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回明 >

第46章

回明-第46章

小说: 回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想而知了。

但是自己现在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解决此事,做事过激,只能导致朱元璋下狠手,说不定为了自己这个大明储君的选择正确,采取辣手摧花的手段,那可什么也挽回不了了。

想了一下,轻声道:“小维,你先回去,过几天我派人去接你,送你去个没人管得着你的地方,到时候你要像蝶儿那样帮我的忙啊。”

“我不去山东。”斩钉截铁似得,此时的小维竟然脸上没有了泪痕。目不转睛的看着他,朱允炆一身的冷汗,心想,这女人都是什么做的,说哭就哭,说停就停。难不成刚才就是哭给自己听的?

“不去山东,不过你要听话,要不我真的让铁铉把你带到山东去!!”事情已经到这份上了,只好哄一步是一步了。

小维得到肯定的答复,喜盈盈的随侍卫回宁国公主府了,可是朱允炆却是心里有些发怒,连连催促侍卫出去传铁铉回来。要是不搞明白小维怎么会来东宫,估计今晚睡觉都睡不着。

~~~~~~~~~~~~~~~~~~~~~~~~~~~~~~~~~~~~~

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由于天色已晚,宫门落锁,晚膳后,看看天色,知道铁铉已经肯定回不来了,心中有事,睡不着觉,来到院子里,望着闪闪的北极星,回想着,朱棣此时在做什么呢?最近该有什么动作了?

正文第七十一章蛰伏(七)

铁铉做事认真的程度还真的令人放心,在东宫侍卫没有找到,而自己还不满足的情况下,到了第三ri,才满身灰尘的回到东宫覆命。

而此时的朱允炆已经知道他为什么会冒险带小维进宫了,因为第二天,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朱元璋突然驾临东宫,并且直接将黄子澄、齐泰、景清等人喝斥出去,屏退左右,直接问关于小维的问题,面色极为不善。

半晌才知道是什么原因,原来,小维让铁铉带她入宫见他的理由,竟然是自称有了身孕,面对老朱的质问,朱允炆突然有了一种想要吐血的感觉。

这还是大明的女子吗?这还是封建礼教下的女人吗?这分明就是他后世生活中的小太妹。也难怪宁国公主府的人不敢阻拦,也难怪铁铉没有一点反抗的余地,也难怪老朱这么暴怒……。

一切疑团解开后,朱允炆却有了种轻松的感觉,虽然他是冤枉的,虽然他和小维手碰手的机会都屈指可数,虽然……。但是他不能否认,要不然小维无论是什么身份,只有死路一条。

老朱的神经可不是那么好调理的,要是让朱元璋知道自己受了愚弄,发起火来,恐怕是天子之怒、血流成河啊。

他不否认的原因,还有一条,因为他从朱元璋暴怒的眼神中,仿佛看出点什么,是什么呢?一边任由老朱的唾液喷洒在自己的脸上,一边急速的思索着,心里一动,突然想到了,老朱的眼神里,仿佛只有暴怒,却没有杀意。

再想想关于老朱的传言,加上自己穿越后的了解,他突然想起了一条,就是朱元璋虽然嗜杀,但是对于自己的亲人却是很好。

虎毒不食子,这一条在历朝各代皇帝中,真正做的还真没有几个,而老朱绝对是其中的翘楚,虽然三宫六院儿孙众多,但是却对于糟糠之妻的马皇后尊敬有加,甚至马皇后病逝到如今,朱元璋竟然没有立后。

虽然儿子也经常犯错误,传言秦王不法、晋王要谋反等等事情,在老朱的眼里最多也是召回来骂一顿,然后关几天让其面壁思过后就没有事情了。

