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明-第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是朱允炆没有想到的,但是当时也不能拒绝,只是心里暗生警惕,海关目前虽然没有太多的成绩,但是在老朱的眼里却是日渐被重视,要小心自己创造的东西到了最后反而变成了自己的累赘。
半个月后,早朝时,百官意外的发现皇太孙也赫然在场,皇帝命宦官将新版大明通行宝钞散发于个人手中,然后由皇太孙进行讲解。
新版宝钞,仍是用桑皮纸混以作废的文牍及考卷打浆而成,只是参照了金粟笺等纸张的制作工艺,加金粉于纸张之中,让印钞用纸显得暗浮金色条纹,更彰显了贵气和庄重。在增加纸的厚度同时,也愈加注重到纸张的柔韧性。
且面积大为缩小,按照朱允炆从后世的主观意识,分别对应于百元、五十元、二十元、十元、五元、两元和一元RMB把大明宝钞定位面值分别为一贯、五百文、二百文、一百文、五十文、二十文和十文等七个面值。
暗藏水纹于宝钞当中,水纹图案以日、月图作为背景,含日月照大明的意思。为了更好的防止伪造,新版宝钞特别采用了新式印刷,正反两面皆印有图案,正面暂时依据现行的大明宝钞改良,并无大的变化,而背面,则按照不同面额,奏请了朱元璋分别用已卒武将功臣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等人的肖像进行标注。
这一点,为了上纲上线,不使百官反对,特取意于唐时秦叔宝和尉迟恭二人为门神为例,说是希望功臣继续为大明守护江山,也是对于亡故功臣的一种肯定和表彰,同时也方便了百姓辨认。
其实朱允炆还有一种想法,就是在迷信的封建王朝,这样做,可以给一些造假者心理负担,毕竟现在的大明还是很多人相信神灵的。
而以甲、乙、丙、丁等天干地支为首的特殊编号的惯例也逐渐形成,排列顺序和规律,只有皇室之内知晓,每次印制宝钞之前由宝钞提举司的人事先调配,然后报于皇帝挑选御批,只要是提举司内部不出问题,民间根本无法知晓,从而不但可以控制宝钞印制数量,也算是加大了伪造的难度。
至于怎么打印编号,后世印象中的打码机也应运而生,筋皮上嵌以金属字,醮特殊印墨,每通过模具印一次,手工转动一格。
百官看的哑口无言,户部尚书郁新奏报,新钞成本似乎过于高昂,因此会加大朝廷的负担,皇太孙道,就是加大成本,才能使伪造者望而却步,限于纸张等诸多因素,使其不能量产,少量伪造成本反而会让这些投机者入不敷出。
吏部尚书翟善奏道:“为便民兑换,必要在大明一千三百余的省府州县各设分支,如此一来,这激增之官吏更添朝廷负担。宜仍保留零用铜钱,”
帝曰,暂时交与海关署理,置倒钞司于海关暂时负责发行兑换事宜,两年后在将倒钞司分离,强制执行,不允质疑。并公告皇太孙所拟宝钞三策,供大臣决议。
一,铜钱仍可流通作为零钱,与宝钞可随时自由同比值兑换。但是以一年为期,一年后,铜钱将全面作废回收。黄金、白银与宝钞可据市价任意兑换,但金银不得再用于交易。
二,朝廷将通过拨发薪饷、自由兑换、工部拟定大型水利以及各种工程以酬劳形式发放新钞。交纳税赋,只收宝钞。残破宝钞可随时无偿更换。
三,成立教诲司,以个官学学生为主,教导百姓分辨真伪,三月后,使用伪钞者罚没。六个月后,使用伪钞者,流于岭南。发现有伪造者,一律斩首。三族之内,发于辽东,永不回返。
这几条虽然说是皇太孙拟定,但是却是朱元璋的决议,也只有在这种强势皇帝的威压下,敢有此魄力。
