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煮酒话太宗 >

第14章

煮酒话太宗-第14章

小说: 煮酒话太宗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的直接管辖。但由于交通和通讯的落后,地方难免会形成相对独立,而身居刺史职务的人利用贵族门阀的非正式组织,趁机培植私人势力,形成地方上的事实独立。《三国演义》就是一部刺史们展现事实独立势力的大剧,最终导致汉帝国的事实分裂,而至终结。

    正是由于中央和地方官制上都还存在着时代无法避免的根本缺陷,皇帝的权力一点一滴的流失到权臣手中,最终走到内有权相专权,外有刺史独立的地步,也就到一个朝代终结的时候了。不过客观的说,汉朝四百年的决策运行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人为失误,只是经历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汉朝的卓越贡献在于第一次奠定了稳定的中华帝国,从此,一个从形式上和思想上都高度统一,形神兼备的汉民族登上了历史舞台。他的后人无论分分合合怎么乱搞,中国人都始终保持在这个相对固定的框架之内。所以,汉文帝,他不仅仅是汉朝的太宗,也是整个中华帝国的太宗。他手中握住的不仅是刘汉一家一姓之龙颈,他定下的方向更成为中华民族前进的总体指针。

    现代中国人品评祖先的王朝,很多人喜欢把自己作为某一个朝代的粉丝,并热衷于贬低另外的朝代来陪衬自己喜欢的一朝。唐粉和宋粉相互攻忤,明粉和清粉更是掐得你死我活,但却鲜见有人贬低汉朝。那正是因为——

    汉朝,他的国号成为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

    汉军,他的精神成为了中国人心灵最深处的图腾。

    此之谓——汉并天下!

第一部分 第四篇 魏晋南北朝,一笔风花

    茶几上摆满了杯具

    有人说,你把秦二世和汉文帝放在一起比,不厚道。我说这是没办法,他们确实没什么可比性,无非都摊上个二世主之名。但岂止是汉文帝,后面还有唐太宗呢——我是说连唐太宗都要被其他太宗比得来自惭形秽,无地自容,连滚带爬跌回棺材,羞辱一下你胡亥小朋友又算多大回事儿呢?

    不过说真的,写到本篇我心情有点乱,不知道该怎么继续写。所谓魏晋南北朝,有人说这个时代是真名士自风流,既有祖逖闻鸡起舞,中流击楫的豪迈长歌,又有王羲之的龙飞凤舞和陶渊明的淡泊明志。你还可以和曹刘一起青梅煮酒论英雄,烫一壶杜康,听一曲《广陵散》,然后和竹林七贤一起去……去干什么?去滥交么?这根本就是一帮烂人,文人无行的鼻祖,他们所谓的释放人性,其实就是西方的纵欲主义,烂到极端。秦二世是历史长河中一个小小的杯具,而这个时代哪里才止产生了一个杯具?它简直就是一个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

    不是我偷懒,实是古语有云,说是读史到凄凉处,不忍卒读。我现在就是这种状态,每次一提到魏晋南北朝这段茶几的历史,我就不忍卒读了。

    要不……要不您自己去看《三国演义》吧?可以看新《三国》,唐诗宋词点缀的台词很优美。

    可是……《三国演义》也只讲到三国,也就是所谓的“魏”,后面的两晋南北朝怎么办呢?难道我要推荐您去看《晋朝那些事儿》、《南北朝那些事儿》的白话中国历史山寨系列?

