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重生之大科学家 >

第149章

重生之大科学家-第149章

小说: 重生之大科学家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明白了么?”

几个学生连连点头。那位俊秀的学生好奇的问道:“你讲的真好,比我们的曰本教习三泽先生都好,你是?”

孙元起眼睛一眨,开始编瞎话:“我们几个是准备考你们学堂的。”

“是啊,我们是来考——你们学堂的。”杨度在一旁插话道。不过他话里的意思,孙元起、刘师培都明白:考者,考察、检查也。

两湖总师范学堂因为资金投入大、教学水平高,在华中一带影响甚大,的确有不少外地人来报考,所以学生们没有生疑。桌上有人说道:“你对物理那么精通,干嘛还来考我们学堂?直接去北京考经世大学得了!那学校使我们提学使孙大人办的,据说科学水平最高,连洋人都来学习呢在!”

听他们这么说,孙元起有些得意和自豪:看,湖北的学生都知道北京有所经世大学!

其他人应和道:“是啊是啊,与其考我们学堂,以后出去做老师;还不如直接到我们学堂做物理老师,肯定比那个曰本教习强百倍。”

杨度在一旁促狭地说道:“他呀,本来就是一个物理老师,谁也不知为啥,他偏偏跑来湖北,还要考——你们学校!我们俩是陪绑的,只好也跟来了。”

二三十岁、精通物理、原先是物理老师、说北京官话、刚到湖北。个人信息加上杨度这话,有心人一推敲,肯定会往孙元起身上想。为了避免嫌疑,孙元起立马岔开话题:“对了,你们怎么不去考经世大学?”

几人面色尴尬:“经世大学招生少,题目又难,我们考不”

孙元起暗暗点头:的确,经世大学从建校之初,学生数量就讲究少而精、宁缺毋滥、大系每届不超过十五人,小的才五六人。全校二十多个系,现今每年招收一百多人。这百十号人中,自己附属学校就要占十之一二,江浙、京津地区更是大户,余下部分均摊到其他的省份里,估计一年也就六七名额。只要最顶尖的人,才能考上。

那位俊秀的青年这时说道:“尽管上不了经世大学,但我们湖北学子终究是有福的。传言说,孙大人此次来湖北担任提学使,主要就是为创办一所乐意媲美经世大学的学堂。如果传言属实,那么一两年内学堂就应该能招生。要知道,当年经世大学从筹建到招生,也只花了孙大人半年的时间!我们如今得好好学习,等到了那时候,便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

孙元起以手扶额:这都是哪个路边社的消息啊?来源是半岛电视台吧?

“说了半天话,在下李仲揆还没有请教仁兄的高姓大名呢?”那个俊秀的学生起身朝孙元起拱了拱手。

孙元起连忙逊让,还没有想好编什么名字,边上刘师培道:“你不是都知道他姓啥了?对,他姓任,叫任君意。”

“任兄,”李仲揆恭敬的说道,“我们几个才疏学浅,对于这个物理、化学、博物都不是很懂,可孙学使创办的学校最重视这几门。如果任兄最近一直在武昌的话,我想趋前请教!如果您没有落脚之处,敝人倒可以帮忙,条件什么的也好”

第一四一章莫言兴废是循环

听了李仲搔的话,剩下凡人也都起身相请。

此时孙元起反而有此踌躇,自然不好告诉他们自己住在水陆街,这样就露馅了。一旦他们知道自己是提学使,他们还敢向自己问学么?即便敢问学,谁又能保证这种单纯的知识授受不会变味?可是拒绝这些学生的诚恳要求也不妥,毕竟他们是一片赤忱舟学之心,何况自己来湖北就是兴办教育的。古人说得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想了一下,这才说道:“我初到武昌,居无定所,平日除了读书备考之外,可能还要四下逛逛,饱览武昌三镇的美景。你们这一说,我倒有些不回答。不过,你们平日都是在这里吃饭么?”。

“是的。”。学生们一齐点头。

孙元起道:“这就好。最近一段时间我都会在武昌,每隔五六天、七八天不等,中午的时候我会到这里来一趟,你们物理、化学、数学有什么不懂的,我都可以讲解。

学生们齐声道谢,见孙元起到现在还没有吃饭,赶紧起身告辞。

见几位学生走远,杨度笑道:“百熙刚来不到半月,就开始广收学生啦?估计照这样下去,三年以后,鄂省半数以上都得是你学生。人家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你倒好,为官一任,收徒一方。你这要多担任几个地方的提学使,还不真成桃李满天下?”。

刘师培却道:“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何乐而不为呢?哲子兄,我们俩也不能落后啊!什么时候我们也要开坛收徒。”。

孙元起调侃道:“申叔要收徒还不简单!武昌城里有的是幼稚园、蒙养院,恰好我手里还有那么点权利,什么时候调你去任校长,成不?”。

三个人一边吃着冷饭菜,一边说笑。等吃完饭出去结账的时候,才发现那几个学生已经帮自己会了钞。孙元起心中暗暗称许:这么看来,那几个学生为人处世上还过得去1至少知道尊师重教!