平日一言九鼎的朱元璋,迫于压力不得不考虑恢复铸造铜钱,但是心里总是不情愿的。由于大明上下普遍的金融意识淡薄,也没有什么好的主意,只能随着形式的变化不断调整者策略,孙儿给他出的这个主意,正合了老朱的心意,在保持自己强势的同时,也为孙儿树立了一定的威望。
最后在散朝时,朱允炆趁机奏请,审核府库金银数目为印制宝钞的基数,并汇聚天下七成的金银于京师作为朝廷印钞的信用保证,并公告全国。他对于金本位、银本位的金融概念只是限于听说,但是总觉得这样做是没有太大的错误,至少可以限制民间的金银流通,对于宝钞的发行减轻了阻力。
朱元璋犹豫了一下,还是说了一声暂时搁置,朱允炆正在失望之际,散朝之后,内宦过来传太孙殿下往御书房觐见皇帝。
原来朱允炆的这个奏议,使皇帝想起了其在苏州短时间内聚拢大量金银之事,还以为孙儿又要复议鼓励商贾,心中有些不悦,才在朝堂之上暂时搁置奏议,但是回到书房内歇息时,又想到孙儿最近的表现,无论是海关、新版宝钞。无一不是抑商之举,所以就将朱允炆传到内廷问个明白。
知道原因,朱允炆有些啼笑皆非,他想不到老朱竟然是这么的敏感,也暗自心惊朱元璋作为皇帝的那种仇视商人态度,庆幸自己没有做的过于表面,于是思索了一下,抛出自己所不熟悉的金本位、银本位的印钞方针,开始为老朱讲解所谓纸钞的由来。
其实,纸钞由来虽然历代都是朝廷经营,却盛行于民间,前宋的交子可以说是纸钞的始祖。在此之前,虽然也有战国的质剂,汉朝的皮币,盛唐的飞钱,宋初的便换、茶引、盐钞等。但质剂、茶引、盐钞尚属不同类型的凭据,飞钱、便换仅仅仅是汇兑手段,皮币虽与纸钞性质相近,却因定价太高,只用于王侯宗室的朝觐聘享,并未真正成为流通手段。
而交子最早产生在宋初的四川。当时四川通行铁钱,体积大、分量重、价值小,不便交易、携带,难以适应大宗交易的需要。于是,成都十六家富户联合,印造交子。交子上印有房屋、树木、人物、密码、花押等图样,票面金额临时填写。
既可随时兑现,又能定期流通,其期限以三年为一界,界满发行新券,掉换旧券。可是;这些制度只是出于民间约定,尚未具有法律效力。后因富户破产,交子无法兑现,以致信誉扫地,不能维持下去。宋仁宗天圣元年,政府设立益州交子务,交子改由官办,禁止私造。至此钞法作为法制,才正式确立。
而蒙元承袭宋例,大明又因文化隔断承袭蒙元后期的印钞无度,虽然在短期内聚拢了民间财富,但时间稍长,其弊端就显现出来,而朱允炆就是以此为凭据,想要奏请汇聚金银、盘点国库,就是为了有节制的印制大明宝钞,以防止今后金融体系的崩溃。
这些都是在印制新版宝钞的时候,朱允炆请教博学如黄子澄、卓敬等人所得出的结论,再由这些儒生们用自己的见解说出来,现在复述给朱元璋听,当然很切合皇朝的利益根本,朱元璋遂不反对,但是也不赞成,只是放手让东宫去做就是。
正文第九十一章周报
原来以为已经体会到朱元璋的强悍,但是随着自己负责具体事务的增多,慢慢的已经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了,看着年近七十的朱元璋还是没日没夜、有条不紊的审阅自己已经批复的奏折,朱允炆打心眼里感到钦佩。
而自己的速度,却好像赶不上老朱的审阅,每每内宦来文华殿催促皇太孙批复过的奏折,朱允炆就生出一种无力的感觉,海关建衙、修改大明律、大明宝钞、《大明百农》编撰、断刑狱之事等等明面上的事务已经让他无暇分身,而在私下,六艺书院的全部完工的招生事宜、内厂的建设、处理收集过来的各种情报,甚至是皇庄之内新作物的生产都要他来做一个了断。
