资格象征,说明他们有这个资格与晋王殿下一道同行。
所以只能是羡慕,除了羡慕还是羡慕。
却说那王姓中年男子缓步而行,转身道:“妍儿,待会到了码头上船时注意些,今日不比平时,晋王殿下也要过河,我们要晓得避让知道吗?”
“是,父亲放心,女儿省得。”身后一个锦衣款款,头带面纱的女子轻轻点头。此女看着身姿婀娜,仪态端庄,颇有大家闺秀的气质。虽看不见容貌,但从声音来判断,应该年岁不大。
“嗯,你堂祖母寿辰将至,我们必须得回去,前几日因为父生病耽误了归期,否则也不必这么着急。”中年男子轻叹一声,言辞中似乎隐有无奈。
“父亲,拜完寿我们就回长安便是,晋阳老家……不待也罢。”年轻女子小声规劝。似乎颇有主见。
“嗯,咱王家也算是诗书传家的千年世家,奈何……”中年男子轻叹道:“为父我是庶出,当年也委屈了你母亲,如今不能让你再受委屈。”
“父亲言重了,女儿不委屈。”年轻女子小声言语,跟着父亲一并走向码头。
黄河岸边,河风很大,不知怎地,一股风吹过。年轻女子的面纱突然被风吹走了。
年轻女子略微惊讶,连忙伸手去抓,可惜没有抓住,于是再次伸出手去。风似乎与女子开着玩笑,她每一次快要抓到的时候,便又飘走,就这样越飘越远,女子也就下意识越追越远。
中年男子见状,连忙呼喊。但年轻女子似乎并未听见,在父亲的呼喊声中,追向了远处。
……
兵丁在准备船只,谢逸和李治便等候在蒲津关的房舍之中。蒲津关守将还送来了不少当地特产。
孝敬晋王殿下和谢长史,让他们好生休息,安心等候,唯恐怠慢了皇子。直到外面一切都准备妥当。这才邀请晋王殿下和谢长史出来。
走出房间,往河边的码头而去时,迎面闪过一抹白光。谢逸尚未反应时,眼明手快的李治已然一把抓住。
仔细一看,却是一块白色的丝绢。
此物从何而来?李治和谢逸正不明所以,却见一个女子匆匆奔了过来,眼睛一直盯着李治手中的面纱。
“什么人,站住!”侍卫们职责所在,立即出手想要拦住女子。
“对不起,面纱能还给我吗?”女子仓皇停下脚步,伸手呼喊,声音稚嫩,却很悦耳。
谢逸瞧过去,只见一个亭亭少女站在不远处,约莫十二三岁的年纪,相貌端庄,姿容不俗。
水嫩的小脸蛋红扑扑的,水灵灵的眼睛很动人,在精致的五官中显得尤为特别。此刻大约是跑累了,正气喘吁吁,大口呼吸着,还有几分香汗淋漓的感觉。
美人坯子!
或者说小美人更为合适,毕竟这个年纪在这个时代已经不算小了,嫁做人妇也的也大有人在。不过眼前这位应该还没有,眉眼未开,衣着举止都端庄雅致,似乎是大户人家的千金。
更有意思的是,谢逸注意到晋王李治,十三岁的少年郎正直勾勾地看着人家小姑娘,可谓是目不转睛,手中捏着那块面纱兀自一动不动。
嘿!
谢逸心里笑了,都是从那个年龄走过的过来人的,李治此举算什么呢?十三岁的年纪,见到一个年纪相当,姿容靓丽的女子,然后盯着人家看……
除了那什么,似乎还是那什么。
知好/色而慕少艾,少年男女的心性啊,看来怀春的不仅是少女,少男也不例外。
李治有些无礼的注视引起了小娘子的不安,她似乎这时才反应过来自己没有带面纱,面孔完全在人前。
她下意识伸手想要捂住脸蛋,却遮不住两颊直到耳根的通红,毫无疑问,小姑娘害羞了。
同时似乎也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礼,连忙低下头去,不过在低头的一瞬间,脸色同样有些红。
十三岁的晋王殿下也害羞了,很不好意思地摆摆手,支开拦路的护卫,然后走上前去说道:“这是你的面纱?”
“嗯!”年轻的小娘子兀自害羞,低着头轻轻点头。
“还给你!”李治有些慢吞吞地面纱递了过去,白纱迎风飘动,宛如摇曳的白莲。
年轻的小娘子伸出芊芊素手,迟疑地接在手中,低着头小声道:“谢谢!”
“不客气!”
