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州风云志-第1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哦。原来黄山剑仙是落到了蛇道人手里?他那一对飞剑确实是世所罕见的异宝,若是真落到蛇道人那种人手中。。。。。。”
“我们赶去的时候石道长正身受酷刑,看起来蛇道人似乎并没有得手。”
“哦,那便好。。。。。。。此外还有发现什么线索么?”
“我们细查过那人在当地的宅院,没发现什么线索。那蛇道人显是知道已成众矢之的,行动小心,他操纵手下又多是通过鬼心咒,没有留下什么蛛丝马迹。”
何姒儿皱眉露出惋惜之色,顺口问了一句:“真的什么都没有发现么?”
小夏举起手挠了挠头,眼光扫过手心那一道淡淡的疤痕的时候略微迟疑了一下,却还是答道:“这个。。。没有发现其他什么。。。”
那边,明月正拿起桌上的橘子剥开啃了一口,那是南宫同知道明月爱吃水果,专门命人准备的一大盘从云州山中摘采后飞速运来的瓜果,只是附加上那份人力和车马功夫,这水果的价钱绝对超过了同样重量的银子数倍。
不过贵也有贵的价值,云州位于九州南端,在这隆冬季节也是温暖如春,这些水果又经过特意挑选,都是汁多味美,明月一口咬下去果然是又惊又喜,大声说:“这果子好好吃,是什么?我从来都没有吃过。”
南宫同微微一笑,道:“哦,原来明月姑娘爱吃这些水果,这是云州乐水橘,也不算什么稀罕物,明月姑娘若是喜欢,我再叫人送些来就是了。。。”
“真的很好吃,夏道士你尝尝。”明月一转身就将自己咬剩的那汁水横流的半个橘子塞到了小夏口中。(未完待续。。)
第二十四章 茅山(一)
大乾七十八年在这个隆冬中不知不觉中走到了尽头。年关到了。
在这一年之终,一年之始的很有象征意义的时候,不管民间庙堂都努力凑合出一片喜庆之意,连江湖都好像在这一年一度的节日中暂息了风波,将所有争斗算计都暂时收敛在
幕后,呈现出一片难得的祥和来。
唐轻笑收到了唐门传来的消息,老太爷似乎对他在徐州的作为不大满意,让他回唐家堡一趟。南宫同也必须得回南宫祖宅。而何姒儿则是要回茅山了。
就算在外再怎么闯荡,每年过年的时候何姒儿是一定要回茅山的,这是她父亲何掌教给她定下的规矩。而且她也正想回去,最近让人郁闷的事太多,她忍不住想回去找人问个
清楚。顺带的,她也要小夏跟着她一起回茅山去。
虽然是假造的身份,说起来小夏也已经是茅山派下别院的弟子,过年之时回派中去拜祖师也是正理,而且趁着这过年的时候将法箓职牒什么的手续做齐全了,然后这道士的身
份也就可以坐实了。
对此小夏还颇为感慨。至小时候开始,他就对这有度牒法箓的正经道士很是羡慕,不用偷偷摸摸地买卖符箓,不用怕被抓住浸粪坑,那些衙役捕快什么的看了还要点头哈腰地
尊称一声仙师,每月都有朝廷颁发的供奉所领,和偷鸡摸狗的野道士野和尚比起来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他不止有一次地也曾幻想过自己也能当当这种正经道士。直到后来
被师傅发现了他这种媚俗市侩的心态,狠狠训斥过几次,后来也逐渐习惯了当个野道士。才慢慢没了这样的念头。想不到的是全不去想他了,这时候却落到头上来,也真算得上是
造化弄人。
于是他也就跟着何姒儿一起上了茅山,也就在茅山上过了这辈子第一次真正属于一个道士的年关。只是这才大年初三,不过才是年关的第三天,他就已经很有些后悔了。
