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回明 >

第20章

回明-第20章

小说: 回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提调用水军疏浚河道之事,而是和二人聊起ri后整肃水军的方略来。

看着太孙殿下一脸无事的样子,不知究竟的二人还以为他已经得到了陛下的首肯,只是大家不知道罢了,心事稍定,情绪也好了很多。因为二人既然被奉旨协助皇太孙整肃水军,那么身上就打上了太孙殿下的烙印,万一有个闪失,皇上对自己的孙儿无可奈何,可是要寻自己的毛病,那可是手到擒来。

心里这样想,却不知他们的太孙殿下最近心情大好。

办学之事,有了皇帝的御笔题字,等于为那些正在观望的豪门大户吃了一个定心丸,之后的一个月内,皇太孙的账上又多了三十多万两的银子。为了表示恩泽,朱允炆返还了一些园林给以前的故主,并允许他们请人打扫看护。

这一切都是好的开始,朱允炆在召见这些豪门大户的同时,也暗示他们,朝廷将容许江南之地贸易的可能,也就是解开海禁的征兆。

言下之意,就是让他们各自招揽现在流亡在海外为寇的族人,或者就是让一些和海盗有牵连的豪门收手,等待朝廷的谕示。

陆家、吴家、顾家、张家、范家、王家、朱家、钱家、彭家、宋家、潘家、韩家、汪家、程家、孔家、费家、贝家、雷家、席家、严家、尤家、袁家、施家、曹家、杨家等等苏州二十五个大豪门。但凡是主事之人,那个不精明似鬼。

在私下纷纷交出族内的长男嫡孙表示诚意,或入宾为幕僚,或充当宿卫。这些豪门也许当初全力支持过张士诚,但是几十年过去,主事之人也换了几拨,谁还会为了上辈的事情为难自己呢。

更何况,现在的太孙殿下是他们大多数豪门回归故里的希望,对于故乡的希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就光是为了这个目的,他们付出再多的代价也不会心痛一点,更何况,太孙殿下还说朝廷或许会再开海禁。对于他们来说,又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朱允炆不费吹灰之力,就尽得许多人才。他知道,只要是有共同的利益所在,这些豪门大族就会紧紧的团结在他的身边,那可是一股不小的力量,或许他们手里没有武装力量,或许也他们在朝中也没有根基。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对于今后控制江南局势有很大的助益。

这又是一股新兴的力量,朱允炆想到这儿,却猛然发现殿内一片寂静,才知道自己和傅友德、方明谦二人谈话的时候跑神了。

歉然一笑,突然想起些什么,唤来内侍,让他从铁铉那里取过一件物事来,珍重地交与傅友德。

正文第二十五章蹊跷

朱允炆交给傅友德的正是高参自刎用的那柄宝刀,血迹已被擦拭干净,也归入鞘中。但是仍然散发着一股幽寒。

接过刀,傅友德在刹那间有些恍惚,一言不发的坐在那里。在方明谦眼里,百战之将这种表现似乎有些失了身份,在太孙殿下面前也失了礼数。

他却是不了解傅友德此刻的心情,岳翎虽然只是傅的侄女婿,但却也是傅友德手下一个参将之子。当年这个参将在战场上救了傅友德一命,却是没有能保住自己的性命。临死前托付子女,岳翎从小在傅府长大,和自己的侄女青梅竹马。

后来成婚,虽然别人的眼里,岳翎只是颖国公的侄女婿,但是傅友德从来都把其看成自己的儿子一般。这柄刀正是送给岳翎成人之时的礼物。

“可是这孩子,从小就不喜武艺,偏好诗书,若是能像他父亲一样骁勇,自己就可以将其留在身边,可能也不会有这种事情的发生了。”

傅友德这样想着,眼睛不由的有些湿润,他觉得对不起当年拼命卫护自己的那名参将,有负所托。正在这时,发觉有人轻轻踢他的脚尖,转眼望去,却是方明谦在侧边呶嘴,才醒悟到自己是在太孙殿下的行宫内。

忙起身告罪,朱允炆却是没有放在心上,仿佛很了解他的心情,说:“岳卿之事还请傅将军节哀,不知道可曾找到岳大人的遗骸?”