最为常见,却也最为俗套的对白在黄河岸边的蒲津关上演。
只是说完之后,谁也没有转身离开,李治大约是不想走,或者不知道走;小娘子则是难为情,或者羞涩地忘记了。
也是在此时,中年男子快步跟了过来,见到李治的一瞬间,连忙躬身道:“参见晋王殿下。”
然后回身道:“妍而,快些见过晋王殿下。”
“你是?”李治有些诧异,他显然不认识眼前之人。不要说是他了,就连谢逸也没认出来,眼前之人究竟是谁。
中年男人沉声回答道:“回禀殿下,臣王仁礼,乃刑部一介小吏。小女年幼无状,适才惊扰了殿下,还请殿下念她无知,宽恕罪过。”
“没有没有……”李治连连摆手,急切地想要表达什么,却偏生突然有些结巴,让他好不着急。(未完待续。)
第二七〇章少年璧人
李治的反应完全出卖了他的内心,谢逸见此状况,心中笑了。
少年男女,一见钟情,倒也不足为奇。
眼前这位小娘子姿容上佳,温婉清雅,出身似乎也不错,年纪也相当,和李治站在一起,倒真真是一对少年璧人。
君子有成人之美,谢逸自然是乐见其成。
“没事,不打紧的,王卿言重了。”李治好不容易稳定心神,倒出一句客气话,目光仍旧有意无意落到王家小娘子身上。
谢逸见状,笑问道:“王先生与罗山令如何称呼?”
罗山令王仁祐,原本历史上高宗王皇后之父,太原王氏家主继承人。眼前之人名叫王仁礼,排行与名字偏旁相同,也出身太原王氏,想来多半是有些关联的,所以谢逸才有此一问。
王仁礼连忙道:“回殿下,谢长史,罗山令乃是家兄。”
“哦,原来是太原王氏高贤,失敬!”虽说是明知故问,但谢逸还是笑着点头,作恍然大悟状。
“不敢当!”王仁礼似乎很谦逊低调,连称不敢当。
谢逸笑道:“王先生客气,阁下也是要返回晋阳吗?”
“是,家中婶母大寿,特地赶回去祝寿。”
“可是同安大长公主寿辰?”
“是!”
果然不出所,大长公主乃皇帝的姑母,这位同安大长公主乃高祖李渊的亲妹妹,昔年嫁入太原王氏。
如今在王家的被封也相当之高,加之有大长公主的尊贵身份,在王家乃是老太君一般的存在,比红楼李的贾母还要尊贵。
她今年六十六岁大寿,王家上下子弟全都得赶回去给同安大长公主祝寿。李治和谢逸此行,也有任务也是祝寿,这是临走时李世民交代的。
所以谢逸才说。无论如何都绕不开太原王家。
李治仍旧有几分含羞,笑道:“本王到时也会去为姑祖母拜寿。”
“殿下驾临,婶母定然高兴,王家上下更会蓬荜生辉。”王仁礼相当恭敬,似乎也很荣幸。
“哪里,本王是晚辈,前去拜见姑祖母是应该的。”李治一旦平静下来,表现的相当儒雅。
话音落地,那边有军士前来邀请李治和谢逸登船,王仁礼见状欠身道:“殿下。臣先告退了。”
“王先生莫急,既然同时要渡河东归晋阳,便随殿下和本官一起吧!”谢逸在这个恰当的时候,提出了挽留。
王仁礼心中一悸,连忙道:“这……下官低微,焉敢与殿下同行。”
“王先生多虑了,先生与令千金也算是贵人,焉能与其他兵士船夫同舟?纵然先生不介意,也要为令千金着想不是?”
谢逸笑道:“殿下。让王先生与王小娘子与我们同行可好?”
此举虽然有先斩后奏,甚至有僭越之嫌,但李治一点也不生气,连连点头表示应允。能与楚楚动人的小娘子同行,他怎么会不愿意。
如此一来,王家父女有幸得与晋王李治一道登上一艘豪华大船,谢逸有意无意和王仁礼说着话。有意给李治和王小娘子留出足够的空间。
晋王殿下当面,既然已经露出了容颜,自然不好继续再带面纱。少男少女从最初的羞涩沉默。渐渐开始有了沟通,有了笑容。
知好/色而慕少艾,少男少女的感情最为纯真,谢逸看在眼里,甚觉美好。
王仁礼也看在眼里,心中隐约有些想法,但更多的应该是忐忑吧!
见少男少女走了远了些,谢逸趁机问道:“王先生,令千金才貌出众,端庄秀雅,王先生教女有方啊!”
“哪里,谢长史言重了,小女自小倒也听话乖巧,出众却不敢当,当不得谢长史如此赞誉。”王仁礼连忙客气推辞。
“王先生莫要客气。”谢逸笑了笑,沉吟片刻,问道:“冒昧问一句,令千金可曾婚配?”
“啊,没有……小女年纪尚幼,不曾婚配。”回答过这句话以后,王仁礼心跳的越发厉害。
谢长史问这话什么意思?
难不成……
王仁礼心中顿生惊喜,晋王殿下和自家女儿年纪相当,如今看起来倒是少年璧人,相当般配。
谢长史如此询问,意思再明显不过,自家女儿有希望嫁入晋王府?攀龙附凤,飞上枝头可就变凤凰了,那自然是好。
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