以往不管是跟着师傅还是独自在江湖上流浪闯荡,这年关春节对他来说是没什么好特别的。顶多就是在某处能多混到几顿好的饭菜,给乡下老财驱鬼捉妖之后能多得些银子罢
了。这上了茅山之后,混在来自四面八方的茅山别院的子弟中。只是不过三五天的时间,他就感觉难受的厉害,好像全身上下套上了一层极不合身的紧身衣服一样,一举一动之间
都说不出的不舒服。
真正的道门之士当然是和自由散漫的野道士们不同的。就算茅山上清派不是像真武宗全真道士那般的吃素禁酒与和尚无异。但该有的规矩还是有的,该吃斋的时候要吃斋,一
早一晚该念经的时候要念经,尤其这春节中还有一场祭天大典,由茅山掌教率领茅山全派弟子向诸天神仙,三茅神君,历代祖师诚心祈祷,赞颂喝偈。
那祭天大醮倒也确实是仪式庄重。场面宏大。万福宫前的广场上用熏香后的木料搭建出两层数十丈高台,只是台上的高功道士们就足足上百名。在下面广场上乃至后面的阶梯
上跟着盘膝诵经的茅山弟子更是不计其数。一连三天,高台最顶端一身华丽法袍的何晋芝掌教发符扬幡,焚香祷告,趺坐演经,完毕之后抬手朝天发出三道灵符,灵符飞入空中之
后化作漫天清光洒落整个茅山,满山茅山弟子齐声念诵上清大洞真经,一时间清光冲霄,灵气逼人,三茅神君以及历代祖师的影像在其中隐约可见,确实是让人忍不住见了要忍不
住诚心下跪膜拜。
人群中的小夏口中跟着一起念经,心里却在暗暗计算这一场斋醮共得花费多少银子,刚才掌教真人那两手符箓又是几品。他不是真正的茅山弟子,这些斋醮仪式他从来也只是
当作赚银子的门道,至于清光中浮现的历代祖师影像那当然也不是历代祖师当真显灵了,也许其他年轻弟子会当真那样以为,不过在对于各门各派的符箓法术涉猎广泛的小夏眼中
,却能看出那其实是诸位茅山弟子自己心中的祖师形象被上清灵光投射出来的而已。
所以他从头到尾就只是当做一场难得的大戏来看,这样才能稍微减轻一些枯燥无聊之感。好在这也是最后一天,接下来只要等着领受法箓职牒就算完事。
终于熬到了大典结束,小夏疲惫不堪地才跟着众人一起回到给他们安排的观院中。这时候明月早已经在这里等着他了。
“夏道士,怎么这么久?今天那什么念经也终于念完了吧?这些道门的琐碎功夫真的是好无聊好麻烦,只是装模作样,耽搁时间而已,有什么用。”明月早已经等得很不耐烦
了。这几天里小夏好说歹说才让她不要过来添乱,她也知道今天是最后一天了,居然就早早守候在这里。
明月连什么是年也不知道,自然是没地方去过年,也跟着小夏一起上茅山来了。好在这正一道观不是佛宗山门那样的女客勿进,不仅有茅山派的道门女冠,还有些别院道士们
的女眷也跟着来了,这才让明月在这里不显得太过古怪。何姒儿也早有安排,派中道士也都知道这位佛门女修来头不小,是净土禅院十方神僧的好友,也是何姒儿的贵客。
不过再怎么样的贵客,这些话说得也有些难听,周围一些和小夏一起回来的茅山道士都听得皱眉。总算小夏这几天也和他们混了个脸熟,明月又是少女,那些年老持重的也不
想和她计较,只是皱皱眉便不加理会。而那些年轻些的看了明月的容貌,不管耳中听了什么心中也产生不了丝毫的恶感,反而有几个和小夏比较熟稔的还过来搭起了话头。
“这位便是净土禅院的明月姑娘了吧?早就从知客道人那里听说了明月姑娘来我茅山的消息。听闻姑娘九月间在青州铲除了一只为恶一方杀人无算的大妖。后来还去塞外天火