自己的便宜老子太子朱标,因为杀功臣的事情,顶撞老朱,差点没有气得老朱爆血管,也只是拿着椅子要砸,从种种迹象上看,朱元璋是皇帝,是大明的皇帝,但是却从没有忘记自己是儿子的父亲、妻子的丈夫。

那么老朱就是一个家庭观念比较强的人了,既然知道小维有了自己的骨rou,会网开一面也说不定。面对小维闯下的祸,朱允炆此时也只能硬抗似得去撞运气了。

事情的发展果然没有出乎朱允炆的预料,发过火后,朱元璋平静了片刻,就问他准备如何处理这件事情。

朱允炆暗自庆幸,幸亏昨天知道小维会种植花生之后,就准备让小维去钟山皇庄那里主持种植,算是有点准备,否则还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说。

跪在地上,向朱元璋叩了一个头,再抬起头,已经是满脸的懊悔,说道:“皇祖父,孙儿知错了……。”

“一句知错就可以了?朕问的是你准备怎么处理此事?”

“此女来历皇祖父想必已经清楚,那是决计不能进宫的,但又怀有孙儿的骨rou,所以允炆刚才想,也许将其圈禁在钟山皇庄是一个处理办法,不知皇祖父能同意否?”

“圈禁……?”

听到老朱重复,才想起圈禁是清朝的对付宗室的刑罚,在大明尚未出现这种刑罚,连忙解释了一番。

朱元璋点点头,算是理解,看看跪在地上一脸懊悔的孙子,心软了一下,的确,他的子孙满堂,但毕竟小维所怀的骨rou是皇家血脉,而且是他的第四世子孙,在生气的同时,也有些渴望。毕竟在当时的大明,能见到自己重孙的人实在是不多,而自己又垂垂老矣,不知道还能活上几年。能见到也算是自己的福气吧。

当然,他心里还有一个想法,那就是等重孙生下来之后,定要接进宫来抚养,而这个小维,是绝对不能留在这个世上,不过他不会将这个想法说出来,允炆如同其父一样仁和,想必闻之后定会露出破绽,到时间这妇人来个鱼死网破,倒是会折损了朕的皇家血脉。

知道孙儿有了安排之后,朱元璋也稍微放下心来,朱允炆趁机上奏,说要以钟山皇庄为种植基地,广招天下务农高手,并召集国子监学生,准备重新修订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

看到朱元璋感到一些兴趣,于是马上命宦官将最近从大内借阅出来的《齐民要术》等农书拿出来,侃侃而谈。

言道,《齐民要术》成于北魏年间,而当时北魏正和南朝对峙,所以书中主要内容是讲述黄河流域和北方的农业情况,而南方地农业则很少。而现在大明天下一统,要有一本贯通南北、包罗万象的农书,才能尽显天朝重农的决心。

同时,又拿出了北宋时期所著《陈旉农书》。这本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概括地讨论以水稻为主的耕种方法,其中也谈到了麻、粟、脂(芝)麻、萝卜和小麦等辅助作物。中卷专谈水牛,水牛是江南地区适用于水田耕作的唯一役畜。下卷专谈蚕桑,从种桑起,到收茧止。正好补充了《齐民要术》的不足。

而蒙元时期所著的《王祯农书》。共分三部分:《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第三部分占全书的五分之四,是全书重点所在。正好可以弥补百姓看不懂的情况下,有民谣、口诀和图谱示例,那样凭借自己新式印刷机的快捷,甚至可以将一些口诀变成歌谣传唱,将可以最快的被农民所接受。

朱元璋本来是兴师问罪而来,可是没有想到,却被孙儿的思路吸引了注意力,再也不提小维的事情,只是随着朱允炆的指点不断翻动着各类书籍。

最后,嘴里吩咐朱允炆写个关于组织力量编撰全面总结大明目前最先进的农业耕作地百科全书的折子交与六部议审。其实心中已经下定决心要按照方才孙儿所说的那样来编写一部全面超过《齐民要术》的农书了。

——————————————万恶的分割线————————————————

