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抗战之责 >

第27章

抗战之责-第27章

小说: 抗战之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化天使成魔鬼,大概只有日本做得到。    
泯灭人性,做得最彻底的,也只有日本。    
纳粹的德国杀害了几百万的犹太人,但毕竟还是把犹太人当作和自己一样的同类——人,来处死。并且在战后有深切的痛悔,因为德国人始终还是把犹太人看作人,承认犹太人同样拥有人的权利,没有将杀人当作娱乐。    
面对那些将婴儿挑在枪尖,哈哈大笑的日本士兵,谁敢说他们心中还有一点点人性?!    
把人的生命视为草芥,将人的属性比为粪土。这就是日本文化中武士道精神反人类的精髓。只要这种武士道精神在日本残存,只要武士道精神的圣殿——靖国神社还存在,日本人就是人类社会中最危险的民族。    
第三十一集《苦撑待变》    
“中国人,就是这种状况之下,抗起了一场不得不打的民族战争。那么,我们的胜算究竟何在呢?当时中国的一位著名军事学者蒋百里说:中华民族大文化的妙处,就是同化的攻势,和武力的守势,我们取攻势用不着杀人,我们取守势,却能拼命。显然,蒋百里所说的致胜之道,是充分发挥民族特性,以无形的民族性,去对抗大炮飞机,进行一场现代化的战争。是后人难以想像的悬殊局面。但在当时,却鼓舞了全国民心。”    
“第二次长沙战役中,日方投入神田第6师团、丰岛第3师团、北野第4师团、第40师团。首战守军为杨森27集团军的欧震第4军、孙渡的58军。杨森和神田在大云山旁廝杀了10天,让薛岳有机会从四面八方调兵遣将投入战场。肖之楚26军、李玉堂10军、韩全朴72军、王耀武74军、夏楚中79军、陈沛37军、傅仲芳99军、邹洪的暂编第2军、杨汉域20军。这次长沙之役,显示出国军机动和应变能力已大为增强。顾祝同的3战区、李宗仁5战区、陈诚6战区展开牵制作战。日军首尾难顾,败退而走。”    
以国军的11个军对日寇的4个师团,这一战“显示出国军机动和应变能力已大为增强。”。    
“12月8日,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投下了一子险棋——奇袭珍珠港。苦撑了4年又6个月,中国在千辛万苦中终于等到了这一天,12月9日,中华民国对日本、德国、意大利正式宣战。”    
外援是必要的,但这只是加速中国胜利的重要因素,只是加速因子。但把外援看作中国获取胜利的主导因素却是绝对错误的。这种意识必然导致中国人无力挺直自己的腰杆,而致在对外关系中听命于人。    
我们必须认识到致使中国胜利的决定性因子,其实就在中国内部,那就是中国人不屈的精神。它需要一个政党作为初晶体来把这种精神凝聚成力量,在这股力量由小到大逐渐凝聚的过程中,必须有正确的决策引导,使这股力量坚固。当然,如果没有这个初晶体,中国就会出现元、清那样的局面。然而,中国有了这个初晶体!    
可惜,我们没有看到国民党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他的眼睛向外,看不到致使中国胜利的决定性因子。因而,他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的错误决策,反而对这股力量的凝聚起了耗散作用。    
因而,这股力量凝聚到中共的周围。这是中国自己的内在力量,是中国走向新生的力量,它的生命力,它的坚韧性,决不是外来力量所能打碎。    
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不是外人,而是中国人自己!    
或许有人不这么认为,他们说:决定最终胜利的不是游击战,而是硬碰硬的大决战。    
那么,我要问:通过游击战,促使敌我双方力量彼消我长,能不能做到从游击战过渡到运动战?通过运动战,加速日军有生力量的消耗,而我方有生力量却能得到不断的补充,能不能最终达到大决战的条件?    
第三十二集《悲情、豪情》    
前段主讲日军在南太平洋的作战。    
第三次长沙战役(1941年12月14日)    
日军第十一军,第9旅团、第3师团、第6师团、第40师团、第1飞行团,另有1个支队,总共6万余人。比前两次的规模小得多,主要是为缓解华南日军的压力,进行牵制作战。    
国军围歼部队:58军、20军、99军、37军、78军、26军、10军、73军、4军、79军    
“长沙大捷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所向披糜,甚至欧战开始以来,反侵略、反轴心同盟国家第一次扎扎实实的胜利。当时全球各大媒体争先报道此一捷讯,其中以伦敦每日电讯报的标题最为传神:际此远东阴雾密布中,唯长沙上空之云彩确见光辉夺目!”    
“1942,民国31年元月3日,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蒋委员长出任战区统帅。从此一刻开始,我国对日抗战也进入了决定性的第三阶段了。”    
我记得在前面某一集中,蒋先生在抗战初期一次军事会议上的讲话是将中国的抗战分为二个阶段。不知何故,这里却采用了毛泽东先生在抗战初期把中国抗战分为三个阶段(防御、相持、反攻)的说法。    
蒋先生与史迪威的矛盾。蒋维国指责史迪威用飞机暗算蒋介石,给蒋介石准备了一顶拉不开的降落伞。这可是大陆网友几乎没有听过的事。幸亏有一个神秘的电话救了蒋介石,但是,是谁打来的电话,至今仍是个谜。换句话说,这件事的真伪是无法证实的。    
将一个无法证实的事做为证据呈堂,而信誓旦旦,不知可否构成诬陷罪?请学法律的网友指点。    
《一寸河山一寸血》在这里是否违反了要“真诚面对历史,把事实还给事实”的初衷呢?    
用一个谣言来证实委员长与史迪威的紧张关系,《一寸河山一寸血》显然对这段历史没有持以严肃的态度。    
