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被害者-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后,我也根据刑警的指示说:我夺去手提箱之后,在路上用石头敲开,从中拿走借款收据,至于:“植木寅夫”与“猪木重夫”的错误,也是刑警教我怎么说的。
最后,我说往车站方向走,同时把手提箱丢在左边的池塘里去。他说:“不是这样,你再仔细想想看,”因为池塘只有两个,他改正说:“那是右边的池塘。 ”
如果手提箱拈有真犯人的指纹时,那就可以帮我的忙了。但是,调查员说池塘发现的手提箱沾满泥水,故无法确认指纹,这实在可惜。根据刑警指导下叙述出来的自招,说我很有计划地把手提箱沾上泥水。
总之,刑警当初对我说:“如果你能自己招认,就会让你赶快回家,并且会向推事要求以下起诉处分,因为我们很同情你的动机,准备尽可能帮你忙,”因为我一心一意想早些回去,所以,我就落入刑警的圈套了。
虽然我很快地离开警察局,而后被送到拘留所去,但是,刑警却以恐怖的脸对我说:“你在推事面前也得将刚才的话说一遍,如果说错时,那就得被起诉了,同时,你又会被带回到警察局,”
接着,他又威胁说:“如果你在法院里翻供,我就要设法向你用刑了,你可要记住啦。”
在推事的调查里,我很害怕地供出在警察局那种不自由下的招供,目的是为了想早些回家,以及获得不起诉处分,结果事与愿违,所以才决心供出真状。
原岛阅读植木寅夫的新供述以后,暗忖在遭受刑警威胁下的供词里,虽然有些过分的表现,或者也有这种情形的。当他阅读最初那篇供词时,虽也觉得经过很自然,但当他看到新供词时,也觉得不会不对的,因为在刑警界里诚然还有这种坏习俗。虽然不知真象究竟如何,但站在辩护人的立场说,也不能忽视新的供词。
然而,在推事的起诉状里,则不承认新供词,而采用警察局的自供为真实凭据。
日本宪法明文规定,凡在强制、拷问或威胁的情况下造成的自供,以及在不当的长期拘留或拘禁之中的自供不能当做证据。
利用欺骗而得的讯问,或用利益诱导而得到的自供都缺乏信任性,故不容许将它当做惟一的证据来判定犯罪的事实。
所以,法庭也有许多理由可以主张被告无罪,但在警察局里却有彼威迫的自白,于是,物证或第三者的证言就成为重要的旁证了。如将其性格加以分析的话,则有直接与间接的证据,间接证据也叫情况证据。
植木寅夫的犯罪情况是:他曾向甚兵卫高利贷借款,后来不但偿还困难,而且当对方要拿他的土地与建筑当担保品时,植木就怀有杀意,这就成为情况证据了。此外,在行凶时间方面也能吻合。他九点多钟离开万牌庄,十点多钟回来,当时玩麻将的中田、前田、西川和柴田,以及“万牌庄”的老板等也可以做证,这也是情况证据与间接证据。
植木离开“万牌庄”不久,中村是也就从厕所的窗户里看见他的形影,这也是证言。不过,中村倒没有目睹植木走进甚兵卫的家行凶的现场,只是看见植木走向死者的家的形影,这种证言并非直接证据,而系一种间接证据。
物证就是木棒与池塘里找到的手提箱,这只手提箱是甚兵卫家里遗失的东西,它系被调查员在附近池塘里找到的。不过,木棒与手提箱上都没有找到植木的指纹。诚如前述,从手提箱上找不到任何指纹了,至于木柴的问题,根据警察的调查记录说:问:“你用木棒猛击甚兵卫的头部吗?”
答:“那根木棒也是当柴燃的。”
问:“其长度如何?”
答:“大约三十公分左右。”
问:“那是放在哪里呢?”
答:“它放在甚兵卫家的庭院!我很早以来就想用它来杀他的。”
问:“那么,你从前就知道那个地方有木棒了?”
答:“是的。”
问:“行凶之后,那根木棒怎么样呢?”
答:“我把它放在原处。”
问:“那么,如果你回到放木棒的地方,你能认出行凶的那根木棒吗?”
答:“如果没有人把它烧掉或移动它,我想可以认得出来的。”
问:“次晨发现尸体后,立刻通知警察来,所以现场才能被保持。但你能认出现场吗?”
