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回明 >

第12章

回明-第12章

小说: 回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既然邸报上说证据确凿,那就是无可辩驳。可是朱元璋最后批示的那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黄子澄、景清和铁铉几个人都在沉思,而朱允炆心里明白,那是向全大明发出警告和追究的信号。虽然表面上是劝说盲从者自首,但是谋反有自首一说吗?伸头一刀,缩头还是一刀,哪个皇帝对谋反案心慈口软过。朱元璋是逼着那些自危的人跳出来。

到了那时候,不管你是辞官、认错还是请罪,估计下场只有一个,就是死。

上次应母亲和常妃的哀求,他硬着头皮去了一趟宫中,在御书房内,还没有等自己开口,朱元璋就说:“是常妃求你过来的吧,如果她再在那里聒臊,当心朕问她干政之罪!还有你那个母亲,怎么净向着外人,既然走出他们常家,那就要守我们皇家的规矩。你回去告诉她们,安静点,朕不想见她们。”

大学刚毕业的朱允炆被一代暴君这几句话吓了一跳,脸都有些发白,对方几句话就把自己求情的路子封死了,看来自己还是要多加磨练啊。

看到孙儿被自己吓的不轻,当下想起病逝还不到一年的儿子,心里一软,招手让允炆走到自己身边,把锦衣卫这七天来所得到的供状拿出厚厚的一摞,找出来一张放在他的面前,说道:“去年你主理审讯而饶恕的叶昇,现在经过侦查和蓝玉有****。他已经据实招了。”

“允炆啊,你还小,心也太仁慈了一些,有些人你救过他,也不代表他真的就忠于我们大明,比如说这个叶昇,他和蓝玉是姻亲关系,虽然你救了他,但是蓝玉谋反,他还是紧跟其后,像是这样的妇人之仁,可是要不得。”

看着叶昇的供状,朱允炆当时佩服朱元璋佩服的不得了,杀人就是杀人,亏得你还找了那么多的借口,上次叶昇牵涉胡惟庸案被我拦下来,可是这次你又把他扯到蓝玉那一派了,还真亏的你想的出来。

不过想起叶昇家人当时对自己的感恩戴德,还有送入自己家中做侍卫的儿子叶孝天,心里觉得有些不忍,蓝玉此案就有那么多的疑点,更不要说叶昇牵连此案的可能性了,现在叶昇只是一个去职除爵的闲散人员,可是还是躲不过这一劫。

“叶昇的儿子在东宫?”怕什么,就来什么,听到朱元璋这样问,朱允炆连忙挺起身来,生怕有什么变故。

“是,叶孝天已经入东宫半年了,从未回家过,孙儿保证他和此事没有牵涉。”

点了点头,朱元璋沉思着,好像是斟酌该怎么说,朱允炆感觉到有些不妙,还没有反应过来,就听到:“那我也不追究了,不过以他的身份,不合适在东宫,你把他外派了吧。”

“而叶昇家,我也只追究他一人,其余的都让其回原籍居住算了。”

没有想到是这个结果,自己竟然会保住叶昇的家人,心里顿时热了起来,又听朱元璋道:“回去说,没有常升的事,不要瞎操心。其余的就不要问了,要知足。”

朱允炆心里马上转黯,知道朱元璋说是警告常妃,其实是告诉自己,不要乱说情,人情已经给自己了,做人要知足。不过心里还是不甘的说道:“皇祖父,其实这些人劳苦功高,皇祖父应该给他们一个为自己辩解的机会,单凭锦衣卫一面之词,恐怕不足采信,不若如孙儿审问叶昇一案时那般……。。”

“你那套是谁教你的?教你之人,其心可诛!!!”

空气陡然变冷起来,

“特别是谋反这种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如果非要讲证据,开了这个先例,以后诸将谋反,只要小心不被抓到证据就得宣布无罪。那岂不人人欲反?必须以此事为戒,让他们平时连想都不敢想。再说了,谋反是抄家灭族的罪过,不死到临头,谁会承认,还要他们自己辩解,真是小孩家的勾当。”

“我上次让你问叶昇案,说过是谋反吗?”