若有人认为这个谣言发端于蒋先生,这又如何澄清呢?    
第三十三集《一狼、二虎、'四强'》    
四强是指:美、英、苏、中    
一狼——苏联    
二虎——美、英    
“在那一段与狼共舞伴虎入眠的岁月中,中国人所遭受的辛酸、委屈、挫折、但又不能说的苦楚,在当时,甚至过后,都是鲜为人知的。蒋中正在这一段时期中的日记里写到:今而复知所谓同盟与互助皆为虚妄之言,美国亦不能外此例乎?幸而今日我国尚有一片土地、与相当兵力以图自存,而未为帝国主义者牺牲耳。”    
这一集主要回顾英缅战区的开辟,指英国人以一己之私,延误战局,造成了中国的巨大损失。顺便将史迪威很扁了一顿,说他将缅甸战场搞得一团乱。    
1941年8月,陈纳德的美国空军志愿队(飞虎队)建立。    
“也许因为陈纳德的表现,还是隶属系统。而引起了史迪威的不满,因此他不断施加压力,要撤消飞虎队的番号,毕赛尔甚至以不归并即不许作战相逼迫,使得志愿队只好于1942年7月4日宣告结束。”    
该片在此又说了谎言,伪造历史。事实是飞虎队重归美军陆军,为美军陆军中国战区的第十四航空队,对外仍称飞虎队,编制扩大和兵员供应更有保障。此前为志愿队,无论物资供应,人员补充都很困难,飞行员牺牲一个就少一个,而编为美军陆军第十四航空队后,所有供应大为改善。该片将这一事实隐瞒,让人误以为飞虎队的番号被撤消,志愿队被解散,为的是诬蔑史迪威。    
第三十四集《黎明前的黑暗》    
物资掠夺    
“战争行为,本来是经济社会的一大杀手。其破坏力之强,摧毁面之广,是成长于承平时代的后人难以想像的。这种影响对交战国双方并无二致。所以到1942年,也就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中日双方都面临到了无以为继的严重危机。这个时候,彼此拼的好像已是持久的能力了。换句话说,谁撑的久谁便是赢家。不过就当时情势而言,可以说我们阶段性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为了求存,唯一的选择只有'拖',用我们幅员广大的土地,来换取时间拖垮敌人。至少,把他拖到同一个'立足点',同一个'起跑点',然后再来拼。这便是我们对日'持久抗战'的基本国策”    
好嘛,把毛泽东先生的《论持久战》中的观点,说成是对日'持久抗战'的基本国策。却把蒋先生放上画面,如此欺世盗名之举,真是令人瞠目结舌。    
“经过五年漫长的岁月,现在大家总算要扯平了。但此一结果毕竟不是最终目的,因为我们要的是赢。问题是,我们还熬得下去吗?我们还挥得出决胜的一击吗?照常理推断,其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因为我们已经山穷水尽了。”    
“形成战时经济金融状况恶化的原因太多,但最根本的还是来自战争,来自敌人。日本深知只要把我国经济搞垮,这场仗就不用打了。他们分别从物资掠夺、金融破坏和经济封锁三个方面一起下手,企图扼杀我国的生存命脉。老实说,任何一个国家被这三把刀卡在脖子上几无存活的机会可言。但在当时,日本虽然很确实的做到了以上三点,但中国人并为因此而弃械投降。由此可见,我们在经济战线上的搏斗是何等的惨烈了。”    
下文呢?      
作品相关 《一寸》中篡改的历史(七)    
《一寸山河一寸血》中篡改的历史'转帖来自铁血论坛'    
Hcxy2000关于转贴前的话:    
很遗憾,因为小说的原因,在书评里已经有了关于国共两党在抗战时期贡献的争论。作者的观点很明确,在抗战的人群里,只有中国人,只有华夏儿女,没有政党之分!    
要抗战,必然需要自身的壮大,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共产党人抓住了机遇,也就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共产党人!    
请时刻记住,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共产党人!    
这篇文章是作者在铁血论坛上看到的。里面绝大部分观点我是赞同的。这些观点,可以全面回答目前为国民党鸣冤的问题。    
基于以上理由,请准备再发关于这个争论内容的读者注意,如果你的观点已经在这个帖子里被反驳了,那么我将毫不犹豫地删除你的书评。    
再次说一遍,我是赞同的是这篇文章里面的绝大部分观点,而不是全部观点。    
本文来自铁血论坛,感谢转贴者安倚天    
黎明前的黑暗    
我军重输新血。日军一号作战    
民国31年9月——33年6月    
时间跨度近两年。这一期间,中国国内灾害频繁,双方大战不多,表现出日军以物资掠夺为主的战争形式。特别是在日占区及其边缘,反复进行了残酷的扫荡。这些地区都是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所以这一时期,表现为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承担了主要对日作战的任务——扫荡与反扫荡。    
在这一时期,共产党一方面对日作战,一方面努力恢复经济生产、恢复民生。    
而在国统区方面,却没有抓住这有利时机,积极休养生息,恢复经济生产。土地兼并之风愈演愈烈,农业生产逐年下滑,以至通货膨胀之势非但不能遏制,反而飞速扩张。    
“有人认为,中国之对日抗战,所以能获得最后胜利。是拜美英等列强之'赐',是'西瓜往大的一边靠',而得到的结果。这话不仅不公平,而且对我国在孤军苦撑、血拼五年的岁月中,那些战死官兵的英灵与全国上下不屈不挠的意志,构成了莫大的诬蔑与不敬。试想,若不是我国坚决的抗战到底,在中国战场上,陷128万余日军于泥淖而无法抽身,美国在西太平洋战事的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