    唉!算了,还是我帮您卒读一下罢。

    魏晋南北朝。好,我们就从魏开始。

    被当了坏太宗的好丞相——晋太宗司马昱

    作者是一个非常诚实的年轻人,在此我要非常诚实的告诉您一件事:在写到本章时,我突然发现——我不知道晋太宗是谁,各种资料都找不到有这么个人,而就当我准备放弃这一章时,突然又在《晋书》帝纪部分的倒数第二卷发现一句“庙号太宗”,我简直有一种泪流满面的冲动。而当我看完相关资料后,我已经震惊得泪都流不出来了,此人在太宗系列内部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晋太宗简文皇帝司马昱,生于晋元帝大兴三年,崩于咸安二年(320~372年),于咸安元年至咸安二年(371~372年)在位——是的,你没有看错,在位只有两年(其实是跨年,累计不足12个月)——是晋朝第13任皇帝。是的,你又没有看错,是第13任!13任为什么还能叫太宗?难道是有人把13看成B,第B任就是第二任吗?不,我们已经反复强调过庙号规制的严格,13绝不可能装B。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前文所说,必须要建功立德的人才能有庙号,“太宗”这个顶级庙号岂能轻易授人?晋武帝身后的几位继任者都是轻度智障,根本没有庙号,直到第14任皇帝上台,觉得再不把太宗庙号派送出去恐怕就没机会了,于是硬塞给了老爹。这种行为让我们有理由怀疑,他的真实目的其实是为了向后人证明:他能选出比弱智青年太甲更可笑的太宗。

    太宗是一个伟大的称号,本书中多位主角从小受汉文帝、吴大帝熏陶,立定志向,不畏艰辛甚至冒着全家死绝的风险才登上帝位,再经过数十年苦心经营,建立不朽功勋,光耀青书,最终才能获得一个太宗庙号。但他们都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这个庙号是司马昱用过的。这种感觉就好比你在海明威、肖伯纳等前辈的激励下,闭门谢客,杜绝一切娱乐,增删五次、批阅十载,终于完成一部旷世奇书并籍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当你站在奖台上接受上届得主为你颁奖时,你纯洁的45度俯视对方,却发现他是——郭敬明。是的,李二哥、赵三哥和朱四哥翻到《晋书》第九卷时差不多就是这种感觉。

第一部分 第四篇 魏晋南北朝,一笔风花

    或许已经有正义感爆发的读者忍不住要扇作者几个耳光了——就因为这个老糊涂的儿子不负责任的给他上了个太宗庙号,你就要以他为主角立一篇传记?你以为中国人民还停留在撕书擦鼻涕或者包烧饼的年代?原谅我在遣词造句方面把鼻涕和烧饼这么不协调的两件事相提并论,不过我想作者不一定介意,就像他并不介意将司马昱这种货色和伟大的汉文帝、唐太宗相提并论一样。不过尽管司马昱侮辱了唐太宗,但如果我把他从本书剔出去就又会侮辱历史。不管他本人多么令人作呕,他儿子给他上这个庙号多么不合适,总归他已经获得这个庙号,那我们就必须承认他是中华帝国历届太宗之一这个事实。就算我再看他不顺眼,那也只是自己的好恶,任何人无论史学造诣多高,也不能将自身好恶凌驾于史实之上,这是对历史最基本的尊重。希望您在明白这个道理后,能稍稍克制撕掉本页去干某事的冲动。

    晋武帝觉得汉朝灭亡的教训是权臣太强,朝廷又缺乏藩镇拱卫,王莽、曹丕才会篡汉。他的解决方案是恢复分封,以同姓藩王拱卫政权,而不是通过先进的组织结构来构筑规范的公共管理体系。这当然是历史的倒退,而且藩王只要有了私兵,自然就会斗,这和同姓异姓并无必然联系。晋武帝驾崩不久,八位司马氏的藩王和中央政权便展开竞技,史称“八王之乱”。有些贵族为加强军力,从草原招募游牧部族来助战,于是大量部族军队进驻中原。当时进入中原的胡族主要是刘氏匈奴、慕容氏鲜卑、石氏羯、苻氏氐、姚氏羌,泛称“五胡”。也有一说认为姚氏羌族只是苻氏氐族的分支,不在五大之列,第五胡是拓跋氏鲜卑。

