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清国倾城之摄政王福晋 >

第87章

清国倾城之摄政王福晋-第87章

小说: 清国倾城之摄政王福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联想起祖大寿对多尔衮那般客气和敬重的态度,所以最大的可能就是他轻描淡写地宣布我们不是奸细,纯粹是误抓的平民百姓,然后一放了之,这绝对不是我发白日梦时的幻想,而是祖大寿目前最好的选择。

然而多尔衮是个肯善罢甘休的人吗?他堂堂的睿亲王当然不是吃干饭的,要不然怎么能当得起那个“睿”字呢?阴差阳错地做了俘虏,并不是他的责任,但是对于他个人的尊严来说,绝对是一次巨大的挑衅,别看他表面上一副无所谓的轻松模样,实际上不知道正在思索着如何把这次经历所受到的屈辱连本带利地讨还呢?否则怎么对得起他按捺已久的忍耐,还有眼睁睁地看着明军伤害到他妻子时的强行压抑呢?

一个优秀的谋略家,当然懂得如何利用别人所注意不到的机会,来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益和收获,多尔衮正是这样的一个人,一般人也许会对祖大寿的释放而感激万分,如蒙大赦,还不赶快逃之夭夭?可是多尔衮最有可能做的,就是要让大明用整座锦州城来偿还。

看到多尔衮有和祖大寿私下底深谈的意思,莫非他是想劝降祖大寿?光凭他的直觉和祖大寿首鼠两端的表现就能捕捉到机会?祖大寿也是个不见兔子不撒鹰的手,怎么能听多尔衮一个人用三寸不烂之舌的鼓动就可以献城归降?除非是他已经陷入了非降不可的绝境,而眼下,这个绝境还没有一丝到来的迹象,那么多尔衮究竟想用什么样的方法呢?

一直思考到天色暗了下来,牢狱的走廊间已经掌起了***,然而只能给阴暗的牢房中带来一点点暗淡的光,勉强能看得出周围物事的轮廓而已,我早已经饿过了头,疲惫和困倦袭涌上来,我正欲沉沉睡去,忽然间,听到牢狱大门的开启声,还有一连串橐橐的靴声,渐渐向我这边靠近。

我微微睁开眼睛,只看见一盏灯笼由狱卒举着,引领着一个戴着宽沿帽,身着深色便服的魁梧男人向这边走来,身后似乎还跟着几个侍卫,直觉告诉我,这绝对不是被押解过来关押的“奸细”多尔衮,而是白天所见的那位“吴军门”,因为此刻我回想起了当时他回头望我最后一眼时,那复杂而隐晦的眼神,绝对没有那么简单。

我闭上眼睛假寐,还发出了均匀绵长的呼吸声,耳畔却清晰地听清了那个低沉而熟悉的声音,正是吴三桂,好一个“风流英雄夜访落魄美人”'尽管吴三桂确切来讲应该是个枭雄加汉奸,但此时他还是一个正气凛然的大明能臣干将,圆圆曲里不也有一句“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吗?所以暂时给他扣这顶高帽吧',接下来会上演一出什么好戏呢?

“是祖军门吩咐你们把她关押在这里的吗?她现在吃过东西没有?”

吴三桂的口气虽然威严如常,但是问话的内容里却透露着对我的关心,灯笼的光映照在我的脸上,我不动声色,依然保持着原来的睡姿,眼皮纹丝不动,连呼吸声都没有丝毫的变化。

以不变应万变,是我眼下最应该采取的对策,就暂且看看外面的那位吴军门究竟想干些什么吧!

第十六节算无遗策

接下来就是一阵沉寂,我不敢睁开眼睛,所以也不知道此时吴三桂的脸上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一面胡思乱想着,一面依旧保持着均匀的呼吸,直到听见一阵金属碰撞的哗啦声,莫非是他已经示意狱卒开锁?