感激归感激,孙元起却不敢承情,毕竟刚才亲眼看见他们吃饭的菜肴,知道同事们各自家境应该都不是太富裕:而自己每个月都有俸禄领,何必要让他们破费?便把取了银子交给掌柜,让充到他们账上。这才和杨、刘二人走出饭肆,直奔宾阳门外湖北师范学堂而去。

湖北师范学堂兴建于哑年,目的是专门培养中小学教习、学堂每天上课八小时,日常裸程包括读经讲经、修生、算学、教育学、卫生学、教授法、学校管理法等。按照规定1速成班定一年毕业,第二班二年毕业,第三班三年毕业。总体来说学校一般,比两湖总师范自然不如,却比师范传习所好一些1与支郡学堂有如难兄难弟。

回到衙署,孙元起拉住同行的两人不让走:“今天去了四所师范学堂,我刚好有此想法,想趁热打铁,请二位一同参详,先拿出初稿来!”。

东主有命,两人自然不能推辞。

在书房坐定后,孙元起开始讲述自己的大致看法:“就今天在几所学堂所见,我觉得目前存在如下三个问题:首先,教中经学比例太大,事实上传统教育最不缺的就是经学,根本无须再在课堂上凸显。相反,科学知识才是我们当今最应该宣传和普及的内容,比重必须加大。

“其次,师范教育中盲目性和急功近利思想太严重。速成班一年就毕业,能有什么效果?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师范教育不能是速成工程、应急工程,必须注重老师的素质1因为一个)老师的素质往往决定着无数学生的素质。今天两湖总师范的那今曰本物理教习就很能说明问题。

“第三,各学校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老师慵、懒、散现象比较严重,完全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以后的改革中,必须要严格考核教师的水准,能者上,庸者下。”。

杨度和刘师培没有说话,只是在认真倾听,这是因为一方面他们在教育上没有过多的实践经验,也就没有发言权:另一方面他们作各幕僚、下属,也必须学会倾听。

“既然出现了问题就必须要改革,尤其是在这个普及和推广新式学堂教育的最初阶段更不容拖延!”。孙元起话音铿锵,“关于改革的方案,我大致是这样想的:第一,在两湖总师范的基础上,成立全新的两湖师范,支郡师范、师范传习所、湖北师范等全部裁撤,所有老师、学生并校。根据教弃对象不同,新学校分为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三个学院,院下面再根据学科分系。

“第二、新成立的学校只有两种学制,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三年制,允许四年制:中学教育必须四年制。

没有所谓的速成班。三年制学生,第一年学基础课,第二、三年分专业,毕业前至少实习三个月。四年制学生,前两年基础裸,后两年专业课,至少实习半年。

“第三、提高学校的老师素质,裁汰不合格的授课老师。实在找不到合适的老师,那就从经世大学里抽调,总之,那些昏庸无能、大放厥词、不知所云的老师,绝不能让他们呆在学校里误人子弟。

“第四、学校学生严进严出,入学之后必须认真学习,品行不端、屡教不改者劝退,多门成绩不合格者不得毕业。

“第五,逐渐推广教师资格制度。从学校毕业,除毕业证外,另颁发给教师资格证书。以后湖北新任教者,必须持有教师资格证书才准登台执教。等人手勉强充裕后,原有无证老师要重新回学校补习,考取教师资格,否则予以革职。虽然教师资格证书,会让少数庸才混进教师队伍,少数优秀人才又会因此被排斥在外,但是为了保证大多数人的胜任,只能牺牲掉那一小部分人了……”

孙元起林林总总地说了几点提供又补充了些,一旁的刘师培早已拿笔在纸上记下了大致条文。

等大家的意见大致说完敲定,杨度这才说道:“百熙,这次改革是不是动静太大?要知道,香帅这些年来在湖广最为人称道的三件事,除了兴办工业、编练新兵外,就数推广教育了。而这教育中,最重要的便是师范教育。如今你初来乍到,便大刀阔斧的改革,撤并了大部分香帅成立的学校,会不会让人以为你是在否定这么些年香帅的功绩?”。

孙元起豪情满怀:“恰恰相反!我的改革不是要否定香帅这此年的功绩,而是弘扬香帅的开拓之功。这些学校要么名存实亡,要么是名不副实,如果不加整顿,迟早关门,到那时候,才真正是有负香帅的苦心、否定香帅的功绩。如果改革之后学校得以健康发展,培养的学生利国利民,千秋万代之后,谁还会忘记香帅最初的功绩呢?”。

看杨度还要说什么,孙元起一挥手:“不用担心,出京的时候宫里头已经给了我自专的权力!大不了,等申叔写好之后,除了送进京里,再给香帅也送一份!”。

杨度摇摇头:“这毕竟是湖北地面上的事儿,香帅作为湖广总督兼湖北巡抚,怎么也应该先和他商量商量,再上奏吧?要知道“县官不如现管,啊!何况,师范学校的经费还都是香帅筹集、划拨的呢?…”

孙元起想想,觉得也对,便同意了杨度的建议。过了一日,便拿着刘师培写好的改革草案,到湖广总督府衙拜见张之洞。

湖南、湖北两省从二品的官员能有几人?恐怕一把手都数的过来。所以孙元起拜会,张之洞自然是要接见的。老头子接过孙元起递上的文稿,戴着老花镜看了一回,半晌才对孙元起说道:“百熙,你这里所说的,有些老夫不敢芶同!”。

第一四二章病树前头万木春

一四二、病树前头万木春

来之前,孙元起已经猜到,张之洞肯定不会全盘接受自己的提案,所以闻言之后立马躬身答道:“还请香帅赐教”

张之洞摘下眼镜,这才说道:“之前老夫就一再说过,办理学堂,首重师范。百熙来到湖北,首先便整顿师范学堂,足见你与老夫所见略同,心有戚戚焉。老夫看了你的折子,总体是好的,不过因为你来湖北时间尚短,考虑问题难免不周”

顿了顿,他扬扬手中的文稿:“首先是关于并校、撤销速成班。百熙,你知道现今湖北有多少所新式学堂?又有多少学生、多少老师么?老夫来告诉你,据今年年初的统计,全省有1500所新式学堂、五万名学生、五千名教职员工。但这对于湖北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