定定神,傅友德忙躬身谢道:“殿下有心了,可是茫茫长江之水,还不是尸骨无存,刚才老臣想起了翎儿身死,霞儿也患了失心疯,只留下八岁幼子在哪里寻爹问娘,好不可怜。所以一时失神,请殿下恕罪。”

朱允炆本来等的就是这句话,铁铉派往京师查探情况的亲卫回来了,却是一无所获,高参的家人全部竟然不知所踪,也没有打听到有任何返乡的预兆,好似凭空消失一样。又从别的渠道得知,岳翎的夫人听说丈夫自尽后,也患了失心疯,被颖国公接入府中。

线索全部中断,亲卫回来后,铁铉等人还以为高参的家人会来苏州收殓遗骨,却未曾想到,就连那个老家人高三也不见了踪影。

堂堂一个五品知府,现在竟然连个收尸的人也没有,怎么能不让他们大感蹊跷呢?朱允炆用刀引出傅友德的话头,哪里肯放松,遂装作不在意的问道:

“岳夫人有恙?孤王还想请颖国公将刀送还,岂不料天不从人愿。岳大人乃是孤王在苏州时苏州知府所造成的,本王也有失察之过,所以命下面准备了些许抚恤,还望颖国公一起收下。”

“殿下有心,老臣替霞儿谢过了。殿下乃是国之储君,胸怀天下,万万不可揽过上身。翎儿自寻死路,怪不得别人。倒是高参此人清苦无比,殿下若是能将抚恤施恩于其家眷,则天下幸甚。”

有戏,朱允炆心道,遂恨恨说道:“蒋指挥使言道,高参亏空公款,被岳大人查出后为其隐瞒,谁知高参承诺补缺却又食言,害的岳大人犯了欺瞒之罪后自尽,自己又畏罪自裁。想不到岳卿家交友不慎,累积自身。”

边说边观察着傅友德的神色,只见他额头的青筋跳了几下,马上恢复了平静,再次谢过太孙殿下恩典。

朱允炆继续说道:“最可恨就是那高参的悍妻,相公身死,不但不来奔丧,反而伙同管家携款潜逃,要是被孤王抓到,非要按照父皇之律判他个剥皮之刑,否则不能为岳卿家出这口气。”

闻听此言,傅友德才在诧异中带着恼怒变色。但还是强自按捺住,说:“高参之妻刘氏和霞儿关系素来交好,我也曾见过,应该不是那种人,要是有一天殿下遇到,还请看在老臣的面子上饶恕一二。”

“哦!!!”朱允炆故意惊讶了一下,饶有兴趣的看着傅友德,似乎想看清楚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就算是岳翎之死不关高参的事情,一个五品知府的家人恐怕也犯不上国公为其说情吧,更何况,从表面上看岳翎的死和高参脱不了关系。

傅友德这时也知道自己一时情急,做事有失常理。当下也不做声。索性不发一言,殿内一下子沉寂起来。方明谦莫名其妙的看着两人打哑谜,隐隐的也感觉到事情不对,傅将军有事情瞒着太孙殿下,可是当面又不好指出。

想了一下,插嘴说:“殿下,水军尽数赶往松江疏浚水道,臣下想暂时告假几天,不知可否恩准?”

朱允炆见自己逼迫傅友德那么紧,他都不愿意说,知道其中肯定有原因,也不愿意因为此事令其心中有所芥蒂,当下不再追逼,很随意的问方明谦说:“方将军去哪里呢?”