山从西狄人的屠刀下救下了不少人,当真是我大乾江湖近年来少见的侠女仙子。今日一见,居然还是如此羞花闭月沉鱼落雁的仙子般人物。贫道西宁子,来自荆州广宁观,这里有
礼了。”
为首的西宁子也是个约莫二十岁左右的年轻道士,满脸都是笑,带着仿佛市井之徒的油滑轻浮。但能在这时候上到茅山来的也不会是真正的不知所谓之辈。这西宁子据说是茅
山派荆州分院的广宁观观主之子,言语谈吐虽然看似轻浮跳脱,但一见明月就知道是谁。不是事先打听过就是对江湖风波传闻之类的极为留心。
明月却毫不理会其他人,只是对小夏说:“何姑娘不是说让你做完了这些道士的玩意就行了么?现在做完了,我们走了吧。这茅山上又没有好吃的,又没有好玩的。真是无趣
得很。”
小夏挠头。他的法箓职牒都还没有拿到手。当然是不能走了。只是现在何姒儿也不知哪里去了,她并非女冠,只能算是俗家弟子,这些道门的斋醮科仪并不用参与。她之前倒
是说过一直就在茅山,但小夏自己心中有鬼,也不好向其他人开口打听。
“哈哈,这三天的祭天大醮确实有些折腾人,别说是明月姑娘了。便是我们也是觉得有些疲累不堪。”西宁子继续打着哈哈,一点都没有尴尬的感觉。看着小夏和明月像是认
识了几十年的老朋友一样悄悄压低了声音说。“。。。所以贫道也早就着人备下了瓜果酒食,还有些焰火,就等着这大典完了之后我们也悄悄地沾沾过年的喜气。如果清风道长和明月
姑娘不嫌弃的话,今晚就和我们一起去后山热闹热闹如何?”
“。。。这可还是初三斋期,西宁子道长你莫要乱来啊。”小夏也不禁有些愕然。就算是他这野道士也不敢在斋期中开荤,这几个真正道门弟子倒早备有酒肉,这可是在茅山之上
“过了子时不就不是了么,所以才说今晚哪。”西宁子左右四顾了一番,嘻嘻笑道。
小夏想了想,转头对明月说:“不如再等等吧,这几位道友今晚请我们看焰火,吃东西,到时便不会无聊了。明月姑娘,你看过焰火么?很好看的。”
“焰火?焰火是什么?”明月睁着一双大眼睛问。
###
子时,茅山后山僻静处的一块草坪上,烧起的几堆篝火间,几个用土行法术塑出的石桌上摆满了瓜果酒水,卤肉凉菜,十多个年轻道士围着篝火言谈甚欢,倒也真有些过年的
喜气。
小夏也在其间,一边烤着火一边和西宁子还有几个年轻道士攀谈,说些江湖掌故趣事,讨论些法术符箓间的窍门心得,明月则在远处的一株大树上盘腿坐着,一边吃着干果,
一边等着看她从没看过的焰火。
西宁子远远地看了一眼,叹了口气,转而向小夏说道:“听闻佛门法术都是和人的心性元灵,眼光境界息息相关。也就是如此洒脱淳朴,不拘丝毫俗礼的心性,明月姑娘才能
在这年纪就有一身深厚的佛门修为吧。也不知她师承是净土禅院的哪一位大师?清风道长你和明月姑娘熟稔,可知道么?”
小夏回答:“我也只是听她提过一两次,但似乎是连她自己也不知那位大师的名字和来历,只是隐居在一处深山茅庐之中,传了她数年佛法之后便飘然而去。佛门各宗高人辈
出,历来便有这种隐世苦修的高僧。所谓师承净土禅院,恐怕是那些江湖人口中以讹传讹的吧,在天火山下的时候十方神僧也和她多有交情,以同门相称。”
“哦。原来如此。。。。。。听说那一次天火山的风波清风道长也有经历其中,居然能从那一场血肉磨坊般的修罗场中全身而退,当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旁边的几名年轻道人听了也凑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