答:“如果到现场去,我想认得出来的。”
结果警察带着嫌疑犯到现场去查证:
嫌疑犯到了甚兵卫的庭院里,当他看见那一堆烧柴用的木棒时,就用手指着上面第二根说:“我就是用这根木棒的。”
调查员就戴上手套把那根被嫌疑犯指出的木棒拿出来,然后把它交给嫌疑犯的右手,叫他试握看看,接着要他连挥五、六次,他说:“就是这根木棒不会错的,刑警先生,自己用过的东西拿在手上时,就能感觉得出来的。”
接着,他又指着木棒上的皮块说:“我曾经看过这个皮块,我一拿到手上时就看见了。”
然后,他又说:“刑警先生,这根木棒上留下我的指纹,请你检查看看,那时我用力握得很紧,而且握的时间很长,我想一定有留下我的右手指纹。”
总之,他的态度非常合作。植木寅夫在调查的时候表现积极的合作,看起来有点像对刑警表示谄谀的态度。
原岛在繁忙之中到警察局去拜访调查课的股长,要求查看尚未读过的调查记录。这个调查系自中村是也在厕所窗户里看见植木的形态之后,警察局就只逮捕植木寅夫一个人,而且,植木被逮捕之后,就立刻自己招认一切,刑警在轻松之下立刻送往法院去。
“原岛先生,被告似乎在翻供,我们不知道他什么意思。”
因为股长总以为原岛只是植木的公定辩护人,所以,他毫不客气地表示对被告的不满:
“警察局方面绝对没有做出为难对方的调查方式,当然,警察更不会向他说一大堆傻话,例如自首以后可以早些回去,拜托推事给你不起诉,或者威胁他说如果翻供时会受刑等……因为植木被捉到这里来的时候,他就简单地将杀害甚兵卫的状况,如何进入死者家里谈话,如何杀死对方的经过侃侃而谈,关于使用凶器的情形,也诚如调查书上记载的状况,他本人一面说这根木棒,一面握在手上挥打五、六次,以上的情况不会错的。何况,他又说上面可能具有指纹,不妨也要刑警调查看看,他滔滔不绝地说出来……”。
本来,在嫌疑犯人中也不是没有人为了要求警察合理的待遇,早些被送往拘留所,于是乃迎合调查员的意思,接着又在法庭上翻供,认为是受到警察的威胁而招供的,这是嫌疑犯人有计划的叙述。植木寅夫也是这种情况。
同时,如果植木真有迎合的态度时——事实上,从他的样子上看来就有这种情形——他第二次招认的内容,想要早些回家,以及不起诉处分,于是就对刑警那一套诱导的话相信不疑了。为了使刑警的推断顺利起见,自己毫无保留地招认出来。
因为判刑的日子快来了,原岛就暂时抛开其他的辩护案件,而特地前往拘留所看植木寅夫。
原来,植木寅夫身材细弱,高高的个子,柔细如女人,脸色苍白,眼睛下陷,嘴唇很薄,前额很狭,他迎接这位公设辩护人(因为被告贫寒,负担不起辩护费)同时,他很亲切地表示对原岛律师的尊敬与感激之情。
原岛很注意眼前这位斯文的男人为何会有杀人的罪行呢?他也认为对方的脸上是否也不表露出自己的残忍与狡猾呢?虽然,原岛也曾看过好几百个被告的脸形,然而,他也始终判断不出对方是否老实?
“自从我担认你的辩护律师以来,因为你一直不曾要我为你说些公正的话,我觉得很苦恼,如果这样的话,我就不能有公正的辩论了。”
在会客室里,原岛律师不断对植木强调说:“你后来的供述表示最先在刑警面前招认的事实都是假的,关于这件事,没有错吧?”
“不会错的,那是刑警欺负我的。”站得笔直的植木寅夫语气坚强地回答。
“你受到刑警诱惑的情形,就如你后来所说的? ”
“是的,就是如我所说的情形。”植木说。
“但是,刑警却说你非常积极帮忙调查员在寻找物证——烧柴的木棒呢!”
“不对,在调查的时候,刑警教我这么说的。 ”
“在法院里也这么说吗?”原岛问。
“当然这么说的。”
“那么,我就根据这一点来考虑辩护的方法了。”
“原岛先生,”植木欲言又止的样子,“我想告诉你,我在刑警强迫之下所招认的证据。”
“什么证据?”
“让我说好了。”
5
植木寅夫果然脸上挂着微笑说了:
“我昨夜睡觉的时候想起来了,因此,这件事我尚未向推事说明。因为我想原岛先生很诚恳地做我的辩护人,这样才使我很镇静地想起来了。”
“到底怎么回事呢?说给我听听看。”
“那就是关于我用木棒打死甚兵卫的情形。我听说甚兵卫在客厅上面对隔壁房间,匍卧在地上死去,我只是想像自己从后面偷偷地打死他,但是,刑警说没有这回事,他硬说我坐在甚兵卫拿出来的坐垫上面,行凶之后就把坐垫拿回壁上挂着,意既表示强盗进来的样子,于是,我只好听从刑警的指示说出来,事实上,甚兵卫从来不会拿出坐垫递给向他借钱的人,因为我有过好几次这种经验,我想别人也是如此,请原岛先生不妨向别人打听一下。”
“那么,放在房间的坐垫到底要给什么客人坐?”
“那只是放着好看。如果来个有面子的客人,他就会拿出来的。甚兵卫对于向他借钱的人一定不会给他坐垫子的。因为向他借钱的人,谈话时间很短,谈妥自己的条件之后就会离开,因此,他拿出坐垫并非给借钱的客人,因为刑警不知道甚兵卫的脾气。”
“除此之外,还有别的事吗?”
“还有手提箱的事。我虽然不知道它从哪里跑出来,但是,刑警说从水里掏出来的,当我说是左边的池塘时,刑警就骂我傻瓜,那是右边的池塘。关于这件事,我后来虽然向推事提过了,手提箱里留下我的借款证明,岂非表示我没有犯罪吗?刑警却说由于猪木重夫与植木寅夫的名字很类似,所以说我在黑暗中弄错了,既然杀人而又特地取回证件的人,为什么会无法确认自己的姓名呢?刑警硬说太暗的关系,何况,手提箱上面又没有留下我的指纹呢?”
“还有其他的事吗?”原岛又问。
“还有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关于木棒的问题其大小跟甚兵卫头部后面的伤迹不一致呢?”
“怎么说呢?”原岛问。
“我读过鉴定书的内容了,头部伤痕如手掌大小的扁平状,这是很奇怪的事,我根据刑警的指示说,木棒系三角形,一边宽度约四公分左右。我如用这根木棒敲击死者的头部,这样就不可能出现手掌大小的扁平迹象了。如用四公分的宽度猛打三次,我想伤口会很惨重的,那岂非用大件的东西猛打一次的吗?这也许是我外行人的想法也说不定,可否请你研究看看呢?”植木寅夫很诚恳地说出来。
原岛走出拘留所后,就搭上了计程车,他在车上反复思考植木的话。他正在沉思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