果然,很快我就听到了牢房门打开的声响,接着一阵脚步声接近,在我躺卧着的附近停住了,然后又是一阵沉默,烛光摇曳着,我虽然没有睁开眼睛,但是依然能够感觉到灯光的映衬下,一个黑影似乎在我的面前伫立着,我知道,这是吴三桂在静静地注视着假寐中的我,但是他并没有把我唤醒问话的意思。

良久,只觉得他伸出手来,轻微地替我整理了一下凌乱的鬓发,将我脸上一缕发丝拂开来,接下来,就停止了动作,奇怪的是,似乎有一声轻微到几乎是用最灵敏的听觉神经才能捕捉到的叹息,从他的胸腔发出。

有意思,他有什么好叹气的?觉得我一个弱质女子的,不应该遭这份罪不是?如果真的那样的话,他接下来会怎样做?最大的可能就是将我悄悄地接出来,送到他的住所里去,然后是一番怜香惜玉,然后是一亲芳泽……

我意识到了眼下处境的危险:在这个明军控制的势利范围里,他们当总兵当高官的还不是为所欲为,山高皇帝远的,利用职权,私下带走一个小小的奸细算得了什么呢?吴三桂是历史上有名的风流好色之徒,他显然已经垂涎于我的美色,想要占为己有了。今天晚上他到这里来,祖大寿定然毫不知情,那么谁来阻止他呢?多尔衮现在究竟情形如何了?也没有人过来给我传达传达消息,如果祖大寿想释放我们的话,恐怕等不到天黑就已经释放了,难道是祖大寿改变了主意?

不,更大的可能性是多尔衮试图劝祖大寿归降大清,但是祖大寿定然会首鼠两端,左右为难,犹豫不决,所以他只能暂时隐藏多尔衮的身份,替多尔衮安置了一个妥善的地方歇息,准备明天再行商议了,所以要委屈我一下。

可是你们两个不来救我,我就真的成了吴三桂这只老虎嘴边的肥肉了,岂有轻易吐出来的道理呢?如果吴三桂非要带我走不可的话,我该采取什么应对手段,才不会被他得逞呢?

“军门,军门!”忽然间,有人在牢房外轻声呼着吴三桂,吴三桂的声音终于响了起来,有点不耐烦:“什么事啊?还要一直追到这里来……”

“秉军门,小人有重要事情要向军门禀报,本来不敢冒昧,但是此事非同小可,还请军门借一步说话。”外面那人轻声回答道。

“哦?”吴三桂的疑惑和兴趣上来了,他一定也在好奇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所以暂时顾不得再鉴赏眼前的“睡美人”了,只听到他的脚步声望门外而去,逐渐消失不闻了。

我微微地睁开眼睛,望了望外面,***依然,阴森依旧,只是吴三桂的人不见了,只有原来的狱卒仍然在栅栏门外晃荡,偶尔过来瞧上一眼,看来这事的确很机密紧要,所以吴三桂生怕被我偷听去了,于是谨慎地换了一个地方听取汇报了,那么究竟是什么机密要事呢?

不管怎么说,此时我的围算是解了,因为接下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吴三桂的身影都再也没有出现在牢房里。不管躲不躲得过十五,总之初一算是勉强地避过去了,也许等到吴三桂再有空的话,起码也不是今晚了,到时候多尔衮或者祖大寿肯定不会对我坐视不理的,所谓车到山前必有路,也不必过于担心了。

静下心来,我琢磨着多尔衮那边的进展究竟如何了,祖大寿后来之所以投降,完全是被逼无奈而出的下策罢了,而照现在看来,以祖大寿对多尔衮的含糊态度上看,莫非他目前在大明混得不如意?

虽然他当年假投降,借口逃回锦州后又重新为大明效力,但是不管怎么说,这段投降的经历毕竟给他的个人历史抹了一笔黑,给他的政治生涯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虽然崇祯表面上表扬和赞许了他的忠心,实际上在多疑和猜忌的崇祯心里,这样的人绝对算是个立场不坚定的动摇分子,他与其要一个曲线救国的能臣,倒更不如要一个死心塌地,绝无污点,具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的死士和烈士,那样他才能更加放心,因为他狭隘的心胸里,容不了丝毫的疑云和令他感到不安的东西,这也就可以解释当年的反间计为何能要了袁崇焕的命,让这根国家柱石轰然倒塌的缘故了。

疑云,反间计,袁崇焕的死……一连串的词在我脑子里飞快地旋转着,有了!我的心头突然一亮:只有让祖大寿意识到了他已经陷入绝境,不归降大清只有死路一条的情况下,才能迫使他主动向大清归附,眼下虽然没有兵临城下,乌云摧城的绝境,但是可以制造出来一个绝境啊,事在人为嘛!