PS:蓝袜说的对,虫子有些懒了,懒的连章节名字都没有去想,从下一章开始,要痛改前非,不在拖沓,每章3K以上,每天必更新,违反者第二天加倍。请大家监督,并支持。:)

另外,中午时还有一章。

正文第七十二章大明百农

洪武二十七年九月,皇太孙上书编撰《大明百农》的折子摆在了朝堂之上,在皇帝的引导下,没有经过任何的阻力边获得了通过。

皇帝下诏,命各省布政举荐农学专才,以备皇太孙用。于是天下熙熙攘攘忙成了一片,不过由近至远,各种人才都陆续往钟山脚下而来。朱允炆这次下决心要树立威信,而且编撰的《大明百农》也是为了下一步的行动,也就是为了编撰今后的“大典”造势,所以自然是下足了功夫。

从六艺书院调拨了大约三百人左右的贫寒士子,作为书写、绘画和收集资料的备用人手。接受工部有经验的官员建议,准备以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荒政等十个重点来编撰农书。

当然,《大明百农》不仅仅是皇太孙的形象工程。最重要的是要投入使用,要能广泛传播以提高大明百姓的农业技能,也只有那样,才能使自己的形象在大明的最基层生根发芽。

在考虑一番后,朱允炆准备按照后世中百科全书那种编撰方法,在编撰的时候尽善尽美的同时,不但有详细的解释,并且还配有大量的图谱。以便于不识字的农民辨认。同时要求详细分类,几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比如说农事中就包括《谷谱》、《麦谱》、《豆谱》、《麻谱》、《油谱》……等等几十个谱别。

又诸如在农本中收集全大明上下各地的种植民谣、谚语。一些琅琅上口的农谣如:“早出白云天要风,晚上黑云天要阴”、“早上浮云走,下午晒死狗”。质朴有趣的农谣不仅可以让百姓朗朗上口容易记忆,而且也能获得了生活的经验和知识。并推陈出新,总结新的耕作经验,便于以后的传播。

以此类推,这样的要求让工部的官员头大如斗,而分门别类又不是区区农民或者官员单独擅长的,必须要经常聚在一起商量,光是这一条,就让那些平ri高高在上的官员心有埋怨,怎么能让他们和一群泥腿子共商事情呢?前来私访的朱元璋气得回到宫中大骂朝中养了一群五谷不分的废物,因为有的官员,甚至不如朱元璋懂的多。

这样和以前著书不一样的差异,曾经让参与编撰的的工部官员非常的不适应。有官员隐讳的提出了不满,朱允炆心里明白,但是也不想解释太多给他们听,因为他也不知道这样能够起到多大作用、到底有用没有。而且自己是皇太孙,这些官员心中就是不满又能拿他怎么样。

说白了,这样的编撰方法完全就是为了方便推广普及,种水稻的只需要《谷谱》,买别的不说花费巨大,就是应用的时候也用不到,买书的人只需要其所需的。而土地多一些的大户,则又不在乎全部买下了需要多少钱。

至于朱元璋曾经想过全部由朝廷出资刊印,下发全大明的这个奇思妙想不但吓坏了各部官员,而且朱允炆也表示反对,说了一句:“轻易而来的东西往往不会让人珍惜!”。引起了朝堂之上很多人的深思。

想起了洪武十八年到洪武二十年间,皇帝连续发布四编《大诰》,曾经有一段时期也是全国震惊,但是距离现在不到十年,便有销声匿迹的征兆。

就算是朝廷接连出招,为了扩大四编《大诰》的影响,更是把它们列为各级士子的必修课程,科举考试从中出题。奉其旨意,行文国子监正官,严督诸生熟读讲解,以资录用,有不遵者则以违制论处。

此外,收藏《大诰》与否,成了判罪或减罪的依据;熟背《大诰》,不仅可以获得奖励,而且还可以因此而被录用为官、从此平步青云。等等一系列措施,但是收效甚微,也不知道是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