朱元璋的话语越来越严厉起来,他知道,不这样,就难以制止孙儿继续纠缠。果然不出所料,虽然这样说,朱允炆还是鼓足勇气说道:“没有证据就擅杀大臣,孙儿只怕朝野间人心不服?”

看着这个稚嫩的孙儿,朱元璋不知道是好气还是好笑,其实朱允炆刚刚回到明朝,正好对于封建****的幼稚性格切合以前朱标在世时的那种文弱,所以朱元璋并没有多想,只是暗自叹息着,自己的果断刚强,怎么会有这么一个儿子和孙儿呢?天天和自己的意见相左,朱标在世的时候,就经常和自己顶嘴,为一些臣子,为了一些大明隐患和自己顶撞。现在孙儿又是这样,使他愈来想着朱棣的好处来。

和朱允炆讲话的同时,他还在想,钥匙棣儿在,肯定是和自己想的一样了。

忍住心中的不快,指了一下那摞供状和锦衣卫收集回来的证据,耐心的说道:“所谓的帝王之术就是恩威并施。他们有功,朕已经赏赐过了,那个不是公侯之位,可是他们心怀不满想要谋反,朕也饶不得他们。”

“你宅心仁厚,这点儿朝臣们都知道。抛除谋反,其实蓝玉也不算完全冤枉,他在西凉私募流民戍边、乱建城池、支持边境上茶马走私;骄傲恣肆,曾经纵容家奴侵占民田。驱逐御史。强毁喜峰关而入。私自占有元朝皇帝的妃子,致使元妃因羞愧而上吊自殺。在军中为所欲为,擅自升降将校。随便一项都是杀头的罪名。”

朱元璋越说越激动,竟然将供状全部抛到朱允炆的面前,直接问道:“且不说谋反,就凭这些他死的也不亏,哪还在乎多那一项罪名。你还想替他讲情吗?”

正文第十一章玉落(三)

在朱元璋教训皇太孙的同时,蓝玉在牢中也在听着自己的罪状。

连ri来,朱元璋命锦衣卫一遍接着一遍的在蓝玉面前宣读所谓的谋反等十二条大罪,听了那么多天,他也分不清到底是不是自己做过的事情。要是朱允炆此时在这里,肯定会惊讶的发现,洗脑**在明朝已经出现了。

当然,以蓝玉的心智不会那么容易受到影响,不过他也最为清楚,这次,他恐怕是绝对不能活着走出这间牢房了。

他没有那么多的遗憾,在战场上,早就不知道死去活来多少回,他不怕死,只是心里有一些愧疚,因为他的关系,在诏狱中,见到了许多自己以前的好友,同僚和部下。蓝玉知道,按照当今皇上的做事手段,这些人,包括自己的家人、族人估计是很难幸免了。

想不到曾经把自己比作汉之卫青、唐之李靖的万岁,会用谋反的罪名置于死地,可惜了他有卫青、李靖的功劳,却是没有他们的好结果。

早知道如此,还不如死在战场上呢?至少还落得个忠义之名。

“当年万里觅封侯,关河梦断何处?”蓝玉还记得刘基在走之前还说过这句词,还是军师说得对啊!不过就算能看破,也躲不过天子的质疑。

可惜没死在蒙古人之手啊,蓝玉心里怅然若失。

什么夹棍、脑箍、拦马棍、钉指,阴森的班房里,带着血的刑具触目惊心,空气中不时传来新鲜的****味道。蓝玉的心里有些悲愤,这些血也曾经为了大明江山流过,但是不应该屈辱的流在这肮脏的牢房中,每个功勋的背后还要背着一世的恶名。这是为什么?

他现在别无所求,最后的愿望就是能多保全一些人,这些人不该死!!!!