而眼下真是凑巧,一个构成推祖大寿自动投降的绝境的重要环节已经出现了,那就是方才离去的吴三桂,想起了当年范文程给一筹莫展的皇太极所献的高明阴险,但是绝对有效的毒计——反间计,那么我和多尔衮也可以来个故技重施,旧瓶装新油,在吴三桂身上做文章,让吴三桂去充当这个传递错误信息的信使,或者让祖大寿以为吴三桂会充当或者已经充当这个向崇祯密折参奏的告密者。

这样一来的话,一是出于对崇祯的残酷和无情的恐惧,怕自己成为本朝的第二个袁崇焕,毕竟前车之鉴不远;二是他自己本身兵权在握,此时投降大清比起等到以后签城下之盟的被迫投降比起来,要主动和有资本得多;三是正好他所有的家人族人统统都在辽东,不必担心会成为株连的刀下鬼。

我猜得出祖大寿定然和吴三桂是面和心不和:祖大寿在崇祯眼中是早有前科的重点看防分子,如果不是实在无人可用的话,早就将祖大寿的脑袋挪挪地方了——大凌河之战的四年前,皇太极挥师围逼北京,袁崇焕急忙回师救驾,其中军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祖大寿所带之兵,不料突然间崇祯中了反间计,将“叛臣贼子”袁崇焕革职下狱,结果祖大寿一惊一怒之间,匆忙带领大部分勤王之军连夜奔出关外,不听崇祯号令,甚至一度传言他要投降大金'当时大清的国号'。

崇祯对此是又气又恨,但是一筹莫展,为了解皇太极虎视眈眈之围的燃眉之急,他不得不令监狱中的袁崇焕写信招祖大寿回来勤王,虽然祖大寿终于为了救老上级老领导袁崇焕的性命而不得不回来了,可是没想到,刚刚退了皇太极的八旗兵,崇祯立即食言,将袁崇焕千刀万剐,你说祖大寿能不悲愤万分吗?

所以祖大寿和崇祯的梁子算是结下了,崇祯自然想杀了祖大寿这个“胆大妄为”的家伙泄愤,可是投鼠忌器,因为祖大寿的实力非同小可,祖家是世居辽东的世家大族,在关外有都是田地佃户,富裕得没话说,而且在关外的汉人中占有极大的势力和威望,祖大寿手下的军队可都是死心塌地听他号令的,说反就反了,崇祯根本鞭长莫及,无计可施。所以无奈只得采取安抚的政策,尽量用高官厚禄和忠君为国之道来笼络控制祖大寿,而偏偏正好祖大寿是个颇有些民族大义的正直忠臣,否则早就反了。

所以四年后,大凌河惨败,祖大寿诈降逃回,按理说功不抵过,照崇祯的心思,肯定必杀他无疑,但是权衡利弊后,崇祯还是勉强忍下了这个念头,不但不惩处祖大寿,反而令他继续守卫锦州,但是经此以后,崇祯开始悄悄地培养嫡系势力,希图潜移默化地剪除祖大寿的势力,然后缓缓图之,这股势力就是新贵吴三桂,年纪轻轻的吴三桂突然受宠,一下子由一个小小的标统跃升为宁远总兵,表面上和祖大寿互为犄角之势,抵御大清军队,实际上是崇祯安排潜伏在祖大寿卧榻之侧的钉子和眼线。

吴三桂肯定得到过崇祯的暗示,知道只要扳倒了祖大寿,接收了他的势力,自己定然成为真正的辽东王,坐蓟辽提督,大权在握是指日可待,水到渠成。吴三桂一向野心勃勃,所以自然不遗余力地暗中图谋,收集可以置祖大寿于死地的有利信息,那么方才他神神秘秘地走了,是不是和这个有关系?

想通了这些,一切都可以联系起来了:他安插在祖大寿身边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