方明谦回道:“末将奉旨前来整肃水军,是为了扫平倭寇,不敢有丝毫怠慢,此次告假,是想趁机前往几处卫所了解一下倭寇的情况。以便我水军下步行动。”

见到气氛缓和,傅友德长舒了一口气,接着道:“殿下,江浙一带有卫所计五十九处,皆方将军当初督造实施,且卫所之士卒大部分是方将军所招募,要说熟知倭寇情况,卫所应是最为清楚,所以……。”

朱允炆笑了,说:“呵呵,原来是这样啊…。。。。”

想着朱元璋办事还是真不糊涂,傅友德曾经和陈友谅打过水战,这方明谦又是极为熟悉江浙海防情况的人。心里不由一动。

“既然如此,那么孤王就和方将军一起吧,孤王也想看看我大明的海防。来时皇祖父让孤多体验民情,看来正是应在方将军身上。”

朱允炆慢慢的说出,却是将二人吓了一跳。刚想劝阻,可是后面一句太孙殿下将皇上都搬出来了,两人只好将说到嘴边的话又生生咽到肚子里。

二人出了行宫,方明谦为自己的多嘴感到懊悔不已。傅友德安慰道:“恐怕太孙殿下早想出巡,跟着你反而安全一些。”

停了一下,脸上露出种奇怪的神色,牙一咬,接着说道:“我也同随驾一起去吧,到时间皇上万一怪责,都推到我身上便是。”

方明谦惊了一下,忙说:“颖国公何出此言,难道明谦是这种人吗?”

摇摇头,傅友德没有理会这个问题,悠然说道:“恐怕傅某也活不了多少ri子了。”言罢,也不多做解释,遂自顾而去,竟然不再回头。

正文第二十六章江南行(一)

江南的梅雨虽然断断续续,但也不是不停的下雨,只是空气潮湿,让人有种压抑的感觉。虽然是这种天气,朱允炆的心理还是十分的愉快。

因为他终于有了自己穿越后的第一次微服私访,也可能是在后世时那些电视剧的作祟,朱允炆经常会梦见自己做了皇帝,然后屈尊微服私访,顺便惩奸除恶,偶遇美女侠客,成就一番艳遇。

这可能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梦想吧,朱允炆快活的在前面走着。身后是一脸苦笑的方明谦和傅友德二人,在后面就是满面阴郁的铁铉,正牵着朱允炆那匹汗津津的青骢马,紧盯着游弋在皇太孙周围那群便装亲卫。

方明谦是没有想到一个光明正大的巡视勘察,却被太孙殿下搞成微服私访。而傅友德却是听之任之。铁铉更是一副有辱斯文的样子,在出发之前的太孙临时行宫内,他苦苦劝谏,但是抵不住朱允炆的一意孤行。

东宫内除了带了一百亲卫外,只有铁铉随行,其余诸如景清、丁志方等人,要在苏州处理东宫各项事宜,而像是刘三吾、卢原质和黄子澄等老夫子,就干脆没有通知,也省的听见他们不住嘴的唠叨。

而方明谦和傅友德各带了十余个亲兵,一行百余人先后出了苏州城,为安全计,走的是水路,沿江南运河到达嘉兴府,上岸后,没有惊动当地官府,直接由打前站的缇骑提供马匹,直奔金山卫,按照约好的,朱允炆不能暴露身份,一直都混在亲卫从中。而后在沿海南下,去海宁卫了解情况。

其间,若是到了人眼稀少之处,朱允炆就会纵马快奔,过足了骑马的瘾。重生在大明一年多的时间,也算是学会了骑马,但是在紫禁城中,环绕着一群浑身是异味的太监,一个个都恨不得抱在马腿上,不让马匹快跑,生怕有个阴差阳错的被皇上廷杖打死。

放到江南就不一样了,朱允炆出于从心里的反感,基本很少用让宦官跟随,而方明谦和傅友德出身草莽,虽然为官数十年,但一直都是东征西战或者是训练士卒,很少那些繁文缛节,铁铉倒是知书达理,但独木难支。再则他还未曾入朝,虽觉得不对,但也不明白其中的危险。所以倒是让朱允炆得偿所愿了。

再往南就是杭州府了,铁铉打定主意,到了吴王藩地,无论怎么说,就算是死谏,也不能让太孙殿下南去了,因为再往南,就是绍兴府的临山卫和宁波府的观海卫、昌国卫。那里是直接面对舟山群岛的无数股海盗和倭寇,他们仗着船快海阔,根本就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在有些海盗看来,陆地是你朱家的大明,而海上则是他们的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