在蓝玉说这句话的同时,也有人说着同样的话。

燕王府阴暗的密室内,朱棣皱着眉头对袁珙说:“有些人其实不应该死。”

了解父皇做事风格的朱棣,密室里面只有他和袁珙两个人,其余人都在外面守着,他实在是把握不好在自己的亲卫里面,到底有多少个人是父皇派在自己身边的锦衣卫。

说这句话的时候,朱棣正看着一份名单,上面赫然正是此次蓝玉案的涉案人员,常氏一族,虽然保全了开国公常升,但是其部下和亲信几乎被一网打尽。另外傅友德、冯胜的势力也被牵涉不少,很明显,父皇下一步要对他们下手了。

这个其实是袁珙分析的,要说打仗,朱棣谁也不服,就算是徐达和常遇春在世,他也敢上去一搏,但是对于形势的估算,袁珙和道衍两人还是看的很长远,他自愧不如。

袁珙草拟了一份名单,几乎涵盖了京师内所有要害部门,除了父皇顾忌的几个地方外,基本上都在名单之上。拿着这份名单,朱棣有些烫手的感觉。

“是不是太多了,有些人其实不该死,他们也曾经为大明抛头颅、洒热血过…。。。”要是蓝玉听见,一直和自己不对付的燕王此时的想法和他一样的话,不知道是该哭还是笑了。

“不多,要不是怕圣上猜忌,可能还会多一些。”袁珙若无其事的说道:“燕王,此时不能有妇人之仁,您看着挺多,但是您也知道,秦王、晋王都在京师,遇到如此机会,也会伸手安插他们的亲信,其实这些空缺,我们能拿到手的,绝对不会超过三成,这还是最好的结果,圣上不会放心的任咱们推荐的。”

“……。。”

看着朱棣的一脸沉默,袁珙又说道:“燕王,属下知道,这些人中,也有燕王曾经的部下,也曾经和燕王一起并肩作战过,但是此时乃是非常时期,我们不得不硬起心肠,若是殿下ri后能继承大明江山,还有人替这些人鸣冤,殿下尽可替蓝玉平反,反正那时一统天下。天下谁不说您是圣明的君王。”

袁珙这句话要落到朱元璋的耳朵里,肯定少不了一个抄家灭族,虽然是实话,也算是朱元璋心中所想,但句句诛心,不能言传。

因为这就是所谓的帝王心术,袁珙已经拿出辅佐一代君王的风范,而朱棣还是无语,袁珙说得俱是事实,也正是他所想到的。

这次的蓝玉谋反风波,在一定程度上等于把军方的势力重新洗牌。就算是自己不伸手,恐怕两个哥哥也不会放过如此好的机会。

袁珙也正是看出朱元璋这个时候的心理,所以才肆无忌惮的罗织人员名单,以期望能拖更多的人下水。其实有一件事袁珙在心里永远也不会说出来。

就是他从心眼里看不起当今的太祖皇帝,在他的眼里,放牛娃出身、讨过饭、又贩过私盐的和尚。能爬到九五至尊位置上是不可思议的。对于他们读书人的优越感已经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在有段时期,他打心里有些佩服当今圣上。所以在没人的时候总是在琢磨皇帝的心思。

终于,晚年朱元璋的所作所为,把自己在袁珙心目中的形象从神坛上拉了下来,无度的屠戮忠臣,嗜杀成性,任人唯亲但却不信任,小气、多疑……。

就像个孤独的瓜农,手拿竹竿守护着自己那仅有的瓜地,随时将手中的竹竿敲向任何一个路过他身边的人。

始于惧怕的崇拜,由崇拜转为了解,再由了解转为不屑。这是袁珙对于皇帝看法的一个心理历程,当然,这种感觉到底源自于什么,他自己也搞不清楚。

到底是对于皇上出身的不屑,还是厌恶他的残忍好杀。更仰或是反击皇帝对自己的轻视……?他自己也不明白。

他只是知道,对面的这个燕王,虽然是他颇为不屑的皇帝之子。但却也是实现他一生抱负的根本所在。燕王和他父亲不一样,虽是征伐武将,但从小朱元璋为自己的儿子广请名儒教授学业,算得上一个文武兼备。虽然由军中养就的嗜杀之气,但是也是习儒尊孔。最重要的是,他能看重自己……。

袁珙陷入沉思,朱棣见惯了他这个模样,当下也不打扰他,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