经过两年的运作,内厂现在已经发展到正式编制近万人,按照当初杨杰的建议,利用张定边提供的宝藏作为后盾,向朱元璋奏请接手工部建于江东诸门外十五座酒肆,为避免别人注意,其中选择鹤鸣、醉仙、讴歌、鼓腹、来宾、重泽等酒肆作为发展根本,在大明各个重镇建立分号,内置内厂人员以收集民间的消息。如今,暗中由东宫操控的酒楼,在全国已经达到了一百五十余座。
再以海关衙门所置人员收集商贾消息,两手同时抓起,但同时都是比较浩荡的工程,要不是在强权的推动下,在朱允炆的后世,恐怕连各种手续两年也办不下来。
所以朱允炆感觉到太快了,每天通过各种渠道汇集到半山园的情报,再经过分析筛选后送至东宫,如雪花似的繁多,要不是杨蝶心细,将各种信息分门别类,按照轻重缓急标识,然后在交与丁志方、王省、郑华为首的七人参谋小组过滤,每隔三日总结出卷宗送至观文阁内供皇太孙参阅。恐怕朱允炆一天到晚什么都不做,光是看情报可以度日了。
于是,开始怀念后世有电脑的日子,因为固定朱允炆的生活已经进入了程序化阶段,每日固定的时间在朱元璋所派遣的六部官员的协助下批阅各地公文、奏折。固定的时间听取各司的汇报,固定的时间接收内厂传来的情报。固定的时间……。
朱允炆感到自己像一只木偶似得,被各种丝线牵来扯去,没有一点自己的主张,虽然时而也有大权在握的快感,但更多的还是一个字——“累”,不禁有些注意朱元璋的每日生活安排是怎么样的,这个历史上最为勤政的皇帝,是怎么做到劳逸结合,在如此繁忙的政务中还生了三十多个子女,而自己只是分担了其中一部分便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在朱元璋的安排下,朱允炆现在已经有了正妃马氏,和三个侧妃。其中包括冯胜的孙女维盈,小维虽然已经得到了朱元璋的原谅,不计较其假作怀孕的罪过,但是和杨蝶一样,始终没有被宗人府纳入视线,两人一个在半山园主持内厂参谋处,一个在皇庄之内种田,就算是朱允炆百般暗示,曾经为宗人府经历的卓敬还是劝说其不要过于心急,以免害了小维和杨蝶二人。
没有办法,一边心里骂着后世肥皂剧中那些戏说,一边心怀些许愧疚,不定时以巡视农务去钟山和二人相会,倒是也其乐融融。两人中,杨蝶懂事、小维无邪,倒是从来没有抱怨过什么,只是朱允炆愈加进入到了自己大明储君的角色之中,没有一点来自后世一夫一妻的觉悟,堂而皇之的玩起了暧昧。
而经过大明宝钞改版之事后,东宫又进入了蛰伏的阶段,因为朱允炆感觉到事情进展的太快,自己已经把握不住,要慢慢的消化近两年来的成果。
洪武二十九年来临,在此期间,经过他的迂回,朱元璋终于松口,调刘三吾进京筹备洪武三十年的秋闱,酌方孝孺即日赴苏州,以浙江学政身份督导六艺学院。终于达到了将方孝孺调至南京周边,以便随时启用。但不知如此一来,却将刘三吾推进了火坑,不过这是后话了。
大明通行宝钞新版的发行,在朱允炆的策划,朱元璋的威压下,进展颇为顺利,新版宝钞难以仿造是一个原因,而皇帝的果断杀伐,却成为了主流,既然决心让朱元璋当这个恶人,所以,在东宫内厂广泛收集情报的基础上,朱允炆刻意引导着皇帝的思路,一时之间,两淮、江南境内鸡飞狗跳。
在严令下,曾经有一些村庄,壮丁皆被抓往官府治罪,然后就再无消息,而后,接踵而来的就是整村的人被留于岭南、大理等地,永不得返乡,因为有人曾经利用新钞、旧钱交替之际浑水摸鱼,按照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