    这些部族首领大多头顶晋朝职衔,但绝不是国家公务员,他们的部族都是世袭财产,有利益时他可以听听你的,一旦有机会就会利用私有部族军队作乱。果然,氐族的李雄、匈奴的刘渊相继割据称帝。由于长期割据混战,晋朝中央政权已经非常虚弱,无力镇抚进入中原这些多如牛毛的部族,只能眼看他们在中原大地上任意驰骋。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刘渊的匈奴军攻入洛阳,俘虏了晋怀帝(司马炽),史称“永嘉之乱”。晋武帝之孙司马邺在长安即位,史称晋愍帝。但不久匈奴军又攻破长安,残杀了愍帝。

    永嘉之乱造成晋王朝突然崩溃,这应该是中国进入中央集权式的中国特色封建社会后,第一次中央政权被外族所灭。不过此时分封建国的优势又显示出来,中国并未因为一个中央政权的倒塌而全盘崩溃。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司马睿在当地士族王导、王敦的辅佐下,南下建邺(今南京),主持稳定了江南的局势。晋愍帝被弑后司马睿即晋王位,后即皇帝位,即为晋元帝。晋元帝只占有江南,中原已经完全留给五胡乱搞,所以永嘉之乱前的50年史称“西晋”,后105年史称“东晋”。按说晋元帝复辟晋室,保得半壁河山,有资格获得庙号,但由于是典型的中兴之君,所以获得“中宗”庙号,“太宗”依然空缺。之后又有几位晋帝获得庙号,诸如肃宗、显宗,但都还不够格当太宗,直到第13任皇帝司马昱同志才终于捞到太宗庙号。那这位晋太宗在太宗系列内部到底有何重大影响以至于让我都帮着泪流满面呢?

第一部分 第四篇 魏晋南北朝,一笔风花

    其实晋太宗本是个不错的儿童,司马昱是晋元帝少子,从小见识不凡,著名学者郭璞一见他,便断定“兴晋祚者,必此人也。”但郭先生之意是他适合作为一名良相而非皇帝。晋穆帝永和元年(345年),25岁的司马昱官至抚军大将军、录尚书六条事。此时执掌朝政的人是大司马桓温,桓温这人非常复杂,他既是一个擅权用事的野心家,但有青史留名的高尚情怀。从管理心理学角度讲,他就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第五层次需求者,而且还是相当偏执的那一类。这是位非常有趣的文化人,有许多成语和典故比如“我见犹怜”、“神州陆沉”、“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等等都是他在某些场景下灵感偶至说出来的。

    文化人虽多次大举北伐都没能收复中原,但分别重创了氐族的前秦、羌族的姚襄和慕容鲜卑的前燕,攻灭了氐族的成汉,在关键时刻斩断了这个几个游牧部族走向文明帝国的前路,避免了他们将传统汉区建设成稳固的非汉族国家,为未来汉民族重掌中原留下了重要的空间,也算是他对历史作出的重大贡献。以桓温的威望和实力,取代极度衰弱的司马晋室似乎不难,但到底是在史书上留下王莽、曹丕那样的篡臣名声,还是成为诸葛亮那样的千古名相,桓温本人却犹豫不决。但不管要当王莽还是诸葛亮,把权力抓够都是基本前提,不然两头都免谈。

    司马昱虽非皇帝,但作为宗室中最有头脑的一人,始终顽强的为司马氏积聚力量,等待“兴晋祚”的机会。司马昱礼贤下士,笼络了谢安、谢尚、王坦之、王彪之、周抚等大批名士。其中,王谢两家的势力非常大,“王谢”在后世甚至成为豪门巨族的代称,刘禹锡就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来形容汉晋门阀贵族在唐代逐渐式微的社会发展趋势。同时司马昱扶植另一位大将殷浩来牵制桓温,通过不断分化、稀释各家望族的权势,渐渐提高宗室权威,渐有让司马氏从东晋诸豪族中脱颖而出的趋势(皇族还要脱颖而出?悲剧呀!)。站在当时的历史角度而言,司马昱不愧为一代良相。然而就在这时,一个非常尴尬的选择摆在了他面前——桓温废黜了晋废帝(司马奕),要让他当皇帝。

    这实在是非常厉害的一招。第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